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讀書 菜根譚 白居易 曾國藩 寧靜 國學智慧生活 2019-09-19
"


"


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人活不過百年,以樂為本。

所求的,無非是苦中求樂;所圖的,無非是安閒自在;所盼的,無非是清靜生活。

《菜根譚》上講:“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快樂不必非要從外面尋找,日常生活中就有快樂存在。

所以,閒,要從勤中去得來;靜,要從動中去修來;樂,要從苦中去享來。

1

閒,要從勤中得來

古人云:“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閒暇”


天底下的閒暇,是從勤勞中得來的,假若不勤,閒從何處來?


這裡的“閒”,不是拖拖沓沓、慵懶怠惰,也不是心忙身閒。


海斯利特說:“越是忙碌,就越會有閒暇”


閒,最好來源於勤勞,這樣才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富足,有意義。


梁實秋也說:“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但閒散過度,就像醋酸一樣,會軟化精神的鈣質。


從早到晚,手頭無事,人的心就會空落落,心裡極易慌亂,萌生各種慾念。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


“人老了也應該工作,不能閒下來,一旦閒下來,腦子會加速退化,不如繼續工作,在忙中偷閒的好”


閒是人人都需要的,但過度的閒則不好,不如在勤中得閒,這樣的閒更顯得彌足珍貴。


而那種從勤勞中得來的自我滿足,也會讓你在閒適中,心裡感到喜悅和陽光。


"


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人活不過百年,以樂為本。

所求的,無非是苦中求樂;所圖的,無非是安閒自在;所盼的,無非是清靜生活。

《菜根譚》上講:“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快樂不必非要從外面尋找,日常生活中就有快樂存在。

所以,閒,要從勤中去得來;靜,要從動中去修來;樂,要從苦中去享來。

1

閒,要從勤中得來

古人云:“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閒暇”


天底下的閒暇,是從勤勞中得來的,假若不勤,閒從何處來?


這裡的“閒”,不是拖拖沓沓、慵懶怠惰,也不是心忙身閒。


海斯利特說:“越是忙碌,就越會有閒暇”


閒,最好來源於勤勞,這樣才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富足,有意義。


梁實秋也說:“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但閒散過度,就像醋酸一樣,會軟化精神的鈣質。


從早到晚,手頭無事,人的心就會空落落,心裡極易慌亂,萌生各種慾念。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


“人老了也應該工作,不能閒下來,一旦閒下來,腦子會加速退化,不如繼續工作,在忙中偷閒的好”


閒是人人都需要的,但過度的閒則不好,不如在勤中得閒,這樣的閒更顯得彌足珍貴。


而那種從勤勞中得來的自我滿足,也會讓你在閒適中,心裡感到喜悅和陽光。


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2

靜,要從動中修來

古語云:“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


在萬籟懼寂中所得靜並非真靜,只有在喧鬧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性的真正寧靜;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曾國藩在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的信中說:


“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真正的安靜,來自人的內心,內心安靜的人,即使身處鬧市,依然能靜下心來。


《傳習錄》中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要磨鍊出動靜皆宜的本領,臨危也能保持清淨,在有益於身心的同時,還能有所長進。

生活中,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事情,若是經不住喧囂和熱鬧,這是自己修行的不夠。

靜從動中來,這樣的靜,既是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


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人活不過百年,以樂為本。

所求的,無非是苦中求樂;所圖的,無非是安閒自在;所盼的,無非是清靜生活。

《菜根譚》上講:“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快樂不必非要從外面尋找,日常生活中就有快樂存在。

所以,閒,要從勤中去得來;靜,要從動中去修來;樂,要從苦中去享來。

1

閒,要從勤中得來

古人云:“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閒暇”


天底下的閒暇,是從勤勞中得來的,假若不勤,閒從何處來?


這裡的“閒”,不是拖拖沓沓、慵懶怠惰,也不是心忙身閒。


海斯利特說:“越是忙碌,就越會有閒暇”


閒,最好來源於勤勞,這樣才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富足,有意義。


梁實秋也說:“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但閒散過度,就像醋酸一樣,會軟化精神的鈣質。


從早到晚,手頭無事,人的心就會空落落,心裡極易慌亂,萌生各種慾念。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


“人老了也應該工作,不能閒下來,一旦閒下來,腦子會加速退化,不如繼續工作,在忙中偷閒的好”


閒是人人都需要的,但過度的閒則不好,不如在勤中得閒,這樣的閒更顯得彌足珍貴。


而那種從勤勞中得來的自我滿足,也會讓你在閒適中,心裡感到喜悅和陽光。


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2

靜,要從動中修來

古語云:“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


在萬籟懼寂中所得靜並非真靜,只有在喧鬧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性的真正寧靜;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曾國藩在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的信中說:


“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真正的安靜,來自人的內心,內心安靜的人,即使身處鬧市,依然能靜下心來。


《傳習錄》中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要磨鍊出動靜皆宜的本領,臨危也能保持清淨,在有益於身心的同時,還能有所長進。

生活中,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事情,若是經不住喧囂和熱鬧,這是自己修行的不夠。

靜從動中來,這樣的靜,既是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古訓:閒要從勤中得來,靜要從動中修來,樂要從苦中享來

3

樂,要從苦中享來

快樂,人人都愛。


人生活的意義,最終是為了追求快樂和幸福。


古人云:“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真正的快樂,是從苦難中來的,這樣的快樂發自靈魂深處。

那種揮霍浪費、花天酒地的樂,是享樂,算不得快樂。


白居易說:“見苦方知樂,經忙始愛閒”


苦中來的樂,是風雨後的彩虹,是沙漠裡的一眼泉水。


它來的艱難,紮實,任誰也拿不走,是從心底生出的歡喜,泛著金光。


現今,人們的生活都富裕了,吃飯穿衣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但是在小時候,很多人吃一頓飽飯,穿一件新衣,充滿了幸福感。


盡情享樂,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樂的多了,便會生出麻木的感覺。


所以,為了快樂的緣故,不妨逼著自己吃點苦頭。


比如,黎明即起,醒後勿貪戀;比如,節慾、節勞、節飲食。

劉向說:“天將與之,必先苦之;天將毀之,必先累之”


只有生活中的苦累,才最為安寧快樂,因為這是在磨鍊一個人,其結局必然是喜悅的。


人生在於解決問題,克服一切艱難困苦,便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人要經常修心,心靜如水,任他驚濤駭浪,也不受驚擾。


如此,便可不怕艱險,不辭辛勞,以笑看人生的態度,面對一切不如意。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