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們的“高考故事”

高考 大學 英語 蘋果 達州新報 2017-06-10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萬千學子通過這場“試煉”,走向“詩和遠方”。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這場舉國關注的年度“盛事”,伴隨著不同人的時代記憶,走過了40個年頭。為此,達州新報記者採訪了達城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高考“過來人”,聽他們回憶那些年,講述他們的高考故事。

那些年 我們的“高考故事”

高考,讓我跳出“農門”

1981年參加高考時,周明兵還是一名意氣風發的學生,30多年過去了,已退休在家的他,回憶起當年的高考仍是不勝感慨。“那時的我們,能有參加高考的機會就已經彌足珍貴。”必須先通過各省的預考才有資格,理科類高考要考7門課,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和生物,英語折半計50分,生物只計30分,數學多20分的附加分,其餘都是百分制,滿分600分。

“如果不是參加高考,也許我跟父輩一樣還是農民。”周明兵說,那個年代進入大學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國家每月發放伙食費,畢業後還包分配,對於農民的孩子而言,想要跳出農門,躋身城市,除了高考,就沒有太多的選擇。

那年高考還是7月,正是天最熱的時候,周明兵說:“我們參加高考是自己一個人去,完全沒有家長陪考的事兒。”據統計,當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有259萬人,錄取率也僅有11%。上百萬的考生都盯著有限的大學資源和有限的學習名額,可謂是“千軍萬馬齊擠獨木橋。”金榜題名的依舊是極少數人,周明兵反倒覺得放鬆。能考上,“魚躍龍門”,考不上也不足以抱憾終身。周明兵是幸運的,高考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如願考上了四川農業大學,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市鎮政府工作,隨後又輾轉了幾家單位,直到退休。高考也成為了他彌足珍貴的回憶。

大學不是終點,人生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達川區南外某醫院內科醫生小磊是1995年參加高考的,據他介紹,1995年是最後一年按照考生原始分記成績計入最終錄取分數。“我們的錄取成績和現在的不太一樣,我們是按照平時的成績預估高考成績,先報志願。”回憶起高考,小磊想起了幾個細節。

“我們是七月的七八九三天考試,那時候七月份是非常熱的。”他印象中,那年高考前一天下了一場雨,考試期間就十分涼爽,也讓他們的心情十分舒暢。那時候,考場外並沒有熙熙攘攘焦急等待的家長。考場裡的學子們也沒有那麼大的升學壓力。通訊也談不上發達,交通也並不便利,所以遠離家鄉求學的他和同學們,根本無法在高考時和爸爸媽媽交流通話,更談不上見面。小磊告訴記者,當時高考第一天時略有些緊張,當拿到試卷,看到老師反覆講解過的一道試題出現在試卷上後,心情特別愉悅,後來的幾場考試就慢慢恢復了平常的心態,考完後,就徹底放鬆了,整個人感覺都“解放了”。

小磊表示,1995年的時候,大學剛改制,當時錄取率仍然比較低,那個年代,好多高中畢業就可以分配就業,高考的成績也不能決定一生的道路,上了大學也不是終點,人生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因為堅持,收穫了成功

“2011年的高考,讓我至今難忘。”家住達城南外的周亞麗談及當年的高考,依然十分慶幸,“還好當年沒有放棄。”周亞麗告訴記者,臨近高考時,生了一場重病,高考前一天晚上還躺在醫院輸液。高考的兩天對於她來說更是一種煎熬,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適,心裡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周亞麗是一名藝考生,學習美術的時間並不長。“我的成績並不優秀,家庭條件也不優越,但父母對我的期望很高。”周亞麗坦言,當今社會大學生比比皆是,考上大學也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對於她的家庭來講,她認為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高二結束後,周亞麗抱著“一定要考上大學”的堅定信念,毫不猶豫的投入到藝考生的行業中,只有通過藝考,她才有機會考上好的大學。由於中途開始接觸美術,周亞麗不得不比其他人更加努力,“學畫的那段時間,簡直走火入魔了,在畫室的時間一刻也不閒著,不停地畫。”周亞麗告訴記者,自己起步晚,功底不如其他人深厚,只有趁著大家休息的時候,加緊練習才能追趕上大家的腳步。

6月高考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檢驗高三學子的時候到了。可週亞麗偏偏病倒了,嚴重的肺炎不得不住院治療,高考前一天,周亞麗還在醫院打著點滴,高燒不退導致她昏昏沉沉,父母都勸她放棄高考,明年再考。“我好恨自己的身體不爭氣,為什麼偏偏在關鍵時刻病倒。”回想起為了備戰高考時的挑燈夜讀,回想起父母為了供她讀書勞作的情景,她默默地流著眼淚。“我當時就一個信念——不能放棄,就算是打著點滴也要到考場去。”

拖著病體,忍著不適,周亞麗的執著與信念支撐著她參加完當年的高考。付出總有回報,一份西南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印證了她的努力與堅持,也為她的青春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高考是特殊的成人禮

去年6月,曉麗參加了高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說:“走出考場那一刻渾身釋然,高中生活終於結束了。”

高考期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臨近高三,父母早早預約了學校的陪讀房。父母每天輪流為她做飯。“早餐都絲毫不含糊,核桃、牛奶、蘋果樣樣不少,甚至還會炒個青菜,做好早飯後母親就趕去上班。中午放學回來就能見到父親備好的營養大餐。”備考期間,父母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

“高考,彷彿父母比我還要緊張。”曉麗坦言,自己反而比較放鬆,高考就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檢驗和評價,高考是一個敲門磚,敲響進入社會的大門。門的那頭,是更多的朋友,更“接地氣”的知識,和無限的可能。

無論是國內高考,國內職業化深造亦或是出國留學,隨著教育多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將高考當作是自己成才的唯一路徑。曉麗告訴記者,當年選擇職業化深造並不後悔。“高考更像是一個特殊的‘成人禮’,經歷過高考的洗禮,身心都經過歷練,走向成熟。”

(達州新報記者 潘靈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