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2018年廣州首次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強,在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位居全球第19名。廣州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首次突破4萬億,同比增長19.4%,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廣州的GDP總量為11755.54億元。廣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增速與深圳同為7%的區間,而上海、北京的增速已經明顯慢於廣深。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增速為7.1%,杭州為6.9%,深圳為7.4%,上海為5.9%,北京為6.3%。名義增速方面,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廣深在GDP過2萬億之後是在共同進步的,廣州的增速絲毫不弱於北上杭,但是被唱衰的力度、聲浪遠遠大於北上杭,有點意思。

廣州如今的GDP總量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位居第四,還是屬於一線城市,說廣州的經濟實力強,諸位應該沒有異議吧。

文化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華南第一城,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上環視羊城,從白雲山碑林到越秀山鎮海樓,從海珠區海幢寺到越秀區聖心大教堂,從黃埔軍校到三大會址;時空上俯瞰古今,廣州在秦代有南越國,漢代為南海郡,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講文化資源和城市歷史,廣州在華南地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2018年廣州首次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強,在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位居全球第19名。廣州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首次突破4萬億,同比增長19.4%,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廣州的GDP總量為11755.54億元。廣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增速與深圳同為7%的區間,而上海、北京的增速已經明顯慢於廣深。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增速為7.1%,杭州為6.9%,深圳為7.4%,上海為5.9%,北京為6.3%。名義增速方面,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廣深在GDP過2萬億之後是在共同進步的,廣州的增速絲毫不弱於北上杭,但是被唱衰的力度、聲浪遠遠大於北上杭,有點意思。

廣州如今的GDP總量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位居第四,還是屬於一線城市,說廣州的經濟實力強,諸位應該沒有異議吧。

文化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華南第一城,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上環視羊城,從白雲山碑林到越秀山鎮海樓,從海珠區海幢寺到越秀區聖心大教堂,從黃埔軍校到三大會址;時空上俯瞰古今,廣州在秦代有南越國,漢代為南海郡,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講文化資源和城市歷史,廣州在華南地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細數一部文化史,恐怕在四個一線城市裡面,廣州就是排在北京後面吧。上海真正形成有規模的城市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深圳的文化雖然可以遠溯至寶安,但是寶安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和廣州不是一個能量級的。

教育方面,廣州的高校數量、科研機構和北京有差距,但是在華南地區還是遙遙領先的。根據教育部官網發佈的最新高校名單,各城市高校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是北京、武漢和廣州。

廣州歷來是華南文化教育中心,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了100萬,處於全國第一的位置,而在全國各省市百強高校分佈情況排名中,廣東有6所,其中5所均在廣州,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是華南地區教育界擎天柱一般的存在。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2018年廣州首次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強,在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位居全球第19名。廣州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首次突破4萬億,同比增長19.4%,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廣州的GDP總量為11755.54億元。廣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增速與深圳同為7%的區間,而上海、北京的增速已經明顯慢於廣深。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增速為7.1%,杭州為6.9%,深圳為7.4%,上海為5.9%,北京為6.3%。名義增速方面,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廣深在GDP過2萬億之後是在共同進步的,廣州的增速絲毫不弱於北上杭,但是被唱衰的力度、聲浪遠遠大於北上杭,有點意思。

廣州如今的GDP總量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位居第四,還是屬於一線城市,說廣州的經濟實力強,諸位應該沒有異議吧。

文化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華南第一城,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上環視羊城,從白雲山碑林到越秀山鎮海樓,從海珠區海幢寺到越秀區聖心大教堂,從黃埔軍校到三大會址;時空上俯瞰古今,廣州在秦代有南越國,漢代為南海郡,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講文化資源和城市歷史,廣州在華南地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細數一部文化史,恐怕在四個一線城市裡面,廣州就是排在北京後面吧。上海真正形成有規模的城市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深圳的文化雖然可以遠溯至寶安,但是寶安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和廣州不是一個能量級的。

教育方面,廣州的高校數量、科研機構和北京有差距,但是在華南地區還是遙遙領先的。根據教育部官網發佈的最新高校名單,各城市高校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是北京、武漢和廣州。

廣州歷來是華南文化教育中心,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了100萬,處於全國第一的位置,而在全國各省市百強高校分佈情況排名中,廣東有6所,其中5所均在廣州,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是華南地區教育界擎天柱一般的存在。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至於普通教育尤其是高中學位這一塊,廣州雖然也面臨繼續提升的壓力,但是和同級別同區域的城市相比,廣州的優勢非常明顯。

醫療方面,去年11月17日,復旦版《2017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和《2017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和綜合排行榜》正式發佈。在全國“總榜”上,廣州上榜醫院10家,而在區域性的華南綜合實力榜上,廣州的醫院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到2020年,廣州有望成為立足廣東,服務南中國,輻射東南亞,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區域醫療高地。

房價方面,廣州在一線城市裡面一直是最高性價比的代表,同一價位配套的學位、醫療資源往往超出同檔城市一截。

空氣質量方面,廣州市環保局公佈的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018年1月-10月廣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於上月及去年同期,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100%。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2018年廣州首次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強,在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位居全球第19名。廣州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首次突破4萬億,同比增長19.4%,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廣州的GDP總量為11755.54億元。廣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增速與深圳同為7%的區間,而上海、北京的增速已經明顯慢於廣深。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增速為7.1%,杭州為6.9%,深圳為7.4%,上海為5.9%,北京為6.3%。名義增速方面,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廣深在GDP過2萬億之後是在共同進步的,廣州的增速絲毫不弱於北上杭,但是被唱衰的力度、聲浪遠遠大於北上杭,有點意思。

廣州如今的GDP總量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位居第四,還是屬於一線城市,說廣州的經濟實力強,諸位應該沒有異議吧。

文化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華南第一城,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上環視羊城,從白雲山碑林到越秀山鎮海樓,從海珠區海幢寺到越秀區聖心大教堂,從黃埔軍校到三大會址;時空上俯瞰古今,廣州在秦代有南越國,漢代為南海郡,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講文化資源和城市歷史,廣州在華南地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細數一部文化史,恐怕在四個一線城市裡面,廣州就是排在北京後面吧。上海真正形成有規模的城市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深圳的文化雖然可以遠溯至寶安,但是寶安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和廣州不是一個能量級的。

教育方面,廣州的高校數量、科研機構和北京有差距,但是在華南地區還是遙遙領先的。根據教育部官網發佈的最新高校名單,各城市高校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是北京、武漢和廣州。

廣州歷來是華南文化教育中心,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了100萬,處於全國第一的位置,而在全國各省市百強高校分佈情況排名中,廣東有6所,其中5所均在廣州,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是華南地區教育界擎天柱一般的存在。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至於普通教育尤其是高中學位這一塊,廣州雖然也面臨繼續提升的壓力,但是和同級別同區域的城市相比,廣州的優勢非常明顯。

醫療方面,去年11月17日,復旦版《2017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和《2017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和綜合排行榜》正式發佈。在全國“總榜”上,廣州上榜醫院10家,而在區域性的華南綜合實力榜上,廣州的醫院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到2020年,廣州有望成為立足廣東,服務南中國,輻射東南亞,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區域醫療高地。

房價方面,廣州在一線城市裡面一直是最高性價比的代表,同一價位配套的學位、醫療資源往往超出同檔城市一截。

空氣質量方面,廣州市環保局公佈的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018年1月-10月廣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於上月及去年同期,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100%。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人口方面,廣州與北上深相比,老齡化程度明顯比北京、上海情況要好,但弱於深圳,廣州在人口淨流入方面也是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二名,廣州在人口方面的優勢有望繼續保持。

所以說,廣州是一個沒有明顯短板的一線城市,廣州的第二個標籤應該是“均衡”。

“均衡”有什麼好處,優點是什麼?

均衡是一種超能力,意味著效率、潛力和持久力。

以豐田為例,大野耐一曾是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主管,也是精益生產方式的主要創始人。他發現只要保證整條生產線的“均衡化”生產,就可以避免大量生產時生產週期的波動給流水線上的各道工序造成的混亂。

對於城市而言也是這樣,擁有“均衡”的力量才可以在城市競賽中跑得更快更持久,廣州其實正在創造千年古城這個城市序列的奇蹟,在這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城市典範。

廣州的煙火氣與奔跑速度

每年冬天都有大批北方人南下廣州,在花市穿行,在珠江邊流連,在小蠻腰下合影,在花城廣場打卡,在白雲山上享受綠色的廣闊視野。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2018年廣州首次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強,在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位居全球第19名。廣州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首次突破4萬億,同比增長19.4%,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廣州的GDP總量為11755.54億元。廣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增速與深圳同為7%的區間,而上海、北京的增速已經明顯慢於廣深。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增速為7.1%,杭州為6.9%,深圳為7.4%,上海為5.9%,北京為6.3%。名義增速方面,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廣深在GDP過2萬億之後是在共同進步的,廣州的增速絲毫不弱於北上杭,但是被唱衰的力度、聲浪遠遠大於北上杭,有點意思。

廣州如今的GDP總量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位居第四,還是屬於一線城市,說廣州的經濟實力強,諸位應該沒有異議吧。

文化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華南第一城,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上環視羊城,從白雲山碑林到越秀山鎮海樓,從海珠區海幢寺到越秀區聖心大教堂,從黃埔軍校到三大會址;時空上俯瞰古今,廣州在秦代有南越國,漢代為南海郡,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講文化資源和城市歷史,廣州在華南地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細數一部文化史,恐怕在四個一線城市裡面,廣州就是排在北京後面吧。上海真正形成有規模的城市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深圳的文化雖然可以遠溯至寶安,但是寶安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和廣州不是一個能量級的。

教育方面,廣州的高校數量、科研機構和北京有差距,但是在華南地區還是遙遙領先的。根據教育部官網發佈的最新高校名單,各城市高校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是北京、武漢和廣州。

廣州歷來是華南文化教育中心,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了100萬,處於全國第一的位置,而在全國各省市百強高校分佈情況排名中,廣東有6所,其中5所均在廣州,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是華南地區教育界擎天柱一般的存在。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至於普通教育尤其是高中學位這一塊,廣州雖然也面臨繼續提升的壓力,但是和同級別同區域的城市相比,廣州的優勢非常明顯。

醫療方面,去年11月17日,復旦版《2017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和《2017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和綜合排行榜》正式發佈。在全國“總榜”上,廣州上榜醫院10家,而在區域性的華南綜合實力榜上,廣州的醫院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到2020年,廣州有望成為立足廣東,服務南中國,輻射東南亞,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區域醫療高地。

房價方面,廣州在一線城市裡面一直是最高性價比的代表,同一價位配套的學位、醫療資源往往超出同檔城市一截。

空氣質量方面,廣州市環保局公佈的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018年1月-10月廣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於上月及去年同期,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100%。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人口方面,廣州與北上深相比,老齡化程度明顯比北京、上海情況要好,但弱於深圳,廣州在人口淨流入方面也是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二名,廣州在人口方面的優勢有望繼續保持。

所以說,廣州是一個沒有明顯短板的一線城市,廣州的第二個標籤應該是“均衡”。

“均衡”有什麼好處,優點是什麼?

均衡是一種超能力,意味著效率、潛力和持久力。

以豐田為例,大野耐一曾是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主管,也是精益生產方式的主要創始人。他發現只要保證整條生產線的“均衡化”生產,就可以避免大量生產時生產週期的波動給流水線上的各道工序造成的混亂。

對於城市而言也是這樣,擁有“均衡”的力量才可以在城市競賽中跑得更快更持久,廣州其實正在創造千年古城這個城市序列的奇蹟,在這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城市典範。

廣州的煙火氣與奔跑速度

每年冬天都有大批北方人南下廣州,在花市穿行,在珠江邊流連,在小蠻腰下合影,在花城廣場打卡,在白雲山上享受綠色的廣闊視野。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對於中國而言,廣州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它既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城市內在魂魄,又有現代科創的銳意進發作為城市前進動力。

廣州人是如此熱愛生活,所以他們在茶館、美食、美景中尋找樂趣。

廣州人是如此熱愛奮鬥,所以他們在CBD、軟件園和科創基地通宵達旦,為城市引擎注入強大動力。

在開放中獲取資源、協同發展,在均衡中把握經濟與民生的雙向推進,廣州從容、淡定、低調,但是廣州追求卓越的雄心從未改變。

一位不是廣州籍的朋友在漂泊多年之後,事業有成,他選擇在廣州再度創業。我問他原因,他說:

“廣州是一座舒適度最高的一線城市,既不會讓你血脈賁張天天為錢而奔波,也不會讓你離信息流太遠,陷進舒適圈太久,可以在高強度的工作和高質量的生活之間快速切換。如果讓我選一千次,我還是選廣州,而這一次,我不走了,紮根廣州”。

是的,廣州的煙火氣與廣州奔跑前行的速度一樣,同樣讓人著迷。

難怪作家張欣說,她一離開廣州就寫不出東西:“要寫就一定要回到廣州來”。


"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去年,有媒體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廣州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蹟——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後起如紐約、首爾、東京等世界名城都是過去500年間才開始繁榮崛起,上海開埠時間不過175年,香港也是從1950年代才繁榮起來的。而曾經與廣州一起站在世界巔峰的威尼斯現在只有往事可追憶。

那麼,廣州千年不衰的祕密是什麼?或者說廣州突出的標籤是什麼?它們一定不是太侷促的概念,而是相對抽象且有大格局的存在。

很多人說:廣州是一座說不清楚的城市。果然如此嗎?不是,廣州的城市標籤越來越清晰。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宜太小,比如“千年商都”並不合適,廣州現在也在猛攻科技方向。

同時,這個標籤不宜太侷限於行業,比如美食之都,其實成都、順德和澳門這三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世界美食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授予三城市這一稱號。

當然,這些標籤作為廣州城市標籤的子標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廣州總體上的城市標籤,並不合適,格局太小。

回到終極問題:廣州的城市標籤是什麼?我認為是:開放+均衡!

廣州是開放平臺樞紐中心

說廣州是開放之城,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看看廣州的經濟發展史、對外交往史、航海史、商業史以及城市發展史就一目瞭然了。

廣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自秦以來廣東就是中國的海上門戶,廣州也是兩千多年來中國開放時間最長的口岸。

六朝以廣州為海上絲路的交通樞紐,開闢新航路,使廣州在唐宋時成為東方大港。

這一時期,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從廣州出發,高掛雲帆,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到達今伊拉克等地,或沿阿拉伯半島沿岸進入紅海,前往地中海。一條當時世界上的最長航線由此形成,並永載史冊。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明清兩代,中國閉關禁海。但是廣州始終保持開放的格局:明嘉靖年間“爭貢之役”引發的海禁,讓廣州取得一家獨大的貿易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頒佈諭旨,撤銷其他海關,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成為朝廷唯一特許的中西貿易特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眾行商盟誓,訂立行規,早期的十三行就此形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在歷史上的開放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但是廣州獲得開放的機會也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也是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城市:

價格改革在廣州率先“破冰”

1979年,廣州“東湖新村”工程簽約。它是內地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第一個引進外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第一個實施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1984年廣州率先全面放開建築市場,施行招投標。1998年,天河城成為中國最早的“shoppingmall”。

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廣州創富

中國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誕生在廣州珠江白鵝潭江畔。

黃樹森老師曾言: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被稱為“南風窗”。那時,港臺的電視劇、香港金庸和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臺灣瓊瑤等的言情小說都率先被引入廣州,並逐漸向北方推移,一時風靡內地,改變了內地原有對外來文化的認知體系。

廣東的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沈從文、郁達夫等作家的作品集,社會文化全面崛起,湧現出大批各領域的文化人才。

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廣州始終以強大的驅動力前行,而且在經濟總量上也不斷超越兄弟城市: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43.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00多倍。

廣州的開放是有歷史佐證的,是有經濟數據背書的開放。但是廣州的開放又不止於此,廣州的開放體現在硬件上的“大開大合”,同時又體現在系統上的“全面兼容”。

看看廣州的硬件——

交通樞紐: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開放的廣州不但在思想文化、經濟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建設上也呈現一個全面開放的態勢:那就是東西南北中全部打通,而且省內中短途和省外長途要通過優化線路、建設新線路,全面提速。

廣州在交通上的大開放、大提速必將帶來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因素圍繞廣州進行快速交換,發生“化學反應”,廣州當然也是其中的獲益者之一。

環顧華南地區,廣州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會加速推進這一區位優勢被放大。廣州的平臺效應、樞紐效應將獲得極大提升,在某種意義上,開放是催化劑,是發酵劑,也是廣州比肩全球先進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0年,廣州將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第四、第五跑道及第三航站樓;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廣州的目標是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再來看看廣州的系統兼容性

硬件上的開放需要系統上的全面兼容來配合。廣州的系統兼容性如何?在國內當然屬於一流。

戶籍政策上,廣州已經確認: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金融方面,廣州去年9月出臺擴大金融開放十條新政:包括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降低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准入門檻等。廣州是一線城市中首個、大力度推出加大金融開放政策的城市。

行政區域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幾年不斷推出“黃金十條”、“美玉十條”以及“金融十條”,從先進製造業、總部經濟、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發力,這一區域的總量和增速都已經位居廣州前列,幾乎“富可敵省”。

這當然也是開放的力量。

嶺南文化以兼容幷包著稱,其內核就是“開放”,海納百川,成就廣州。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而廣州是諸多南漂夢想者的重要落點、重要選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確實在此城安居樂業,因為這是一座開放之城。

“開放”二字,廣州當之無愧,而且有歷史、現實的縱向脈絡,有經濟、文化、思想的橫向佐證。

清代屈大均在《珠江春泛作》寫到:珠江煙波接海長,春潮微帶落霞光。他寫的不僅僅是景色,也是一種開放的氣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廣州是均衡發展之城

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佈第四期《機遇之城》報告(即《機遇之城2017》,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南京躋身綜合排名前五。報告指出,科技創新和均衡發展是打造“機遇之城”的關鍵所在

這封報告從“智力資本和創新”、 “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文化與居民生活”、“經濟影響力”、“成本”和“宜商環境” 共10個維度57個變量對28座中國行政與經濟中心城市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那麼,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看,廣州的均衡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然是既有錢賺(有工作機會),又宜居(在一線城市中房價相對低),而且教育、文化、醫療資源豐富。

經濟方面,廣州以商貿起家,如今正在補科創、金融的短板,不過這個短板只是相對北上深而言,至於其他城市在“科創+金融”這個總量上和廣州還有差距,廣州的金融排名也在杭州之前,這個不用懷疑。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2018年廣州首次進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強,在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位居全球第19名。廣州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首次突破4萬億,同比增長19.4%,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廣州的GDP總量為11755.54億元。廣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增速與深圳同為7%的區間,而上海、北京的增速已經明顯慢於廣深。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增速為7.1%,杭州為6.9%,深圳為7.4%,上海為5.9%,北京為6.3%。名義增速方面,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廣深在GDP過2萬億之後是在共同進步的,廣州的增速絲毫不弱於北上杭,但是被唱衰的力度、聲浪遠遠大於北上杭,有點意思。

廣州如今的GDP總量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位居第四,還是屬於一線城市,說廣州的經濟實力強,諸位應該沒有異議吧。

文化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華南第一城,是歷史文化名城。

地理上環視羊城,從白雲山碑林到越秀山鎮海樓,從海珠區海幢寺到越秀區聖心大教堂,從黃埔軍校到三大會址;時空上俯瞰古今,廣州在秦代有南越國,漢代為南海郡,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講文化資源和城市歷史,廣州在華南地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細數一部文化史,恐怕在四個一線城市裡面,廣州就是排在北京後面吧。上海真正形成有規模的城市是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深圳的文化雖然可以遠溯至寶安,但是寶安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和廣州不是一個能量級的。

教育方面,廣州的高校數量、科研機構和北京有差距,但是在華南地區還是遙遙領先的。根據教育部官網發佈的最新高校名單,各城市高校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是北京、武漢和廣州。

廣州歷來是華南文化教育中心,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了100萬,處於全國第一的位置,而在全國各省市百強高校分佈情況排名中,廣東有6所,其中5所均在廣州,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是華南地區教育界擎天柱一般的存在。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至於普通教育尤其是高中學位這一塊,廣州雖然也面臨繼續提升的壓力,但是和同級別同區域的城市相比,廣州的優勢非常明顯。

醫療方面,去年11月17日,復旦版《2017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和《2017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和綜合排行榜》正式發佈。在全國“總榜”上,廣州上榜醫院10家,而在區域性的華南綜合實力榜上,廣州的醫院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到2020年,廣州有望成為立足廣東,服務南中國,輻射東南亞,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區域醫療高地。

房價方面,廣州在一線城市裡面一直是最高性價比的代表,同一價位配套的學位、醫療資源往往超出同檔城市一截。

空氣質量方面,廣州市環保局公佈的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018年1月-10月廣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於上月及去年同期,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100%。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人口方面,廣州與北上深相比,老齡化程度明顯比北京、上海情況要好,但弱於深圳,廣州在人口淨流入方面也是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二名,廣州在人口方面的優勢有望繼續保持。

所以說,廣州是一個沒有明顯短板的一線城市,廣州的第二個標籤應該是“均衡”。

“均衡”有什麼好處,優點是什麼?

均衡是一種超能力,意味著效率、潛力和持久力。

以豐田為例,大野耐一曾是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主管,也是精益生產方式的主要創始人。他發現只要保證整條生產線的“均衡化”生產,就可以避免大量生產時生產週期的波動給流水線上的各道工序造成的混亂。

對於城市而言也是這樣,擁有“均衡”的力量才可以在城市競賽中跑得更快更持久,廣州其實正在創造千年古城這個城市序列的奇蹟,在這方面,廣州是當之無愧的城市典範。

廣州的煙火氣與奔跑速度

每年冬天都有大批北方人南下廣州,在花市穿行,在珠江邊流連,在小蠻腰下合影,在花城廣場打卡,在白雲山上享受綠色的廣闊視野。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對於中國而言,廣州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它既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城市內在魂魄,又有現代科創的銳意進發作為城市前進動力。

廣州人是如此熱愛生活,所以他們在茶館、美食、美景中尋找樂趣。

廣州人是如此熱愛奮鬥,所以他們在CBD、軟件園和科創基地通宵達旦,為城市引擎注入強大動力。

在開放中獲取資源、協同發展,在均衡中把握經濟與民生的雙向推進,廣州從容、淡定、低調,但是廣州追求卓越的雄心從未改變。

一位不是廣州籍的朋友在漂泊多年之後,事業有成,他選擇在廣州再度創業。我問他原因,他說:

“廣州是一座舒適度最高的一線城市,既不會讓你血脈賁張天天為錢而奔波,也不會讓你離信息流太遠,陷進舒適圈太久,可以在高強度的工作和高質量的生活之間快速切換。如果讓我選一千次,我還是選廣州,而這一次,我不走了,紮根廣州”。

是的,廣州的煙火氣與廣州奔跑前行的速度一樣,同樣讓人著迷。

難怪作家張欣說,她一離開廣州就寫不出東西:“要寫就一定要回到廣州來”。


廣州保持千年不衰其實就靠這兩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