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內戰示意圖


加泰羅尼亞戰役,此時的西班牙共和國軍與國際縱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使得軍事部署受到很大拖累,斷絕後勤供應也令士氣低落,經過數場戰鬥的失敗後,這種恐慌的情緒更加速蔓延,僅四十餘天加泰羅尼亞全境失守,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西班牙內戰結束。

戰後德國與意大利正式締結同盟,且盛情邀請弗朗哥加入,但考慮到西班牙國內的現狀與美國的關注,弗朗哥只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暗中向德國提供便利,卻又騙取美國大量的援助得以快速恢復。

西班牙內戰雖然令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各國支援的裝備,使西班牙打造相當具有規模的軍隊近七十萬,排在歐洲(不包含蘇聯在內)前五,此時的德國還沒有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所以西班牙軍事規模僅次於英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而弗朗哥竟然選擇中立。

直到希特勒橫掃歐洲,弗朗哥才向希特勒請求出兵,奪回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並願意為德國提供嚴格挑選的藍色師參戰,在沃爾霍夫河沿線佈防之時,蘇軍巧妙地以村莊建築為掩體,西班牙藍色師損失慘重。

在德軍強硬的攻勢後面,藍色師再次重新佈防,但又面對蘇聯瘋狂的反撲,由於希特勒調整進攻斯大林格勒,使攻佔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藍色師於後防掩護,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慘敗,藍色師也遭到蘇軍瘋狂的反攻。

藍色師傷亡率高達75%,而英法已經在希臘開闢戰局,美國也已經在太平洋發動反擊,加上蘇聯強大的攻勢,弗朗哥心灰意冷,在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後,於1943年10月14日開始撤離主戰場,使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難以補充,但這就是弗朗哥的生存之道,於亂世之中投向勝利者。

"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內戰示意圖


加泰羅尼亞戰役,此時的西班牙共和國軍與國際縱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使得軍事部署受到很大拖累,斷絕後勤供應也令士氣低落,經過數場戰鬥的失敗後,這種恐慌的情緒更加速蔓延,僅四十餘天加泰羅尼亞全境失守,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西班牙內戰結束。

戰後德國與意大利正式締結同盟,且盛情邀請弗朗哥加入,但考慮到西班牙國內的現狀與美國的關注,弗朗哥只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暗中向德國提供便利,卻又騙取美國大量的援助得以快速恢復。

西班牙內戰雖然令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各國支援的裝備,使西班牙打造相當具有規模的軍隊近七十萬,排在歐洲(不包含蘇聯在內)前五,此時的德國還沒有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所以西班牙軍事規模僅次於英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而弗朗哥竟然選擇中立。

直到希特勒橫掃歐洲,弗朗哥才向希特勒請求出兵,奪回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並願意為德國提供嚴格挑選的藍色師參戰,在沃爾霍夫河沿線佈防之時,蘇軍巧妙地以村莊建築為掩體,西班牙藍色師損失慘重。

在德軍強硬的攻勢後面,藍色師再次重新佈防,但又面對蘇聯瘋狂的反撲,由於希特勒調整進攻斯大林格勒,使攻佔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藍色師於後防掩護,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慘敗,藍色師也遭到蘇軍瘋狂的反攻。

藍色師傷亡率高達75%,而英法已經在希臘開闢戰局,美國也已經在太平洋發動反擊,加上蘇聯強大的攻勢,弗朗哥心灰意冷,在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後,於1943年10月14日開始撤離主戰場,使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難以補充,但這就是弗朗哥的生存之道,於亂世之中投向勝利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


意大利的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很多人誤解說是希特勒的追隨者,反倒是希特勒最初的偶像,希特勒的奪權之路幾乎是照搬墨索里尼,效仿法西斯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

現在很多人嘲笑意大利是豬隊友,但其實從1935年10月發動埃塞俄比亞戰爭開始,經過干涉西班牙內戰,再到1939年侵佔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的軍事行動都是很出色的,這也是墨索里尼敢於向英法叫板的底氣。

埃塞俄比亞戰爭,意軍30萬人從北、東、南三路入侵,配合飛機、坦克、大炮以及裝甲後勤部隊,應當說是第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的大型戰役,令英國都側目不願開戰,拱手讓出埃塞俄比亞,只是意大利不善於處理民族矛盾,才使戰事延續七個月之久。

埃塞俄比亞戰事未完,意大利又派遣近20萬軍隊援助西班牙弗朗哥,緊要關頭意大利軍頂住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反撲,令弗朗哥能夠控制住南北的交通,進而完成對整個西班牙的控制,墨索里尼此戰作用非凡。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的小國,很早為了防範蘇聯與南斯拉夫,就與意大利簽訂盟約,獲得大量的援助,但其領袖索古拒絕意大利保護國的定義,墨索里尼利用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反對勢力,一舉驅逐索古使意大利以最小的代價,再次插入巴爾幹半島。

"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內戰示意圖


加泰羅尼亞戰役,此時的西班牙共和國軍與國際縱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使得軍事部署受到很大拖累,斷絕後勤供應也令士氣低落,經過數場戰鬥的失敗後,這種恐慌的情緒更加速蔓延,僅四十餘天加泰羅尼亞全境失守,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西班牙內戰結束。

戰後德國與意大利正式締結同盟,且盛情邀請弗朗哥加入,但考慮到西班牙國內的現狀與美國的關注,弗朗哥只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暗中向德國提供便利,卻又騙取美國大量的援助得以快速恢復。

西班牙內戰雖然令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各國支援的裝備,使西班牙打造相當具有規模的軍隊近七十萬,排在歐洲(不包含蘇聯在內)前五,此時的德國還沒有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所以西班牙軍事規模僅次於英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而弗朗哥竟然選擇中立。

直到希特勒橫掃歐洲,弗朗哥才向希特勒請求出兵,奪回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並願意為德國提供嚴格挑選的藍色師參戰,在沃爾霍夫河沿線佈防之時,蘇軍巧妙地以村莊建築為掩體,西班牙藍色師損失慘重。

在德軍強硬的攻勢後面,藍色師再次重新佈防,但又面對蘇聯瘋狂的反撲,由於希特勒調整進攻斯大林格勒,使攻佔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藍色師於後防掩護,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慘敗,藍色師也遭到蘇軍瘋狂的反攻。

藍色師傷亡率高達75%,而英法已經在希臘開闢戰局,美國也已經在太平洋發動反擊,加上蘇聯強大的攻勢,弗朗哥心灰意冷,在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後,於1943年10月14日開始撤離主戰場,使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難以補充,但這就是弗朗哥的生存之道,於亂世之中投向勝利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


意大利的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很多人誤解說是希特勒的追隨者,反倒是希特勒最初的偶像,希特勒的奪權之路幾乎是照搬墨索里尼,效仿法西斯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

現在很多人嘲笑意大利是豬隊友,但其實從1935年10月發動埃塞俄比亞戰爭開始,經過干涉西班牙內戰,再到1939年侵佔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的軍事行動都是很出色的,這也是墨索里尼敢於向英法叫板的底氣。

埃塞俄比亞戰爭,意軍30萬人從北、東、南三路入侵,配合飛機、坦克、大炮以及裝甲後勤部隊,應當說是第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的大型戰役,令英國都側目不願開戰,拱手讓出埃塞俄比亞,只是意大利不善於處理民族矛盾,才使戰事延續七個月之久。

埃塞俄比亞戰事未完,意大利又派遣近20萬軍隊援助西班牙弗朗哥,緊要關頭意大利軍頂住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反撲,令弗朗哥能夠控制住南北的交通,進而完成對整個西班牙的控制,墨索里尼此戰作用非凡。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的小國,很早為了防範蘇聯與南斯拉夫,就與意大利簽訂盟約,獲得大量的援助,但其領袖索古拒絕意大利保護國的定義,墨索里尼利用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反對勢力,一舉驅逐索古使意大利以最小的代價,再次插入巴爾幹半島。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三場戰役意大利的表現都很不錯,雖然意大利軍隊紀律有些鬆弛散漫,但總體完成墨索里尼的戰略構想,搶險佔領資源豐厚的埃塞俄比亞,維護盟友弗朗哥在西班牙的權勢,擴張勢力到阿爾巴尼亞,充分鍛鍊了士兵戰場適應性。

不過,之後的戰事意大利的表現就一言難盡,趁火打劫落敗的法國,卻險些被法國維希政府攻入意大利,像極了長平之戰燕國想趁機撈油水那一幕,唯一的區別是在德國的介入下,法國割讓邊界區域給意大利,挽回墨索里尼的顏面。

意大利的向英法宣戰後,北非戰場被英軍打得狼狽不堪,即便調去沙漠之狐隆美爾統一指揮,一度打得英美聯軍窘困不已,但意大利軍隊連戰略方向都找不準,竟然連同輜重補給送到英軍陣營,奇蹟般的令英軍復原,當真無愧豬隊友之名。

而更要命的是進攻希臘,希臘自一戰後崛起時間雖然很短,又被土耳其凱末爾將軍狠揍,又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武器裝備依靠英國從北非繳獲意大利的武器,但就是這樣的國家,意大利竟然接連敗北,依靠德國的援助才取得勝利。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制定好的巴巴羅薩計劃推遲一個半月,又恰好在即將勝利的關鍵節點,趕上蘇聯遭遇寒冬,使後勤保障不夠完備的德軍停滯,與蘇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最終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

所以,意大利取得的勝利,都是在英法列強未與干涉的前提下取得,說明意大利的實力雖然比較強,但距離英法美德還有很遠的距離。

"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內戰示意圖


加泰羅尼亞戰役,此時的西班牙共和國軍與國際縱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使得軍事部署受到很大拖累,斷絕後勤供應也令士氣低落,經過數場戰鬥的失敗後,這種恐慌的情緒更加速蔓延,僅四十餘天加泰羅尼亞全境失守,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西班牙內戰結束。

戰後德國與意大利正式締結同盟,且盛情邀請弗朗哥加入,但考慮到西班牙國內的現狀與美國的關注,弗朗哥只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暗中向德國提供便利,卻又騙取美國大量的援助得以快速恢復。

西班牙內戰雖然令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各國支援的裝備,使西班牙打造相當具有規模的軍隊近七十萬,排在歐洲(不包含蘇聯在內)前五,此時的德國還沒有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所以西班牙軍事規模僅次於英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而弗朗哥竟然選擇中立。

直到希特勒橫掃歐洲,弗朗哥才向希特勒請求出兵,奪回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並願意為德國提供嚴格挑選的藍色師參戰,在沃爾霍夫河沿線佈防之時,蘇軍巧妙地以村莊建築為掩體,西班牙藍色師損失慘重。

在德軍強硬的攻勢後面,藍色師再次重新佈防,但又面對蘇聯瘋狂的反撲,由於希特勒調整進攻斯大林格勒,使攻佔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藍色師於後防掩護,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慘敗,藍色師也遭到蘇軍瘋狂的反攻。

藍色師傷亡率高達75%,而英法已經在希臘開闢戰局,美國也已經在太平洋發動反擊,加上蘇聯強大的攻勢,弗朗哥心灰意冷,在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後,於1943年10月14日開始撤離主戰場,使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難以補充,但這就是弗朗哥的生存之道,於亂世之中投向勝利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


意大利的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很多人誤解說是希特勒的追隨者,反倒是希特勒最初的偶像,希特勒的奪權之路幾乎是照搬墨索里尼,效仿法西斯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

現在很多人嘲笑意大利是豬隊友,但其實從1935年10月發動埃塞俄比亞戰爭開始,經過干涉西班牙內戰,再到1939年侵佔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的軍事行動都是很出色的,這也是墨索里尼敢於向英法叫板的底氣。

埃塞俄比亞戰爭,意軍30萬人從北、東、南三路入侵,配合飛機、坦克、大炮以及裝甲後勤部隊,應當說是第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的大型戰役,令英國都側目不願開戰,拱手讓出埃塞俄比亞,只是意大利不善於處理民族矛盾,才使戰事延續七個月之久。

埃塞俄比亞戰事未完,意大利又派遣近20萬軍隊援助西班牙弗朗哥,緊要關頭意大利軍頂住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反撲,令弗朗哥能夠控制住南北的交通,進而完成對整個西班牙的控制,墨索里尼此戰作用非凡。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的小國,很早為了防範蘇聯與南斯拉夫,就與意大利簽訂盟約,獲得大量的援助,但其領袖索古拒絕意大利保護國的定義,墨索里尼利用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反對勢力,一舉驅逐索古使意大利以最小的代價,再次插入巴爾幹半島。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三場戰役意大利的表現都很不錯,雖然意大利軍隊紀律有些鬆弛散漫,但總體完成墨索里尼的戰略構想,搶險佔領資源豐厚的埃塞俄比亞,維護盟友弗朗哥在西班牙的權勢,擴張勢力到阿爾巴尼亞,充分鍛鍊了士兵戰場適應性。

不過,之後的戰事意大利的表現就一言難盡,趁火打劫落敗的法國,卻險些被法國維希政府攻入意大利,像極了長平之戰燕國想趁機撈油水那一幕,唯一的區別是在德國的介入下,法國割讓邊界區域給意大利,挽回墨索里尼的顏面。

意大利的向英法宣戰後,北非戰場被英軍打得狼狽不堪,即便調去沙漠之狐隆美爾統一指揮,一度打得英美聯軍窘困不已,但意大利軍隊連戰略方向都找不準,竟然連同輜重補給送到英軍陣營,奇蹟般的令英軍復原,當真無愧豬隊友之名。

而更要命的是進攻希臘,希臘自一戰後崛起時間雖然很短,又被土耳其凱末爾將軍狠揍,又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武器裝備依靠英國從北非繳獲意大利的武器,但就是這樣的國家,意大利竟然接連敗北,依靠德國的援助才取得勝利。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制定好的巴巴羅薩計劃推遲一個半月,又恰好在即將勝利的關鍵節點,趕上蘇聯遭遇寒冬,使後勤保障不夠完備的德軍停滯,與蘇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最終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

所以,意大利取得的勝利,都是在英法列強未與干涉的前提下取得,說明意大利的實力雖然比較強,但距離英法美德還有很遠的距離。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德國軍隊


希特勒對日本的軍事工業頗為鄙夷,但又很早看出日本在遠東地區對蘇聯的牽制力,因此在建立軸心國時提高日本的級別,並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為了日本的戰略遠景,犧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令德國損失頗大。

蘇聯能夠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很大原因是將遠東百萬軍隊馳援歐洲戰場,是以有種說法,如果日軍能夠拖住遠東蘇軍三個月,德國將實現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徹底瓦解蘇聯軍隊的抵抗決心和能力,

其實,德國駐日公使特意傳達希特勒的意願,清日本不惜一切代價鉗制遠東蘇軍,但日本內閣假裝視而不見,倒不是日本自私或者目光短淺,而是實在無能為力,何以這樣說?

從1937年日本急不可耐的發動盧溝橋事變,意圖短時間內滅亡中國,使中國成為其戰略和物資補給地,可惜中國軍民的頑強超過日本的想象,三個月滅亡中國成為笑談,並最終演變成長達八年的抗戰。

1939年以後的日本簡直焦頭爛額,日本的海軍與陸軍,甚至海軍航空隊與空軍也發生了競爭,圍繞戰略方向發生激烈的爭執,當時戰略給養已不足,最終出於現實目的選擇發動“南方作戰”,並由於美國針對日本的軍事行動發出照會,受到日本軍部的強烈反感,最終爆發“太平洋戰爭”。

東南亞是英法及美國的勢力範圍,雖然駐兵不多,但日本是不敢輕易招惹,隨著歐戰的全面爆發英法敗退,日本毫不錯過機會對東南亞瘋狂掠奪,唯有菲律賓屬於美國保護,菲律賓戰略地位極為突出,扼守馬六甲海峽,對日本的海上運輸造成巨大的威脅。

"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內戰示意圖


加泰羅尼亞戰役,此時的西班牙共和國軍與國際縱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使得軍事部署受到很大拖累,斷絕後勤供應也令士氣低落,經過數場戰鬥的失敗後,這種恐慌的情緒更加速蔓延,僅四十餘天加泰羅尼亞全境失守,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西班牙內戰結束。

戰後德國與意大利正式締結同盟,且盛情邀請弗朗哥加入,但考慮到西班牙國內的現狀與美國的關注,弗朗哥只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暗中向德國提供便利,卻又騙取美國大量的援助得以快速恢復。

西班牙內戰雖然令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各國支援的裝備,使西班牙打造相當具有規模的軍隊近七十萬,排在歐洲(不包含蘇聯在內)前五,此時的德國還沒有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所以西班牙軍事規模僅次於英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而弗朗哥竟然選擇中立。

直到希特勒橫掃歐洲,弗朗哥才向希特勒請求出兵,奪回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並願意為德國提供嚴格挑選的藍色師參戰,在沃爾霍夫河沿線佈防之時,蘇軍巧妙地以村莊建築為掩體,西班牙藍色師損失慘重。

在德軍強硬的攻勢後面,藍色師再次重新佈防,但又面對蘇聯瘋狂的反撲,由於希特勒調整進攻斯大林格勒,使攻佔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藍色師於後防掩護,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慘敗,藍色師也遭到蘇軍瘋狂的反攻。

藍色師傷亡率高達75%,而英法已經在希臘開闢戰局,美國也已經在太平洋發動反擊,加上蘇聯強大的攻勢,弗朗哥心灰意冷,在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後,於1943年10月14日開始撤離主戰場,使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難以補充,但這就是弗朗哥的生存之道,於亂世之中投向勝利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


意大利的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很多人誤解說是希特勒的追隨者,反倒是希特勒最初的偶像,希特勒的奪權之路幾乎是照搬墨索里尼,效仿法西斯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

現在很多人嘲笑意大利是豬隊友,但其實從1935年10月發動埃塞俄比亞戰爭開始,經過干涉西班牙內戰,再到1939年侵佔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的軍事行動都是很出色的,這也是墨索里尼敢於向英法叫板的底氣。

埃塞俄比亞戰爭,意軍30萬人從北、東、南三路入侵,配合飛機、坦克、大炮以及裝甲後勤部隊,應當說是第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的大型戰役,令英國都側目不願開戰,拱手讓出埃塞俄比亞,只是意大利不善於處理民族矛盾,才使戰事延續七個月之久。

埃塞俄比亞戰事未完,意大利又派遣近20萬軍隊援助西班牙弗朗哥,緊要關頭意大利軍頂住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反撲,令弗朗哥能夠控制住南北的交通,進而完成對整個西班牙的控制,墨索里尼此戰作用非凡。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的小國,很早為了防範蘇聯與南斯拉夫,就與意大利簽訂盟約,獲得大量的援助,但其領袖索古拒絕意大利保護國的定義,墨索里尼利用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反對勢力,一舉驅逐索古使意大利以最小的代價,再次插入巴爾幹半島。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三場戰役意大利的表現都很不錯,雖然意大利軍隊紀律有些鬆弛散漫,但總體完成墨索里尼的戰略構想,搶險佔領資源豐厚的埃塞俄比亞,維護盟友弗朗哥在西班牙的權勢,擴張勢力到阿爾巴尼亞,充分鍛鍊了士兵戰場適應性。

不過,之後的戰事意大利的表現就一言難盡,趁火打劫落敗的法國,卻險些被法國維希政府攻入意大利,像極了長平之戰燕國想趁機撈油水那一幕,唯一的區別是在德國的介入下,法國割讓邊界區域給意大利,挽回墨索里尼的顏面。

意大利的向英法宣戰後,北非戰場被英軍打得狼狽不堪,即便調去沙漠之狐隆美爾統一指揮,一度打得英美聯軍窘困不已,但意大利軍隊連戰略方向都找不準,竟然連同輜重補給送到英軍陣營,奇蹟般的令英軍復原,當真無愧豬隊友之名。

而更要命的是進攻希臘,希臘自一戰後崛起時間雖然很短,又被土耳其凱末爾將軍狠揍,又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武器裝備依靠英國從北非繳獲意大利的武器,但就是這樣的國家,意大利竟然接連敗北,依靠德國的援助才取得勝利。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制定好的巴巴羅薩計劃推遲一個半月,又恰好在即將勝利的關鍵節點,趕上蘇聯遭遇寒冬,使後勤保障不夠完備的德軍停滯,與蘇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最終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

所以,意大利取得的勝利,都是在英法列強未與干涉的前提下取得,說明意大利的實力雖然比較強,但距離英法美德還有很遠的距離。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德國軍隊


希特勒對日本的軍事工業頗為鄙夷,但又很早看出日本在遠東地區對蘇聯的牽制力,因此在建立軸心國時提高日本的級別,並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為了日本的戰略遠景,犧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令德國損失頗大。

蘇聯能夠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很大原因是將遠東百萬軍隊馳援歐洲戰場,是以有種說法,如果日軍能夠拖住遠東蘇軍三個月,德國將實現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徹底瓦解蘇聯軍隊的抵抗決心和能力,

其實,德國駐日公使特意傳達希特勒的意願,清日本不惜一切代價鉗制遠東蘇軍,但日本內閣假裝視而不見,倒不是日本自私或者目光短淺,而是實在無能為力,何以這樣說?

從1937年日本急不可耐的發動盧溝橋事變,意圖短時間內滅亡中國,使中國成為其戰略和物資補給地,可惜中國軍民的頑強超過日本的想象,三個月滅亡中國成為笑談,並最終演變成長達八年的抗戰。

1939年以後的日本簡直焦頭爛額,日本的海軍與陸軍,甚至海軍航空隊與空軍也發生了競爭,圍繞戰略方向發生激烈的爭執,當時戰略給養已不足,最終出於現實目的選擇發動“南方作戰”,並由於美國針對日本的軍事行動發出照會,受到日本軍部的強烈反感,最終爆發“太平洋戰爭”。

東南亞是英法及美國的勢力範圍,雖然駐兵不多,但日本是不敢輕易招惹,隨著歐戰的全面爆發英法敗退,日本毫不錯過機會對東南亞瘋狂掠奪,唯有菲律賓屬於美國保護,菲律賓戰略地位極為突出,扼守馬六甲海峽,對日本的海上運輸造成巨大的威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中途島海戰


如果美國依靠菲律賓切斷物資運輸,甚至從菲律賓攻打日本本土,那麼日軍將受到毀滅性打擊,終於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成功突襲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迫使美國羅斯福政府向日本宣戰,日本作為迴應順勢佔領菲律賓。

珍珠港事件徹底將美國的戰爭潛力釋放,1942年6月4日爆發的中途島海戰,美國在偵悉日軍動向,海軍編隊後發制人,造成日軍主力4艘航母、重巡洋艦三隈號沉沒,332架軍機,3057人陣亡,令日本海軍痛心不已,使日美在太平洋戰場兵力發生改變。

二十天後蘇德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德國方面也對日本發出鉗制蘇聯軍隊的請求,可惜日本關東軍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遠遜蘇軍,諾門坎戰敗的陰影還歷歷在目,何況日本參謀本部認定,北上進攻蘇聯沒有任何好處。

的確,蘇聯的遠東對日本而言就是荒蠻之地,遠比不過東南亞與中國富庶,但就戰略形勢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精心營造的‘滿洲國’就在蘇聯的眼皮底下,僅靠著蘇聯的一紙承諾書,日本就真的相信實在很傻很天真。

蘇聯昂然從容的調百萬遠東軍回援,更是在歐戰結束後令蘇軍揮兵南下,奪回中國東北,驅趕日軍到西伯利亞勞作,並佔領日本北方四島,如果日軍能夠強化關東軍的戰力,拼盡全力北上鉗制蘇軍使其無法回援,在雙方鏖戰得精疲力盡之時,百萬擁有豐富經驗的士兵,對戰場的勝利將產生決定性的因素。

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以後,就單方面內部放棄與德國相互鉗制蘇聯的約定,轉而將主力精銳調往富庶的東南亞戰場,卻沒想到遭受美國的強烈打擊,連帶整個戰線都出現土崩瓦解的危機,正是這樣的變故令德國措手不及,再也無法施展閃電戰的雄姿。

"

所謂軸心國,通常指出的是意大利的羅馬——德國的柏林——日本的東京,形成三點分割舊世界霸權,但實際上在1941年以前還有重要的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最重要的殖民地菲律賓又被美國奪走,其餘的殖民地又在南美解放運動失去,失去外部資金的助力,西班牙的工業化進程遠遜於英法,只能位居歐洲二流國家。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使西班牙政黨混亂,政府無力改善社會和經濟崩潰,1936年7月17日,長槍黨領袖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得到約十二萬官兵和大部分的國民警衛隊的支持,向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發。

德國出於扶持西班牙,以強化地中海範圍內對英國的戰略,因此對弗朗哥提供大量的武器支援,可惜原本順利的進軍,在蘇聯扶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頑強的抵抗下,被牢牢的拖在馬德里外圍。

此時為避免西班牙軍隊崩潰,意大利派遣超過十二萬干涉軍參戰,對西班牙北部的重工業地區發起進攻,共和國政府軍兵力剩餘不多無法支援,使得北部的工業區的掌握在弗朗哥手中,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此時的德國為了保證弗朗哥的勝利,開始慫恿英法向蘇聯施壓,法國懼怕革命思想捲土重來,英國也擔心西班牙局勢惡化導致全面的戰爭,而奧地利與德國合作密切,意大利又是直接的參戰國,因此從各處向西班牙輸送的物資都被斷絕。

蘇聯雖然並不在乎英法的施壓,但共產國際已經呈現頹勢,也就借坡下驢斷絕對西班牙的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經過埃布羅河戰役損傷六萬,只好向英法主宰的國聯尋求幫助,但條件是解散國際縱隊,然而德意干涉軍卻並未撤離,內戰進入最後的階段。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內戰示意圖


加泰羅尼亞戰役,此時的西班牙共和國軍與國際縱隊,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使得軍事部署受到很大拖累,斷絕後勤供應也令士氣低落,經過數場戰鬥的失敗後,這種恐慌的情緒更加速蔓延,僅四十餘天加泰羅尼亞全境失守,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西班牙內戰結束。

戰後德國與意大利正式締結同盟,且盛情邀請弗朗哥加入,但考慮到西班牙國內的現狀與美國的關注,弗朗哥只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暗中向德國提供便利,卻又騙取美國大量的援助得以快速恢復。

西班牙內戰雖然令經濟受到重創,但是各國支援的裝備,使西班牙打造相當具有規模的軍隊近七十萬,排在歐洲(不包含蘇聯在內)前五,此時的德國還沒有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所以西班牙軍事規模僅次於英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而弗朗哥竟然選擇中立。

直到希特勒橫掃歐洲,弗朗哥才向希特勒請求出兵,奪回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並願意為德國提供嚴格挑選的藍色師參戰,在沃爾霍夫河沿線佈防之時,蘇軍巧妙地以村莊建築為掩體,西班牙藍色師損失慘重。

在德軍強硬的攻勢後面,藍色師再次重新佈防,但又面對蘇聯瘋狂的反撲,由於希特勒調整進攻斯大林格勒,使攻佔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藍色師於後防掩護,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慘敗,藍色師也遭到蘇軍瘋狂的反攻。

藍色師傷亡率高達75%,而英法已經在希臘開闢戰局,美國也已經在太平洋發動反擊,加上蘇聯強大的攻勢,弗朗哥心灰意冷,在通知德國最高統帥部後,於1943年10月14日開始撤離主戰場,使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難以補充,但這就是弗朗哥的生存之道,於亂世之中投向勝利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


意大利的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很多人誤解說是希特勒的追隨者,反倒是希特勒最初的偶像,希特勒的奪權之路幾乎是照搬墨索里尼,效仿法西斯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

現在很多人嘲笑意大利是豬隊友,但其實從1935年10月發動埃塞俄比亞戰爭開始,經過干涉西班牙內戰,再到1939年侵佔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的軍事行動都是很出色的,這也是墨索里尼敢於向英法叫板的底氣。

埃塞俄比亞戰爭,意軍30萬人從北、東、南三路入侵,配合飛機、坦克、大炮以及裝甲後勤部隊,應當說是第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的大型戰役,令英國都側目不願開戰,拱手讓出埃塞俄比亞,只是意大利不善於處理民族矛盾,才使戰事延續七個月之久。

埃塞俄比亞戰事未完,意大利又派遣近20萬軍隊援助西班牙弗朗哥,緊要關頭意大利軍頂住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反撲,令弗朗哥能夠控制住南北的交通,進而完成對整個西班牙的控制,墨索里尼此戰作用非凡。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的小國,很早為了防範蘇聯與南斯拉夫,就與意大利簽訂盟約,獲得大量的援助,但其領袖索古拒絕意大利保護國的定義,墨索里尼利用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反對勢力,一舉驅逐索古使意大利以最小的代價,再次插入巴爾幹半島。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三場戰役意大利的表現都很不錯,雖然意大利軍隊紀律有些鬆弛散漫,但總體完成墨索里尼的戰略構想,搶險佔領資源豐厚的埃塞俄比亞,維護盟友弗朗哥在西班牙的權勢,擴張勢力到阿爾巴尼亞,充分鍛鍊了士兵戰場適應性。

不過,之後的戰事意大利的表現就一言難盡,趁火打劫落敗的法國,卻險些被法國維希政府攻入意大利,像極了長平之戰燕國想趁機撈油水那一幕,唯一的區別是在德國的介入下,法國割讓邊界區域給意大利,挽回墨索里尼的顏面。

意大利的向英法宣戰後,北非戰場被英軍打得狼狽不堪,即便調去沙漠之狐隆美爾統一指揮,一度打得英美聯軍窘困不已,但意大利軍隊連戰略方向都找不準,竟然連同輜重補給送到英軍陣營,奇蹟般的令英軍復原,當真無愧豬隊友之名。

而更要命的是進攻希臘,希臘自一戰後崛起時間雖然很短,又被土耳其凱末爾將軍狠揍,又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武器裝備依靠英國從北非繳獲意大利的武器,但就是這樣的國家,意大利竟然接連敗北,依靠德國的援助才取得勝利。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制定好的巴巴羅薩計劃推遲一個半月,又恰好在即將勝利的關鍵節點,趕上蘇聯遭遇寒冬,使後勤保障不夠完備的德軍停滯,與蘇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最終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

所以,意大利取得的勝利,都是在英法列強未與干涉的前提下取得,說明意大利的實力雖然比較強,但距離英法美德還有很遠的距離。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德國軍隊


希特勒對日本的軍事工業頗為鄙夷,但又很早看出日本在遠東地區對蘇聯的牽制力,因此在建立軸心國時提高日本的級別,並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為了日本的戰略遠景,犧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令德國損失頗大。

蘇聯能夠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很大原因是將遠東百萬軍隊馳援歐洲戰場,是以有種說法,如果日軍能夠拖住遠東蘇軍三個月,德國將實現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徹底瓦解蘇聯軍隊的抵抗決心和能力,

其實,德國駐日公使特意傳達希特勒的意願,清日本不惜一切代價鉗制遠東蘇軍,但日本內閣假裝視而不見,倒不是日本自私或者目光短淺,而是實在無能為力,何以這樣說?

從1937年日本急不可耐的發動盧溝橋事變,意圖短時間內滅亡中國,使中國成為其戰略和物資補給地,可惜中國軍民的頑強超過日本的想象,三個月滅亡中國成為笑談,並最終演變成長達八年的抗戰。

1939年以後的日本簡直焦頭爛額,日本的海軍與陸軍,甚至海軍航空隊與空軍也發生了競爭,圍繞戰略方向發生激烈的爭執,當時戰略給養已不足,最終出於現實目的選擇發動“南方作戰”,並由於美國針對日本的軍事行動發出照會,受到日本軍部的強烈反感,最終爆發“太平洋戰爭”。

東南亞是英法及美國的勢力範圍,雖然駐兵不多,但日本是不敢輕易招惹,隨著歐戰的全面爆發英法敗退,日本毫不錯過機會對東南亞瘋狂掠奪,唯有菲律賓屬於美國保護,菲律賓戰略地位極為突出,扼守馬六甲海峽,對日本的海上運輸造成巨大的威脅。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中途島海戰


如果美國依靠菲律賓切斷物資運輸,甚至從菲律賓攻打日本本土,那麼日軍將受到毀滅性打擊,終於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成功突襲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迫使美國羅斯福政府向日本宣戰,日本作為迴應順勢佔領菲律賓。

珍珠港事件徹底將美國的戰爭潛力釋放,1942年6月4日爆發的中途島海戰,美國在偵悉日軍動向,海軍編隊後發制人,造成日軍主力4艘航母、重巡洋艦三隈號沉沒,332架軍機,3057人陣亡,令日本海軍痛心不已,使日美在太平洋戰場兵力發生改變。

二十天後蘇德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德國方面也對日本發出鉗制蘇聯軍隊的請求,可惜日本關東軍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遠遜蘇軍,諾門坎戰敗的陰影還歷歷在目,何況日本參謀本部認定,北上進攻蘇聯沒有任何好處。

的確,蘇聯的遠東對日本而言就是荒蠻之地,遠比不過東南亞與中國富庶,但就戰略形勢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精心營造的‘滿洲國’就在蘇聯的眼皮底下,僅靠著蘇聯的一紙承諾書,日本就真的相信實在很傻很天真。

蘇聯昂然從容的調百萬遠東軍回援,更是在歐戰結束後令蘇軍揮兵南下,奪回中國東北,驅趕日軍到西伯利亞勞作,並佔領日本北方四島,如果日軍能夠強化關東軍的戰力,拼盡全力北上鉗制蘇軍使其無法回援,在雙方鏖戰得精疲力盡之時,百萬擁有豐富經驗的士兵,對戰場的勝利將產生決定性的因素。

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以後,就單方面內部放棄與德國相互鉗制蘇聯的約定,轉而將主力精銳調往富庶的東南亞戰場,卻沒想到遭受美國的強烈打擊,連帶整個戰線都出現土崩瓦解的危機,正是這樣的變故令德國措手不及,再也無法施展閃電戰的雄姿。

二戰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德國不靠譜的盟友們

日本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