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讀書 數學 鴿子 早期教育 育兒 超級爸爸 2018-11-30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諾媽家有男寶

01

家有上學娃,老母親時而溫柔、時而癲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前一秒是親媽,後一瞬秒變後媽。

為了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兒,前有南京33歲的媽媽氣得患了急性腦梗;後有蘇州的爸爸,一氣之下拍了桌子,結果硬是拍折了手骨。

這還不算,醫生說:陪讀,現在是一項高危職業。因為陪娃寫作業,收入醫院救治的大有人在,高血壓、腦梗、心梗,這都是真的!

我上輩子到底造了什麼孽,這輩子要輔導你寫作業?

家長心裡的苦,還能彼此吐吐槽,互相取取笑: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原來全天下的父母都在並肩作戰啊!

但是,孩子心裡的苦,到底誰能懂?

那些看了令父母哭笑不得、吐血氣絕的答題,藏滿孩子的委屈:這就是我的認知三觀,這就是真實答案,為什麼偏偏你們不認同?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02

·孩子的“世界觀”是道判斷題:A是A,B是B。

有一道填塗題問孩子:一共有幾隻鴿子?

題面上畫了9只鴿子,孩子卻偏偏認定是8只。老母親問:為什麼不是“九” 呢?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孩子答:那隻黑色的是烏鴉,不是白鴿!

補充:因為烏鴉是黑色的,鴿子是白色的!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聽到這裡,老母親瞬間覺得冤枉了孩子。

這就是孩子的世界觀:我看到了什麼,那就是什麼。

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就給他講 “烏鴉喝水”的故事;我們帶他去廣場餵過鴿子,我們告訴他:烏鴉是黑色的,白鴿是白色的。這不正是我們教給孩子的知識嗎?怎麼臨到做題,就要推翻認知呢?孩子沒法把A當成B。

如果問:鴿子有黑色的嗎?估計十之八九的我們都不知道,原來鴿子還有純黑的品種。連成人都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怎麼可以為難孩子?

孩子心裡的委屈,只有寶寶自己知道。

·孩子的“價值觀”是道單選題:只能選A,不能選B。

有一道看圖填空題問:不戴帽子的有幾個小朋友?

老母親數了又數是8個,孩子一口咬定只有7個,為什麼呢?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孩子答:那個不戴帽子扛旗子的是導遊,不是孩子!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聽到這裡,老母親瞬間理解了孩子。

這就是孩子的價值觀:我覺得他是這樣,就不能那樣。

每一次帶孩子出門旅行,我們不就是這麼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的麼?

“跟住那個扛大旗的導遊走,千萬不要跟丟嘍!”

導遊就是扛旗的人,當這樣的認知刻入孩子的腦海裡,當他們看到扛旗子的題目,不正說明他們對人物的確做了一個篩選判斷?

孩子心裡的委屈,老母親表示理解了你。

·孩子的“人生觀”是一道計算題:0就是0,1就是1,沒有餘地。

有一道判斷題問:一家三口用6只筷子吃飯,對嗎?

孩子毫不留情地打了“X”。老母親費解:為什麼就不對呢?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孩子回答:因為我不用筷子,我用勺子!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老母親努力啟發:假如你用筷子吃飯呢?可孩子堅決拒絕:我不想用筷子!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聽到這裡,老母親只能怪自己。

這就是孩子的人生觀:我不願委屈自己,我就想這麼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就是這樣經常隨了孩子的意嗎?該用筷子的年紀,孩子說我不願意,隨了他;該學會自己繫鞋帶的時候,孩子說我不會,隨了他……當孩子習慣了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如何讓他在作業裡改變自己?

孩子心裡的委屈,老母親只能跟著一起反省。

陪孩子寫作業,刷新三觀!父母哭笑不得裡,藏滿孩子委屈……

03

如果從孩子的認知三觀,去看孩子的答題,他們真的有自己的理兒。只是,作為家長,我們時常只關注一道題、一個答案,卻很少去關注孩子答題的過程。不從根源掐斷問題,所以常常是,訂正一題,又錯了另一題。

學習講方法、講對策,家長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1、讓孩子學會認真審題

孩子不認真審題,是出錯主要原因。他們常常是,眼睛一瞄,一目十行,還沒領會題中的含義,就急急忙忙開始答題,結果自然是錯誤百出。

調整孩子的審題習慣很重要。就像看一本書,先要看目錄,孩子拿到試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瀏覽試題:一張卷子幾大題?一大題裡幾小題?

胸中有數了,再一道道認真逐字逐句讀題,讀通順了,一道題目基本也就讀懂了。如此,也就不至於漏題,不至於把上一題的答案寫在下一題。

2、讓孩子學會聯繫生活實際

研究表明:目前最傷害家庭關係的事情就是輔導孩子作業,尤其是數學作業。

說到底,數學就是解決生活問題。為什麼孩子無法在做題裡面脫離生活,又或者無法在題幹裡面聯繫生活實際?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往往訓練孩子“做題”,而不是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

讀題與做題之間,考驗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孩子學以致用,同時也要求家長在平時的生活裡給孩子做做題。比如上菜場買菜,讓孩子付錢找錢;比如排隊等車,考考孩子向前看齊、向後轉的問題。當孩子擁有了思維遷移的能力,才能將生活與做題互通,不再變成“題是題,生活是生活”的結局。

3、讓孩子多看書識字

很多孩子不會做題,常常是吃了不識字的虧。因為識字困難,所以不能很好閱讀,進而讀不懂題意一籌莫展。

增加孩子的識字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但一定是一項長久的工作。幫助孩子從生活中學認字,從書本里學認字,給孩子講故事看書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麼,如此,漸漸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

4、讓孩子學會獨立

老母親們切記:做一個不管事的媽,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一個學習天才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孩子遇到難題,想找家長幫助是正常心理。但事實上,很多題目,不是孩子不會做,而是他們缺乏讀題的耐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要遷就孩子,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應該鼓勵孩子細讀題目,一般讀題不出三遍,孩子也就其義自見。

有些家長還喜歡盯著孩子寫作業,一看孩子題目做錯了,字寫歪了,就會一邊批評一邊讓孩子糾正。因為父母的指責聲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焦慮中的孩子無法集中學習專注力,於是父母怎麼說,他還是怎麼錯。

做個不管事的媽,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遠離他。做完作業,讓他學會先自我檢查,這才是好方法。

不要再追問:陪孩子寫作業,為什麼那麼累?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用自己的經驗與認知,去判定孩子的所學所知。但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遵循孩子的認知水平,承認孩子的不完美,多一份耐心與關注給孩子,你會發現,幫助孩子追求完美的過程,才最值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