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荊軻刺秦王》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荊軻刺秦王》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風聲》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荊軻刺秦王》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風聲》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黃金時代》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荊軻刺秦王》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風聲》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黃金時代》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一步之遙》

對於表演,幾乎沒人不佩服他,就算是角色不完美,王志文也能讓他們訴人衷腸。他會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角色的內心反差,哪怕臺詞只有寥寥幾句。陳凱歌曾評價王志文演戲,在豪放的同時可以自如地捕捉到各種細膩的感受。

雖然身處流量時代,但如今的觀眾仍然對老戲骨的表演念念不忘,這位20年前的“小鮮肉”如是說道:“老戲骨一直在堅持自己,用職業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證明。而‘年輕演員’是觀眾及業內的需要,這是個合理現象。”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荊軻刺秦王》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風聲》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黃金時代》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一步之遙》

對於表演,幾乎沒人不佩服他,就算是角色不完美,王志文也能讓他們訴人衷腸。他會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角色的內心反差,哪怕臺詞只有寥寥幾句。陳凱歌曾評價王志文演戲,在豪放的同時可以自如地捕捉到各種細膩的感受。

雖然身處流量時代,但如今的觀眾仍然對老戲骨的表演念念不忘,這位20年前的“小鮮肉”如是說道:“老戲骨一直在堅持自己,用職業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證明。而‘年輕演員’是觀眾及業內的需要,這是個合理現象。”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對於一個角色,王志文不喜歡滔滔不絕地談心得體會,只是拿到劇本、認領角色,然後把角色拖進自己心裡,揉碎、融合,再演出來。正如他曾經說的,演員的閱歷、經驗、理解力、想象力,都可以成為“準備”時可調動的資源。

至於未來,對自己的表演要求究竟是什麼,“我對未來沒有設定,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次工作,都要準時、準確。就比如,你約我在這裡做訪問,我會提前坐在這兒等你,然後說好時間,15分鐘就15分鐘,如果你還有問題,那就只有下次了。這是職業態度。要說標準有什麼變化了,就是更準時、更準確了。”王志文說。

沒感覺變溫和,只是每天都在進步而已

除了必須要配合的作品宣傳,生活中的王志文和觀眾離得很遠,不走穴、不代言也不愛上節目。在有限的露面中,拍戲以外的話題他也是三緘其口,問他平時不拍戲做什麼,他笑著反問“你在問我的私生活嗎?”

與王志文合作過很多次的導演黃建新對彼此甚是瞭解:“他不喜歡寒暄、說場面話。他眼裡有是非,須有深度溝通才能和他成為朋友。一旦成為朋友,他是輕鬆的、有趣的、重情的。”因為曾經一度和媒體關係僵硬,以至於每個要跟王志文短兵相接的採訪者,都需做好心理建設。前幾年,傳聞脾氣暴躁的王志文變溫和了,他連連擺手:“溫和談不上,但我進步了,每天都在進步。”具體的進步被他歸為“考試成績”,他認為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考試,到了現在成績確實比以前好。

"

“那個時候我正好要高考,我爸在追《過把癮》,為了能看一眼,我就拿了面小鏡子,把電視投影在鏡子裡偷看,真的上癮啊……”採訪王志文之前,攝影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科普”著當年《過把癮》的熱播盛況,而飾演該劇男主角方言的正是王志文。

不愛出席活動,不接廣告代言,除了偶爾的作品宣傳,關於王志文的採訪少之又少,他低調得幾乎和公眾沒什麼交集。在鮮有的一些採訪中,他也一向惜字如金。問他,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娛樂圈嗎?片刻思索,他篤定地給出答案,“適不適合都得適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適應。”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這也正是王志文和娛樂圈的相處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遠之。當記者向他表達了可否拿這句話作為文章標題時,他立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認為,拿一個人說的話做標題不好,為什麼呢?標題沒有前因後果,你拿一個人的某一句話做標題,這就叫斷章取義。”“那我能否理解為,你現在依然受到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困擾。”“每天,無時無刻。即便是家裡人,有時也會因為沒有聽清前因而對某一句話,產生誤會。但我想,這是人與人相處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

採訪的最後,與他分享起攝影老師當年偷看《過把癮》的趣事,並向他感慨記者母親也是他的影迷,“她一直想問你,還會開嗓出唱片嗎?”依舊是其標誌性的靦腆一笑,“現在應該不會了,代我向你母親問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上世紀90年代,王志文曾發表過多張唱片。

不懂“飆戲”,更認同傾情地工作

“你們說的這個‘飆’是什麼意思?演員同臺演戲是個協作的過程,如果你說演員把自己活成戲中角色,將演技和身上的勁全部傾注在角色裡,我覺得這叫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裡,飆戲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傾情地工作”,“這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你提問題我回答,彼此都在傾情地工作。”他習慣把表演稱之為工作,就像其常說的,“演戲不能賣臉,要走心”。他敬重這份職業,也會直接簡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讓他用幾句話介紹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長一槍》,他會說,“我們拍那麼長時間,你讓我用兩句話就把它說完?這有點不太尊重人了。”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最長一槍》中,王志文飾演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殺手。

在徐順利導演的處女作《最長一槍》中,為了精準詮釋身兼殺手和錶店老闆雙重身份的老趙,王志文曾在鐘錶店跟著師傅反覆琢磨修表的細節。算起來,這是他第一次演殺手,導演天馬行空的創作想法、電影製作班底對作品的誠意、角色的新鮮感都成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導演帶著劇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說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別有親切感。導演想把上海和墨爾本嫁接起來,組成一個他認為的租界時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時,上海氣溫高達40℃,他卻要穿著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溼透,但步履輕快,臉上看不見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規律,他只答了兩個字“心定”,“但心定也並非一蹴而就,年輕時不夠心定,所以需要修煉,主要還是靠時間。”

高考前遭遇車禍,硬是被抬進的考場

如今採訪王志文的年輕記者,第一句話基本都是,“您知道我媽有多喜歡您嗎”。不誇張地講,當年那8集《過把癮》熱播期間,全國青年都在嗑王志文和江珊的情侶檔,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全民偶像”。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過把癮》

等來這個機會時,王志文已經在12部影視劇裡磨鍊了整整八年。甚至好幾次,我們差點就無法在熒屏上看到這個“最會演戲的人”。

1984年,他帶著向母親要來的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票,奔赴成都北京電影學院考點參加考試。這個決定起初並不被家人看好,哥哥一度說他的形象不適合當演員,母親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準備高考文化課時,王志文還遭遇了車禍,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三個月。他不認命,放話“爬著也要進考場”。

後來哥哥找遍了關係,開了高考史上的先例,王志文硬是被抬進的考場,他坐不起來,發著高燒,用吊掛的木板當課桌,平躺著答完了考卷。

最終,他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被北影表演系84級錄取。這期間,他鉚足了勁兒練習聲臺行表,尤其是臺詞。

“經典”和“歲月”,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彼時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條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於年齡小,很多意見也不被同班同學採納,令他逐漸趨於自卑,有次遇上高倉健到學校做活動,他問偶像你覺得我這麼瘦能當演員嗎?“我那時就覺得,能看見他就已經知足了,沒必要一定要問什麼。他當時似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比起自我懷疑,更讓王志文沮喪的是得不到導演的認可,由於不符合主流審美,畢業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電影裡謀到個主角,結果拍到半截兒,被導演辭退,直言他“就不是幹演員的料”。

畢業後,王志文憑著臺詞功底過硬、文筆好的優勢,被分配到中戲研究所任教,並開始在影視劇裡打醬油。

直到,遇見趙寶剛。

1994年,王志文在後者執導的8集電視劇《過把癮》中,將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詮釋成了雅痞文青的灑脫不羈,俘獲大批年輕觀眾。那時,粉絲的來信幾麻袋都裝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讓他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也感受到一部電視劇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劇組成員就站在臺上,上萬觀眾在臺下叫喊著,你一個揮手,可能就會引發他們的大哭,場面一度失控。”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過把癮》讓王志文與江珊成為彼時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多年後二人又在《大丈夫》(下圖)等作品中再次合作。

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對這種“熱情”敬而遠之,觀眾翻來覆去咀嚼的“經典”,時隔太久的,他都不會再看:“我覺得沒什麼經典,更多的是歲月,這是兩個概念,人往往覺得久遠了的就是經典,但在我們看來,那就是過去了的東西。”

年輕演員存在,是觀眾及行業的合理需要

有人算過,出道近30年,王志文幾乎把中國銀幕上出現過的近四十種男性角色演了個遍,從淳樸的農村小夥兒到漫步都市的白領,從毒梟到富豪,從古代到近現代歷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結論,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風格即沒有風格,多變到無法概括。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視劇《黑冰》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荊軻刺秦王》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風聲》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黃金時代》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電影《一步之遙》

對於表演,幾乎沒人不佩服他,就算是角色不完美,王志文也能讓他們訴人衷腸。他會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角色的內心反差,哪怕臺詞只有寥寥幾句。陳凱歌曾評價王志文演戲,在豪放的同時可以自如地捕捉到各種細膩的感受。

雖然身處流量時代,但如今的觀眾仍然對老戲骨的表演念念不忘,這位20年前的“小鮮肉”如是說道:“老戲骨一直在堅持自己,用職業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證明。而‘年輕演員’是觀眾及業內的需要,這是個合理現象。”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對於一個角色,王志文不喜歡滔滔不絕地談心得體會,只是拿到劇本、認領角色,然後把角色拖進自己心裡,揉碎、融合,再演出來。正如他曾經說的,演員的閱歷、經驗、理解力、想象力,都可以成為“準備”時可調動的資源。

至於未來,對自己的表演要求究竟是什麼,“我對未來沒有設定,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次工作,都要準時、準確。就比如,你約我在這裡做訪問,我會提前坐在這兒等你,然後說好時間,15分鐘就15分鐘,如果你還有問題,那就只有下次了。這是職業態度。要說標準有什麼變化了,就是更準時、更準確了。”王志文說。

沒感覺變溫和,只是每天都在進步而已

除了必須要配合的作品宣傳,生活中的王志文和觀眾離得很遠,不走穴、不代言也不愛上節目。在有限的露面中,拍戲以外的話題他也是三緘其口,問他平時不拍戲做什麼,他笑著反問“你在問我的私生活嗎?”

與王志文合作過很多次的導演黃建新對彼此甚是瞭解:“他不喜歡寒暄、說場面話。他眼裡有是非,須有深度溝通才能和他成為朋友。一旦成為朋友,他是輕鬆的、有趣的、重情的。”因為曾經一度和媒體關係僵硬,以至於每個要跟王志文短兵相接的採訪者,都需做好心理建設。前幾年,傳聞脾氣暴躁的王志文變溫和了,他連連擺手:“溫和談不上,但我進步了,每天都在進步。”具體的進步被他歸為“考試成績”,他認為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考試,到了現在成績確實比以前好。

王志文:哪兒來的所謂“經典”,那些只是過去的歲月

《最長一槍》中與兒子合作。

不過,在11歲的兒子王冠傑面前,王志文絕對是個溫和的慈父,這次小冠傑在《最長一槍》中首次觸電。“起初是導演想讓他演個角色,我想先徵求兒子的意見,他聽到能和爸爸對戲,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我兒子是個內向的孩子,跟他爸一樣,非常低調。(大笑)”片場,每句臺詞每個動作,王志文都會幫孩子去琢磨,告訴他拍戲要自然。對於兒子的表演他也不吝嗇誇獎,“比想象的好得多,有‘大師潛質’。”語氣中夾帶著自豪,喜悅。

【新鮮問答】

新京報:很多影迷抱怨你近兩年作品產量不多,是接戲標準越來越高了嗎?

王志文:有些(作品)可能還沒上映或者沒有播出。我每年的工作量都是這麼多,沒有懈怠。

新京報:還有什麼特想演的角色類型嗎?會不會嘗試做導演。

王志文:沒有遇到過的(角色)我都有興趣嘗試。但絕對沒有當導演的打算,因為這不是我的工作,我不學這個,我學的是表演,學什麼做什麼,沒有學過的不敢做。

新京報:處於網絡時代,會用社交媒體嗎?

王志文:會,當然會,現在沒有人不會吧(笑)。

新京報:那你會通過網絡等途徑,瞭解觀眾的反饋和外界的評價嗎?

王志文:我周圍每一個人都是觀眾,我的太太、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他們都會告訴我他們的意見,表演中或是什麼地方不好,我都能聽到。我想沒有人能做到每個人的聲音都聽得見吧。

新京報:出道至今,經歷過自卑,也經歷過低潮。

王志文:不是經歷過,我至今還自卑。

新京報:自卑什麼?對於你的表演,不存在差評。

王志文:這很恐怖,我一直特希望有人來跟我討論,這不合適,那不合適的。可是一個人已經沒什麼可討論的了,這真的是很恐怖的。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人物攝影 郭延冰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