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二戰 轟炸機 軍事歷史 武器 空軍 品微堂 2018-12-26

1896年8月19日,在德國巴伐利亞的一戶人家中,一位男嬰呱呱墜地,誰也未曾料到,這個農民的兒子日後將成為執掌德國夜間防空力量的關鍵人物,他的名字是――約瑟夫・卡姆胡貝爾。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剛滿18歲的卡姆胡貝爾作為巴伐利亞工兵營的一員參加了凡爾登戰役,1917年被授予少尉軍銜。戰後,表現優秀的他獲准留在慘遭削減的陸軍中繼續服役。1930年5月,他被派往當時尚與德國交好的蘇聯祕密接受飛行訓練。回國後,成為了納粹空軍的一名參謀,並隨著納粹空軍的重建而一路高升。二戰爆發時,卡姆胡貝爾的職務是第二航空隊參謀長。1941年1月10日,隸屬第二航空隊的一架Bf-108飛機因在濃霧中迷航在比利時城市梅赫倫迫降,當時,機上一名軍官攜帶的德軍西線作戰計劃4號副本落入比利時之手,爆發了轟動一時的“梅赫倫事件”。受此事件牽連,卡姆胡貝爾被貶至51轟炸機聯隊擔任隊長,然而又在駕機空襲法國機場時被擊落,成為戰俘。好在隨後法國很快淪陷,44歲的卡姆胡貝爾並沒有在戰俘營呆上多久就重返德國。這一次,希特勒和戈林交給他一個艱鉅的任務一組建一支夜間防空部隊。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1940年7月19日,卡姆胡貝爾被任命為第1夜戰航空師師長,但剛剛履新,他就認識到了自己肩負的任務之重。英國轟炸機開始發動夜間空襲以來,德國防空部隊的戰果微乎其微,乃至於優秀的飛行員根本不願加入夜戰部隊,加之全軍的戰略重心在進攻而非防禦上,所以第1夜戰航空師的主力都是由戰鬥力偏弱的聯隊改編的。當時,德國空軍一個晝間戰鬥航空聯隊一般裝備約120架飛機,而貴為一師之長的卡姆胡貝爾手下的2個聯隊加在一起,也只不過區區35架飛機。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但是,卡姆胡貝爾並沒有氣餒,立即明確了所屬2個聯隊的責任分工,第1夜戰航空聯隊執行近程防禦任務,與沿海“弗雷亞”預警雷達網配合迎擊來犯之敵:第2夜戰航空聯隊則執行遠程攻擊任務,前往英國領空攻擊處於起降階段的轟炸機。最初,負責近程防禦的夜間戰鬥機執行的是“照明式夜戰”。在接到雷達提供的預警信息後,戰鬥機迅速起飛,圍繞無線電信標盤旋,而地面的探照燈部隊負責搜索目標,捕獲目標後,高炮群和多架夜間戰鬥機就會發起圍殲。這種戰術並不完善,因為在漆黑的夜空中是極難識別敵我的,高炮誤擊己方戰機的事故時有發生。一般來說,英軍轟炸機會以高速通過探照燈防區,燈光捕獲目標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分鐘,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既要果斷出擊,又要防止誤傷,無形中給炮手和飛行員都增加了不少心理壓力。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在此期間,遠程攻擊的戰術取得了更顯著的戰果。為確保飛行過程中通聯順暢,每一架英軍轟炸機起飛前都會進行無線電調試,而德軍無線電偵聽部隊通過監聽試機時的通話,可以準確掌握當晚英軍轟炸機從何處起飛,以及出動的數量。第2夜戰航空聯隊根據這些情報,會派出多個攔截波次,第一波直接飛赴英軍機場,攻擊剛剛起飛或正準備起飛的轟炸機,第二波戰鬥機在北海上空迎敵,第三波次則在英軍轟炸機放鬆警惕的返航階段悄悄尾隨其後,待其回場進入降落航線時突然進行攻擊。卡姆胡貝爾將這種戰術形象地比喻為“火燒蜂巢”。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雖然“照明式夜戰”投入的兵力遠多於遠程攻擊,然而就戰果而言,前者僅及後者的一半,第l夜戰航空聯隊的許多飛行員開始有了情緒。已晉升為少將的卡姆胡貝爾也看到了這一點,迅速對兵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將探照燈從城鎮周邊撤出,單獨部署在英軍轟炸機的主要進襲航線之下。離開了城鎮,也就離開了保衛城市的高炮群,隨著裝備不斷補充,雷達和探照燈部隊的部署逐漸連成了一片巨大的帶狀區域,這條亮帶成為英軍轟炸機飛往德國必須經過的防禦鏈,英國人稱之為“卡姆胡貝爾防線”。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卡姆胡貝爾防線”由若干個長約32千米、寬約20千米的截擊區組成,這些防區被德軍稱作“華蓋床”。每個“華蓋床”都擁有1套探測距離120千米左右的“弗雷亞”預警雷達,2部“維爾茨堡”雷達,1部雷達控制的主探照燈,多部人工控制探照燈以及2架夜間戰鬥機。雷達發現目標後,一架夜間戰鬥機迅速起飛,並在代號為“小螺絲釘”的無線電信標或光學信標附近盤旋待命,當目標進入截擊區後,由雷達控制的藍光探照燈首先捕獲目標,人工控制探照燈繼續跟蹤,同時,戰鬥機就可以和地面配合通過探照燈鎖定敵方進行攻擊。為提升反應速度,夜間戰鬥機有時會整夜圍繞“小螺絲釘”信標盤旋,當一架飛機燃料不足時,另一架立即起飛接替。由於當時尚無可靠的敵我識別手段,卡姆胡貝爾防線在日落後被劃為禁飛區,除夜間戰鬥機以外的德軍飛機不得進入,因為只有一架夜間戰鬥機,所以只要雷達發現其它目標,必然是敵機無疑。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華蓋床上的尖牙利爪

1941年8月,第1夜戰航空師擴編為第12航空軍,卡姆胡貝爾出任軍長。此時,精密的“維爾茨堡”雷達也因其優異的性能得到了納粹高層認可,生產線全速啟動,為不斷擴大的“卡姆胡貝爾防線”穩定地注入力量。1942年,為了增加民眾的安全感,希特勒不顧卡姆胡貝爾的反對,下令將除訓練和試驗部隊之外的所有探照燈調回城鎮周邊。失去了探照燈,卡姆胡貝爾動用自己的特殊權力讓雷達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這一年,比“維爾茨堡”探測距離更遠、精度更高的“大維爾茨堡”雷達已經實現了批量生產,每個“華蓋床”中夜間戰鬥機的有效活動半徑擴大了一倍之多。而這些雷達正在以平均每天交付一部的速率充實到遍佈歐洲大陸西線密密麻麻的“華蓋床”防空網絡中。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警戒雷達的發展同樣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由於德律風根加大天線尺寸的做法在“維爾茨堡”上取得了成功,蓋瑪公司也開始跟風效法,推出了“弗雷亞”的“放大版”――“猛獁”雷達,其巨大的天線陣由6個或8個“弗雷亞”天線組成,探測距離達到了320千米。由於天線實在太大太重,只能安裝在固定的混凝土基座上,“猛獁”開創性地採用了改變饋電相位的方法實現對前方100度範圍內的掃描,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相控陣雷達。

二戰德國,竟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夜間防空!

美中不足的是,“猛獁”並沒有改變“弗雷亞”不能探測目標高度的“老毛病”,所以蓋瑪公司又推出了“弗雷亞”的另一款“升級版”――“瓦塞曼”。這種新型雷達保留了“弗雷亞”大部分的原有電氣元件,採用了全新的天線,探測距離提高到300千米,精度約300米。“瓦塞曼”與“猛獁”一起部署在歐洲大陸西海岸,為德國空軍提供遠程預警。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繼“維爾茨堡”微波炮瞄雷達之後,德律風根公司又一次扮演了開創歷史的角色,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機載雷達――“列支敦士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