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歷史保留下 故居門前一對拴馬石還在 房子被後代孫輩重新翻蓋了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歷史保留下 故居門前一對拴馬石還在 房子被後代孫輩重新翻蓋了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寫好更多的汪氏故事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歷史保留下 故居門前一對拴馬石還在 房子被後代孫輩重新翻蓋了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寫好更多的汪氏故事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我們任重道遠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歷史保留下 故居門前一對拴馬石還在 房子被後代孫輩重新翻蓋了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寫好更多的汪氏故事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我們任重道遠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

——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名源發,字國瑞,號雲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東至縣木塔鄉鄭村村人,金陵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官至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牛痘局總理(五品)、國民代表會議諮議員等。因不滿清政府腐敗統治,辭官回鄉,轉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成績斐然,功勳卓越。平生與同邑的周學熙、許世英等友情至深。63歲時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譜》出譜,許世英親自撰寫兩千多字的《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相贈,文後有周學熙等300多名達官、名流簽名同賀。汪朝棟一生任各種社會職務繁多,民國二十二年先後遷天津、北京定居,民國末期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青年辭官

汪朝棟自幼胸懷大志,鄉試中便“膺鶚薦者”,“屢薦未售”,遊金陵,於皖寧蘇師範優級畢業,送長蘆監運使公署,“復薦入京師部堂”,先後“允京師學務員,民政部稽查員,分發城外衛生處主任,牛痘局總理及籌備巡警各處事宜”。在京師為官幾年,“卓著聲名亦鳴鳳朝陽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滿清的政治黑暗、腐敗無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報國之力,光緒二十年毅然以“痔疾”為名,辭官回鄉,探索其他報國之路。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身教育

汪朝棟一回鄉,祁門、浮樑、至德三地學士,便於洗心學舍(位於朝棟家鄉)增設高初級小學校以培養三邑人才,由縣長委任汪朝棟為兩校校長。“凡鳳姿英俊者數十輩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國十二年,湖北武漢“周公館宏開學校遙聞令名聘先生為主講人(教授),文濟濟群,號為華國才將”。民國十七年,因回鄉主修家譜等事宜而辭職歸鄉。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主愛國

汪朝棟雖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但心繫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參與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民國元年為縣教育評議員,民國九年兼任“眾議院與省議會選舉監察員”,民國二十一年,聘為省長公署諮議,隨之又聘為國民代表會議參議員,最後因年齡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愛國之心可鑑,如光緒三十四年,縣城“開救國會,抵制日本,(汪朝棟)忠憤之氣見之演說,聞者感憤,恍如仁貴激勵將士大舉東征”。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卓遠見識

早在京城為官時,年輕的汪朝棟就已知悉了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預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不久將到來,忠孝的他寫信告誡家鄉父老說:你們如果有餘錢,千萬不要買田了,最好用於公益,也不要餘多了錢。一元錢一畝的田不可買,十元錢一斤的肉可以吃。當時家鄉父老並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時,家鄉的地主、富農們想起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鄉的人們,至今談起此故事,均對他卓遠見識讚歎不已。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汪朝棟的故居 木塔鄉鄭村村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盡心慈善

民國九年,周學熙“函請(汪朝棟)為(至德)敬慈善堂參議,盡心於殘老棄嬰,推廣同善社,勸人人同歸於善”。汪朝棟又於自己家中設同善(分)社一所,收養四方棄嬰,由其夫人鄭氏負責撫養,“賢內助鄭氏安人如鸞鳳配佳偶,對於育嬰一節,……勤勞筆不盡述,無論嚴寒深夜,聞嬰啼輒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寢,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誠求不倦,如此者二十餘年”。“養育嬰兒活生靈數百計,耗費無算,積德尤深”。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投資公益

汪朝棟在主職教育、身兼多項社會職務的基礎上,又盡力於公益事業,為家鄉做公益無數,大項目如:在橫山村古徽道上造“匯源”石拱橋和“聚源”石橋,修內河大道十餘里,其中“匯源”石拱橋至今已是當地的珍貴歷史古蹟之一。“聚源”石橋解放後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民國二十一年,堯城建文廟,汪朝棟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時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徵訪員。

據傳,汪朝棟平時生活極為儉樸,與普通農民無異,家庭經濟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業,耗費無數。每遇災荒,就又“起積穀倉賑濟孤貧”,其“善舉口碑載道,正如鳳鳴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並壽固與日月升恆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為許世英《朝棟汪先生暨德配鄭氏安人併合潭同慶序》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歷史保留下 故居門前一對拴馬石還在 房子被後代孫輩重新翻蓋了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寫好更多的汪氏故事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我們任重道遠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仁德並壽  日月升恆——記東至縣近代名人汪朝棟

文字來源 汪有民

編輯製作 汪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