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辯怪“才” 白馬非馬

春秋戰國時期,舊的奴隸制已瓦解,新的封建制 尚未形成,周王室衰微,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的禮制規範已經被打破,社會出現動亂局面。面 對這種現象,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形成 不同的學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名家代表公孫龍在論辯中常展詭辯之風,更突出了他的辯論之オ。公孫龍在和別人論辯時,常常使用詰難向式,以揭露對方的矛盾,使其屈服。而針對對方的問題,他又能 巧妙答辯,且將深深的哲理蘊含在簡潔的語句中。

名家代表·循名責實

公孫龍(前320-前250),諸子百家中名家 的代表人物,傳說字子秉,戰國時期趙國人(今 河北邯鄲),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其主要著 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 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著名論點。

名家是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提倡“循名責實”學說 的流派,他們提倡的“正名實”,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 符”。春秋戰國時,禮崩樂壞、思想紛亂,提出這樣的主張非常普 通,儒家的“必也正名平乎”,法家的“綜核名實”,墨家的“以名舉實”,都與之類似。既稱“名家”,又何以為“名家”呢?“名 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以邏 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辯論的內容又多半集中於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 學可題,由是而有“名家”之名。

詭辯怪“才” 白馬非馬

名家是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的產物。他們的辯論,“不法先 王,不是禮義”,具有反傳統的精神,是為新的政權服務的。但由 於他們認識的角度不同,因此觀點有所不同。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強調事物的“同一”(即同)的一方面,而公孫龍則強調事物的差別(即“異”)的一方面。他們在各自所強調 的方面都有精群的思想,但是這些認識卻受到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 限制。即使如此,名家在歷史上也還是有獻的,他們非常類似於 古希臘的智者派,甚至於連某些命題都很相似。

堅白相離·白馬非馬

“離堅白”,是公孫龍的著名論點,與“合同異”相對,“離 堅白”的意思是將“堅"”與“白”兩者相分離。公孫龍認為,一塊 堅硬的白石,用眼看不會看出它是否堅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 用手摸不能感覺其白色,只能感覺到其堅硬,看與不看結果相離, 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堅石,沒有堅白石。這種論點具體分析 了各種感官對於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認為人們感覺接觸到的物的各個屬性,都只 能是絕對分離的獨立體。“離 堅白”的觀點與惠施的觀點 “合同異”正相反,惠施認為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萬 物“畢異本為畢同,並無區 別”。後來人們認為,公孫 龍將感官與感官分離,是刻意 完全分離一切事物,是錯誤的 論證方法。雖然公孫龍的觀點 具有十分濃厚的形而上學特 色。但在邏輯學上,他的貢獻 是值得重視的 。

詭辯怪“才” 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也是公孫龍提出的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據說當時趙國一帶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戰馬死亡。秦國戰馬 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 “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 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反問 “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愣,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 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於是娓娓道 來:““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 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其他顏色的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關吏越聽越迷糊,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裡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哲學史上的著名命題,便由這個故事而來。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令他蜚聲遠揚。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孔穿路過趙國,專程找到公孫龍論。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 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願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公孫龍回 答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 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 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他又接著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 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楚王曾經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雲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隨 從們請求去找。楚王說:“不 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 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尼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說人丟了 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區別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末了,公孫龍又總結說:“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啊!”孔穿無法回答,失落而去。

詭辯怪“才” 白馬非馬

趙孝成王十年(前256年),陰陽家鄒行替齊國出使趙國,平原君向其請教“白馬非馬”論,鄒行於是對公孫龍進行了批駁,認為他“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以相移”,有害於大道。從此以後,平原君便遠了公孫龍,公孫龍也漸漸失去了影響。

公孫龍觀察事物,雖然把個別與一般用“離”的觀點絕對化只見離而不見合,不符合辯證法的“個別存在於一般之中”的觀 點,但他能夠開闢邏輯領域,建立邏輯學的理論體系,有助於百家爭鳴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多數學派看重研究政治倫理,多不懂邏輯學,基至不承認這門學問,往往以政治倫理觀念來批評公孫龍的邏輯思想,直到近世人們才公開承認公孫龍辯學對象邏輯的問題,並加以重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