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由於條約是在不準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籤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採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佔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由於條約是在不準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籤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採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佔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部歐洲發生了巨大變化。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新興國家,德國東部的大片土地被劃歸波蘭。

魏瑪政府雖然自認為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執行祕密擴軍政策。即使限制在10萬人,戰後的德國國防軍仍然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德國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了後來德國正規軍的核心力量。希特勒曾公開要求得到軍隊的支持。取得總理職位後僅3天,希特勒就向國防軍將軍們闡述了自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當然,這些計劃在兩年之內是不會對外宣佈的)。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宣佈自己擔任德國總理兼元首。他下令組建德國空軍(這是《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的),快速擴充德國陸軍和海軍——這是希特勒賴以實現其野心的工具。此前,德國於1933年10月退出了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1934年年初,德國陸軍接到命令,要求將兵力祕密擴充到30萬人,即當時的3倍。

"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由於條約是在不準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籤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採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佔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部歐洲發生了巨大變化。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新興國家,德國東部的大片土地被劃歸波蘭。

魏瑪政府雖然自認為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執行祕密擴軍政策。即使限制在10萬人,戰後的德國國防軍仍然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德國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了後來德國正規軍的核心力量。希特勒曾公開要求得到軍隊的支持。取得總理職位後僅3天,希特勒就向國防軍將軍們闡述了自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當然,這些計劃在兩年之內是不會對外宣佈的)。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宣佈自己擔任德國總理兼元首。他下令組建德國空軍(這是《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的),快速擴充德國陸軍和海軍——這是希特勒賴以實現其野心的工具。此前,德國於1933年10月退出了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1934年年初,德國陸軍接到命令,要求將兵力祕密擴充到30萬人,即當時的3倍。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阿道夫·希特勒身穿納粹衝鋒隊的褐色制服,在紐倫堡對他的信徒們發表講話。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希特勒離不開褐衫隊員們的支持,但是,在他出任德國總理之後,褐衫隊員卻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的野心日益公開化。他指示戈林對外宣稱德國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重新實施徵兵制度。和平時期,德國陸軍將由12個軍36個師組成,這是一支大約50萬人的力量。大規模擴充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由克虜伯等軍火公司負責提供。20世紀20年代以來,克虜伯公司一直祕密執行德國的武器研究與發展計劃,並從1933年開始進行現代化裝甲車輛和大炮的設計工作。

在陸軍快速成長的同時,現代化飛機的研發也在同步進行。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與其潛在對手相比,擁有了或技術上、或數量上的優勢。另外,由於德國骨幹飛行員都有過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實戰經驗,因此,德國空軍在戰術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只有德國海軍的發展較慢,其武器重建計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出成果。針對德國的擴軍行動,英國、法國及國際聯盟均表示抗議,但也僅此而已。希特勒向英國保證將限制海軍的擴展,從而打消了英國的疑慮。

1935年6月,英德簽訂海軍協議。根據該協議,德國海軍總噸位將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35%,而更為重要的是,英國允許德國的潛艇噸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相一致——對於一個在1917—1918年曾遭受大規模潛艇戰襲擊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協議。然而,德國從未打算受制於這樣一個協議:他們已經在建造兩艘26000噸級的戰列巡洋艦,並計劃在1940年年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作戰艦隊。

1935年1月,希特勒通過一次公民投票行動收回了對薩爾的控制權。在這次有預謀的公投中,他贏得了勝利。作為既成事實,他向世界宣佈德國恢復對薩爾的控制,對此各國都沒有太多的興趣和懷疑。下一步,1936年3月,希特勒懷著惶恐之心試探性地向萊茵蘭地區派出軍隊。對這一入侵行動,英國和法國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英法給出的逃避責任的合理化解釋是“他畢竟只是在自己的後花園中散步而已”。如果說希特勒的野心是使世界後來陷入衝突的主要原因,那麼其他歐洲領導人的膽小怕事和目光短淺則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由於條約是在不準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籤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採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佔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部歐洲發生了巨大變化。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新興國家,德國東部的大片土地被劃歸波蘭。

魏瑪政府雖然自認為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執行祕密擴軍政策。即使限制在10萬人,戰後的德國國防軍仍然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德國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了後來德國正規軍的核心力量。希特勒曾公開要求得到軍隊的支持。取得總理職位後僅3天,希特勒就向國防軍將軍們闡述了自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當然,這些計劃在兩年之內是不會對外宣佈的)。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宣佈自己擔任德國總理兼元首。他下令組建德國空軍(這是《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的),快速擴充德國陸軍和海軍——這是希特勒賴以實現其野心的工具。此前,德國於1933年10月退出了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1934年年初,德國陸軍接到命令,要求將兵力祕密擴充到30萬人,即當時的3倍。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阿道夫·希特勒身穿納粹衝鋒隊的褐色制服,在紐倫堡對他的信徒們發表講話。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希特勒離不開褐衫隊員們的支持,但是,在他出任德國總理之後,褐衫隊員卻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的野心日益公開化。他指示戈林對外宣稱德國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重新實施徵兵制度。和平時期,德國陸軍將由12個軍36個師組成,這是一支大約50萬人的力量。大規模擴充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由克虜伯等軍火公司負責提供。20世紀20年代以來,克虜伯公司一直祕密執行德國的武器研究與發展計劃,並從1933年開始進行現代化裝甲車輛和大炮的設計工作。

在陸軍快速成長的同時,現代化飛機的研發也在同步進行。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與其潛在對手相比,擁有了或技術上、或數量上的優勢。另外,由於德國骨幹飛行員都有過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實戰經驗,因此,德國空軍在戰術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只有德國海軍的發展較慢,其武器重建計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出成果。針對德國的擴軍行動,英國、法國及國際聯盟均表示抗議,但也僅此而已。希特勒向英國保證將限制海軍的擴展,從而打消了英國的疑慮。

1935年6月,英德簽訂海軍協議。根據該協議,德國海軍總噸位將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35%,而更為重要的是,英國允許德國的潛艇噸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相一致——對於一個在1917—1918年曾遭受大規模潛艇戰襲擊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協議。然而,德國從未打算受制於這樣一個協議:他們已經在建造兩艘26000噸級的戰列巡洋艦,並計劃在1940年年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作戰艦隊。

1935年1月,希特勒通過一次公民投票行動收回了對薩爾的控制權。在這次有預謀的公投中,他贏得了勝利。作為既成事實,他向世界宣佈德國恢復對薩爾的控制,對此各國都沒有太多的興趣和懷疑。下一步,1936年3月,希特勒懷著惶恐之心試探性地向萊茵蘭地區派出軍隊。對這一入侵行動,英國和法國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英法給出的逃避責任的合理化解釋是“他畢竟只是在自己的後花園中散步而已”。如果說希特勒的野心是使世界後來陷入衝突的主要原因,那麼其他歐洲領導人的膽小怕事和目光短淺則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推薦閱讀(即將出版,敬請期待)

"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由於條約是在不準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籤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採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佔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部歐洲發生了巨大變化。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新興國家,德國東部的大片土地被劃歸波蘭。

魏瑪政府雖然自認為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執行祕密擴軍政策。即使限制在10萬人,戰後的德國國防軍仍然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德國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了後來德國正規軍的核心力量。希特勒曾公開要求得到軍隊的支持。取得總理職位後僅3天,希特勒就向國防軍將軍們闡述了自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當然,這些計劃在兩年之內是不會對外宣佈的)。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宣佈自己擔任德國總理兼元首。他下令組建德國空軍(這是《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的),快速擴充德國陸軍和海軍——這是希特勒賴以實現其野心的工具。此前,德國於1933年10月退出了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1934年年初,德國陸軍接到命令,要求將兵力祕密擴充到30萬人,即當時的3倍。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阿道夫·希特勒身穿納粹衝鋒隊的褐色制服,在紐倫堡對他的信徒們發表講話。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希特勒離不開褐衫隊員們的支持,但是,在他出任德國總理之後,褐衫隊員卻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的野心日益公開化。他指示戈林對外宣稱德國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重新實施徵兵制度。和平時期,德國陸軍將由12個軍36個師組成,這是一支大約50萬人的力量。大規模擴充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由克虜伯等軍火公司負責提供。20世紀20年代以來,克虜伯公司一直祕密執行德國的武器研究與發展計劃,並從1933年開始進行現代化裝甲車輛和大炮的設計工作。

在陸軍快速成長的同時,現代化飛機的研發也在同步進行。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與其潛在對手相比,擁有了或技術上、或數量上的優勢。另外,由於德國骨幹飛行員都有過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實戰經驗,因此,德國空軍在戰術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只有德國海軍的發展較慢,其武器重建計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出成果。針對德國的擴軍行動,英國、法國及國際聯盟均表示抗議,但也僅此而已。希特勒向英國保證將限制海軍的擴展,從而打消了英國的疑慮。

1935年6月,英德簽訂海軍協議。根據該協議,德國海軍總噸位將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35%,而更為重要的是,英國允許德國的潛艇噸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相一致——對於一個在1917—1918年曾遭受大規模潛艇戰襲擊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協議。然而,德國從未打算受制於這樣一個協議:他們已經在建造兩艘26000噸級的戰列巡洋艦,並計劃在1940年年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作戰艦隊。

1935年1月,希特勒通過一次公民投票行動收回了對薩爾的控制權。在這次有預謀的公投中,他贏得了勝利。作為既成事實,他向世界宣佈德國恢復對薩爾的控制,對此各國都沒有太多的興趣和懷疑。下一步,1936年3月,希特勒懷著惶恐之心試探性地向萊茵蘭地區派出軍隊。對這一入侵行動,英國和法國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英法給出的逃避責任的合理化解釋是“他畢竟只是在自己的後花園中散步而已”。如果說希特勒的野心是使世界後來陷入衝突的主要原因,那麼其他歐洲領導人的膽小怕事和目光短淺則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 推薦閱讀(即將出版,敬請期待)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第三帝國的興亡》

作者:克里斯·畢曉普、戴維·喬丹

譯者:張國良、範本亮、李本明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第三第國的興起和滅亡為主要線索,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視角下的多場重大戰役為內容,通過超過幾百幅頗具權威的二戰時期的戰場軍事態勢地圖和珍貴的戰場紀實照片,以及各種在當時戰爭中真實使用的武器裝備的電腦繪製工藝圖和真實照片,全面詳細記錄了納粹軍隊征服歐洲和北非的過程,詳細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轉化,從北非決戰,大西洋海戰,進攻意大利,蘇軍反攻,直至納粹德國的滅亡。

作者介紹

克里斯·畢曉普(Chris Bishop),出身於英國軍人世家,青年時代曾經作為駐軍被派往世界各地,由此引發了對海軍和軍事領域的畢生興趣。作為一位知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他撰寫並出版了大量著作,包括《越南空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戰役》及《坦克和裝甲車百科全書》等。

戴維·喬丹(David Jordan),英國聯合部隊指揮與參謀學院講師,講授與海空軍力量相關的中級和高級參謀課程。曾先後供職於英國電視大學、基爾大學、伍斯特大學和伯明翰大學。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狼群》、《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和《突出部戰役——第一個七日》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