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水東街,才是惠州的

廣生堂 東江 博物館 陶瓷 東江時報 2017-05-27

不久前,市住建局在官網曝光水東街二期改造工程範圍與模式,戳此複習:視頻曝光!水東街改造後是什麼模樣,你可以先睹為快……

即刻引發市民熱議,畢竟“每個惠州人心裡都留著水東街”。

這樣的水東街,才是惠州的

(改造效果圖)

看著方案,我們最感興趣的是水東街上曾經興盛、如今消失的各種商號,他們可能“重生”嗎?

這樣的水東街,才是惠州的

惠州人說,“一街挑兩城”,這個一街,就是水東街。“在這條街上,店鋪之多、商品品種之完善,簡直囊括了所有生活生產之必需。從衣食住行到柴米油鹽,從紅白喜事到中外用品,這裡都可以買到。”惠州博物館原館長王宏宇笑著說,“解放前,水東街還有煙館、妓院。”我們接道:“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惠州人的生老病死,水東街都給打包了。”

“如果只認為水東街是惠州僅存的騎樓街,那麼真是低估了水東街在惠州歷史上的地位。”惠州博物館原館長王宏宇認為,水東街是惠州商業文化的縮影。

“這條街的商業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其興盛時期可以說是惠州水路商貿繁榮的縮影,甚至到了上世紀80年代,水東街仍是惠城居民主要的商業購物場所。”

只是,如今的水東街與沿江路,此情此景已不再,東江上已難覓行船。抬頭望去,江岸對面,高樓大廈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出一束束光,照映在江面上。

(改造後的水東街一期工程與江北高樓隔江呼應。姚木森楊建業攝)

中國人愛用“七十二行”來形容各行各業,從明中期到解放前興盛了400年的水東街,所誕生的商行,即便沒有七十二行,也將近一半。

根據何志成《民國時期惠州城鎮工商業活動》所列,民國期間水東街商鋪歸類至少有22行,如收躉行(收囤)、平碼行(代購)、布匹行、百貨行、米行、藥行、煙行、五金行、典當行、首飾行、陶瓷土紙行、海味醬料行、油糖行、山貨土產行、雜貨副食行、酒家茶樓、飯店飯館、糖餅糕點行、旅店客棧、理髮照相館、妓院、水運行等等。

沒有人能說得出,水東街哪家商行最早誕生。惠州民間有個說法,“先有世寶堂,後有水東街”,似乎描述了水東街曾經最富盛名的藥行歷史之悠久。世寶堂最早見於記載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重塑神像碑記》,石刻上有“世寶堂”之名,可見這家藥店在清代康乾時期已開張,在民國時期已是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至民國期間,水東街上有世寶堂、致和堂、恆春堂、廣壽堂、廣生堂等多家藥行,除世寶堂外,廣壽堂也是水東街上的大藥行。

水東街上的藥店現在已不多。世寶堂原址,早已在水東街一期改造中堙滅,完全找不到當年的影子。我們唯一能找到的中藥店,是位於水東水路66號的康寧藥店,店主池慶安已88歲,依舊堅持抓藥脈診。

(2011年的水東街 方炳徐 攝)

池慶安在1985年來到水東街,當時藥店是國營的惠州市橋東區中草藥店,後來他將藥行承包,與兩個兒子、兒媳繼續經營中草藥。當我們問起這家藥店的前身,池慶安告訴我們——廣生堂。廣生堂於民國時期已在水東東路營業,至今算起來也將近百年曆史,也許這是水東街僅存的一家仍操持舊業的“老店”。

900多年前,客寓惠州的蘇東坡寫過一首詩《遷居》,詩中有”前年家水東,回首夕陽麗;去年家水西,溼面風細雨”。不知詩句中的“水東”,是否就是如今的橋東一帶。

這樣的水東街,才是惠州的

(2011年的水東街 方炳徐 攝)

翻閱記載水東街商貿資料,各商號的名字就足夠吸引人。例如有“堂”的,多半是醫藥行;“運館”幾乎都是水運行業;“當”如其意,押當、典當行;文雅的“蘭館”卻代表著妓院;“豐”字號的,多半是穀米行;“隆”更多為雜貨店、百貨店;“樓”則以茶樓、酒樓為多;帶“利”字的,全是五金行。

這樣的水東街,才是惠州的

如今,仍保留著明清至民國期間商號名的店鋪,在水東街已難尋覓,解放後公私合營,水東街舊商號幾乎消失,商號紛紛改名或轉行,新的店鋪產生——如醬料廠、糖果廠、郵政局。就是這些“年輕”的店鋪,現在也早已關門或消失,最多留下一個名字與店面。尋覓許久,我們在水東街上看見有家商鋪名“永茂豐”,對比名號可能是舊時的米店,但店主吳炳輝告訴我們,家傳四代都是打棉胎。王宏宇印象最深的、水東街唯一保留得最完好門面的“鎮記號”,曾經經營茶葉,可惜早已關門。

(2014年拍攝的水東街 楊建業攝)

走完水東街,我們問王宏宇:“水東街的商號,能恢復嗎?”他沒有回答,只是說:“水東街如今就剩這一段了,最大限度保留水東街的建築,恢復水東街歷史原貌,才能讓更多人真正瞭解惠州的歷史。”

(2011年的水東街 方炳徐 攝)

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李向英 馮麗均

編輯邱慧樂 李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