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號自成道人,老五爺號自修道人。但未見他們信奉道教的蹤跡。而傳說他們兄弟二人信奉佛教,積德行善,普度眾生。自喻為天佛轉世,終身未娶,未留後嗣。

劉興芳兄弟二人,遊醫民間,有求必應。劉興芳的名氣大於其弟劉興福,平時總有患者慕名遠道而來求醫治病,外地來的求醫者,也常有人吃住在他家。他們也常到外地應診。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號自成道人,老五爺號自修道人。但未見他們信奉道教的蹤跡。而傳說他們兄弟二人信奉佛教,積德行善,普度眾生。自喻為天佛轉世,終身未娶,未留後嗣。

劉興芳兄弟二人,遊醫民間,有求必應。劉興芳的名氣大於其弟劉興福,平時總有患者慕名遠道而來求醫治病,外地來的求醫者,也常有人吃住在他家。他們也常到外地應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劉興芳兄弟二人的行醫宗旨是治病救人;對貧窮患者不僅不取分文,有時還給他們救濟一些藥品。所以人們對他兄弟二人非常敬重。老二爺信奉《天地君親師》的理念,把《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於中堂,常年祭拜。他常說人要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所以劉氏後代多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之人家。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號自成道人,老五爺號自修道人。但未見他們信奉道教的蹤跡。而傳說他們兄弟二人信奉佛教,積德行善,普度眾生。自喻為天佛轉世,終身未娶,未留後嗣。

劉興芳兄弟二人,遊醫民間,有求必應。劉興芳的名氣大於其弟劉興福,平時總有患者慕名遠道而來求醫治病,外地來的求醫者,也常有人吃住在他家。他們也常到外地應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劉興芳兄弟二人的行醫宗旨是治病救人;對貧窮患者不僅不取分文,有時還給他們救濟一些藥品。所以人們對他兄弟二人非常敬重。老二爺信奉《天地君親師》的理念,把《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於中堂,常年祭拜。他常說人要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所以劉氏後代多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之人家。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天地君親師的理念,起源於春秋時期,明朝後期在民間大量流行,是儒家理念。傳說也常有人求老二爺劉興芳給書寫《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老二爺不僅有求必應,還要給人家講清其中奧祕。他說:“《天地君親師》的寫法要極為講究,天地二字寫的要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為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字(繁體字)右側上方目字不能封嚴,為親不閉目;師字(繁體字),不寫左邊上方短撇,為師不能撇(撇開之意)”。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號自成道人,老五爺號自修道人。但未見他們信奉道教的蹤跡。而傳說他們兄弟二人信奉佛教,積德行善,普度眾生。自喻為天佛轉世,終身未娶,未留後嗣。

劉興芳兄弟二人,遊醫民間,有求必應。劉興芳的名氣大於其弟劉興福,平時總有患者慕名遠道而來求醫治病,外地來的求醫者,也常有人吃住在他家。他們也常到外地應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劉興芳兄弟二人的行醫宗旨是治病救人;對貧窮患者不僅不取分文,有時還給他們救濟一些藥品。所以人們對他兄弟二人非常敬重。老二爺信奉《天地君親師》的理念,把《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於中堂,常年祭拜。他常說人要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所以劉氏後代多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之人家。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天地君親師的理念,起源於春秋時期,明朝後期在民間大量流行,是儒家理念。傳說也常有人求老二爺劉興芳給書寫《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老二爺不僅有求必應,還要給人家講清其中奧祕。他說:“《天地君親師》的寫法要極為講究,天地二字寫的要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為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字(繁體字)右側上方目字不能封嚴,為親不閉目;師字(繁體字),不寫左邊上方短撇,為師不能撇(撇開之意)”。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劉興芳還特別崇尚中庸之道,他對三弟興福常講:看病先生要做到天人合一,要自覺修養,天是公正的,善良的,人也要像天那樣公正善良;達到“至誠、至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要深度自修,忠恕寬容,要用愛自己的心去愛病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所以不管富人、窮人、官家、平民,找他看病都感到很親切。他們行醫治病不圖名利,對各種病症,能治則治,不能治絕不逞強。他常說:“治病是為救人,就是普度眾生,把病人治好是大事,治不了不要誤人,要真誠待人,好心就能感動天地”。

漸漸地,人們對他兄弟二人的頌揚越傳越遠,都說他們是一副菩薩心腸。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號自成道人,老五爺號自修道人。但未見他們信奉道教的蹤跡。而傳說他們兄弟二人信奉佛教,積德行善,普度眾生。自喻為天佛轉世,終身未娶,未留後嗣。

劉興芳兄弟二人,遊醫民間,有求必應。劉興芳的名氣大於其弟劉興福,平時總有患者慕名遠道而來求醫治病,外地來的求醫者,也常有人吃住在他家。他們也常到外地應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劉興芳兄弟二人的行醫宗旨是治病救人;對貧窮患者不僅不取分文,有時還給他們救濟一些藥品。所以人們對他兄弟二人非常敬重。老二爺信奉《天地君親師》的理念,把《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於中堂,常年祭拜。他常說人要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所以劉氏後代多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之人家。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天地君親師的理念,起源於春秋時期,明朝後期在民間大量流行,是儒家理念。傳說也常有人求老二爺劉興芳給書寫《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老二爺不僅有求必應,還要給人家講清其中奧祕。他說:“《天地君親師》的寫法要極為講究,天地二字寫的要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為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字(繁體字)右側上方目字不能封嚴,為親不閉目;師字(繁體字),不寫左邊上方短撇,為師不能撇(撇開之意)”。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劉興芳還特別崇尚中庸之道,他對三弟興福常講:看病先生要做到天人合一,要自覺修養,天是公正的,善良的,人也要像天那樣公正善良;達到“至誠、至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要深度自修,忠恕寬容,要用愛自己的心去愛病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所以不管富人、窮人、官家、平民,找他看病都感到很親切。他們行醫治病不圖名利,對各種病症,能治則治,不能治絕不逞強。他常說:“治病是為救人,就是普度眾生,把病人治好是大事,治不了不要誤人,要真誠待人,好心就能感動天地”。

漸漸地,人們對他兄弟二人的頌揚越傳越遠,都說他們是一副菩薩心腸。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時間久了,人們對老二爺的讚揚竟然傳成了神話故事,把老二爺劉自成與明末清初的河南省南陽名醫白自成和山東商河名醫董自成聯繫到一起,說是天佛老祖為普度眾生,轉世下凡。第一世轉為河南省安陽縣白季陵,姓白字自成,白老仙師;第二世轉為山東省商河縣董季陵,姓董字自成,董老仙師;第三世轉為河北省滄縣前李寨劉季陵,姓劉字自成,劉老先師。

傳說的故事,總歸是故事。而老二爺劉興芳的醫術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這在乾隆皇帝御賜的碑文中已有所表:“……朕患重疾明翁治癒蓋世之功也以博篤聖賢之論確格順天意理民心也故劉老先師堪為世俗之善者碧學三世實位極聖賢也……”。

"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2018年農曆三月十五 劉氏祭祖

滄縣前李寨村南有劉公墓,也稱劉師傅墓。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滄縣誌》載:“滄縣前李寨村南300米處,有劉師傅墓,長40米,寬20米,佔地800平方米,墓為磚頂,其上為磚塔”。

《前李寨村志》記載:“劉公墓坐落於滄州市東北15公里處,前李寨村南。原墓塔建於公元1747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辛丑年春(農曆3月15日),墓塔是兩座,東面塔高7.5米,老二爺,字興芳,號自成道人;西面塔高6.5米老五爺,字興福,號自修道人”。

墓為圓形磚頂,上建青磚八角塔,磚塔分三層磚簷,建築結構獨特,美觀大方。墓前立有乾隆皇帝御賜墓碑。後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損,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被人為破壞,墓塔倒塌,墓碑被砸裂為幾段。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1981年,國家文物部門發文規定:“各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文物,經政府審批可重新修建”。劉氏後人在當時鄉文化站長劉勝義和縣文化館長吳克華等人協助下,向滄縣有關部門申請重修劉師傅墓,複製御賜墓碑。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經縣政府批准後,在時任鄉黨委書記張洪軒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重修了墓塔,複製了墓碑,將已破損的原始墓碑存放於墓地室內。

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是清代鄉間民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病救人,不圖名利,民間流傳他們救治過很多鄉民。他們為窮苦百姓治病,從不收分文。老二爺劉興芳還曾為乾隆皇帝治癒過頑疾。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前李寨村和劉氏家族的來歷,也有很多故事。相傳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受到滄州軍民的抵抗。朱棣很生氣,決心掃平滄州。後來派大將張玉領兵避開青縣、長蘆官道,走東部偏僻村路,自北京繞道南下。在距滄州(舊滄州現今東關)幾十里路時,軍隊悄悄安營紮寨,偃旗息鼓,封鎖消息,整裝待發。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當時有一軍寨,叫李寨。軍隊經過修整,在一天夜間急行軍幾十裡,突然兵臨滄州城下,攻破滄州城。屠殺了守城官兵及城內和四周村莊的大量百姓,使滄州一帶成為人煙稀少的廣漠之地。後來永樂年間移民於此,有人在原來軍營處佔地建村,村名沿用了原軍寨之名“前李寨”。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一脈的劉氏家族就是在那個年代移民來到滄州的。《劉氏大成譜世系序》載:“明朝永樂年間遷直隸滄州東北鄉聚館,即我劉氏遷來始祖也。其11世祖時光公遷居前李寨村,生有三子,長子興業,留下劉氏一脈;次子興芳,號自成道人,三子興福,號修真道人,即現在村南的師傅墓之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明末清初,前李寨的劉氏家族已發展成人丁興旺的大戶家族。

雍正年間劉氏家族中出了兩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鄉醫,即劉興芳,劉興福兄弟二人,他們刻苦攻讀中醫藥學,醫術精明,聲望很高。劉興芳被鄉民尊稱為“老二爺”,劉興福被尊稱為“老五爺”。他們熟諳醫藥,遊醫江湖,足跡遍佈河北、河南、山東。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號自成道人,老五爺號自修道人。但未見他們信奉道教的蹤跡。而傳說他們兄弟二人信奉佛教,積德行善,普度眾生。自喻為天佛轉世,終身未娶,未留後嗣。

劉興芳兄弟二人,遊醫民間,有求必應。劉興芳的名氣大於其弟劉興福,平時總有患者慕名遠道而來求醫治病,外地來的求醫者,也常有人吃住在他家。他們也常到外地應診。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劉興芳兄弟二人的行醫宗旨是治病救人;對貧窮患者不僅不取分文,有時還給他們救濟一些藥品。所以人們對他兄弟二人非常敬重。老二爺信奉《天地君親師》的理念,把《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於中堂,常年祭拜。他常說人要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所以劉氏後代多有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之人家。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天地君親師的理念,起源於春秋時期,明朝後期在民間大量流行,是儒家理念。傳說也常有人求老二爺劉興芳給書寫《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老二爺不僅有求必應,還要給人家講清其中奧祕。他說:“《天地君親師》的寫法要極為講究,天地二字寫的要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為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亂開;親字(繁體字)右側上方目字不能封嚴,為親不閉目;師字(繁體字),不寫左邊上方短撇,為師不能撇(撇開之意)”。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老二爺劉興芳還特別崇尚中庸之道,他對三弟興福常講:看病先生要做到天人合一,要自覺修養,天是公正的,善良的,人也要像天那樣公正善良;達到“至誠、至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要深度自修,忠恕寬容,要用愛自己的心去愛病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所以不管富人、窮人、官家、平民,找他看病都感到很親切。他們行醫治病不圖名利,對各種病症,能治則治,不能治絕不逞強。他常說:“治病是為救人,就是普度眾生,把病人治好是大事,治不了不要誤人,要真誠待人,好心就能感動天地”。

漸漸地,人們對他兄弟二人的頌揚越傳越遠,都說他們是一副菩薩心腸。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時間久了,人們對老二爺的讚揚竟然傳成了神話故事,把老二爺劉自成與明末清初的河南省南陽名醫白自成和山東商河名醫董自成聯繫到一起,說是天佛老祖為普度眾生,轉世下凡。第一世轉為河南省安陽縣白季陵,姓白字自成,白老仙師;第二世轉為山東省商河縣董季陵,姓董字自成,董老仙師;第三世轉為河北省滄縣前李寨劉季陵,姓劉字自成,劉老先師。

傳說的故事,總歸是故事。而老二爺劉興芳的醫術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這在乾隆皇帝御賜的碑文中已有所表:“……朕患重疾明翁治癒蓋世之功也以博篤聖賢之論確格順天意理民心也故劉老先師堪為世俗之善者碧學三世實位極聖賢也……”。

神醫喜來樂原型 乾隆親筆賜碑 劉氏祭祖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突患重疾,宮內御醫久治不愈。朝廷張貼皇榜,為皇上求醫治病。老二爺劉興芳揭榜進宮,應診為皇帝治病。乾隆的病被治好後,問劉興芳“意欲何求”,想做官,可封他做官,想求財可賞賜金銀。劉興芳叩謝皇恩後表明,既不想做官,也不要金銀,只求皇上在他死後,賜給一御碑,表明他為民治病的一片善心即可。乾隆皇帝欣然應允。

乾隆辛丑年春(公元1747年)劉興芳過世後,奏明聖上,乾隆派中堂大學士和,大臣孟錫候、葉鴻春監工給他立了御碑,並修了墓塔。

現存已破損的御碑落款中“大清國乾隆辛丑年春和、孟錫候,葉鴻春監立”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