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 他們的世界 民俗 佛教 藝術 卷一根馬壩 2019-03-05

群裡最近因為2017年的那部《岡仁波齊》又吵起來了,說喜歡的就一句:這你不喜歡,你還能幹點啥!

不喜歡的當然就不幹了。

我呢,挺喜歡這個電影的,也挺願意聽人家說說為什麼不喜歡,不是我大度,是因為我夠八卦,我特別想知道這架是怎麼打起來的。收集了不少不喜歡的理由,覺得有必要彙總一下,從不喜歡的角度看《岡仁波齊》,可能更有的聊。

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是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2017年10月,該片獲得第二屆意大利中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1、這不是紀錄片!


這個沒什麼可說的,用樓下的方法再看一遍。

2、這是紀錄片!


買張票跟樓上挨著。

3、不理解。


這不是電影範疇的問題,非得從電影裡找答案的話,推薦《雷鋒》、《焦裕祿》、《鐵人》,換個場景,從另一個角度可能就理解什麼是奉獻了。

4、沒感恩。


跟樓上一塊。

5、寡淡。


確實。應該有點雪地大營救,直升機、救援隊什麼的,再討論一下剩一口乾糧給誰吃的問題,再不改改名字也行,比如:《普拉村屌絲尋仙記》、《磕磕頭,乖》,或者《岡仁波齊與葫蘆娃》什麼的。

6、略過了宗教上的討論,對於朝聖的宗教意義,磕長頭的儀軌、要訣並沒有交代。唸誦的經文都沒有翻譯成字幕,連岡仁波齊的背景故事都沒有介紹。對於整個朝聖的過程,作者僅作為民俗展示來處理。

但在這個民俗展示的過程中,作者盡力地表現了一下他個人所能理解的、非常淺顯的、完全沒有文化隔閡的藏人的意識形態,比如說:對信仰的虔誠、對因果的畏懼(屠夫)、對生命的敬畏(蟲過馬路,驢歇著)、對古代生產方式的懷念(年輕人開耕著急),以及藏人之間互親互助的社會關係。


很高興,總算是聊到電影了。

雖然他不喜歡的每一處基本上都是我喜歡的,但我覺得我們之間也沒有本質上的矛盾,他只是恨電影沒有昇華到天際,我只是喜歡了他低到土裡去吃灰。老子說,上善若水……算了,我就是覺得,這個電影沒把勁用在高處,是一個策劃好的事,他要是一門心思奔著高去,高不到天上,起碼也不至於扎到泥土裡。至於說對信仰的虔誠、對因果的畏懼(屠夫)、對生命的敬畏(蟲過馬路,驢歇著)、對古代生產方式的懷念(年輕人開耕著急),以及藏人之間互親互助的社會關係,這些不該是共性的東西嗎?佛法裡講的奧義,不該是翻譯成這些最本質的東西嗎?

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磕長頭那些專業上的事,確實也沒必要交代,交代了會更清楚嗎?還是會不寡淡?我看就這麼混沌著挺好的,一個混沌的導演,一個混沌的觀眾,再加上一幫子混沌的村民,大家就一起混沌著出發了,我承認對於西藏的認識,我是混沌的,但在無數次的混沌中,我第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原來磕長頭這種事,不是藏民與生俱來的本事,也不是藏民的專利,你只是不信而已,不信而已,如果說,磕到了岡仁波齊,你就能有一個億,一千萬吧,肯定有的話,你也能磕到了,沒問題。

所以說,混沌是目標決定的,對於路線電影,抵達是永恆的主題之一,抵達的驅動力,就是目標的牽引力,對於我們來講,牽引力是一個億,而對於他們來講,牽引力就是神,在有神的世界裡,你不一定會很瞭解神,因為他存在,神的存在就像一種自然現象,老百姓誰會對存在的東西過度研究呢,知道冷暖雨雪和敬畏就行了,不是麼?請問上學的時候,有幾個同學弄明白季風,氣候帶了。反倒是無神世界裡的咱們,才會對神感興趣,充滿了八卦跟好奇,搞不好還有點幸災樂禍。

我雖然是個沒去過西藏的土鱉,但我真相信,我周邊無數個去過西藏一次,去過西藏很多次,還有準備去西藏很多次的人,他們對西藏的知識,要比有神世界裡的藏民系統得多,而那些有神世界的人們,他們過他們的日子,這種混沌,才讓我最認真的一次相信了,他們的世界是有神的。

不過,分歧歸分歧,能有人以這種方式不喜歡《岡仁波齊》,也挺讓人高興的。

7.不喜歡張揚。


這是你倆的事,不參與。

8.裝逼。


不反對。

連最沒法裝的愛情動作片都有劇本,你告訴我哪個電影不用裝逼?一個關於阿巴斯的評論對我影響很大,評論說阿巴斯在《櫻桃的滋味》的結尾,鏡頭一轉,變成了滿屏的綠色,評論家恍然大悟,原來隱藏才是終極的藝術,翻譯成當代國語就是,把裝過的逼再裝起來,善意的隱藏起自己的企圖,不要搞的那麼形式主義。

我現在有點釋懷了,不用害羞,我們就是形式主義的文化,裝逼是我們的文化宿命,能把形式上的事做的誠懇,充滿善意,就已經很對的起別人了。媒體不蹦黃色小彈窗,作家不蠻橫的悲憫蒼生,不管從哪方面,能做到一點善意,裝一下又何妨,反倒是那些標榜自己真性情的好漢,荷爾蒙亂飛一通,到頭來其實還是沒放開,倒是把善意給藏起來了,搞的大家都很扭捏。咱們打個比方吧……呵呵,還是算了,看把你嚇的。

9.不是拍給藏民看的。


不能再同意了。

藏民朋友還在路上磕著長頭,他們恐怕沒興趣看自己磕長頭,不過可能倒是有興趣看看咱們怎麼爬長城,人嘛,都是八卦動物。

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10.沒故事。


這是張揚故事講的最好的一次,不是抬槓啊,真這麼覺得,這可能跟我寫字有關係,不否認。屠夫的故事,指導磕長頭的獨居大叔,阿壩來的磕長頭高手,確實都是文字角度的故事,能用影像表達就是個不小的勝利,想想《聶隱娘》,有幾個地方,我覺得《岡仁波齊》做得更好一些。還有幾個略帶黑色的冷幽默,比如漫水路段,人力拖拉機,大叔指導磕長頭。

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這方面屠夫作用明顯,那種笨拙,木訥,看著還有點懶散,給普拉村朝聖團多了絲喜感,跟阿壩朝聖夫婦比起來,又好像業餘很多,再加上那個鬆鬆垮垮的人力大篷車,結合著人力拖拉機上坡時候的歌詞,“幸運的當了喇嘛,我卻遠走四方”,把朝聖還原到了最日常的面目。以前,我們對電影的投入,多半是故事講的精彩,抓著你,這次是因為故事講的安全,你把心思敞開了,遞給他。

看完了《岡仁波齊》,我緊接著又看了一個《辦公室殺戮》,也是個不錯的開頭,但我還是果斷退出了,第一直覺,太不安全了,先緩緩,武裝武裝自己。

當然了,《岡仁波齊》也有不少設計感,比如髮廊小時光,幫獨居大叔耕田,肇事者自述,人力拖拉機。

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那年夏天,你為什麼不喜歡《岡仁波齊》

11.不純粹。


確實不純粹,我都覺得這骨子裡不是個西藏電影,比小鎮電影更接近城市,我都覺著這是個西藏版的《奮鬥》了,還是那句話,在有神的世界裡,還昇華個什麼,就好比在《奮鬥》的世界裡,陸濤和米萊哪兒就奮鬥了。

叮噹老師說的一句話挺有趣的,她說其實岡仁波齊(聖山)也挺被動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