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電視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宜昌開機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電視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宜昌開機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是一個碼頭城市,城由碼頭而興。宜昌城是由古代軍事活動而形成的軍事碼頭和軍壘,由軍壘而城池、城牆的演變過程。

宜昌碼頭文化是宜昌城市之根。宜昌碼頭是宜昌人鄉愁依戀的載體。影視劇《最後的國門》拍攝場景,再現了宜昌舊時碼頭部分場景,可借作重塑宜昌碼頭文化的草稿和沙盤。

宜昌市園林局於2015年8月4日啟動《宜昌碼頭》項目前期工作,在《關於在濱江公園大南門復建宜昌老碼頭的建議方案》中提到:復建的宜昌老碼頭將比目前的大南門碼頭要大的多,佔地約7500㎡,長150m,寬50m,計劃總投資約1000萬,建築面積約2000㎡。

在碼頭復建地的江北附近,保留有包括原英駐宜領事館、天主教堂、日商大阪倉庫等大量歷史建築,而環城南路也正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建。復建碼頭位置斜對江南磨基山,地勢開闊,與目前主城區的歷史文化建築連成一片。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電視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宜昌開機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是一個碼頭城市,城由碼頭而興。宜昌城是由古代軍事活動而形成的軍事碼頭和軍壘,由軍壘而城池、城牆的演變過程。

宜昌碼頭文化是宜昌城市之根。宜昌碼頭是宜昌人鄉愁依戀的載體。影視劇《最後的國門》拍攝場景,再現了宜昌舊時碼頭部分場景,可借作重塑宜昌碼頭文化的草稿和沙盤。

宜昌市園林局於2015年8月4日啟動《宜昌碼頭》項目前期工作,在《關於在濱江公園大南門復建宜昌老碼頭的建議方案》中提到:復建的宜昌老碼頭將比目前的大南門碼頭要大的多,佔地約7500㎡,長150m,寬50m,計劃總投資約1000萬,建築面積約2000㎡。

在碼頭復建地的江北附近,保留有包括原英駐宜領事館、天主教堂、日商大阪倉庫等大量歷史建築,而環城南路也正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建。復建碼頭位置斜對江南磨基山,地勢開闊,與目前主城區的歷史文化建築連成一片。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環南古街效果圖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電視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宜昌開機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是一個碼頭城市,城由碼頭而興。宜昌城是由古代軍事活動而形成的軍事碼頭和軍壘,由軍壘而城池、城牆的演變過程。

宜昌碼頭文化是宜昌城市之根。宜昌碼頭是宜昌人鄉愁依戀的載體。影視劇《最後的國門》拍攝場景,再現了宜昌舊時碼頭部分場景,可借作重塑宜昌碼頭文化的草稿和沙盤。

宜昌市園林局於2015年8月4日啟動《宜昌碼頭》項目前期工作,在《關於在濱江公園大南門復建宜昌老碼頭的建議方案》中提到:復建的宜昌老碼頭將比目前的大南門碼頭要大的多,佔地約7500㎡,長150m,寬50m,計劃總投資約1000萬,建築面積約2000㎡。

在碼頭復建地的江北附近,保留有包括原英駐宜領事館、天主教堂、日商大阪倉庫等大量歷史建築,而環城南路也正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建。復建碼頭位置斜對江南磨基山,地勢開闊,與目前主城區的歷史文化建築連成一片。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環南古街效果圖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電視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宜昌開機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是一個碼頭城市,城由碼頭而興。宜昌城是由古代軍事活動而形成的軍事碼頭和軍壘,由軍壘而城池、城牆的演變過程。

宜昌碼頭文化是宜昌城市之根。宜昌碼頭是宜昌人鄉愁依戀的載體。影視劇《最後的國門》拍攝場景,再現了宜昌舊時碼頭部分場景,可借作重塑宜昌碼頭文化的草稿和沙盤。

宜昌市園林局於2015年8月4日啟動《宜昌碼頭》項目前期工作,在《關於在濱江公園大南門復建宜昌老碼頭的建議方案》中提到:復建的宜昌老碼頭將比目前的大南門碼頭要大的多,佔地約7500㎡,長150m,寬50m,計劃總投資約1000萬,建築面積約2000㎡。

在碼頭復建地的江北附近,保留有包括原英駐宜領事館、天主教堂、日商大阪倉庫等大量歷史建築,而環城南路也正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建。復建碼頭位置斜對江南磨基山,地勢開闊,與目前主城區的歷史文化建築連成一片。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環南古街效果圖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

來源:小城宜昌公眾號

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的動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發展的痕跡,是城市發展的起點,彌足珍貴。因為這是文化,這是傳承。對於這座你居住多年的城市你真的熟悉嗎?

大南門,這個名字是個厚重而又滄桑的宜昌古地名。說它厚重滄桑,是因為從明洪武十二年宜昌古城牆建起後,宜昌人就把古城正南的南藩門,叫做大南門了,它似乎只是存在於老一輩宜昌人的記憶之中,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壓根都不知道宜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建築。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府城垣圖

同治3年《宜昌府志》對宜昌城牆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宜昌城牆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唐代舊城址上修建,後明清兩朝又多次對城牆補砌修繕,一直沿用。

城牆高七米, 城垣周長二千七百六十多米,城牆有垛口四千多個,有城門樓七座。正東曰東門,正南曰大南門也稱南藩門,正北曰大北門,西北曰小北門,正西曰中水門也稱鎮川門,西南曰小南門。而這七座城門中,最宏偉的則要數大南門了。按照這一記載大南門距今至少有640年的歷史了。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一座偉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至咸豐元年(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

1930年,趙鐵公任宜昌縣長期間,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稱,趙在夢裡被縛至關公面前,遭到呵責,“嚇了一身冷汗”。

抗戰中,古城建築幾乎盡毀,獨大南門巍然不動。傳說稱,每次空襲,關公總在神龕上撣拂袍袖,把炸彈都揮到大江。等到解除警報,已是汗溼徵袍。不過關二爺最終沒有守住自己的廟宇,日本人最終將關帝樓拆除,修了崗樓。逃難的居民回來時,發現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門了。

“從大南門下河”這是宜昌口語裡一句指路語,從大南門走到江邊,可坐輪渡過江到孝子巖、安安廟、十里紅,轉道前往恩施。1938年,老舍先生與抗戰文化界人士從武漢途經宜昌去恩施,還怕記不住,就把這句地道的宜昌話寫進了他隨身所帶的筆記本里。

然而大南門也最終沒有逃脫拆毀的命運。1954年,荊江突發特大洪水,十萬火急中,拆下了大南門磚石,運往抗洪前線封堵決口,一同被拆的,還有古城內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南門就此風流散盡,隱於歷史之中,任人評說。如今,儘管城門樓、關帝廟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只要提及“大南門”,就會有不少老宜昌人想起消失在時光裡的往事。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電視劇《最後的國門之英雄宜昌》在宜昌開機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是一個碼頭城市,城由碼頭而興。宜昌城是由古代軍事活動而形成的軍事碼頭和軍壘,由軍壘而城池、城牆的演變過程。

宜昌碼頭文化是宜昌城市之根。宜昌碼頭是宜昌人鄉愁依戀的載體。影視劇《最後的國門》拍攝場景,再現了宜昌舊時碼頭部分場景,可借作重塑宜昌碼頭文化的草稿和沙盤。

宜昌市園林局於2015年8月4日啟動《宜昌碼頭》項目前期工作,在《關於在濱江公園大南門復建宜昌老碼頭的建議方案》中提到:復建的宜昌老碼頭將比目前的大南門碼頭要大的多,佔地約7500㎡,長150m,寬50m,計劃總投資約1000萬,建築面積約2000㎡。

在碼頭復建地的江北附近,保留有包括原英駐宜領事館、天主教堂、日商大阪倉庫等大量歷史建築,而環城南路也正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建。復建碼頭位置斜對江南磨基山,地勢開闊,與目前主城區的歷史文化建築連成一片。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環南古街效果圖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宜昌印記——大南門|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2013年上海蒼南商會執行會長、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代表集團在“宜昌新區-武漢項目合作推介會”上,與宜昌市成功簽訂了《宜昌市環城南路片區舊城改造項目》的協議。該項目規劃建築面積達60萬平方米,投資規模達55億元。

同年在西陵區政府、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召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座談會上,均瑤集團總裁助理南金剛提到,在學院街、環城南路和沿江大道合圍片區興建歷史風貌街區,將以宜昌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為基礎,融入宜昌八景,復建包括爾雅臺、古戲臺、中書坊、天官牌坊、墨池書院等宜昌標誌性古建築。

對於來宜昌旅遊的遊客而言,復建宜昌碼頭,也意味著又多了一處遊覽景點,可以更好的領略到宜昌碼頭文化的豐富內涵,並藉此提升宜昌城市旅遊文化品質,讓宜昌把遊客留住,讓宜昌把根留住。

馮驥才先生曾說“城市的記憶也是群體的記憶。那就要從城市史和人類學角度來審視城市,從城市的歷史命運與人文傳衍的層面上進行篩選,把必須留下的記憶堅決守住。”在城市記憶中,這些古老的印記雖然不能開口說話,但它卻用銘文記錄了這座古城的歷史點滴。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有些老街已湮沒在歷史的車輪下;有些老街尚有跡可循卻不復昔日繁華;也有些老街修葺一新,煥發出新活力。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見證,是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城市記憶發展變化,疊印成這個城市獨特的氣質。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這一城

或許繁花似錦

或許雲淡風輕

但無論城裡的人走到哪裡

讓心靈棲息都忘不了鄉愁

忘不了記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