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古蔡城 活力新上蔡'

"

——喜看上蔡縣城七十年鉅變

"

——喜看上蔡縣城七十年鉅變

滄桑古蔡城 活力新上蔡

蔡明園公園晨曲。

□武晉豫/文宋永亮/圖

蔡地是一片古老厚重的土地,自伏羲在這肥沃的土地上開墾耕犁,中華文明便在這裡世代傳承。她攜帶著綿長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成了華夏的重要根基。蔡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降神草,地生白龜;天賦厚土,地贈黃金;蓍草佑之,白龜護之,世世代代養育著這片土地的生靈,延續著華夏血脈源遠流長。

上蔡追隨祖國的腳步,風雨兼程;跟隨時代脈搏,奮勇前行。蔡河講述著上蔡的傳奇故事,古城記錄著上蔡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滄海桑田,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舊貌換新顏。穿越時空隧道,筆者追尋上蔡70年發展歷程,尋找令人感動的記憶,以所見所聞展示上蔡縣城70年的發展軌跡。

子規啼血喚春歸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列強侵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蔡和全國的命運一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特別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戰亂不斷,駐軍勒索,匪患蜂起,攻城劫寨,致使村落為墟,一片焦土。土匪趁勢而起,襲擾各地,加之洪水乾旱,天災不斷,民不聊生。近代見諸志書的天災人禍就有幾十次之多。

據《上蔡縣誌》記載:民國10年(1921年),大水淹沒莊稼,民房倒塌無數。民國11年(1922年)豫西老洋人率萬人,攻破縣城,俘虜走富豪數千人。民國16年(1927年)北洋軍閥之一奉系至蔡,軍紀敗壞,老百姓深受其害。1930年,匪首趙圭聚眾3萬人,燒殺姦淫,擄掠綁票,危害群眾嚴重。1930年夏大水成災,秋禾無收。1932年,大饑荒,民食樹皮草根。1942年秋,大旱,秋禾全部枯死,顆粒未收。1943年大饑荒,群眾樹皮樹葉食盡,縣境餓死人甚多。1943年夏秋間,蝗蟲成災,飛翔於空,遮天蔽日,棲於地上,厚達寸餘,農作物的莖葉果被吃盡。1941年,日軍在縣城大肆燒殺,縣署、縣初中、武津中學、公安局,民生工廠和部分民房被付之一炬,城內人民財產被洗劫一空。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提起民國31年,至今還心有餘悸。生於1913年的上蔡籍老人趙以浩講:“新中國成立前經常鬧災荒,地主囤積糧食高價出售。政府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貧苦農民以挖野菜為食,終日不得一飽。”

現年96歲的尚景熙說:“我小時候經常跑反。那時自然災害和兵燹不斷,除大股土匪外,小股土匪也經常打槍騷擾,嚇得人們東躲西藏。社會動亂之下,生活極為貧困,特別到了春天,除了吃糠咽菜,就是蓋鍋斷炊。”

家住蘆崗街道曹莊、現年56歲的曹留柱說:“我小時候聽父親講,解放前,我們這一帶有一家大地主,有幾十頃田地,但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好面饃,基本上是花捲。普通老百姓經常食不飽腹,一到青黃不接時(過了春節到收麥這段時間)就有人出去討飯。”

多災多難的中國,多災多難的蔡地。外國列強蹂躪如梳、官府官軍盤剝如篦子、土匪橫行暴斂如刮刀,在百姓身上盤剝一層又一層。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憶苦才能思甜,我們要永遠記住那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人間正道是滄桑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一聲炮響,上蔡人民翻身得解放。百姓滿腔熱情拉開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建國前,生產力低下,經濟基礎薄弱,產品單一,上蔡幾乎沒什麼現代工業,只有幾家手工作坊。生活必需品大都標有洋字,幾乎全靠進口,什麼洋犁子、洋耙,洋布、洋灰,甚至火柴都稱為“洋火”,要靠進口。

新中國成立後,上蔡工業突飛猛進,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上蔡工業在全市也是數一數二。在我的記憶中,上蔡縣城有服裝廠、竹器廠、絲織廠、棉織廠、化肥廠、糧油加工廠、鞋廠、棉花廠、木器廠、五金廠、食品廠等,門類齊全,種類繁多,基本可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

上蔡故城即今上蔡縣城,始建於秦,是一座小土城,歷史上屢受洪水衝擊和戰亂毀壞,復修次數無法計算,僅明代以來就有10多次。

《上蔡縣誌》記載:上蔡解放後,上蔡城基本維持明清舊城輪廓,以十字街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東、西、南、北大街,每條大街都有幾條又窄又深的小巷。小巷都是磚渣路面,一遇大雨,泥巴大水,幾乎斷行。出入縣城就一條西(平)上(蔡)公路,路況很差,當時有個順口溜:“一到上蔡縣就知上蔡亂,一到上蔡城就知上蔡窮。”

因為僅有一條西(平)上(蔡)公路通向外地,凸凹不平,當時出差歸來的人,如正在昏昏欲睡,被強烈顛簸驚醒,就知道已回到上蔡縣了。

據《上蔡縣誌》記載:“1964年5月西(平)上(蔡)公路由磚渣簡易路改成石子路面;1971年6月西(平)上(蔡)公路瀝青路面鋪成通車。”

整個上蔡縣城就西街有一口甜水井,大部分居民喝的是澀苦的鹼水。小時候經常看到拉著架子車沿街買水的商人。《上蔡縣誌》記載:“1966年夏,縣自來水廠籌備成立……1969年8月供水,結束了縣城百姓吃鹼水的歷史。”

經歷過貧困和動亂的蔡地百姓珍惜和平生活,把激情和朝氣傾注在工作中,工廠和農村比、學、趕、幫,社會主義建設熱情異常高漲。據曾在上蔡縣建築公司當工人的趙文典說:“當時工人上班都很自覺,不用喊,吃了飯放下碗就走,加班加點分文不取。不論酷暑嚴寒,不管是經理、副經理都堅持到工地,和一線工人同吃、同勞動。”

雖然那時物資依舊短缺,但人們精神富有,幸福指數高,把“為人民服務”當成座右銘,把學雷鋒、捨己為人當成義不容辭的責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上蔡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淡妝濃抹展新姿

進入新時代,筆者目睹了蔡地的鉅變。當老朋友們聚在一起時,都會說,在習總書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下,上蔡變美了、變綠了、變亮了。現在上蔡城到處生機盎然,到處鶯歌燕舞。

漫步在上蔡城,美麗畫卷隨著目力鋪展開來。一座座摩天大廈拔地而起,一排排居民洋房如耀眼明珠,柏油路面乾淨整潔。登上北城垣的烽火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蔡國故城遺址公園,公園依城壕而建,小巧玲瓏、精緻典雅。公園內塑有“天下第一丞相”李斯銅像,面目深沉凝重,好像述說著人間滄桑。

夜晚華燈初上,上蔡城霓虹燈亮起,流光溢彩,中國結綵燈沿路伸向遠方。三三兩兩漫步的市民有說有笑,幸福之情寫在臉上。

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最耀眼是故城四周建了四座人工湖。上蔡建設者大手筆、大氣派、大力度,上蔡周圍東西南北方建有鳳凰公園、杜詩公園、溼地公園、森林公園四座公園,每個公園都建有人工湖,用水滋潤著上蔡、妝點著上蔡。

近年來,上蔡縣著眼於構建“駐馬店、漯河、周口三市之間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淨、綠、亮、美、暢”標準,著力加強縣城規劃、建設和管理,堅持硬件和軟件、新區和老區、地上和地下、宜業和宜居“四個統一”,做好以路擴城、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五篇文章”,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上蔡縣立足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模式,道路修道哪裡,綠化就到哪裡。特別是近10年,城市融入森林,森林植入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隨。

縣長李衛民在2019年政府報告中說:“上蔡縣成功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完成造林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2.6%,圓滿完成森林城市創建任務。”

古城交通迅猛發展。四通八達的公路連接各個鄉村;城區65條凸凹不平背街小巷改建成整潔的水泥路;新建和拓寬的城區主幹道寬闊明亮,綠化整潔,一路一景,路路不同,一條道路就是一條風景線;全長32公里四環快速路全面貫通;周(周口)駐(駐馬店)南高速連接線、駐(駐馬店)上(上蔡)快速通道正在加緊修建。一個聯接城鄉、輻射周邊市縣大格局、大框架的交通線路初步展現。

上蔡70年取得的成就折射了中國的發展軌跡,上蔡彰顯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魅力。上蔡鉅變是祖國由弱變強、由貧變富的縮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