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2008年04月教育部頒佈《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考入獨立學院2008級學生的招生與學歷證頒發均與“母體高校”分離,這導致在2008年分離出的獨立學院數達322所,而後2008年民辦高校數量出現翻倍增長。2008年以後至2017年新增高校和獨立學院數量開始放緩。

2、民辦高校數量比重與招生比重穩定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08年後我國民辦高校比重趨於穩定,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2018年民辦高校佔比為28.31%。據蘿蔔投研數據顯示,我國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佔比自2008年的18.15%緩慢上升,至2017年末,佔比為19.58%,增減量趨於穩定。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2008年04月教育部頒佈《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考入獨立學院2008級學生的招生與學歷證頒發均與“母體高校”分離,這導致在2008年分離出的獨立學院數達322所,而後2008年民辦高校數量出現翻倍增長。2008年以後至2017年新增高校和獨立學院數量開始放緩。

2、民辦高校數量比重與招生比重穩定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08年後我國民辦高校比重趨於穩定,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2018年民辦高校佔比為28.31%。據蘿蔔投研數據顯示,我國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佔比自2008年的18.15%緩慢上升,至2017年末,佔比為19.58%,增減量趨於穩定。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2、需求端

1、考生基礎龐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龐大的高考人數。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考人數維持在900—950萬人之間,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約為975萬人,高考考生的龐大數量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需求空間巨大。

2、毛入學率提升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2017年教育部頒佈的國家教育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要達到50%,2018年毛入學率已逼近這個目標,但對比國外(美國89%,英國60%,法國64%,日本80.6%)我國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預計未來民辦高校學生配額將隨著高等教育需求的釋放而增加。

1-3、市場規模

我國民辦高校市場規模2016年為948億,自2011年起復合增長率8.1%。2021年預測將達到1395億,複合增長率7.8%。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2008年04月教育部頒佈《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考入獨立學院2008級學生的招生與學歷證頒發均與“母體高校”分離,這導致在2008年分離出的獨立學院數達322所,而後2008年民辦高校數量出現翻倍增長。2008年以後至2017年新增高校和獨立學院數量開始放緩。

2、民辦高校數量比重與招生比重穩定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08年後我國民辦高校比重趨於穩定,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2018年民辦高校佔比為28.31%。據蘿蔔投研數據顯示,我國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佔比自2008年的18.15%緩慢上升,至2017年末,佔比為19.58%,增減量趨於穩定。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2、需求端

1、考生基礎龐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龐大的高考人數。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考人數維持在900—950萬人之間,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約為975萬人,高考考生的龐大數量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需求空間巨大。

2、毛入學率提升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2017年教育部頒佈的國家教育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要達到50%,2018年毛入學率已逼近這個目標,但對比國外(美國89%,英國60%,法國64%,日本80.6%)我國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預計未來民辦高校學生配額將隨著高等教育需求的釋放而增加。

1-3、市場規模

我國民辦高校市場規模2016年為948億,自2011年起復合增長率8.1%。2021年預測將達到1395億,複合增長率7.8%。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4、資金

民辦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方面,學院土地、教學設備、住房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對資金的要求較高,規模經濟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想要擴張就必須獲取更多的土地、更多更強的師資力量或是進行外部併購,這都需要高校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但是民辦院校的資金來源完全依靠舉辦方自籌,融資途徑只有銀行貸款、社會捐贈及較少的股權融資等方式,對民辦院校形成了較強的資金壓力。並且其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這樣的商業模式使得部分民辦高校財務運作風險較大,一旦生源市場萎縮,亦或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下降,都將直接威脅到民辦高校的正常運作。

1-5、政策

1、民促法(送審稿)對高校併購的限制

2018年8月民促法(送審稿)中,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條款對民辦高校併購進行了嚴格約束,但實際影響並未如表面預期。原因是受到限制的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而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有強制要求的是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學校並不涉及義務教育,可自主選擇是否為營利性辦學。因此,對於以外延併購為主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而言,若單體校想要併入高教類教育集團,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首先要轉為營利性。綜上,民辦高校資本市場的底層併購邏輯並未發生改變,併購依舊是高教類教育集團擴張的主要渠道。

2、政策趨勢——分類管理

1)分類管理趨勢明顯,營利與非營利管理標準分化成為核心方向

對於民辦高校,國家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的劃分呈不斷細化的趨勢,從稅收、土地、收購、關聯交易、設立等方面對二者進行分類管理。《民辦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19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2019年是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深入推進之年,《民促法》(送審稿)各項條款也在強調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分類管理已經成為民辦教育最明顯的趨勢。

2)非營利性高校併購受限可能性較高

目前由於最新政策還未最終落地,且加上5年的政策過渡期,當前併購標的依舊是以非營利性高校為主。但國家對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決心很大,是工作重點,同時國家一直強調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在此基礎上,非營利性高校管理框架將會和營利性高校區分開來,併購方面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3)關聯交易監管趨嚴

港股教育類上市公司多為VIE架構,通過協議控制實現對境內經營實體的控制以實現上市公司營收。《民促法》(送審稿)第四十五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建立利益關聯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利益關聯方簽訂協議的監管,對涉及重大利益或者長期、反覆執行的協議,應當對其必要性、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審計。這一規定可能減少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之間不公允的關聯交易現象,避免資金在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中的隨意轉移,這對VIE架構下的營收有一定影響。

4)營利性高校產業稅收優惠標準不明確,所得稅對利潤影響巨大

目前政策僅說明營利性民辦學校適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部門制定,並未有具體標準。有專家認為當前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所得稅稅率可以參照高新科技產業和西部大開發中的相關產業(15%),但也有部分地區的基準稅率為25%。非營利轉營利的所得稅變化對高校淨利潤影響較大,當前上市公司併購標的主要為非營利性學校,無需支付所得稅,對淨利潤影響較小,以希望教育為例,2017年、2018年免徵課稅學校所得利潤分別為3098.1萬和5932.2萬,佔淨利潤14.8%和35.5%。若最終國家限制非營利性學校併購,新增院校非營利性轉變為營利性後的所得稅變化對利潤有較大影響。

3、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主要政策對比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2008年04月教育部頒佈《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考入獨立學院2008級學生的招生與學歷證頒發均與“母體高校”分離,這導致在2008年分離出的獨立學院數達322所,而後2008年民辦高校數量出現翻倍增長。2008年以後至2017年新增高校和獨立學院數量開始放緩。

2、民辦高校數量比重與招生比重穩定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08年後我國民辦高校比重趨於穩定,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2018年民辦高校佔比為28.31%。據蘿蔔投研數據顯示,我國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佔比自2008年的18.15%緩慢上升,至2017年末,佔比為19.58%,增減量趨於穩定。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2、需求端

1、考生基礎龐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龐大的高考人數。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考人數維持在900—950萬人之間,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約為975萬人,高考考生的龐大數量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需求空間巨大。

2、毛入學率提升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2017年教育部頒佈的國家教育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要達到50%,2018年毛入學率已逼近這個目標,但對比國外(美國89%,英國60%,法國64%,日本80.6%)我國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預計未來民辦高校學生配額將隨著高等教育需求的釋放而增加。

1-3、市場規模

我國民辦高校市場規模2016年為948億,自2011年起復合增長率8.1%。2021年預測將達到1395億,複合增長率7.8%。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4、資金

民辦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方面,學院土地、教學設備、住房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對資金的要求較高,規模經濟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想要擴張就必須獲取更多的土地、更多更強的師資力量或是進行外部併購,這都需要高校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但是民辦院校的資金來源完全依靠舉辦方自籌,融資途徑只有銀行貸款、社會捐贈及較少的股權融資等方式,對民辦院校形成了較強的資金壓力。並且其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這樣的商業模式使得部分民辦高校財務運作風險較大,一旦生源市場萎縮,亦或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下降,都將直接威脅到民辦高校的正常運作。

1-5、政策

1、民促法(送審稿)對高校併購的限制

2018年8月民促法(送審稿)中,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條款對民辦高校併購進行了嚴格約束,但實際影響並未如表面預期。原因是受到限制的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而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有強制要求的是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學校並不涉及義務教育,可自主選擇是否為營利性辦學。因此,對於以外延併購為主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而言,若單體校想要併入高教類教育集團,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首先要轉為營利性。綜上,民辦高校資本市場的底層併購邏輯並未發生改變,併購依舊是高教類教育集團擴張的主要渠道。

2、政策趨勢——分類管理

1)分類管理趨勢明顯,營利與非營利管理標準分化成為核心方向

對於民辦高校,國家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的劃分呈不斷細化的趨勢,從稅收、土地、收購、關聯交易、設立等方面對二者進行分類管理。《民辦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19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2019年是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深入推進之年,《民促法》(送審稿)各項條款也在強調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分類管理已經成為民辦教育最明顯的趨勢。

2)非營利性高校併購受限可能性較高

目前由於最新政策還未最終落地,且加上5年的政策過渡期,當前併購標的依舊是以非營利性高校為主。但國家對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決心很大,是工作重點,同時國家一直強調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在此基礎上,非營利性高校管理框架將會和營利性高校區分開來,併購方面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3)關聯交易監管趨嚴

港股教育類上市公司多為VIE架構,通過協議控制實現對境內經營實體的控制以實現上市公司營收。《民促法》(送審稿)第四十五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建立利益關聯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利益關聯方簽訂協議的監管,對涉及重大利益或者長期、反覆執行的協議,應當對其必要性、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審計。這一規定可能減少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之間不公允的關聯交易現象,避免資金在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中的隨意轉移,這對VIE架構下的營收有一定影響。

4)營利性高校產業稅收優惠標準不明確,所得稅對利潤影響巨大

目前政策僅說明營利性民辦學校適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部門制定,並未有具體標準。有專家認為當前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所得稅稅率可以參照高新科技產業和西部大開發中的相關產業(15%),但也有部分地區的基準稅率為25%。非營利轉營利的所得稅變化對高校淨利潤影響較大,當前上市公司併購標的主要為非營利性學校,無需支付所得稅,對淨利潤影響較小,以希望教育為例,2017年、2018年免徵課稅學校所得利潤分別為3098.1萬和5932.2萬,佔淨利潤14.8%和35.5%。若最終國家限制非營利性學校併購,新增院校非營利性轉變為營利性後的所得稅變化對利潤有較大影響。

3、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主要政策對比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6、民辦高校商業模式——重資產+單體運營

民辦高校商業模式以學生入學到畢業期間四年的學習為主線。招生形成學費、住宿費收入,這部分收入和其它收入一起形成總收入,總收入用於彌補在教學運營中投入的師資、固定資產和運營成本所形成的成本費用,形成收入——費用循環。同時學生在學校受到教學培訓,這些培訓又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前景,而畢業後的就業升學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學校品牌進而影響招生,形成招生——就業——品牌——招生循環。

民辦高校收入以學費和住宿費為主,佔其總收入的90%以上,其它收入約佔總收入的10%,其中,主營收入的增長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提價、學校容量和學校利用率的提升。成本方面由於師資、固定資產和運營成本的投入,折舊攤銷、職工薪酬、融資成本和行政費用為主要成本費用。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2008年04月教育部頒佈《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考入獨立學院2008級學生的招生與學歷證頒發均與“母體高校”分離,這導致在2008年分離出的獨立學院數達322所,而後2008年民辦高校數量出現翻倍增長。2008年以後至2017年新增高校和獨立學院數量開始放緩。

2、民辦高校數量比重與招生比重穩定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08年後我國民辦高校比重趨於穩定,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2018年民辦高校佔比為28.31%。據蘿蔔投研數據顯示,我國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佔比自2008年的18.15%緩慢上升,至2017年末,佔比為19.58%,增減量趨於穩定。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2、需求端

1、考生基礎龐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龐大的高考人數。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考人數維持在900—950萬人之間,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約為975萬人,高考考生的龐大數量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需求空間巨大。

2、毛入學率提升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2017年教育部頒佈的國家教育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要達到50%,2018年毛入學率已逼近這個目標,但對比國外(美國89%,英國60%,法國64%,日本80.6%)我國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預計未來民辦高校學生配額將隨著高等教育需求的釋放而增加。

1-3、市場規模

我國民辦高校市場規模2016年為948億,自2011年起復合增長率8.1%。2021年預測將達到1395億,複合增長率7.8%。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4、資金

民辦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方面,學院土地、教學設備、住房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對資金的要求較高,規模經濟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想要擴張就必須獲取更多的土地、更多更強的師資力量或是進行外部併購,這都需要高校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但是民辦院校的資金來源完全依靠舉辦方自籌,融資途徑只有銀行貸款、社會捐贈及較少的股權融資等方式,對民辦院校形成了較強的資金壓力。並且其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這樣的商業模式使得部分民辦高校財務運作風險較大,一旦生源市場萎縮,亦或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下降,都將直接威脅到民辦高校的正常運作。

1-5、政策

1、民促法(送審稿)對高校併購的限制

2018年8月民促法(送審稿)中,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條款對民辦高校併購進行了嚴格約束,但實際影響並未如表面預期。原因是受到限制的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而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有強制要求的是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學校並不涉及義務教育,可自主選擇是否為營利性辦學。因此,對於以外延併購為主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而言,若單體校想要併入高教類教育集團,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首先要轉為營利性。綜上,民辦高校資本市場的底層併購邏輯並未發生改變,併購依舊是高教類教育集團擴張的主要渠道。

2、政策趨勢——分類管理

1)分類管理趨勢明顯,營利與非營利管理標準分化成為核心方向

對於民辦高校,國家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的劃分呈不斷細化的趨勢,從稅收、土地、收購、關聯交易、設立等方面對二者進行分類管理。《民辦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19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2019年是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深入推進之年,《民促法》(送審稿)各項條款也在強調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分類管理已經成為民辦教育最明顯的趨勢。

2)非營利性高校併購受限可能性較高

目前由於最新政策還未最終落地,且加上5年的政策過渡期,當前併購標的依舊是以非營利性高校為主。但國家對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決心很大,是工作重點,同時國家一直強調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在此基礎上,非營利性高校管理框架將會和營利性高校區分開來,併購方面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3)關聯交易監管趨嚴

港股教育類上市公司多為VIE架構,通過協議控制實現對境內經營實體的控制以實現上市公司營收。《民促法》(送審稿)第四十五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建立利益關聯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利益關聯方簽訂協議的監管,對涉及重大利益或者長期、反覆執行的協議,應當對其必要性、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審計。這一規定可能減少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之間不公允的關聯交易現象,避免資金在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中的隨意轉移,這對VIE架構下的營收有一定影響。

4)營利性高校產業稅收優惠標準不明確,所得稅對利潤影響巨大

目前政策僅說明營利性民辦學校適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部門制定,並未有具體標準。有專家認為當前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所得稅稅率可以參照高新科技產業和西部大開發中的相關產業(15%),但也有部分地區的基準稅率為25%。非營利轉營利的所得稅變化對高校淨利潤影響較大,當前上市公司併購標的主要為非營利性學校,無需支付所得稅,對淨利潤影響較小,以希望教育為例,2017年、2018年免徵課稅學校所得利潤分別為3098.1萬和5932.2萬,佔淨利潤14.8%和35.5%。若最終國家限制非營利性學校併購,新增院校非營利性轉變為營利性後的所得稅變化對利潤有較大影響。

3、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主要政策對比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6、民辦高校商業模式——重資產+單體運營

民辦高校商業模式以學生入學到畢業期間四年的學習為主線。招生形成學費、住宿費收入,這部分收入和其它收入一起形成總收入,總收入用於彌補在教學運營中投入的師資、固定資產和運營成本所形成的成本費用,形成收入——費用循環。同時學生在學校受到教學培訓,這些培訓又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前景,而畢業後的就業升學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學校品牌進而影響招生,形成招生——就業——品牌——招生循環。

民辦高校收入以學費和住宿費為主,佔其總收入的90%以上,其它收入約佔總收入的10%,其中,主營收入的增長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提價、學校容量和學校利用率的提升。成本方面由於師資、固定資產和運營成本的投入,折舊攤銷、職工薪酬、融資成本和行政費用為主要成本費用。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7、發展困境

1、資金問題

我國民辦高校資金困境一方面源於商業模式的侷限性,主要靠學費支撐學校辦學(以學養學);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建設和擴張都需要大量資金,如果無法解決資金問題,發展將受限。

2、教學質量

根據國民辦高教委調研結果,民辦高校面臨著師資、校舍不足的問題,擴張受限。

3、區域化

高等教育由於考生人數、錄取比例、教育水平、地方政策、競爭情況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區複製難度較大,呈現區域化特徵,跨地區發展的最好方式是直接併購。

/ 02 /

民辦高校併購邏輯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擴張方式

民辦高校擴張方式分為外延和內生兩種,外延主要以併購為主;內生方式包括學費、住宿費提價,學校擴建,提高學校利用率和新建院校。

2、為什麼要併購

(1)我國高等學校數量較為穩定,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

根據教育部《進一步規範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管理工作的意見》,高校每年招收研究生或本科生的人數計劃需在國家規劃內,並且需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大專招生需得到省級教育部門批准,學校不可隨意擴招。單校學生人數增長受國家配額限制。

(2)新增民辦高校較少,新建或擴建壁壘較高

根據國家《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條例,普通本科學校佔地面積應達到500畝以上,建築面積不得少於15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不低於30平方米;高等職業院校校園佔地面積應為150畝左右,校舍面積不少於6萬平方米,生均教學、實驗、行政用房建築面積不低於20平方米;相應的資產必須在學校的名下,另外還需有圖書館、培訓中心等其它硬性條件;並且,師生配比不得大於18:1,以及教師學歷資格都有嚴格規定。不論是新建還是擴建,對資金、土地、師資要求都極高。

(3)學費、住宿費提價空間有限

公辦高校每年有政府的生均財政補貼,學生學費大部分在5000-6000元/人年,住宿費1000元左右/人年,另加上10000元左右/人年的生活費,生均開銷16000-17000元/年,而民辦高校無生均財政補貼,學費一般是公辦學校的兩倍以上。目前城鎮和農村學生生均開銷在22600-32000元/人年,分別占城鎮3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9%-27%,佔農村3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2%-73%。當前民辦高校學生支付能力已經飽和,農村地區學生更有明顯壓力,提價空間有限,且學費增速理論上不應高於主要生源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盲目提價易破壞學校口碑,學費定價失去合理性也會受到政府管控。

"

民辦高校現狀

1-1、供給端

1、民辦高校數量增長放緩

至2018年底,全國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2所,佔全國比例28.13%,高資金壁壘以及高政策准入壁壘使得新增民辦高校數量較少,增長緩慢。

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所(包括257所獨立學院),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佔比46.5%;專科院校1423所,佔比52.3%。本科院校中,民辦院校有443所(包括9所中外/港澳臺合作辦學,以及257所獨立學院),佔比35%。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2008年04月教育部頒佈《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考入獨立學院2008級學生的招生與學歷證頒發均與“母體高校”分離,這導致在2008年分離出的獨立學院數達322所,而後2008年民辦高校數量出現翻倍增長。2008年以後至2017年新增高校和獨立學院數量開始放緩。

2、民辦高校數量比重與招生比重穩定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08年後我國民辦高校比重趨於穩定,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2018年民辦高校佔比為28.31%。據蘿蔔投研數據顯示,我國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佔比自2008年的18.15%緩慢上升,至2017年末,佔比為19.58%,增減量趨於穩定。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2、需求端

1、考生基礎龐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龐大的高考人數。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考人數維持在900—950萬人之間,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約為975萬人,高考考生的龐大數量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需求空間巨大。

2、毛入學率提升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2017年教育部頒佈的國家教育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要達到50%,2018年毛入學率已逼近這個目標,但對比國外(美國89%,英國60%,法國64%,日本80.6%)我國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預計未來民辦高校學生配額將隨著高等教育需求的釋放而增加。

1-3、市場規模

我國民辦高校市場規模2016年為948億,自2011年起復合增長率8.1%。2021年預測將達到1395億,複合增長率7.8%。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4、資金

民辦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方面,學院土地、教學設備、住房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對資金的要求較高,規模經濟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想要擴張就必須獲取更多的土地、更多更強的師資力量或是進行外部併購,這都需要高校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但是民辦院校的資金來源完全依靠舉辦方自籌,融資途徑只有銀行貸款、社會捐贈及較少的股權融資等方式,對民辦院校形成了較強的資金壓力。並且其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這樣的商業模式使得部分民辦高校財務運作風險較大,一旦生源市場萎縮,亦或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下降,都將直接威脅到民辦高校的正常運作。

1-5、政策

1、民促法(送審稿)對高校併購的限制

2018年8月民促法(送審稿)中,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條款對民辦高校併購進行了嚴格約束,但實際影響並未如表面預期。原因是受到限制的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而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有強制要求的是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學校並不涉及義務教育,可自主選擇是否為營利性辦學。因此,對於以外延併購為主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而言,若單體校想要併入高教類教育集團,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首先要轉為營利性。綜上,民辦高校資本市場的底層併購邏輯並未發生改變,併購依舊是高教類教育集團擴張的主要渠道。

2、政策趨勢——分類管理

1)分類管理趨勢明顯,營利與非營利管理標準分化成為核心方向

對於民辦高校,國家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的劃分呈不斷細化的趨勢,從稅收、土地、收購、關聯交易、設立等方面對二者進行分類管理。《民辦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19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2019年是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深入推進之年,《民促法》(送審稿)各項條款也在強調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分類管理已經成為民辦教育最明顯的趨勢。

2)非營利性高校併購受限可能性較高

目前由於最新政策還未最終落地,且加上5年的政策過渡期,當前併購標的依舊是以非營利性高校為主。但國家對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決心很大,是工作重點,同時國家一直強調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在此基礎上,非營利性高校管理框架將會和營利性高校區分開來,併購方面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3)關聯交易監管趨嚴

港股教育類上市公司多為VIE架構,通過協議控制實現對境內經營實體的控制以實現上市公司營收。《民促法》(送審稿)第四十五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建立利益關聯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利益關聯方簽訂協議的監管,對涉及重大利益或者長期、反覆執行的協議,應當對其必要性、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審計。這一規定可能減少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之間不公允的關聯交易現象,避免資金在經營實體和上市公司中的隨意轉移,這對VIE架構下的營收有一定影響。

4)營利性高校產業稅收優惠標準不明確,所得稅對利潤影響巨大

目前政策僅說明營利性民辦學校適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部門制定,並未有具體標準。有專家認為當前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所得稅稅率可以參照高新科技產業和西部大開發中的相關產業(15%),但也有部分地區的基準稅率為25%。非營利轉營利的所得稅變化對高校淨利潤影響較大,當前上市公司併購標的主要為非營利性學校,無需支付所得稅,對淨利潤影響較小,以希望教育為例,2017年、2018年免徵課稅學校所得利潤分別為3098.1萬和5932.2萬,佔淨利潤14.8%和35.5%。若最終國家限制非營利性學校併購,新增院校非營利性轉變為營利性後的所得稅變化對利潤有較大影響。

3、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主要政策對比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6、民辦高校商業模式——重資產+單體運營

民辦高校商業模式以學生入學到畢業期間四年的學習為主線。招生形成學費、住宿費收入,這部分收入和其它收入一起形成總收入,總收入用於彌補在教學運營中投入的師資、固定資產和運營成本所形成的成本費用,形成收入——費用循環。同時學生在學校受到教學培訓,這些培訓又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前景,而畢業後的就業升學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學校品牌進而影響招生,形成招生——就業——品牌——招生循環。

民辦高校收入以學費和住宿費為主,佔其總收入的90%以上,其它收入約佔總收入的10%,其中,主營收入的增長來源於學費和住宿費提價、學校容量和學校利用率的提升。成本方面由於師資、固定資產和運營成本的投入,折舊攤銷、職工薪酬、融資成本和行政費用為主要成本費用。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1-7、發展困境

1、資金問題

我國民辦高校資金困境一方面源於商業模式的侷限性,主要靠學費支撐學校辦學(以學養學);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建設和擴張都需要大量資金,如果無法解決資金問題,發展將受限。

2、教學質量

根據國民辦高教委調研結果,民辦高校面臨著師資、校舍不足的問題,擴張受限。

3、區域化

高等教育由於考生人數、錄取比例、教育水平、地方政策、競爭情況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區複製難度較大,呈現區域化特徵,跨地區發展的最好方式是直接併購。

/ 02 /

民辦高校併購邏輯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擴張方式

民辦高校擴張方式分為外延和內生兩種,外延主要以併購為主;內生方式包括學費、住宿費提價,學校擴建,提高學校利用率和新建院校。

2、為什麼要併購

(1)我國高等學校數量較為穩定,高校招生人數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

根據教育部《進一步規範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管理工作的意見》,高校每年招收研究生或本科生的人數計劃需在國家規劃內,並且需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大專招生需得到省級教育部門批准,學校不可隨意擴招。單校學生人數增長受國家配額限制。

(2)新增民辦高校較少,新建或擴建壁壘較高

根據國家《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條例,普通本科學校佔地面積應達到500畝以上,建築面積不得少於15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不低於30平方米;高等職業院校校園佔地面積應為150畝左右,校舍面積不少於6萬平方米,生均教學、實驗、行政用房建築面積不低於20平方米;相應的資產必須在學校的名下,另外還需有圖書館、培訓中心等其它硬性條件;並且,師生配比不得大於18:1,以及教師學歷資格都有嚴格規定。不論是新建還是擴建,對資金、土地、師資要求都極高。

(3)學費、住宿費提價空間有限

公辦高校每年有政府的生均財政補貼,學生學費大部分在5000-6000元/人年,住宿費1000元左右/人年,另加上10000元左右/人年的生活費,生均開銷16000-17000元/年,而民辦高校無生均財政補貼,學費一般是公辦學校的兩倍以上。目前城鎮和農村學生生均開銷在22600-32000元/人年,分別占城鎮3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9%-27%,佔農村3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2%-73%。當前民辦高校學生支付能力已經飽和,農村地區學生更有明顯壓力,提價空間有限,且學費增速理論上不應高於主要生源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盲目提價易破壞學校口碑,學費定價失去合理性也會受到政府管控。

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

(4)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學校利用率大部分都在80%以上,學校利用率提升空間不大。

(5)併購可以實現快速發展,並表對上市教育集團營收影響較大。併購後可利用原學校的生源、土地、校舍和辦學資質,從而能在短時間快速實現規模擴張。

(6)高校地區性差異使得異地擴張難度較大,此時進行跨地區併購可以有效解決異地教育經驗複製難問題。

(7)龍頭上市公司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收購後可以做大做強,實現協同發展。

/ 03 /

併購合規性分析

標的院校併購的風險點集中在兩方面:

1、併購範圍限制

1)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本條為送審稿,當前併購非營利性高校依舊可行)。

2)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營利性民辦學校註冊,高等教育學校並不涉及義務教育,可自主選擇是否為營利性辦學。

2、標的非營利性轉營利性的影響

1)轉設為營利性學校後,稅收將會從免徵所得稅變為享受相應的產業稅收優惠。

2)非營利性學校所用土地為劃撥土地,營利學校所用土地需為教育出讓土地,而從劃撥土地轉為出讓土地就需要補回其中的差價。

/ 04 /

併購模式

標的院校的併購模式以現金收購為主,以是否變更舉辦人為分界,分為兩種模式:

1、收購學校舉辦人上層股權,不改變學校舉辦人

該種方式是指收購標的院校100%控股的上層公司股權,特點是僅需完成上層股權公司的工商變更,流程相對簡單,多為上市教育集團使用。

2、直接收購目標學校並更改舉辦人

即直接收購標的院校股權,特點是首先需要向地方教育部門申請並得到相關政府部門批准,然後一般還需要向教育部門報備並公示,流程相對複雜多變。

/ 05 /

投後管理

投後管理的核心是利用行業資源和資金推動標的學校的內生髮展,而非直接進行管理。從中長期看,收購的最終關鍵點在於資源整合與協調發展,對民辦高校來說,最重要的是投後運營管理能力與品牌輸出能力,包括按需求對標的學校進行戰略再定位、內容及教師資源的輸出和共享、產教結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等。完善的投後管理體系在整個併購流程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併購後可以通過六個維度提升投後管理:

1、風險把控,降低高校試錯成本

投後管理中資本要監督高校的運營管理,履約和業績完成情況,識別潛在的風險,給予高校一定的經驗借鑑,降低高校走彎路的機率,針對高校不規範的經營行為和錯誤的戰略定位提出自己的建議。

2、資本結構優化,增強企業資金實力

輔助高校制定財務預算,設計融資方案,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方式提升高校的融資能力和財務彈性,使得高校在資金方面的實力得到提升,緩解發展的資金瓶頸。

3、引入相關技術或拓寬技術應用範圍以提升管理營運效率

將招生、排課、課堂評測、教學信息處理、指令傳達、考核、校園管理、審批流程等工作場景電子化、聯網化、智能化,最大限度解放人力資源、提高運營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也可提升學生的教學體驗,推進個性化服務的實現。

4、業務延伸

在線教育toB端是高校業務延伸的主要方向,可以與B端企業如作業題庫方面的作業盒子、內容消費方面的慕課、企業e-learning方面的時代光華、線上教育方面的海文考研等進行合作,拓寬業務渠道和教學資源利用率。

5、人才培養

教育的社會屬性很強,培養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要務,良好的教學質量又會推升學校品牌,因此育人與逐利是相通的。資本對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可以從教學培訓、核心人才引入、資源對接等方面出手。

6、勾畫行業地圖,完善產業佈局,瞭解民辦高校具體運營情況,積累行業經驗和資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