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巷,達城的“寬窄巷子”

關羽 清朝 明朝 道光 社會 達州日報 2018-12-05


關帝廟巷,達城的“寬窄巷子”


達城關帝廟巷,北邊正對達州賓館,南邊對通川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有人稱其為達城的“寬窄巷子”。巷內,高高的圍牆,逼仄的通道,緩緩的斜坡,幽深的通道,少鬧市之喧,無車馬之虞。行其中,時光彷彿倒退數百年。無數市民遊客好奇,不辭辛苦前來一睹為快;待婚男女相中,一生婚照以此為背景。這裡的一切,都吸引著求真者的目光。

關帝廟巷的由來

關帝廟巷的名稱始於哪一年,目前尚不清楚。但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達縣政府繪製的《達縣城區圖》中有一條沒有署名的巷子,它東有陳公祠巷,西有白衣庵巷,南抵大西街,北接荷葉街,從地理位置看,應是關帝廟巷。

關帝廟巷,不同的志書有不同的表述。《達縣市市政建設志》:大西街至荷葉街,長120米,寬2.5米,石板路;《達縣市城鄉建設志》:解放和1957年整風時叫關帝廟巷,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大西街第四號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關帝廟在巷側;《達縣地區達縣市地名錄》:為紀念關羽在該巷修一廟,稱關帝廟,巷以廟得名。

不長的關帝廟巷,在91歲的鄧立芬、89歲的陳克榮、80歲的徐德斯等老居民的眼中,一半圍牆一半民房。七道朝門(今市糧食局家屬院)到大西街為南段,何家院子(今自然元素美容店)至荷葉街為北段。當年這條巷子,北面個別居民想多佔點地盤,想方設法向巷道發展,因此南面比北面稍微寬些。

南段兩邊的圍牆至今沒有多大變化。七道朝門大西街的大門被封后,裡面的居民從傍關帝廟巷一方的圍牆處打開一道高2.3米、寬2米的門,從此出入。石板路,成梯狀,一步大約50釐米寬,10到15釐米高。二十世紀80年代修成水泥路面,2000年鋪成黃色地磚。

北段臨巷有4個院子,東西兩邊各2個。東邊挨著關帝廟的是付家院子,其實最早這個院子是兩個醫生的,一個叫李全生,一個姓付。解放前,陳克榮的長輩給李全生打工,因此半買半送購得靠巷子一邊的土牆房子。裡面靠原達縣縣委一邊的付醫生家則是木房。挨荷葉街的盧家院子,大院套著小院,裡面有天井。西邊與七道朝門一牆之隔的是何家院子,上側是秦家院子。在這兩個院子的後面是鄧家院子、黃家院子和白衣庵。白衣庵是真佛山的腳廟,重修於清道光十年(1830)。每個院子都有朝門,八字形,最好的朝門是盧家院子和何家院子。何家院子的朝門前有幾步梯子,看上去有些氣派。這裡的房子,除陳克榮家是土牆外,其餘都是穿鬥式木房。

關帝廟裡的今昔

關帝廟巷,達城的“寬窄巷子”


關帝廟,大門在老城內的大西街,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原祭祀關羽,稱關帝廟、武廟,民國初增加祭祀岳飛,稱關岳廟,解放初,成為達縣縣委駐地。

1956年在附近的通川中學讀書,1965年到達縣縣委裡面工作的塗家全回憶:二十世紀60年代,達縣縣委裡面傍關帝廟巷老圍牆一方有三排房子,由南到北分別是新一座、新二座、達縣縣委組織部辦公樓,都是穿鬥式木質平房。新一座住的是縣委書記和副書記,新二座住的是縣委各部的部長。縣委的大門由大西街改為荷葉街。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新一座與新二座之間的老圍牆上,用黃漆書寫了一條毛主席語錄,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在上面敷了一層水泥,由於時間較長,水泥脫了一些,倒數一二行字跡顯現出來了。經查找核對,這條語錄的全文是“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即使是對於馬克思主義已經瞭解得比較多的人,無產階級立場比較堅定的人,也還是要再學習,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問題。”

據老市民回憶,二十世紀80年代初,達縣縣委院內開始修建樓房,最早動工修建的是臨大西街那一排房子,1986年建成了達縣廣播局住宅樓。而《達縣建設志》記載,1984年1月建成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達縣檔案館,當年5月建成面積為5500平方米的縣委辦公樓,1985年3月,分別建成面積為2600平方米的綜合樓和麵積為5900平方米的住宅樓,1996年建成面積為8800平方米的臨荷葉街的大門口綜合樓。由於達縣縣委機關南遷,辦公場地現已改作賓館等,這裡也成了居民住宅大院。

七道朝門的故事

關帝廟巷,達城的“寬窄巷子”


關帝廟巷的七道朝門,佔了這條巷子西邊的一半,被三面高高的片磚牆所圍住。原從大西街水井處的大門拾級而上,今從巷子中段出入。市民總是對這裡充滿著好奇之心:真的有七道朝門麼?當年的妓院像啥樣?這裡有著怎樣的故事?由於年代久遠,物是人非,住在附近和後來住進糧食局家屬院的老人們也很難說出個子醜寅卯。89歲的趙大娘,從二十世紀70年代起就一直住在這裡,她和陳克榮記得,從大西街上來有五六個門,一層一個院子,一樓一底,穿鬥式木房,有點像三合院。1953年,陳克榮到七道朝門裡的茶園公司打工,篩茶葉,由於灰塵很大,受不了,只做了一個禮拜就去幫人家帶小孩子了。因灰塵影響到通川中學的水井,師生意見大,茶園公司就搬走了。70年代末,這裡建成地區糧食局職工家屬院,改變了原來的模樣。

而讓七道朝門“名聲”在外的卻是辦妓院。據達縣市文史資料《劉存厚在達縣十年紀實》和楊俸祿、趙坤儒的《邊防軍時期達縣的社會病態》記載,舊社會,達城雖早有暗娼活動,但招搖過市,公開賣淫要數川陝督辦劉存厚統治時期。1928年,有人從下江(江蘇、浙江)買來不少青年婦女,說是揚州的,人稱揚州姑娘,其實這些妓女並非來自揚州,而是從宜昌、萬縣一帶誘騙買來的無知農村婦女。她們初來時,集中在鳳凰頭鳳集茶樓。有一次,劉存厚到鳳集茶樓接待賓客,被夫人發現,大生醋意,藉故叫人搗毀了鳳集茶樓。以後陸續來的妓女集中在西街和娘娘廟街,地方人把妓女住的娘娘廟街的院子稱為黑漆朝門,住在西街七道朝門的院子叫紅漆朝門。七道朝門是高級妓院,來這裡的多是一些達官貴人。他們不僅開房過夜,狎妓取樂,給妓女取天香閣、萬年青、玉林、月紅、玉珍等花名,還競相從妓女中選妻納妾。有的青年經常出入妓院,染上性病,久治不愈,痛苦不堪。

如今成為“寬窄巷子”

陳克榮、鄧天瓊等老人介紹,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達縣廣播局拆除東邊的盧家院子、付家院子,建成住宅樓;90年代初,地區供銷社拆除西邊秦家院子、何家院子、鄧家院子等五個院子,建成A、B兩棟高樓。同時拓寬了房前的巷道。

如今關帝廟巷,門牌單號47至79號,雙號62至84號,245戶,有市糧食局、中級法院、市供銷社的住宅樓和居民樓。

120米長的關帝廟巷,有圍牆的巷道和住宅樓前的巷道,其長度各佔約60米,其分界處是一道保存完好、東西向、長40多米、高4米多的青磚牆。南段巷道兩邊現存的圍牆為空心牆,青色片磚砌成;牆的遮簷有六層,下窄上寬,遮簷上方用萬花格青磚壓頂;圍牆的高度最矮2.3米,最高約4.3米;南段巷道寬1.6米至1.9米,用黃色防滑方磚鋪成。北段巷道寬5米,水泥路面。關帝廟巷南窄北寬,成為名副其實的“寬窄巷子”。

關帝廟巷年代的久遠,獨具的特色,逐漸成為達城的一道景觀,吸引眾多的參觀者和考察者。“經常到這裡來拍結婚照的不說,就連拍電影的也不忘這裡,一拍就是好幾天。”七道朝門裡,77歲的張老太婆高興地介紹道。這裡的居民為前些年沒有拆掉圍牆而感到自豪。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社區記者 鄭景瑞 編輯 尹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