其實老HI友都熟悉,早十幾二十年前已發行過,在這分享給新手吧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舒伯特: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

1992-95年間的錄音,但是今年出的小雙張,算是”新片”吧。對席夫我的感覺有點複雜。聽過一些他的唱片——幾乎所有的巴赫鍵盤音樂、莫扎特的奏嗚曲全集和協奏曲全集等,往往是“拿起又放下”。比如他彈的“哥德堡”,我總覺得竟然有莫扎特的韻味。那麼他彈的舒伯特呢?只聽了這三首,下不了什麼”結論”。不過至少這三首彈得讓我喜歡,覺得他應該天生就是彈舒伯特的高手。單說D960的慢樂章.就彈得如行走在雲裡霧裡.似夢遊般。他彈舒伯特時,音色特別的剔透明亮,全然聽不到他彈巴赫時的那份圓潤。搶板運用得十分自然,聽不出有什麼做作和勉強。4首即興曲更是彈得精妙無比。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肖邦的夜曲

寂靜的夜晚,聽一首肖邦的夜曲,頓覺靜謐安祥。

“夜曲”這一體裁,在傳統上原是用於描述深夜的寧靜,醉人的旋律,如夢一般輕柔,幽雅。或許在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革新傳統夜曲的時候,並沒想到後世能有人把它發展至後來那種模樣,但肖邦卻以其天才般的詩人氣質和非凡的音樂想象力竟輕而易舉地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的極至,如此的完美。

肖邦是纖弱的,細緻的,浪漫而又帶點不羈。有人甚至認為是病態的,聽他的夜曲,聽不到拍岸的驚濤聲,卻可以隱隱看見遠方海面上洶湧澎湃的波濤。而肖邦又是充滿熱情的,靜夜中聽見他的琴聲,就仿如看見在夜空中的一絲煙火,點一點地升向天際,一點一點地舒展,再一點一點地綻放,自由的,毫無拘束的,任其圍繞著各自的主題,消逝在黑夜中。而留在我們心中的,就只有他那久久迴盪的琴聲。

肖邦眾多的夜曲精品,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降德E大調夜曲。將近兩百年了但現在聽起來,在鋼琴大師們的腕下,依然能夠勾畫出肖邦音樂所常有的那種略意境。普通的行板,迴旋曲式的,左手波浪型的琵音和聲,主題在右手如歌的。詠下若隱若現,再配以華麗的裝飾音,短短的六十七小節,便自然地展出肖邦的詩人氣韻。聽過魯賓斯坦演奏的版本,感覺是一塊精雕的美玉,讓人可遠望而不可近觸;也聽過霍羅維茨的琴音華麗,美豔,張揚得近乎霸道,好一首夜的“狂喜之詩”;而聆聽吉爾列斯,則又是另外一種味道。別人極力炫耀,他卻不經意的滑過,棉裡藏針,淅淅瀝瀝,不染一絲風塵……

不知道肖邦為何能有如此豐富的情感,是思鄉?是思人?我不知道。或許是因為其流落它鄉經年的遺憾吧,生逢亂世,卻又處變不驚。不能歸國,就懷抱故國破,浪跡天涯,任憑雨打風吹去。把一絲絲的哀愁,幻化作一首首精緻的詩篇,映襯在迷人的夜空,或放逐於紛紜的塵世,傾訴著自己永恆的懷念,也撩動別的心絃。

肖邦是寂寞的,在同時期的音樂家中,不曾有人具備像他那樣別緻的人生體驗,所以也沒有人能夠擁有他那種異樣的情懷。舒曼曾說過:“肖邦是獨一無二的。”是的,只能說肖邦獨一無二,雖然身處困苦之中,但依然將哀怨的情感掩蓋,僅用柔弱的指尖演奏出朦朧的意境,聽後讓人彷彿置身於月下的湖畔,悽美動人,忘卻了塵世的焦慮。忽快忽慢,忽明忽暗,沒有花腔般的炫耀,只有霧漫般的飄逸。如此的天才配以絕妙的琴聲,即使寂寞,卻也幸福。

聽肖邦角的夜曲,儘管很難與他所處的那個動亂的世紀、紛繁的時代相對應,但卻能令聆聽者洞悉他那深切的心緒,貼近他那病弱的軀體,領受他那份對故國的懷念。也讓人感念他那即使無依無靠,但卻充滿期待與憧憬。終於有一天,肖邦走了,顯然,隨之逝去的僅是他那疲憊的肉身,而留下的,卻是百般柔情。他長歌當哭,我們也陪著含淚。其實唐代詩人李白有一名句用以形容肖邦的音樂,可謂最為真切:“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只要音樂不死,肖邦就會不朽。或者說,只為肖邦的夜曲,音樂便會不朽。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斯托科夫斯基:匈牙利狂想曲

Stokowski,Leopold斯托科夫斯基·利奧波德(1882年生於倫敦;1977年卒於漢茨內瑟沃勒普)。英國出生的指揮家、管風琴家。其父系波蘭人,母系愛爾蘭人,1917年入美國籍。學於牛津大學及皇家音樂學院。1900年為匹卡迪利聖詹姆斯教堂管風琴師;1905—08年在紐約聖巴多羅買教堂做同樣的工作。回到倫敦後任管絃樂音樂會指揮,不久又去美國定居。先後於1909—12年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1912—38年在費城管弦樂團任指揮(最後兩年與奧曼迪(*Ormandy)合作)。使費城管弦樂團步人世界最優秀的樂團行列,並向美國聽眾介紹了許多音樂名著,如: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和勳伯格的《古雷之歌》(Gurrelie—der)等。他也是美國新音樂家包括艾夫斯作品的倡導者。曾在許多電影中出現; 1940年為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音樂指揮,該片將音樂和動畫結合在一起。1939~41年創建全美青年管弦樂團,並任指揮。1941—44年任全國廣播公司管弦樂團客座首席指揮。1944—45年創建紐約市交響樂團,並任指揮。1946—50年任紐約愛樂樂團客座首席指揮。先後於1955—61年在休斯敦交響樂團、1962—72年在紐約美國交響樂團任指揮。1972年回到倫敦,經常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曾為大型交響樂隊改編巴赫的作品。他是—位音響大師,把自己的風格帶到所指揮的各個樂團。對他的指揮風格眾說不一,因為他經常採取異乎尋常的自由處理以實現其事先所設想的效果。但他確實是一位無可否認的、傑出的指揮家。他一直活躍於樂壇,直至謝世為止。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舒伯特此曲可謂超大型的室內樂作品。不僅是由八件樂器演奏,而且篇幅也巨大,六個樂章演奏下來就是將近一小時了。室內樂裡你何曾見過這麼大模樣的?

這八件樂器的組合也很不尋常,它們是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單簧管、圓號和大管。以往在《鱒魚五重奏》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出舒伯特對低音樂器的厚愛。如此趣味在這首《F大調八重奏》裡繼續得到貫徹。首樂章開頭第一個齊奏的和絃,明亮而飽滿,立即顯示出這個組合在音色、織體上的優勢。三個音符的上行主題呈現躍進姿態,展開後在絃樂和管樂之間形成追逐,相互鼓動,激勵,但循循有序,一點也不狂躁。慢樂章是一如既往的舒伯特擅長的歌唱,不僅旋律豐富,音響織體也豐滿、精湛。絃樂溫情脈脈,單簧管柔緩的低吟又為它抹上一層田園色彩。下邊是比較短小的快板,絃樂的頓弓合奏有一種緊張和衝動,而圓號亢奮的加入更添得些許交響樂式的氣勢。第四樂章由主題和七段變奏組成,其行板主題有點巴羅克味道,而七段變奏則把它的風流、優雅發揮得淋漓盡致。再接下來又是個小快板,小步舞曲的曲式,卻因輕柔、別緻,居然也相當抒情。末樂章風雲忽變,曲趣迥異,激烈競奏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悲愴和壯烈……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鋼琴毛裡齊奧·波利尼

柏林愛樂樂團

指揮克勞迪奧·阿巴多

1997年4月現場錄製於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

1995午12月現場錄製於柏林愛樂大廳

關於毛裡齊奧·波利尼和克勞迪奧·阿巴多合作的勃拉姆斯兩首鋼琴協奏曲錄音的評論的分歧之大,是非常少見的。理查德·奧斯本(Richard Osborne)在1999年4月的評論中指出,第一鋼琴協奏曲“在內層面的演奏上缺乏一種爽利和智性”,同時失去了”在獨奏和樂隊之間的真正的相互交流”。而不久後,布萊斯·莫里森(Bryce Morrison)在第二鋼琴協奏曲的評論中卻讚歎“無法想象獨奏和樂隊是兩個獨立的部分,他們的結合是多麼渾然一體。“布萊斯·莫里森同時稱道他所聽到的是如同”一種花崗岩似的解讀.去除了所有多餘的表情、潤飾或明顯的炫耀,僅僅著意於音樂和道德之真理的揭示。”

我個人關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感受傾向於布萊斯·莫里森的觀點,在第一樂章裡最強烈打動我的是它挺拔的姿態,以及對勃拉姆斯音樂構架的明晰的理解力.中間的插段絕不疲軟,但有力而相對冷峻的首尾樂段則進一步強化了音樂至關緊要的發展、如果你需要證據來證明波利尼和阿巴多的協奏曲是多麼優秀,可以注意末樂章的6分11秒至結束一段,一再重複的音型是如何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即將來臨的合奏中的。在我看來,各演奏部分之間的“相互交流”始終嚴絲合縫,雖然波利尼的大然去雕飾有被誤解為冷漠無情的可能。但也並非總是如此:第一樂章10分9秒處著名的八度音階段落是真正的一片狂怒,末樂章主要主題的獨奏也是一派摧枯拉朽之勢。阿巴多則賦予這個樂段更多的敏感性,尤其是3分49秒處絃樂第二主題的處理真可謂美侖美奐。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女高音貢杜拉·雅諾維茨

女中音希爾德·羅素-邁丹

男高音瓦爾德馬·克門特

低男中音沃爾特·貝里

柏林愛樂樂團

維山納歌唱家協會介唱閉

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且十分成功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錄音版本,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托斯卡尼尼式的敏銳和細緻優雅。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欣賞富特文格勒執棒下的《第九交響曲》,但在我看來,眼下這個1962年的錄音與卡拉揚首次錄製的《第九交響曲》(Columbia,nla)以及他那個異乎尋常地完美的1976年中價版一樣,都堪稱無懈可擊的成功典範。

威廉·曼恩(William Mann)在1962年的評論中說,讓維也納歌唱家協會合唱團{他們未必就是最好的合唱團)遠赴柏林是個奇怪的決定,“把他們留在火車站就好了”。這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合唱團的所在地確實與他們的目的地相距甚遠,現在恐怕沒有幾個樂團願意如此了。早年由大花版系列發行的CD(4474012)中,數碼原音重現技術的採用看起來似乎並不十分成功,雖然早期CD中常會出現的嘶嘶聲確實少了很多。不過,現在這個SACD卻能讓樂迷們真正地“大飽耳福”。如果說有什麼令人遺憾的,那就是大花版系列的CD中那個充滿悲劇性的《科里奧蘭序曲》,在SACD中卻沒有一併收入!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貝多芬第五,第七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樂團

指揮卡洛斯·克萊伯

卡洛斯·克萊伯的父親埃

裡希·克萊伯曾經於1953年錄製過一版著名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Decca,nla).我仍能記得當時的情景——那時的我還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留聲機》雜誌評論者.我把1000字(要求200字)飽含熱情與溢美之詞的評論投遞到郵箱時腦海中依然還回蕩著起伏跌宕的旋律線條一那是我所聽到過的最熾熱清晰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在德國,我的評論很可能會被雪藏。因為老克萊伯在作品座右銘式的起始處使用了過於明顯的三拍子節奏,這一點被一些德國樂評家作為攻擊的把柄,而我在洋洋灑灑的千字贊文中卻隻字未提。

而現在這個小克萊伯的演繹也絕不陳腐或缺乏新意,第一樂章是我印象中最為生動與深刻的片斷,讓我幾乎忘記了克倫佩勒式的堅定穩固的演繹。諧謔曲與末樂章同樣如此(此前,克倫佩勒已有1956年著名的愛樂樂團版,以及再早一些的1955年版,科林斯評價說”克倫佩勒對這部作品的詮釋,就好像是他發現了它的偉大”)。

卡洛斯·克萊伯的《第五交響曲》自始至終都很出色,新穎的變化中總是不乏華美的壯麗。而他的《第七交響曲》同樣也是一個著名的演繹,雖然在LP或CD唱機上總是能明顯覺察到一些灰暗色調,但華麗威嚴的音樂絲毫不比《第五交響曲》遜色。

DG公司的”數碼原音重現”技術是如何加以潤色的我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這個天才的演出最終能夠順暢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錄音的重要性要超過《第五交響曲》。一流的錄音、一流的演奏以及一流的指揮,僅在第一與第二小提琴聲部的安排上有些分散,但畢竟瑕不掩瑜。我相信,小克萊伯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一定也是大多數樂迷喜愛的錄音版本中的頭座上賓。

這兩個經典的演奏錄音能夠經過專業的重錄技術處理而再次散發出奪目光芒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更加令人愉快的是能夠在一張專輯中同時欣賞到它們一一現在這張專輯便做到了。

馬勒第五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樂團

指揮萊奧納德·伯恩斯坦

萊奧納德·伯恩斯坦的兩個馬勒第五交響曲錄音版本之間相隔了23年,他的第一個錄音是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由CBS公司錄製發行的,而本專輯中收錄的第二版馬勒”第五”則是1987年在法蘭克福的一個現場演出錄音。伯恩斯坦對第一樂章葬禮進行曲採用的速度在23年後變得緩慢了許多,我認為較快的速度應更接近馬勒的原意,但總體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後來的這個演繹。首先,1964年進行錄音的時候,紐約愛樂顯然處於相對不佳的狀態,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水準則遠遠高於當年的紐約愛樂,比如第一樂章在總譜標記15處的純絃樂段落演奏得很精美,諧謔曲中長大的圓號獨奏亦是如此。還有一個令人激動的神奇瞬間一一第二樂章標記29前的一小節作曲家標註為“Hohe-punkt”(至高點)處,小號上的光輝確實達到了這一效果。

當然最令人矚目的還是伯恩斯坦本人,他在這裡達到了最激動人心的狀態。他在恰當的地方為音樂賦予了魔鬼般的鋒利,並且不可動搖地將音樂導向了最後的勝利。仰賴於清晰度和平衡感俱佳的錄音,配器中每一個微妙的瞬間一一尤其是一些低音絃樂上的對位一一都完全按照指揮家的意圖展現了出來。就如同西諾波里指揮同曲的那個評價不高的錄音(同樣由DG發行),聽眾可以品味出其配器中的大部分所展現出的大膽創新,可以感受到在20世紀初這首作品聽上去有多麼新奇。但就西諾波里而言,這一點是通過犧牲了一些表達上的溫暖而達到的,而伯恩斯坦遠不是這樣,我們可以從他的指揮中聽到完美的結構、音色和情感。

小柔板樂章並不拖沓.由於小心翼翼地遵循了馬勒對力度的指示,維也納愛樂絃樂組如絲般的音色被很好地發揮了出來,聽上去極為迷人,豎琴的音色錄得也很不錯。我覺得在馬勒的幾部較為樂觀的交響曲中伯恩斯坦對這位作曲家的闡釋是最出色的,在這裡他不用刻意去增加幾分過度的焦慮。他指揮的第五和第七交響曲都是經典的演繹,而我不願把他指揮的第九交響曲納入真正使人難忘的版本之列。

莫扎特雙小提琴協奏曲;交響協奏曲

小提琴伊扎克·帕爾曼

中提琴平查斯·祖克曼

以色列愛樂樂團

指揮祖賓·梅塔

如果我們對莫扎特《雙小提琴協奏曲》的幾個著名版本做一個比較的話,很快就會發現Chandos發行的小提琴家布萊寧(Norbert Brainin)與中提琴家希爾德洛夫(Perer Schidlof)的版本在錄音效果上佔有絕對的優勢:該唱片錄製於氛圍絕佳的倫敦聖巴爾納伯教堂(St.Bamabas Church),有著非常完美的平衡感,獨奏組和樂隊的音色都被捕捉得極其真實、生動,樂隊的織體也清晰而飽滿。Argo公司發行的伯朗/蘇克(Brown/Suk)版同樣非常優秀,但錄音效果並不是很好。DG公司的克萊默和卡什卡西安(Kashkashian)版雖然也不錯,但是演奏沒有彰顯出作品的主要個性。從演出的整體效果來看,帕爾曼/祖克曼這張唱片當居頭牌。我非常欣賞布萊寧和希爾德洛夫版對音樂的處理(吉布森是個非常配合的伴奏者),但是他們的表現過於浪漫,樂句結尾的保持音處理得也有些不夠到位。羅賓·戈爾丁(Robin Golding)認為”慢板樂章中部充滿激情且感情深入的部分非常出色”,我同意他的說法,人們不應對這樣的溫情無動於衷.尤其是這個令人愛不釋手的Chandos版本對獨奏部分提供瞭如此華美的錄音典範。而現在這張唱片中,帕爾曼和祖克曼賦予了這個樂章以一種充滿靈感的寧靜空靈之美,十分動人。梅塔顯然也進入了這種氛圍,將管絃樂隊的第一小提琴聲部處理成了一種近乎縹緲的聲音。在慢板樂章接近尾聲的部分,情緒發生了轉變,其節奏歡快得有些令人驚訝(這裡比Chandos版中的表現更有個性),極具感染力。

帕爾曼/祖克曼版的《交響協奏曲》是1982年“胡貝爾曼音樂節”(HubermanFestival)的現場錄音,從這一角度考慮,其錄音效果已經非常不錯了。這個錄音在LPD昌片中的音質格外地好(雖然離完美還有那麼一步之遙,因為管絃樂隊的織體沒有自始至終地保持清晰),但這張品質卓絕的CD卻顯現出美中不足之處:獨奏者離麥克風太近,雖然聲音很真實,但卻失去了那麼一點點美感。

類似的問題在《雙小提琴協奏曲》中同樣存在,這也讓這個優秀的錄音無法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完美”。不過演奏者的精湛技藝實在是無可挑剔,特別是(ChaimJouval)的雙簧管演奏更是讓人歎服。錄音室錄音的克萊默/卡什卡西安版,錄音效果更加自然,而Chandos版的《雙小提琴協奏曲》同樣非常優秀.特別是尼爾·布萊克(NeilBlack)的雙簧管絕對堪稱一流。戈爾丁認為布朗和蘇克演奏的《交響協奏曲》的慢板樂章”有所保留”,與其它版本相比,他們的處理的確更加冷靜,但仍然不失細膩和歌唱性。在帕爾曼和祖克曼的演繹下,慢板樂章成為整個演奏的亮點,祖克曼堅毅醇厚的中提琴音色與帕爾曼銀鈴般的小提琴高音形成了美妙的對比。

整個錄音過程中,聽眾都出奇地安靜,也許正是這樣美侖美奐的演奏將聽眾帶入了一種全神貫注的意境之中。

莫扎特交響曲第35、36、38-4l號

柏林愛樂樂團

指揮卡爾·伯姆

這六首交響曲的演奏來自於莫扎特交響曲全集的第一次錄音,時間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直到今天,它們仍被認為是與”大樂團”時期的莫扎特在個性、氣質上最契合傳神的詮釋。在伯姆指揮棒下熠熠生輝的莫扎特交響曲所展現出的優雅和飽滿生動.與由卡拉揚指揮同一樂團的演奏相比較顯然要流暢悅耳得多。這些交響曲的風格幾乎完全符合伯姆的審美情趣。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演奏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具有典範意義的——第一樂章的呈示部要重複演奏(比如說第40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小步舞曲樂章的節奏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稚拙瞞跚;慢板樂章通常總演奏得流利順暢;而終曲樂章總伴隨著”帶有傳染性”的急速跳躍之感。人們在伯姆版的莫扎特交響曲中會發現它們自始至終都傳遞著一種歡快而悠然的心緒。即便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這些錄音也是生機勃發,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事實上)

莫扎特的晚期交響曲遠沒有象今天的人們所預想的那樣明晰易懂——無論由本真樂器還是由現代管絃樂隊來詮釋都是如此。在不同的曲目之間有某些前後不相一致的地方。所有的錄音都於1959至1966年間在柏林的耶穌基督教堂(Jesus-Christus Kirche)完成。錄音效果最佳的當數1966年錄製的第36號《“林茨”交響曲》和第39號交響曲兩首——小提琴的音色令人滿意到完全沒有任何毛疵可挑;而效果相對較差的則是1959年錄製的第38號《“布拉格”交響曲》,在那個錄音裡高音區的小提琴音色有些起泡。

所幸由於嚴密精確的CD轉制技術鼓勵著DG唱片公司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上下了大力氣(以改善原有的音質)。事實上,大多數的唱片收藏者都將發現在所有六首交響曲裡,就傳遞伯姆詮釋莫扎特時的那份溫馨柔和。且不帶任何娛樂消遣成分的情感而言,CD的音質遠比”可以接受”的程度更佳。彼得·科塞(Peter Cosse)就伯姆詮釋的莫扎特交響曲寫過一篇頗有啟迪性的文章,正確地指出了伯姆對於莫扎特作品“自然的。不帶任何人為因素的貼近作曲家本意”的過人之處。然而許多唱片公司的小冊子卻已不再對“大禾花”原聲系列的其他發行品種作宣傳了。通過製作形似過去年代裡最優秀的LP唱片的CD(指大花版的CD內芯圖案與原來的LP唱片內芯完全相同——譯者注),以及通過對原聲唱片封套的再版製作,來應和世人對過去年代的懷舊情緒畢竟不會產生什麼危害呀!

這套馬勒全集首先受到關注的大概是那極其低廉的售價,而對於以色列指揮家貝蒂尼,恐怕很多樂迷者都沒聽說過。貝蒂尼的這套馬勒在初版時就得到不少好評,但在EM舊錄上停留了沒多長時間就消失了,可能在樂迷中也流傳不廣。等到前年底貝蒂尼去世,EMI才再版了這套錄音。

貝蒂尼的馬勒,是簡潔清晰的處理手法。與那些歇斯底里、神經質式的馬勒截然相反,貝蒂尼的感情表達比較理智、含蓄,沒有撕心裂肺、痛哭流涕的場面。而他的理智與那種以佈列茲為代表的“冷馬勒”不同,並不給人冰冷無情的感覺,聽者不難感受到一份熱切與真誠。在音樂的橫向與縱向結構上,貝蒂尼都用清晰、簡明的風格一洗馬勒音樂常給人的過於繁雜臃腫的印象。筆者以為,即使不論價格,這也是目前馬勒全集的最佳錄音之一。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肖邦:圓舞曲

“阿爾弗萊德·科爾託開啟了音樂的精神深度。不管是從天賦還是從影響來說,他都是最有詩意的鋼琴家。”

這張CD上最主要的就是1934年他在阿比路錄的肖邦14首圓舞曲。在這些錄音1934年發行後,《留聲機》的樂評寫道:“這些演奏雖然帶有一些技術缺陷,但並不損害其藝術性。實在的說,聽這些錄音不僅是享受,更是啟發性的。”

這是自由速度表現的一個典範。對於我來說,原來圓舞曲公認的最佳錄音是李帕弟在EMI的錄音,現在怕要讓位給他的老師了。科爾託在其中展示的千變萬化的速度,以及他這麼處理的理由,確實值得我們去多聽、多分析。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三重奏

拉赫瑪尼諾夫寫有兩首鋼琴三重奏皆名曰“悲歌”,與他的交響樂、鋼琴協奏曲等其它作品一樣,這兩首三重奏充滿了作曲家音樂裡特有的浪漫氣息。那種濃濃的愁緒好象給全世界都描上了悽美的色彩。

兩首作品中,第一首寫於1892年,只是一部單樂章的短小樂曲;第2首最後完成於1907年,是紀念柴科夫斯基去世而作的輓歌,鋼琴的淒涼,大提琴的悲哀,小提琴的不捨,哀傷悲痛的莊嚴,沉重落寞的肅穆,承接了無法比擬的悽哀苦痛。

專輯3位演奏者是俄羅斯或拉托維亞的藝術家,其中大提琴家亞布隆斯基如今在指揮界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合作既默契又不失獨奏家的個性,對拉赫瑪尼諾夫旋律性突出,和聲與復調織體飽滿的音樂語言再現得相當完美。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喻作“新約聖經”,從上世紀30年代舒拉貝爾首次錄製了這套鋼琴文獻中的鉅作後,及後的鋼琴家只要擅長貝多芬的音樂也莫不以此為榮,其中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這套1959年到1969年的錄音堪稱經典。

選這套CD或許是先入為主的原因,早年買LP時可選餘地不多,那時並不知道巴克豪斯為何人,只因要貝多芬的奏嗚曲而碰上的。買全集當然希望曲曲精彩,巴克豪斯素有“鍵盤獅王”之稱,他雄渾強勁、緊湊結實、乾淨利落的風格很能對聽眾喚起一種“大丈夫當如此”的亢奮,彈奏第23、29、32等力量型的作品固然不在話下,彈奏早期作品也工整端莊,不失古典主義的意韻。因此,這套全集非常合我心意,總是百聽不厭、回味不已。

這是巴克豪斯第二次灌錄的全集,大師花了10年的時間錄製,其中第29號未能完成,而以1952年的單聲道版收錄,斷市多時後去年以環保裝重出江湖。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浪漫與熱情:馬友友的音樂之旅

馬友友無疑是當今國際上最耀眼的古典音樂明星之一,他在美國的受歡迎程度到了只要標上馬友友的名字唱片肯定就好賣的地步。在這張2007年的最新作品中,馬友友展現了更廣闊的音樂視野,從巴洛克時代維瓦爾第的四季到浪漫主義時期門德爾鬆的無言歌,從《藝妓回憶錄》電影原聲到意大利電影配樂大師Fnnio Morricone的經典代表作,從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到《新絲路傳奇》的跨國民族音樂交融,各種不同來源不同風格的作品彙集一堂,馬友友的演繹成為貫穿專輯始終的線索,引領聽眾進行一趟洋溢著浪漫與熱情的音樂之旅。正如譚盾盛讚馬友友時所說“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他拿大提琴不當大提琴來拉”,馬友友在這張專輯中不拘一格的多元化嘗試,將大提琴的表現力發揮到了一個新的寬廣境界。

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

要真正見識西蒙·拉特爾與柏林愛樂樂協和珠聯璧合的威力,這款CD是絕對不容錯過,雖然主角是彈奏鋼琴的齊默爾曼,但西蒙·拉特爾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在協奏中展現出來的“柏林愛樂音響”溫潤厚重、行雲流水,當即要令你對西蒙·拉特爾刮目相著,這個英國人真不簡單,太有天賦了。

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本來就是一部十分交。向化的作品,樂隊在其中表現的份量相當大,勃拉姆斯似乎是把獨奏的鋼琴也當作是整個交響樂隊的一員主力而已。—齊默爾曼鋼琴演奏技藝之高自不必說,而且出於對勃拉姆斯音樂的崇拜,在錄製這部第一鋼協前做足了大量的準備功夫,力求表現出最靚的音色、最準確的節奏,展現出勃拉姆斯音樂最富有魅力的一面。西蒙·拉特爾那果斷、流暢而又富於激情的指揮風格,以及優異的節奏感在此更有不尋常的表現。這款CD的確予人不同凡。向之感,樂隊與鋼琴的演奏活力四射,層次鮮明,高潮迭起,較準確、生動地表達出勃拉姆斯音樂的真諦;音響效果更是無比出色,無論你是否喜歡勃拉姆斯的音樂,這款近年來少有的最佳鋼琴協奏曲錄音是一定要聆聽的。

值得收藏的古典樂輯介紹

名琴·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無疑是中國每一位音樂愛好者耳熟能詳的樂曲,亦是吾之至愛,收藏有俞麗拿、盛中國、孔朝暉、西崎崇子、呂思清等諸位名家演奏的版本。最近又有一款令我驚喜不已的新版《梁祝》,主奏小提琴的是當今中國交響樂團首席劉雲志,他的小提琴演奏清麗流暢,音色純美,別具風雅,頗有品味。對比諸位名家的演奏版本,我認為還是劉雲志演奏的”梁祝”更為有血有肉,聲情並茂,很有吾心目中“梁祝”那份“悲風流水,歸去無眠”的音樂韻致。誠如《梁祝》創作者之一陳鋼所言:劉雲志的演奏”忠於原作,完全按照原作中所標記的時速來演奏,不急不慢,徐徐道來,令人情投其中,舒心暢懷”,“乃是一種在尊重原作基礎上的再創造”。

柏菲唱片公司堪稱一流的錄音製作,加上“稀世之寶”斯特拉迪瓦利“紅寶石”名琴的助陣,確實為劉雲志的這款新版《梁祝》增輝不少。“紅寶石”名琴所發出的聲音,既有優美典雅的音色,又具有無比的穿透力,聆之賞之,的確令人驚歎。在目前眾多的《梁祝》錄音版本中,這款新版的錄音當屬首屈一指的王者地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