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富平縣誌》記

首部《富平縣誌》記

文/倚新虎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地方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亦稱地記、圖經、方誌等,是全面、系統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與現狀的珍貴文獻。

首部《富平縣誌》記

孫丕揚畫像

首部《富平縣誌》記

《富平縣誌》

隸屬陝西省渭南市的富平縣,歷史悠久,以“富庶太平”而得名,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就曾採首山銅鑄鼎於富平荊山之巔,大禹亦曾在富平鑄九鼎象徵九州。富平自公元前456年初設縣置(時稱頻陽)至今已2400餘年,歷代雖有史稿存世。但首部縣誌應數孫丕揚主撰的明萬曆甲申(1584年)版《富平縣誌》,俗稱《孫志》,譽為“關中八大名志”之一。


知縣三訪孫丕揚 請賢修志善擔當

明萬曆年間(1580年)富平知縣劉兌,任職期間,重視農田調查和農業發展,關心民眾生活,在當地開發水利,倡導文化教育,政績卓越。為更好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劉知縣在查閱前代史料時,竟然找不到一部像樣的富平縣誌。在深感遺憾之時,毅然決定請賢修志。

天眷有心人。劉知縣正愁於找不到適合的人修撰《富平縣誌》之時,恰逢朝廷二品御史孫丕揚因與朝臣政見不同而憤然請假回富平流曲休養。他聽說孫在流曲休養無事期間給當地青年授課。高興之餘,知縣劉兌立即前往孫府拜訪,懇請孫公擔綱編撰縣誌。孫御史卻因官場失意心情欠佳推辭婉拒。

首部《富平縣誌》記


存於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富平縣誌》

而劉知縣在碰軟釘子後並未灰心喪氣,不久再次登門拜訪,仍被孫公謝絕。1583年劉知縣以“孫越推辭,我越懇請”的態度第三次拜訪孫府。孫御史被劉知縣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在盛情難卻之下答應撰修《富平縣誌》。


走南訪北遍頻陽 歷閱古籍著華章

孫丕揚,1531年出生於富平縣流曲鎮南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歷任大理寺右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各府、應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朝廷一品重臣,加封太子少保。萬曆四十二年(1614)八月,三朝元老孫丕揚去世,享年83歲,贈太子太保,葬流曲城北。孫丕揚一生在朝為官奉職33年,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有“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發奸如神”

“孫丕揚不轉堂”之譽。

1583年秋,52歲的孫丕揚帶領自己的學生及其子侄,不辭辛勞,白天風雨無阻遍訪富平,夜則查閱資料秉燭執筆,不到三月大功告成。志稿全篇結構獨特新穎,圖文並茂,共計十卷三萬四千餘字。孫丕揚受託編撰《富平縣誌》完稿後,認為知縣劉兌主修縣誌意義重大,感慨曰:“能編撰此志不枉此生”。縣誌稿於次年萬曆甲申年(1584)正月刊印,自此富平縣有史以來的首部《富平縣誌》終於面世。

孫志編撰有靚點 光耀關中數百年

孫丕揚編撰的《富平縣誌》名冠“關中八大名志”之一,有著其獨特的靚點:

1、分門別類 圖文並茂

縣誌按照地圖考、地形志、建制志等,共分十卷。

地圖考:用地圖將縣城、村鎮方位、名稱逐一標註,直觀明瞭。

地形志:以山水為主線,由高到低,自東向西,從北到南,敘述明確,詳讀如賞山水畫作。

建制志:對富平縣治構建、城池佈局分類敘述,層次分明。

祠祀志:將全縣境內的重要祠壇、廟宇源脈,加以故事記之,耐讀耐看。

官守傳:詳細記錄了300多位官場人物,並對其官聲政績進行品評。

鄉彥傳:對富平文臣武將、忠孝義士100餘人的事蹟運用簡練筆法逐一描繪,令人讀起來栩栩如生。

選舉考:歷數宋、金、元、明登榜殿試者達59人。

田賦志:田賦即土地稅,是舊時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本志以戶口、田賦、徭役、站役、土物五節,分別詳細記述。

習俗志:以“四節”、“四習”為綱,記錄了富平春節、夏節、秋節、冬節和士習、農習、工習、商習的主要特色。

溝洫志:記載了智慧勤勞的富平人民,利用漆沮、金定、順陽、溫泉四水開渠截流、灌溉阡陌詳細情景,為後代描繪了一幅頻陽大地興水濟農富民的歷史畫圖。

2、選材精準 文字簡練

為求史實,知縣劉兌和孫丕揚率“材官二十六人,歷阡陌、登金粟、陟萬斛……浮漆沮、逾金定、履荊山”。多方實地勘訪,確保了史志素材之精準。例:富平萬曆年間“戶者五千六百八,為口者七萬一百八”。洪武年間“夏地,六千四百七十三頃二十九畝七釐,徵糧三萬三幹七百九十二石六鬥七合六勺四撮五圭。秋地,二千四百三十六頃一十四畝四分四釐五毫,徵糧二萬五幹一百五十石二斗七升八合三勺五撮五圭”。孫丕揚編撰《富平縣誌》行文樸實、簡練,無論記人,還是說事,通俗真實,言簡意賅,詳略有度。

3、秉筆直言 太史風範

中國古代志書,向以敘中夾評著稱。甲申本《富平縣誌》記事,孫丕揚常用“頻陽人曰”,作為主纂對所敘文字的點化,全書計29處。在記事中亦多有評論、感慨和呼籲。明代隆慶年間知縣楊士廉主穿縣西中山,鑿普濟渠,引溫泉水灌縣之南廓田。“董其事者縣丞志道,性執拗,不水平先嚐試,遂為之。坐南地高,水竟不出。”孫公斥其愚昧,損工禍縣。桂林人程輔,嘉靖二十一年以監生為富平縣令。左丞許君訓公奪政柄,右簿張君效之。行則三輿,居則三飲,時號“縣中三堂”,未幾逃去。孫公評程:“不解官體,又無片長”。“王鍾,弘治十四年(1505)任縣令。為人放達不檢,以故事多孟浪。素善里長某姓者,見罪婦色,即妻之。迄今傳為笑柄”。以上史記,孫丕揚均秉筆直言,對數十位縣令乾的蠢事、好色貪腐以及無能表現指名道姓毫不留情,大有太史風範。


流落海外難覓見 迴歸故鄉煥新顏

首部明代刻版《富平縣誌》如今很難尋見,能看到的多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時任知縣吳六鰲重刻本,其內容較原版有出入。為尋覓明萬曆甲申刻本《富平縣誌》,原富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惠志剛跑了不少地方,下了不少功夫,找過不少圖書館,仍一無所獲。

首部《富平縣誌》記

彭輝析字版《富平縣誌》

首部《富平縣誌》記

惠志剛《富平縣誌》註釋本


事有湊巧。2015年,富平籍原海軍上校彭輝(文史學者)由北京回鄉探親,惠老與彭輝交流時,言及尋找明刻本《富平縣誌》,對當下的地域文化研究十分必要。彭輝聽後十分上心,先後在陝西省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各處檢索查詢,所獲皆為清乾隆年間重刻本《富平縣誌》。後通過互聯網獲悉美國哈佛大學有明刻版《富平縣誌》,遂求助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王萬軍博士(陝西富平籍)。王博士是彭輝的中學同學,在他與侄女王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努力下,終於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找到了明刻版《富平縣誌》。

明刻本《富平縣誌》為毛筆楷體手書刻板,正反面印刷,每頁豎排九行,大部分頁面字跡清晰可辨。經彭輝對個別頁面缺損字補修後,仍空缺20多字。明刻版《富平縣誌》的再次面世,無疑是近年文史研究的重大發現,更是富平文化史上的盛事。它不僅填補了富平乃至陝西省文史資料的空白,而且為以後的地域文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鑑和參考資料。

首部《富平縣誌》記

富平縣文化部門領導為彭輝頒發榮譽證書

明刻版《富平縣誌》由美國、北京輾轉回到它的誕生地富平縣,當時已年近80高齡的惠志剛老師極為高興。為方便查看閱讀,他以耄耋之軀,在書房寒暑不避,筆耕於電腦之前,歷時兩年有餘,引經據典,七易文稿著成33萬字的《明萬曆甲申版<富平縣誌>註釋本》。

從首部《富平縣誌》的迴歸歷程,到彭輝逐句析字,再到惠老的精心註釋,體現出了文史工作者的博大情懷。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的執著努力,首部《富平縣誌》又煥發出了新的容顏與生機!

相關內容:

據富平縣地方誌辦公室資料統計,富平明清兩代曾多次修志,成書共有五部:

1.萬曆十二年(1584)《富平縣誌》,劉兌修,孫丕揚撰。

2.乾隆五年(1740)《富平縣誌》,喬履信撰修。

3.乾隆四十三年(1778)《富平縣誌》,吳六鰲修,胡文銓撰。

4.光緒十七年(1891)《富平縣誌稿》,樊增祥修,譚麐撰。

5.清《富平縣鄉土志》,佚名傳抄本,成書確切時間不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富平公開出版縣誌兩部:

1.《富平縣誌》,1994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主編柳德成,樊天赦。

2.《富平縣誌》(1989--2005),2013年陝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範志強。

喜訊:

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富平縣地方誌辦公室全面啟動了第三輪《富平縣誌》編撰工作。

首部《富平縣誌》記

首部《富平縣誌》記


首部《富平縣誌》記


2019年1月富平縣地方誌辦公室舉辦的“迎新春 話志鑑”座談會

參考書目:

1.孫丕揚萬曆甲申版《富平縣誌》

2.吳六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刻本《富平縣誌》

3.彭輝析字明萬曆甲申版《富平縣誌》

4.惠志剛明萬曆甲申版《富平縣誌》註釋本

柳5.德成、樊天赦主編《富平縣誌》,1994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6.範志強主編《富平縣誌》(1989--2005),2013年陝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首部《富平縣誌》記


作者簡介:倚新虎 ,陝西富平人,曾在西藏某部戍邊23年,歷任排、連、營、團級幹部,榮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寫軍事論文獲全軍二等獎,在軍內外發表文章百餘篇。現任渭南市政協文史委員、富平縣政協特邀文史員、富平史研究學會副主席、富平人美術館常務館長、富平縣美術家協會聯絡部主任等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