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 古代沒有謝師宴

龔鵬程 大學 詩經 周禮 北京晨報 2017-06-18
龔鵬程 古代沒有謝師宴

龔鵬程 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等職。2004年退休之後,長期在大陸講學,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等。

女德、謝師宴、成人禮……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許多傳統的價值、禮儀重新出現在社會上,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傳統,都能得到人們認可,甚至有些還受到了普遍的批評,此前在大學裡講女德的教師就是一例。

同時,隨著畢業季的到來,校園內外出現的謝師宴、復古的成人禮也廣受批評,北京晨報採訪了著名文化學者龔鵬程,他說,“古代的教育機制不同,並沒有什麼謝師宴,同樣的,古代的女德,也只是皇宮和高第門閥中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講。”

古代講的女德,只是少數人

女德講師的一番演講,把傳統文化推上了風口浪尖,許多人質疑,究竟是傳統復興,還是沉渣泛起?在龔鵬程看來,這其實是對傳統不瞭解的結果。

龔鵬程說:“當代人腦海中想象的古代女性,往往都是幽閉、壓抑的形象,但事實恰恰相反,真正的古代女性生活,比很多現代人想象的更加自由。《詩經》開篇就歌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禮》甚至設了個官叫媒氏,推動此事:每到仲春之月,還舉辦公開的相親大會,令男女相會,不辦的還會懲罰,這就是現在仍廣泛流行於各地的三月三上巳活動。古代的女性,可以出來遊玩、嬉戲、做生意等。”

但留存至今的女德典籍並非偽書,那些典籍中的規則,也確實存在於傳統社會中。龔鵬程說:“女德的最初發源,是在皇宮裡,寫《女誡》的班昭,就是在皇宮裡推行禮法,後來一些高第門閥、大家族也奉行這一套女德,要求其女性謹守禮法門風,但這不是因為世家大族女子願意被道德禮法束縛,乃是因為守禮愈謹,頭臉愈不易被人窺見,愈能在婚姻市場上博得高價錢,身價會愈高、聘娶的對象會愈好,利益使然。”

傳統的教育中,沒有謝師宴

有人試圖宣揚傳統的女德,也有人藉著傳統的師德做文章,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五花八門的謝師宴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批評,批評者認為,“謝師宴”這個看似古典的詞彙,背後早已經變了味道。

在龔鵬程看來,並不是“謝師宴”變了味道,因為它原本就不是傳統。他說:“古代沒有謝師宴,因為古代和今天的教育機制不一樣。以前的教育大致分為兩種,官學和私學。官學是政府辦的,學生在官學讀書,不但不交錢,政府還給學生錢,因此也就不存在要給老師送禮、謝師的問題。私學複雜一點兒,有些是家學,一輩輩傳承,當然沒有謝師的禮儀。有些則是私塾教育,沒錢的把孩子送到老師開辦的私塾,有錢的把老師請到家裡,不管哪一種,老師都只教很少的學生,家長歲時節慶,可能會送一些東西給老師,所以也不存在謝師宴的問題。”

謝師宴,其實是現代才出現的,看似尊師重道,其實早就師道不存。對此,龔鵬程說:“師道尊嚴,不是謝師宴能體現出來的,而是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代,大家族會聘請專門的老師教育自家弟子,雖說是聘請,但和現在的聘請不一樣,老師不是員工,而是客人,所以叫西席。這種傳統近代尚有,大學聘請老師,校長要一一送去聘書,以示尊重。現在不一樣,老師都叫教員了。”

年輕人愛古風,多是為好玩

人們對“謝師宴”一面倒的批評,對畢業季的另外一種現象“成人禮”則是譭譽參半。不論是中學還是大學,舉辦“成人禮”已蔚然成風,有人贊同,也有人批評,尤其對一些復古的成人禮,批評更多。

龔鵬程認為,其實可以更寬容一點兒,他說:“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比如說漢服風,主要在年輕人中流行。而穿漢服,就一定要有一些古代的禮儀活動相配合,所以就會有一些特定的活動,比如在端午、中秋等舉行一些傳統儀式,畢業季裡的成人禮也是。”

穿漢服、行古禮,看似古典,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所謂漢服,其實不倫不類,所行古禮,也常常荒腔走板,在龔鵬程看來,這些其實都不算大問題。他說:“其實年輕人設計、參與這樣的活動,好玩的成分很大。至於說禮儀不標準之類,也不算大問題,恢復傳統的風氣剛剛出現不久,也沒有權威的機構去系統地整理古典風俗禮儀,不準確很正常。我覺得,真正需要重視的,是觀念的轉變,很多批評的人,仍舊用腐朽、禮教等觀念,來看這些傳統的風俗禮儀,我覺得這樣的觀念才是真正需要打破的。應該有一種更加理性的、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傳統。”

北京晨報記者 周懷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