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武帝展雄才,董仲舒對天人三策

漢武帝通過全國海選,得到了一位奇才,即提出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獨尊儒術”思想的董仲舒

年輕的武帝即位時,天下太平,經濟富裕,而這得益於其祖父輩們的“文景之治”。《史記》載,當時官倉裡是新糧壓舊糧,錢庫裡的錢數不勝數,多的串錢的繩子都斷了。街巷中,許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豐衣足食。

然而,武帝並不想做個太平皇帝,年輕的他內心有著滅匈奴、撫四方、一統天下、施仁德於百姓、光大祖宗基業的遠大理想。他即位後採用新紀元,即以建元為年號,就是在昭示自己宏業的開端。這一紀元方式為後世皇帝所仿效。

漢武帝策問 董仲舒對答

漢武帝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雄才大略,一定要有人才做基礎,要廣用賢才來推動自己的新政。因此即位後,他馬上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肯於進諫的賢良方正的人才。此次選拔不設門檻,只求真才實學之人,而其採用的選拔官員的制度正是漢初至隋朝的“察舉制”,即通過考察推舉選拔官吏。

漢武帝的詔令下達後,各地賢士紛紛上疏自薦。此次海選,漢武帝選用了100人,其中有兩個重要人才,一個是提出影響後世兩千多年“尊儒”思想的董仲舒,一個是“奇才”東方朔。


"


漢武帝展雄才,董仲舒對天人三策

漢武帝通過全國海選,得到了一位奇才,即提出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獨尊儒術”思想的董仲舒

年輕的武帝即位時,天下太平,經濟富裕,而這得益於其祖父輩們的“文景之治”。《史記》載,當時官倉裡是新糧壓舊糧,錢庫裡的錢數不勝數,多的串錢的繩子都斷了。街巷中,許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豐衣足食。

然而,武帝並不想做個太平皇帝,年輕的他內心有著滅匈奴、撫四方、一統天下、施仁德於百姓、光大祖宗基業的遠大理想。他即位後採用新紀元,即以建元為年號,就是在昭示自己宏業的開端。這一紀元方式為後世皇帝所仿效。

漢武帝策問 董仲舒對答

漢武帝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雄才大略,一定要有人才做基礎,要廣用賢才來推動自己的新政。因此即位後,他馬上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肯於進諫的賢良方正的人才。此次選拔不設門檻,只求真才實學之人,而其採用的選拔官員的制度正是漢初至隋朝的“察舉制”,即通過考察推舉選拔官吏。

漢武帝的詔令下達後,各地賢士紛紛上疏自薦。此次海選,漢武帝選用了100人,其中有兩個重要人才,一個是提出影響後世兩千多年“尊儒”思想的董仲舒,一個是“奇才”東方朔。


漢武帝展雄才,董仲舒對天人三策

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師。圖為儒家五經之一的《春秋》復刻本

才華橫溢的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師,自30歲時就四處講學,聲名極盛,他也是這次推薦考試中的第一名,因此進入了“皇帝提問環節”(即“對策”環節)。漢武帝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以三篇策文應答。因為漢武帝這三次策文都與天、人關係有關,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被稱為《天人三策》。天,指的是“天道”。

漢武帝的三次策問分別是:鞏固政治的根本道理、治國政術和天人感應。董仲舒從五個方面回答了漢武帝。

一是新王改制。董仲舒認為,當一個王朝出現更迭,新皇帝就是“新王”,就應該改變王朝的制度和儀式,且首先從更改曆法、崇尚的顏色開始。原因在於“君權神授”,王朝的更迭取代乃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改變,皇帝的權力也來自上天,是命中註定要來拯救蒼生的。是以,新王朝改變制度、儀式,是順天意,開啟新時代的象徵。

二是“大一統”,即統一天下。這與漢武帝渴望平定匈奴、實現天下的“大一統”的理想不謀而合。

三是“興太學,舉賢良”。太學是國家的最高學府,“興太學”就是培養社稷人才。“舉賢良”則是廣納天下賢才。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每兩年便向天下徵召人才,並將察舉制規範化、制度化。此建議對於求賢若渴的漢武帝來說,亦是一拍即合。

四是“尊儒”,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認為,如今老師們傳授的道理都各不相同,每個人所持的觀點各異,諸子百家所專研的方向也不一樣,所以君主如果不能掌握統一的標準,法令制度不斷變更,臣民就不知道應該遵守什麼和如何遵守。因此,對於不在“六藝之科”、孔子學說範疇內的,應該斷絕其傳播渠道,禁止它們與孔學並進。這樣,不正的學說就會消失,朝廷就可以做到政令統一,臣民也就知道應該遵循什麼了。

五是“更化”,即改革。董仲舒認為改革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非常重要,漢朝自建立以來,雖然希望發展壯大但卻沒能如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改革。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讓漢武帝相見恨晚,與其不謀而合,更讓他躍躍欲試。其中的“尊儒”思想,對於不滿足於漢朝一直實行“無為而治”的漢武帝來說,更是他一直想推動革新的突破口。

竇嬰封相 重用儒生

在聽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後,漢武帝任命其為江都相,並開始著手新的人事安排。西漢時期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的權力很大,因此任命丞相事關重大。漢武帝首先廢去了遵循黃老政治主張的丞相也是自己老師的衛綰,其後任命祖母竇太后的侄子竇嬰為相,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軍權。竇嬰為人正直,而且這兩人都喜好儒學,一方面符合漢武帝尊崇儒術的政治方針,一方面漢武帝可以藉助二人鞏固皇權。

兩人上臺後又推薦了儒學學者王臧、趙綰分別擔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推崇黃老思想的竇太后沒有想到年輕的皇帝竟組建了一個儒學內閣。

建元新政遭波折

為了推行尊崇儒學、維護皇帝權威的新政,漢武帝以隆重的禮節去請天下最有名望的儒學大師申生,詢問天下大事,他是王臧、趙綰的老師。為了避免顛簸,漢武帝讓人在車輪上裹上蒲草,這就是歷史上“蒲輪安車”典故的由來。

漢武帝將請來的申生留在朝廷做顧問,並在尊崇儒學的官員們的建議下,採取瞭如下措施:建立上古的名堂,以儒家的標準規定婚喪嫁娶、諸侯朝覲制度;下令居住在京城的列侯們回到封地,拆除諸侯國間的關卡;糾察竇氏外戚及權貴們的違法行為;為反擊匈奴做準備。

武帝的舉措觸動了竇氏外戚及權貴們的利益,他們紛紛跑到竇太后那裡告狀,稱武帝破壞祖宗制度,擾亂朝綱。喜好黃老學說的竇太后此時也不滿意於漢武帝的措施。

太皇太后竇氏是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皇后。從她做皇后到武帝即位,已有近四十年,她的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很大。而且竇太后和武帝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的區別。竇太后同漢文帝一樣,提倡“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國思想,它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也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武帝時期,分封的諸侯王們與中央政府的對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強中央的權力來壓制地方勢力。這是武帝和竇太后的思想分歧所在。

最初,對於孫子的所為,竇太后沒有表態,但在王臧向漢武帝提出竇太后不應再幹涉朝政後,耳目眾多的竇太后聽聞後相當震怒。一方面,她命武帝革除王臧、趙綰等人的官職;另一方面,她還要求漢武帝廢除了剛剛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罷免其任命的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並任命竇太后寵信之人接替這些重要職位。

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至她去世前,沒再重用儒生,新政暫時遭遇波折。

感悟:為什麼實行尊儒而不實行無為而治?

因為人類的道德下降了,對自己的要求變低了,無為而治已經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了,其實不同的制度政策對應著不同的標準,這跟小學生就應該看小學課本,看大學課本他就看不懂是一個道理。

人類對自己的要求低,那麼就會有很多的規矩去約束,約束不是束縛,而是形成一套規則,使人們可以各安其位,各行其事,不會出現混亂。人的道德水準高,自己約束自己,自然是不需要法律的,法律只是無奈之舉。

無怪乎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人在道中的時候,是符合天性的,做的事情是符合宇宙規律的,那時大家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哪有什麼仁義不仁義,有仁義就有不仁義,只是後來的人產生多了,逐漸增加了私心,有人就變得不好了,不好了就是私,因為有人變得不好了,所以才會顯出有人好。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後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一生二,所以覺的一高,如果沒有二,大家都是一,就沒有高低之分了。生命產生了私,不符合他所在層次的標準往下掉造成了相生相剋的理。

想要回到一就要知道一的標準是什麼,一是我們所說的道,朝聞道,夕死可矣。真理大道可以使生命回升,從為私為我,走向無私無我,從萬物回到三,回到二,在回到一,甚至更高。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了真理大道,一定要珍惜。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關注有德茶館,看精彩文章。

微信搜索“精挑細選好文章”公眾號,看更多好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