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首日 考場內外都發生了啥?

【綜合訊】一年一度的中國高考如約而至。

2019年是中國恢復高考的第42個年頭,也是1999年中國高校啟動擴招之後的第20個年頭。1031萬學子7日走進高考考場,中國高考人數時隔10年再次迴歸千萬量級。與此同時,逾八成的錄取率讓“上大學”變得更為容易,但“上好大學”競爭也變得更激烈。此外,今年的中國高考還有哪些新特點?考場內外發生了哪些故事?每年的作文題都會成為焦點,今年的作文題目如何?

中國高考首日 考場內外都發生了啥?

7日,成都樹德中學考點外,一些學生家長穿上旗袍手持向日葵為孩子加油助陣,寓意“旗開得勝”和“一舉奪魁”。(圖片來源:中新社)

新特點:高考人數10年後重回千萬量級

7日,2019年中國高考在傳統端午節當日拉開帷幕,超千萬考生奔赴考場。今年高考有何新變化?

據中新社梳理,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1031萬,為2009年以來歷史新高。今年高等職業教育迎來擴招100萬,中國高校毛入學率將超過50%,此舉成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臨門一腳”,直接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

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19年高招調查報告》認為,此次擴招與20年前不同。20年前的擴招讓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在中國高等教育已實現由精英化進入大眾化階段的背景下,此次擴招將進一步淡化文憑的標籤價值與意義,逼迫高校提高文憑背後的質量。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663所,其中高職院校1418所,佔比53.2%。2018年本科院校實際錄取人數為422.2萬,而高職院校為368.8萬。此次高職擴招後,高職院校錄取人數有可能超過本科。

過去42年間,中國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規模也不斷擴大。1978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本專科在校生人數僅為85.6萬,1998年增至340.9萬,2018年達到2831萬。2018年的人數約是1998年的8.3倍、1978年的33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為適應新時代人才選拔的要求,新一輪高考改革正在平穩有序推進。今年共有14個省市的高考改革平穩落地,改革區域由東部擴大到中西部,改革實施複雜性也大大增加。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評價”被置於更重要位置,採用綜合評價招生的高校越來越多。

飽受詬病的保送生正在壓縮規模。保送生人數從2013年的6759人減少到2018年的2091人(不含英烈子女及退役運動員)。招收保送生的院校也減至2018年的78所。

目前,具備高校保送資格的學生僅有5類:省級優秀學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部分外國語中學推薦優秀學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運動員。2020年起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學生也將不再具有保送資格。

今年堪稱自主招生16年史上“最嚴”的一年,教育部對自主招生作出10項嚴格要求,包括:嚴格報名資格條件、嚴格制定錄取標準、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嚴格確定招生專業、嚴格審核申請材料、嚴格組織高校考核、嚴格執行公開公示、嚴格開展新生複查、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懲處造假行為。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今年自主招生最大優惠幅度均由60分下降至20分。26所高校在自主招生簡章中規定,未參加體測或體測成績未合格將影響考生自主招生資格。

另一方面,旨在增加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三大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及高校專項計劃)自實行以來,招生規模則在不斷擴大。2018年三大專項計劃總錄取人數達到10.38萬,較2017年增長3800人。

作文題:全國Ⅱ卷最好寫又最不易寫好 江蘇考題最難

備受關注的高考作文題7日出爐。家國情懷、時代與傳統、讓學生有話說成為今年的最大特點。

綜合中新社、香港《大公報》報道,今年高考語文共分為全國卷I、Ⅱ、Ⅲ,全國漢語試卷,加上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單獨命題,共九套卷子,相應九套作文題。勞動、愛國、奧運、青年擔當、生活體驗進入作文題,均為學生平時常見的內容,但又在命題中賦予新意,給考生更大的發揮空間。

全國I卷的主題是“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全國漢語試卷要求談對奧運和中國體育的認識,上海卷要求談音樂裡的“中國味”,北京卷題目為“文明的韌性”“2019年的色彩”,天津卷要求結合方誌敏、黃大年等人關於愛國的表述談認知,主題均相對固定,但要在自選角度中寫出新意,則考驗學生的知識提取能力和迅速成文能力。

全國Ⅱ卷要求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從幾個中任選一個,其中包括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後寫給家人的信;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後的觀後感等。這被認為是今年高考最好寫又最不容易寫好的作文題。不同的時代,總有一個內容考生相對熟悉,能夠提筆就寫。

新世紀長大的一代對生命個體的體悟不同於前輩。江蘇卷關照生命個體,給出“物各有性”“五味調和,共存相生”,讓學生從物、事、人的角度浮想聯翩。這也被網民認為是今年最難題目,堪稱“地獄級”。

浙江卷給出的則是“作家該傾聽讀者的呼聲還是該堅持自己的想法”,由此讓學生假定自己是創造生活的“作家”,生活就是“作品”,如何對待自己的“讀者”。這既考驗了審題能力,從作文中也可看出新一代學生對自身使命的態度。

中國高考首日 考場內外都發生了啥?

7日,貴陽一中考點,考生自拍留念。(圖片來源:中新社)

考場外:老師手擎向日葵祝一舉奪魁

每年高考,考場外那些感人的點點滴滴,也溫暖著人心。

《鄭州日報》報道,學生參加高考,老師們也“忙壞”了。北京時間7日早上8時,在鄭州四中考點,考生一進考點大門,就看到身穿大紅色衣服的老師們,身披紅色旗幟,每人手拿一枝向日葵。

高三教師張達,大家都叫他“達哥”,精心裝扮的他穿著特製的大紅色T恤,肩上還披著一塊大紅色旗幟。“這都是有講究的。紅T恤是曼聯隊的隊服,是戰無不勝的隊伍。”達哥說,大紅色旗幟就更費心思了,是他早早從網上訂製的,有圖案,有祝福。

崔潔和張玲玉老師也裝扮一新,穿著大紅色旗袍,大紅色寓意開門紅,大紅色旗幟和旗袍,寓意‘旗開得勝’;學生進來要舉一舉向日葵,寓意‘一舉奪魁’。”

考場內,學生緊張答題。考場外,煎熬的是父母們難以放鬆的心情。“加油!放鬆!”“答題別緊張,正常發揮就行!”“答題卡名字千萬別忘了寫。”……臨進考場,家長們的叮嚀聲此起彼伏,目送著孩子們離去的背影。在各個考點外,不少送考老師們感嘆:“現在考生心態總體不錯,倒是家長們比孩子們更緊張。”

中新網注意到,除旗袍、向日葵,還有家長備好粽子送考,一位家長解釋:“一是為端午吃粽子,二是高考加粽子,即‘高中’之意”。

8時45分,鄭州十九中考點,考生已經全都進了考場,而家長們仍佇立在校門外不願離去。有的家長說:“我要等到考試開始了才走,萬一孩子考前遇到什麼問題,我留在這兒,也許還能幫上忙。”

此外,今年高考各地都為高考順利進行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措施。7日一早,在北京人大附中考點外,愛心送考服務站已經專門準備了各類急救藥品、飲用水、扇子等用品,為考生和家長服務。考場周圍也有民警、交通協管人員以及城管工作人員,現場維持秩序。

交通保障上,不少地區做出了特別安排。山東煙臺7日一早,交警已在可能出現擁堵的路段進行布控管理,保證考生順利暢通到達考場;在遭遇降雨天氣的江西南昌,針對考點較密集、考生出入較多的區域和地段,城市管理部門加強道路巡查,一旦發現有積水內澇,便採取預警強排措施。據悉,江南部分地區降雨天氣在8日仍將持續。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高考,總有一些“馬虎考生”出現忘帶身份證、准考證或考試遲到等現象,有網民將其稱為“高考例行新聞”。 今年高考首日,類似的“高考例行新聞”在多地再現。如武漢三名考生就在今早走錯了考場,隨後求助當地警方將其送往正確考點;一名昆明考生則弄丟准考證,幸運的是,這張准考證被當地交警撿到後順利送達考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