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其實郭春秧,曾經名列印度尼西亞四大糖王之一,後來到了臺灣,又以出眾的貿易手腕,成為呼風喚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業版圖更擴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產業。

至今,杭州最大的園林郭莊還保存著他當年的生活印記。而郭春秧的名字卻隱匿於歷史,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爪哇,郭春秧前往叔父郭河東開設的糖廠幫忙,從學徒做起。他很快展現出經商頭腦,也肯打拼,30歲時,他已經是叔父身邊最得力的左右手。

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東的兒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東股份有限公司,行號名為“錦茂行”,公司經手的營業項目包括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產的出口。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其實郭春秧,曾經名列印度尼西亞四大糖王之一,後來到了臺灣,又以出眾的貿易手腕,成為呼風喚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業版圖更擴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產業。

至今,杭州最大的園林郭莊還保存著他當年的生活印記。而郭春秧的名字卻隱匿於歷史,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爪哇,郭春秧前往叔父郭河東開設的糖廠幫忙,從學徒做起。他很快展現出經商頭腦,也肯打拼,30歲時,他已經是叔父身邊最得力的左右手。

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東的兒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東股份有限公司,行號名為“錦茂行”,公司經手的營業項目包括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產的出口。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短短几年後,郭春秧就收購所有股份,成為糖廠當家老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價暴跌,市場一片恐慌,但他篤定認為,戰爭結束以後,糖價一定會回升。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遠見的經營者。他也一度躍居爪哇四大糖王之列。

02

“糖王”入臺灣

郭春秧在南洋以“糖”立足後,轉而來到出產蔗糖的臺灣,拓展事業版圖。當時的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糖的經營權,早就牢牢地被控制在日本人手上。此路不通,郭春秧轉而將目標放在臺灣茶上。沒想到歐美洋行又來攪局,因為臺灣質量最好的烏龍茶,都被毆美洋行收購經銷。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其實郭春秧,曾經名列印度尼西亞四大糖王之一,後來到了臺灣,又以出眾的貿易手腕,成為呼風喚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業版圖更擴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產業。

至今,杭州最大的園林郭莊還保存著他當年的生活印記。而郭春秧的名字卻隱匿於歷史,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爪哇,郭春秧前往叔父郭河東開設的糖廠幫忙,從學徒做起。他很快展現出經商頭腦,也肯打拼,30歲時,他已經是叔父身邊最得力的左右手。

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東的兒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東股份有限公司,行號名為“錦茂行”,公司經手的營業項目包括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產的出口。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短短几年後,郭春秧就收購所有股份,成為糖廠當家老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價暴跌,市場一片恐慌,但他篤定認為,戰爭結束以後,糖價一定會回升。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遠見的經營者。他也一度躍居爪哇四大糖王之列。

02

“糖王”入臺灣

郭春秧在南洋以“糖”立足後,轉而來到出產蔗糖的臺灣,拓展事業版圖。當時的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糖的經營權,早就牢牢地被控制在日本人手上。此路不通,郭春秧轉而將目標放在臺灣茶上。沒想到歐美洋行又來攪局,因為臺灣質量最好的烏龍茶,都被毆美洋行收購經銷。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不服輸的郭春秧,還是想另闢新路。據郭春秧的觀察,當時烏龍茶田主要聚集在臺灣中部,因此他靠自己的人脈,邀請不少華僑巨賈,以及來自福建廈門的商人,一同前往大稻埕發展。首先,彙集眾人力量,鼓勵臺灣北部農民也種茶,但要種“包種茶”,藉此與歐美壟斷的烏龍茶做區隔。同時聯合板橋林家新高銀行,向臺灣茶商提供資金。

包種茶很快受到市場歡迎。郭春秧乘勝追擊,開始將包種茶引進爪哇,沒想到不只當地華僑喜愛,就連爪哇人的接受度也很高。隨著臺灣包種茶的熱銷,郭春秧開始在大稻埕設立茶廠,並創辦臺北茶商公會,擔任第一任會長。

一時之間,大稻埕大大小小的精製茶廠茶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外銷事業也拓展到南洋、中國及歐美等地。1900年,郭春秧攜帶烏龍茶登上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國際舞臺,一舉獲得茶葉金獎,轟動華人世界。在展會中,郭春秧還設置臺灣契茶店,率先創立特色行銷方式。


此後,郭春秧帶領檯灣茶葉同行還奪得多項國際茶葉大獎。臺灣茶也因此高居晚清三大外銷產業之首,並迅速造就了大稻埕驚人的財富。現在臺灣大財團中,新光財團的大家長吳火獅就是從大稻埕經營茶葉起家。臺泥集團辜振甫的發跡地之一“大欲茶行”曾是郭春秧的合作者,也位於大稻埕涼州街上。

03

商業帝國崛起

郭春秧的“郭氏帝國”能持續擴張,除了懂得善用人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早就有全球化的思路,而妻妾們又相繼為他誕下子嗣,成為佈局的最好幫手。郭春秧對這些孩子相當看重,並將孩子的教育,當作事業一樣來經營。長子、次子成年後都前往他大手筆捐助的香港聖史提芬學院就讀。三子則被安排到日本皇族學校學習院讀書,與日後登上首相之位的岸信介同班。

這些孩子長大後,逐漸成為郭春秧事業的左右手,他們婚娶的對象,更是非富即貴,其中包括臺灣五大家族中的板橋林家、霧峰林家,甚至是人稱“香港紗王”的杜四端,以及民國總理許世英。郭春秧的姻親版圖也成了他生意場的隱藏人脈。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其實郭春秧,曾經名列印度尼西亞四大糖王之一,後來到了臺灣,又以出眾的貿易手腕,成為呼風喚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業版圖更擴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產業。

至今,杭州最大的園林郭莊還保存著他當年的生活印記。而郭春秧的名字卻隱匿於歷史,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爪哇,郭春秧前往叔父郭河東開設的糖廠幫忙,從學徒做起。他很快展現出經商頭腦,也肯打拼,30歲時,他已經是叔父身邊最得力的左右手。

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東的兒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東股份有限公司,行號名為“錦茂行”,公司經手的營業項目包括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產的出口。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短短几年後,郭春秧就收購所有股份,成為糖廠當家老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價暴跌,市場一片恐慌,但他篤定認為,戰爭結束以後,糖價一定會回升。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遠見的經營者。他也一度躍居爪哇四大糖王之列。

02

“糖王”入臺灣

郭春秧在南洋以“糖”立足後,轉而來到出產蔗糖的臺灣,拓展事業版圖。當時的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糖的經營權,早就牢牢地被控制在日本人手上。此路不通,郭春秧轉而將目標放在臺灣茶上。沒想到歐美洋行又來攪局,因為臺灣質量最好的烏龍茶,都被毆美洋行收購經銷。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不服輸的郭春秧,還是想另闢新路。據郭春秧的觀察,當時烏龍茶田主要聚集在臺灣中部,因此他靠自己的人脈,邀請不少華僑巨賈,以及來自福建廈門的商人,一同前往大稻埕發展。首先,彙集眾人力量,鼓勵臺灣北部農民也種茶,但要種“包種茶”,藉此與歐美壟斷的烏龍茶做區隔。同時聯合板橋林家新高銀行,向臺灣茶商提供資金。

包種茶很快受到市場歡迎。郭春秧乘勝追擊,開始將包種茶引進爪哇,沒想到不只當地華僑喜愛,就連爪哇人的接受度也很高。隨著臺灣包種茶的熱銷,郭春秧開始在大稻埕設立茶廠,並創辦臺北茶商公會,擔任第一任會長。

一時之間,大稻埕大大小小的精製茶廠茶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外銷事業也拓展到南洋、中國及歐美等地。1900年,郭春秧攜帶烏龍茶登上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國際舞臺,一舉獲得茶葉金獎,轟動華人世界。在展會中,郭春秧還設置臺灣契茶店,率先創立特色行銷方式。


此後,郭春秧帶領檯灣茶葉同行還奪得多項國際茶葉大獎。臺灣茶也因此高居晚清三大外銷產業之首,並迅速造就了大稻埕驚人的財富。現在臺灣大財團中,新光財團的大家長吳火獅就是從大稻埕經營茶葉起家。臺泥集團辜振甫的發跡地之一“大欲茶行”曾是郭春秧的合作者,也位於大稻埕涼州街上。

03

商業帝國崛起

郭春秧的“郭氏帝國”能持續擴張,除了懂得善用人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早就有全球化的思路,而妻妾們又相繼為他誕下子嗣,成為佈局的最好幫手。郭春秧對這些孩子相當看重,並將孩子的教育,當作事業一樣來經營。長子、次子成年後都前往他大手筆捐助的香港聖史提芬學院就讀。三子則被安排到日本皇族學校學習院讀書,與日後登上首相之位的岸信介同班。

這些孩子長大後,逐漸成為郭春秧事業的左右手,他們婚娶的對象,更是非富即貴,其中包括臺灣五大家族中的板橋林家、霧峰林家,甚至是人稱“香港紗王”的杜四端,以及民國總理許世英。郭春秧的姻親版圖也成了他生意場的隱藏人脈。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無論他身在爪哇還是臺灣,或是後來的香港發展,他都覺得自己只是那裡的過客,唯有閩南和廈門,才是養育他成人的土地。郭春秧關心家鄉的教育和慈善事業。在福建家鄉修建了十幾所小學,其中廈門的錦湖小學,就是郭春秧當時獨資創辦,不但免費招收學生,還提供貧苦家庭學子所有的學習用品。他還與陳嘉庚、胡文虎共同出資建立福建體育會,為培養人才不遺餘力。

建設家鄉則是郭春秧對故土的另一番眷念。1909年郭春秧與兄弟在故鄉設立廣種植公司,第二年投資40萬銀元開辦華祥糖業公司,啟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這是福建第一家制糖企業,也是當時中國製糖業的領軍力量之一。

郭春秧所到之地,商業版圖似乎都會遍地開花。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其實郭春秧,曾經名列印度尼西亞四大糖王之一,後來到了臺灣,又以出眾的貿易手腕,成為呼風喚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業版圖更擴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產業。

至今,杭州最大的園林郭莊還保存著他當年的生活印記。而郭春秧的名字卻隱匿於歷史,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爪哇,郭春秧前往叔父郭河東開設的糖廠幫忙,從學徒做起。他很快展現出經商頭腦,也肯打拼,30歲時,他已經是叔父身邊最得力的左右手。

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東的兒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東股份有限公司,行號名為“錦茂行”,公司經手的營業項目包括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產的出口。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短短几年後,郭春秧就收購所有股份,成為糖廠當家老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價暴跌,市場一片恐慌,但他篤定認為,戰爭結束以後,糖價一定會回升。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遠見的經營者。他也一度躍居爪哇四大糖王之列。

02

“糖王”入臺灣

郭春秧在南洋以“糖”立足後,轉而來到出產蔗糖的臺灣,拓展事業版圖。當時的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糖的經營權,早就牢牢地被控制在日本人手上。此路不通,郭春秧轉而將目標放在臺灣茶上。沒想到歐美洋行又來攪局,因為臺灣質量最好的烏龍茶,都被毆美洋行收購經銷。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不服輸的郭春秧,還是想另闢新路。據郭春秧的觀察,當時烏龍茶田主要聚集在臺灣中部,因此他靠自己的人脈,邀請不少華僑巨賈,以及來自福建廈門的商人,一同前往大稻埕發展。首先,彙集眾人力量,鼓勵臺灣北部農民也種茶,但要種“包種茶”,藉此與歐美壟斷的烏龍茶做區隔。同時聯合板橋林家新高銀行,向臺灣茶商提供資金。

包種茶很快受到市場歡迎。郭春秧乘勝追擊,開始將包種茶引進爪哇,沒想到不只當地華僑喜愛,就連爪哇人的接受度也很高。隨著臺灣包種茶的熱銷,郭春秧開始在大稻埕設立茶廠,並創辦臺北茶商公會,擔任第一任會長。

一時之間,大稻埕大大小小的精製茶廠茶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外銷事業也拓展到南洋、中國及歐美等地。1900年,郭春秧攜帶烏龍茶登上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國際舞臺,一舉獲得茶葉金獎,轟動華人世界。在展會中,郭春秧還設置臺灣契茶店,率先創立特色行銷方式。


此後,郭春秧帶領檯灣茶葉同行還奪得多項國際茶葉大獎。臺灣茶也因此高居晚清三大外銷產業之首,並迅速造就了大稻埕驚人的財富。現在臺灣大財團中,新光財團的大家長吳火獅就是從大稻埕經營茶葉起家。臺泥集團辜振甫的發跡地之一“大欲茶行”曾是郭春秧的合作者,也位於大稻埕涼州街上。

03

商業帝國崛起

郭春秧的“郭氏帝國”能持續擴張,除了懂得善用人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早就有全球化的思路,而妻妾們又相繼為他誕下子嗣,成為佈局的最好幫手。郭春秧對這些孩子相當看重,並將孩子的教育,當作事業一樣來經營。長子、次子成年後都前往他大手筆捐助的香港聖史提芬學院就讀。三子則被安排到日本皇族學校學習院讀書,與日後登上首相之位的岸信介同班。

這些孩子長大後,逐漸成為郭春秧事業的左右手,他們婚娶的對象,更是非富即貴,其中包括臺灣五大家族中的板橋林家、霧峰林家,甚至是人稱“香港紗王”的杜四端,以及民國總理許世英。郭春秧的姻親版圖也成了他生意場的隱藏人脈。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無論他身在爪哇還是臺灣,或是後來的香港發展,他都覺得自己只是那裡的過客,唯有閩南和廈門,才是養育他成人的土地。郭春秧關心家鄉的教育和慈善事業。在福建家鄉修建了十幾所小學,其中廈門的錦湖小學,就是郭春秧當時獨資創辦,不但免費招收學生,還提供貧苦家庭學子所有的學習用品。他還與陳嘉庚、胡文虎共同出資建立福建體育會,為培養人才不遺餘力。

建設家鄉則是郭春秧對故土的另一番眷念。1909年郭春秧與兄弟在故鄉設立廣種植公司,第二年投資40萬銀元開辦華祥糖業公司,啟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這是福建第一家制糖企業,也是當時中國製糖業的領軍力量之一。

郭春秧所到之地,商業版圖似乎都會遍地開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1920年開始,郭春秧準備擴大在香港的投資。因為香港一直是爪哇糖的轉運站,但過去精製糖廠都掌握在英商怡和洋行跟太古洋行手中,讓郭春秧蠢蠢欲動,第一步,他要在香港北角填海造地,開建糖廠。

可惜的是,1922年開始,香港勞工受不了英國資方的壓迫,群起罷工,連帶讓郭春秧的填海計劃受到影響,龐大的資金壓力,終於讓郭春秧不堪負荷,雖然在苦撐下完成了填海造地,可是港口、還有精製糖廠的建設成為了泡影。

香港造港造廠的夢想沒有達成,對他是個很大的打擊。而人在最脆弱的時候,總會想要回家,郭春秧的60大壽,就回到了鼓浪嶼。郭春秧也在此時,漸漸將事業重心交棒給長子郭雙蛟,可萬萬沒想到1928年,郭雙蛟因病驟逝於爪哇三寶壟。


"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香港“福建幫”火了。

香港有逾百萬人為閩籍,北角擠滿了福建人,大家都在說閩南話。以前的北角卻有“小上海”之稱,當上海人有了錢後,逐漸搬離北角,騰出的地方便由福建新移民填滿,而春秧街則是“小福建”的中心點,可以說,北角春秧街是香港底層打拼的基地。

上世紀20年代,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北角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北角主要為住宅區,人口以福建人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稱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這麼一條春秧街上鄉音俚語同聲同氣,處處顯出小區的喧鬧和繁盛。春秧街其實也包含了不同“地頭”,走這麼一段不短不長的街道,除了“晉江”還有“廈門”和“石獅”,像雞卷、肉燕、福建炸物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抬頭一看,到處都是來自泉州同胞們的同鄉會的牌子——福建老鄉們去到哪都會聚在一起抱團取暖。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春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郭春秧的福建人,他在南洋因糖廠發跡。民國19年秋,他投入巨資,在香港北角填海灘建店鋪300間,開闢一條新街。這條街後被當局命名為“春秧街”。

二戰後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主要住在北角,人們習慣稱那裡為“小上海”。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嗅覺敏感的福建人發現了香港的商機,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福建人也來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這裡的福建人也多過了上海人,這裡也由“小上海”變成了“小福建”。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01

郭春秧是誰?

郭春秧,字樊生,又名禎祥。清咸豐10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省原同安縣角美鄉寮東社。父親郭河北在他年幼時就過世,養育他成長的是祖母許氏。幼時生活並不富足, 18歲時,郭春秧隨下南洋大潮前往爪哇,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去投靠叔父郭河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其實郭春秧,曾經名列印度尼西亞四大糖王之一,後來到了臺灣,又以出眾的貿易手腕,成為呼風喚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業版圖更擴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產業。

至今,杭州最大的園林郭莊還保存著他當年的生活印記。而郭春秧的名字卻隱匿於歷史,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爪哇,郭春秧前往叔父郭河東開設的糖廠幫忙,從學徒做起。他很快展現出經商頭腦,也肯打拼,30歲時,他已經是叔父身邊最得力的左右手。

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東的兒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東股份有限公司,行號名為“錦茂行”,公司經手的營業項目包括茶、米、以及爪哇糖等物產的出口。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短短几年後,郭春秧就收購所有股份,成為糖廠當家老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價暴跌,市場一片恐慌,但他篤定認為,戰爭結束以後,糖價一定會回升。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遠見的經營者。他也一度躍居爪哇四大糖王之列。

02

“糖王”入臺灣

郭春秧在南洋以“糖”立足後,轉而來到出產蔗糖的臺灣,拓展事業版圖。當時的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糖的經營權,早就牢牢地被控制在日本人手上。此路不通,郭春秧轉而將目標放在臺灣茶上。沒想到歐美洋行又來攪局,因為臺灣質量最好的烏龍茶,都被毆美洋行收購經銷。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不服輸的郭春秧,還是想另闢新路。據郭春秧的觀察,當時烏龍茶田主要聚集在臺灣中部,因此他靠自己的人脈,邀請不少華僑巨賈,以及來自福建廈門的商人,一同前往大稻埕發展。首先,彙集眾人力量,鼓勵臺灣北部農民也種茶,但要種“包種茶”,藉此與歐美壟斷的烏龍茶做區隔。同時聯合板橋林家新高銀行,向臺灣茶商提供資金。

包種茶很快受到市場歡迎。郭春秧乘勝追擊,開始將包種茶引進爪哇,沒想到不只當地華僑喜愛,就連爪哇人的接受度也很高。隨著臺灣包種茶的熱銷,郭春秧開始在大稻埕設立茶廠,並創辦臺北茶商公會,擔任第一任會長。

一時之間,大稻埕大大小小的精製茶廠茶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外銷事業也拓展到南洋、中國及歐美等地。1900年,郭春秧攜帶烏龍茶登上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國際舞臺,一舉獲得茶葉金獎,轟動華人世界。在展會中,郭春秧還設置臺灣契茶店,率先創立特色行銷方式。


此後,郭春秧帶領檯灣茶葉同行還奪得多項國際茶葉大獎。臺灣茶也因此高居晚清三大外銷產業之首,並迅速造就了大稻埕驚人的財富。現在臺灣大財團中,新光財團的大家長吳火獅就是從大稻埕經營茶葉起家。臺泥集團辜振甫的發跡地之一“大欲茶行”曾是郭春秧的合作者,也位於大稻埕涼州街上。

03

商業帝國崛起

郭春秧的“郭氏帝國”能持續擴張,除了懂得善用人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早就有全球化的思路,而妻妾們又相繼為他誕下子嗣,成為佈局的最好幫手。郭春秧對這些孩子相當看重,並將孩子的教育,當作事業一樣來經營。長子、次子成年後都前往他大手筆捐助的香港聖史提芬學院就讀。三子則被安排到日本皇族學校學習院讀書,與日後登上首相之位的岸信介同班。

這些孩子長大後,逐漸成為郭春秧事業的左右手,他們婚娶的對象,更是非富即貴,其中包括臺灣五大家族中的板橋林家、霧峰林家,甚至是人稱“香港紗王”的杜四端,以及民國總理許世英。郭春秧的姻親版圖也成了他生意場的隱藏人脈。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無論他身在爪哇還是臺灣,或是後來的香港發展,他都覺得自己只是那裡的過客,唯有閩南和廈門,才是養育他成人的土地。郭春秧關心家鄉的教育和慈善事業。在福建家鄉修建了十幾所小學,其中廈門的錦湖小學,就是郭春秧當時獨資創辦,不但免費招收學生,還提供貧苦家庭學子所有的學習用品。他還與陳嘉庚、胡文虎共同出資建立福建體育會,為培養人才不遺餘力。

建設家鄉則是郭春秧對故土的另一番眷念。1909年郭春秧與兄弟在故鄉設立廣種植公司,第二年投資40萬銀元開辦華祥糖業公司,啟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這是福建第一家制糖企業,也是當時中國製糖業的領軍力量之一。

郭春秧所到之地,商業版圖似乎都會遍地開花。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1920年開始,郭春秧準備擴大在香港的投資。因為香港一直是爪哇糖的轉運站,但過去精製糖廠都掌握在英商怡和洋行跟太古洋行手中,讓郭春秧蠢蠢欲動,第一步,他要在香港北角填海造地,開建糖廠。

可惜的是,1922年開始,香港勞工受不了英國資方的壓迫,群起罷工,連帶讓郭春秧的填海計劃受到影響,龐大的資金壓力,終於讓郭春秧不堪負荷,雖然在苦撐下完成了填海造地,可是港口、還有精製糖廠的建設成為了泡影。

香港造港造廠的夢想沒有達成,對他是個很大的打擊。而人在最脆弱的時候,總會想要回家,郭春秧的60大壽,就回到了鼓浪嶼。郭春秧也在此時,漸漸將事業重心交棒給長子郭雙蛟,可萬萬沒想到1928年,郭雙蛟因病驟逝於爪哇三寶壟。


香港有個'小福建',全靠這位閩商……



同一時間,郭春秧也正在受眼疾之苦,但郭雙蛟的過世,逼著郭春秧必須復出支撐大局。1929年開始,糖價再度暴跌,世界發生經濟大恐慌,郭春秧的事業版圖,除了臺灣包種茶的貿易有盈餘之外,其他都是虧損的狀況。多重打擊之下,印度尼西亞公司破產,郭春秧也在1935年,永遠倒下了。

郭春秧的人生充滿戲劇性,他曾坐擁難以估算的財富,身邊充斥政商權貴,但他的商業命運隨時代而動,事業大起大落,再繁華的過往也如一陣輕煙,飄散於歷史。

資料來源:廈門衛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