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古屬海陵(泰州),其方位在海陵以東,地勢高於海陵,故取名"東臺"。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設海陵監於東如場。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設西溪鎮巡司於東臺。

  《東臺縣誌》是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10月由總纂周佑(東臺知縣)。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縣誌》記載年代上起周武王封周章於吳時(約公元前1064年)起,下至清嘉慶年間,其時間跨度縱橫追溯數千年。該縣誌為同頁對摺線裝木刻印本,共十八冊(二套),全市連圖計四十卷,成書於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明崇禎五年(1632)由泰州分司湖廣人周際明主持修建。樓址位於當時城區中心,(現鼓樓路與東壩路的交接處,與舊縣衙相連)時為更鼓安放之處。鼓樓高約25米,寬8米,上下兩層,為磚砌單翅閣樓,有南西北三門,東進口為登樓木梯,翅閣樓頂盆為峰火銅所鑄,豎有劍頭朝上的寶劍三株,樓前有匾額,上嵌“聲聞四達”四個金色大字。東臺當時曾有“攬勝必登鼓樓,妙在斯樓”之說。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海春軒塔,江蘇第一古塔,為唐代建築物,位於距江蘇省東臺市古鎮西溪。海春軒塔為七層八角磚結構密簷塔,塔高20.8米,底層直徑7.2米,除底層外,每層均有8位佛像和佛龕,共48位,塔內為空,無樓梯可上。海春軒塔無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屢遭地震和水災,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稱建築界的奇蹟。塔的寶頂原是銅葫蘆,用“烽火銅”鑄成,隨著日照光線不同,能變幻成七種色彩。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三里路,位於臺城大王廟、西溪梨木街之間,串場河、晏溪河畔,建於清朝後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系西溪通往臺城的唯一通道。因城市建設,大王廟至海道橋路段已廢。現存海道橋至犁木街路段,即晏溪河北路段,長約1000米,寬3--4米,有效路面1.5米,路面結構為小青磚側鋪,路肩較大,有馬脊樑之稱。

  西溪早於東臺,曾為縣治所在地,官府衙署陸續建立於此,且名勝古蹟眾多,人文薈萃。每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小舟雲集,頗為繁華。由於路面狹窄,行人多為步行,偶有人力車、獨輪木車通行。五十年代後,始有自行車行駛,並常發生相撞之事,且時有連人帶車掉下河去,交通很不方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歷年修繕,三里路況有所好轉。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老城區改造後退出的路街巷

  1995—2004年滾動實施五期舊城改造,東臺老城區改造面積約佔五分之四,重建的鼓樓路、寧樹路、海陵路,新建的紅蘭路、東亭路,以及各個居住小區以內的路道,經緯其間,城市交通環境大為改善。但作為歷史存在過的一些路街巷,備錄如下:

   1、部分退出的路道

  公園路 南北走向,起自鼓樓路步行街東首,終至東臺人民公園。拓建併入海陵南路。

  東中路 南北走向,起自鼓樓路步行街文化廣場(老大街東十字街口),終至向陽河。改建為紅蘭花園小區幹道。

  丁字路(丁字街) 南北走向,起自鼓樓路步行街磊達賓館(北側為紅蘭別墅舊址)大門前,終至向陽河。拓建併入紅蘭路。

  新橋路 東北、西南走向,起自西湖花園東北角,終至西湖花園東南角。拓建併入寧樹路。

  下壩路 東北、西南S型走向(系原東臺城往廣山方向的主出口),起自北關菜場,經大王廟菜場至海道橋。其中段、南段(工藝美術廠東側)拓建併入寧樹路,僅剩北段屬景範小區、西湖花園地域。

   2、部分退出的街道

  縣府街 因舊縣政府所在地得名。東西走向,西起海陵南路(老東臺縣署門前),東至東門橋。現屬東壩小區地域。

  鼓樓南街 東西走向,起自鼓樓路與東中路交界處(老大街東十字街口),終至茶城花園區域實驗小學東(老富莊巷),拓展延伸為玉帶街(東起海陵南路,西至鼓樓路)。

  寺街 南北—東西走向,起自鼓樓西路和平大廈門前(老大街中十字街口),終至明清一條街西南側。大體併入東亭南路。因通往三昧寺而得名。原寺街河東、廣濟橋河南23-25號為黃逸峰故居。

  關橋街 因在關橋以西,亦稱關橋西街,東西走向,起自明清街南側(原三昧寺西關橋),終至新橋小區南側。屬新橋小區地域。

  竹行街 舊時居民曾以竹器為業,故名。南北走向,起自新橋小區西南角,終至新橋小區內金墩廣場西南端。屬新橋小區地域。

  土地堂小街 解放前街內有小土地堂,故名。南北走向,起自寧樹路北首(老大街西十字街口),終至老壩橋。屬市中醫院東側新壩小區地域。

  3、部分退出的巷道(187條)

  (1)鼓樓東路以南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至東窯河,南至陶園新村、東窯路,西至海陵南路,北至鼓樓東路,現為東壩小區。原片區內主要巷道有10條,均為南北向,自東向西分別為魁星樓巷、魁星樓南巷(呈不規則狀)、百歲巷、東昇樓巷、石頭巷、大堂巷、朱家巷、天福堂巷、東倉巷、照壁牆巷。

  (2)鼓樓東路以北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北至向陽河,西至海陵中路,南至鼓樓東路,現為金地.盛大花園。原片區內主要巷道有10條,其中沿街7條均為南北向,由西往東分別為日暉壩巷、陸家巷、朱進士巷、小橋巷、大橋巷、嚴家巷、安蔬巷、潘家巷;後巷2條,由西往東為日暉壩東巷、新建巷。

  (3)鼓樓路步行街、鼓樓西路東段以南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至海陵南路,南至東窯河、南城河、廣濟河,西至東亭南路,北至鼓樓路步行街至和平大廈段,現有林城花園、茶城花園、南城花園、和平小區等四個小區。原片區內主要巷道有31條,走向大多為南北向,由東向西分別為古林家橋巷(呈不規則狀)、王家巷、宣寧巷、東臺浴室巷、南門東巷、南門中巷、南門西巷、南門路(東西向)、西倉巷、葡萄巷、五福樓巷、棋杆巷、富莊巷(東西向)、黃金壩、大華家巷(東西向,周巍峙故居所在地)、小華家巷、碼頭上(東西向)、轎巷、中堂巷、安民巷、石榴巷、童家巷、小樊家巷、竹牌巷、三元宮巷、南城街(東西向)、城門口巷、三裡橋巷、太平巷、丹桂巷、曲江巷。

  (4)鼓樓路步行街以北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至海陵中路,南至鼓樓路步行街至人民橋,西至城河,北至向陽河,現有怡和花園、紅蘭花園2個小區。原片區主要巷道有12條,大多為南北向,由東向西分別為東臺飯店巷(東西向)、傅家巷(東西向)、邑廟巷(後巷)、大聖寺巷(後巷)、寺前巷(東西向)、蘭香巷(蘭香巷9-11號為戈公振故居)、七彎巷、茶城巷、板橋巷(後巷)、老公安局巷、夏家巷、祝家莊(東西向)。

  (5)鼓樓西路中西段、北關路以北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至城河、光明河,南至鼓樓西路,西至北關路,北至虹河、老壩河,現有東亭小區、望海小區、新壩小區、竇樓小區等4個小區。原片區主要巷道有42條,由東往西臨街南北向巷道有人民劇場巷、聚東門巷、天泉巷、繆家巷(東方旅社巷)、張復盛巷、轎巷(北,後東方旅社巷)、夏記巷、蘇家巷、咸寧巷、延生庵巷、孫家巷、斡香泉巷、竇家樓巷、吳家巷、顧家巷(東西向)、清一池巷(東西向)、蘇家園巷(東西向)、字紙局巷(東西向)、水巷(東西向);後巷由東往西、由南往北有丁家巷(東西向)、湯家園、牛集場南巷、鎮海寺東、海曙巷(東西向)、車路口(東西向)、張家祠堂巷、宣家巷、譚家巷、河邊小街、八卦陣、蛤蟆垛、萬壽宮巷(東西向,現恢復拓建為市教育局門前路道)、萬壽宮東、萬壽宮西、吳家茶爐巷、馬家巷(東西向)、三宮殿後巷(東西向)、楊家坳、蒲塘巷(東西向)、吳家巷(北,東西向)、蘇家園、蒲塘邊。

  (6)鼓樓西路中西段以南、寧樹路以東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至東亭南路,南至丁公橋九龍河,西至寧樹路,北至鼓樓西路中西段,現為新橋小區。原片區主要巷道有47條,由東往西臨街、臨河逆時針抱彎排序,分別有劉七巷、同太興、常家巷、鮑家巷、仿來巷、大興堂巷、金家墩、三元巷、朝拜巷、褲子襠(磨擔巷)、汪家巷、姜家巷、東楊家巷、西楊家巷、文林巷、小夏家巷、柿軒巷、八鮮行、小月塘北巷、小月塘南巷、西格、北格、南格、東格、三昧寺西、呂祖宮巷、三昧寺東、寺街祠山庵巷、墳元頭巷、大月塘巷、紅土地廟巷、淤泥河;里巷由東往西有洗馬池、小堂巷、京江公所、大月塘、虹橋、銀錠橋、聽雨巷、沈家巷、牌樓巷、牌樓後巷、錢家巷、高家巷(東)、老茶園巷、杏林巷、高家巷(西)。

  (7)寧樹路北段以西片區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東至寧樹路,南至下壩河,西至下壩路,北至工人文化宮,現有景範小區、西湖花園2個小區。原片區主要巷道有35條,由寧樹路東首順時針抱彎排序,分別有致和堂巷、北關橋巷、火星廟巷、火星廟西山巷、唐家巷、喻家巷、夏家巷、武當行宮、堂子巷、大桑家巷、小桑家巷、西水龍局巷、草菴堂巷、東山巷、大王廟巷、小王廟巷、小郎廟巷、福慧巷、塔院、花溝西、花溝東、夏家巷(西)、下壩、水龍局巷(東)、水碼頭巷、喻家巷(北)、老鴉塘西邊、唐家巷北、老鴉塘東邊、火星廟後、洪山堂巷、洪山堂後巷、萬緣庵巷、萬緣庵巷(北)、浙江會館巷。

  說明:

  1、臺城老大街最終形成於1965年,東起陸家灘,經東壩路、鼓樓路、人民路、寧樹大街、新橋路,西至下壩大王廟,全長約7華里,俗稱“七里長街”。

  2、1995—2004年滾動實施五期舊城改造,老城區改造面積約佔五分之四。本目所列消失的路街巷僅涉及其改造區域以內部分。3、為閱讀方便,本目以“七里長街”為軸線,由東往西切塊進行敘述。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二百四十五年前的東臺縣署


  東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縣。時縣署設在東臺場五鋪。今東臺市區鼓樓路商業步行街東首南側。

  署址原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齊宗道以明真觀故址創建的察院,以後圯毀。清乾隆五年(1740)改建為水利同知辦公的官舍,三十三年(1768)東臺建縣時,按原奏請“以東臺同知衙門改駐”,由首任知縣王玉成擴充改建為縣署。典史署在縣署右側,乾隆三十八年(1773)購民房改建,附於縣署內。

  縣署時有:大門、儀門、二堂、庫房各4楹;內宅前寢7楹,廂房3楹,後寢6楹,廂房2楹;寮廳、理事室各4楹;南、北書齋計36楹;左、右從房為屋者17楹;書吏房左、右各7楹;隸舍左、右各10楹;土地祠4楹;囹圄22楹。其建築規模之大,僅次於設在東臺場的鹽運泰州分司署。

  清沿明例,行知縣制。東臺縣署設知縣1人,掌管全縣政務,如判決爭訟,斷定法刑,勸農賑貧,誅除猾奸,興辦教育,頒佈政令。縣丞1人,協助縣令工作。訓導1人,負責科舉,教導生員。典史1人,負責緝捕盜賊,查辦案件。

  署內設有三班六房,受縣令、縣丞指揮使用。三班即皁班、壯班、快班,負責警衛、捕盜。六房為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由胥吏承當,承辦縣內下屬人員的任免、升降、考核、調動,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入,禮儀、祭祀、科舉,兵役、軍械,刑獄,工程、工匠、屯墾等項具體工作。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早在明清時期,東臺城就是水陸交通、商賈雲集的蘇北經濟重鎮。建縣之前區劃為淮南“中十場”(鹽場),由於海鹽的輸出,帶來了經濟富庶、城市繁榮,形成了十一街、六鋪、三坊的城市格局,有名目的街巷205條,遍及城內的大茶館、零零星星散落著一些小茶館、荒茶館,滿足東臺城各色人等的生活習俗:“早晨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沐浴)。”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988年2月5日,東臺撤縣建市大會在東臺城人民劇場舉行。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90年代初建造的東臺市政府辦公大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2009年新建成的東臺市政府辦公大樓(人防大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曾為東臺第一街的縣府街(全景)


  縣府街,位於東臺東壩路南側50米左右,與東壩路平行,東西向,因靠近縣府而取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拓寬臺城老大街時,去彎取直,在縣府街北側建成東壩路。縣府街東出口處與東壩路會合,西首為東臺舊縣署正門,長500米,寬2.5-3.5米,中間用長近1米、寬0.4米長方形條塊石鋪設,兩側用小青磚側面鋪設,下有下水道。自東壩路建成後,此街日益冷落。七里長街與通榆公路(老204國道)接通後。東壩路人車流量日益增多,每逢堵塞時,行人和車輛則改道從縣府街通過。

  古街自有古巷。從巷名就可以看出,縣府街的那些古巷很有人文氣息。街南自西往東:照壁牆巷,巷口有塊“照壁牆”,故名;東倉巷,位於糧食倉庫向東,故名;天福堂巷,巷口原開設“天福堂”藥店,故名;朱家巷,因姓得名;大堂巷,巷口原有浴室,俗稱澡堂,故名;石頭巷,巷內的路面是由石頭鋪成的,故名;東昇樓巷,巷口曾有“東昇樓茶館”,故名;百歲巷,巷內有一姓許的老人年過百歲,故名;魁星樓巷,巷內原有一座三層大角樓,供“魁星菩薩”像,故名。

  街北自東往西:陸家灘,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是海灘,住著六戶人家而得名;潘家巷,因姓得名;安疏巷,原名“王家棺材店”,解放後改為安疏巷;大橋巷,巷內有座磚橋,故名;小橋巷,比大橋巷短些,故名;嚴家巷,因姓得名;朱進士巷,明朝時巷內有一朱姓考取進士,故名;陸家巷,因姓得名;日輝壩巷,因有“日暉壩”得名。

  2003年至2005年實施五期舊城改造,縣府街退出,原街南現為新壩小區,街北現為金地.盛大花園居民住宅小區,原東壩路則合併於新的鼓樓東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路”的歷史變遷


“鼓樓路”的歷史變遷


  東臺自明隆慶三年(1569年)築土城以來,城區面積不斷擴大,也就形成了眾多街巷。現今的鼓樓路便是臺城老市區的主街道。

  古鼓樓路,位於臺城泰州分司署東,明崇禎五年(1632年)興建,跨越丁字形街口,建造上下兩層,磚木結構,單翅閣樓一座;下層有南、西、北三門為街巷通行要道,東邊進口處置有木梯,可登樓一覽街景,樓上有風火銅頂,為貴重文物,民國20年(1931年)被盜後換瓷頂。新中國成立後拓寬街道時拆除。 古鼓樓路僅是臺城主街道其中的一段。整個主街道東起陸家灘,西至大王廟,長3.5公里,俗稱“七里長街”,由東向西分成12條街,即迎春門街、縣府街、武廟街、鼓樓街、下馬牌街、新壩街、綵衣街、毓秀街、土地堂街、寧樹街、便民街、新盛街,街幅只有3米~4米,行人車輛常常堵塞,“綵衣街上人碰人”是當時的寫照。主街道中間用1米長的麻石架空鋪排(下為下水道總幹道),兩側輔以小青磚。由於年代久遠,路面常處於破舊狀態。民國時期出版的《江蘇省政述要》載:民國23~25年(1934~1936),東臺城曾對部分街道進行翻修,綵衣街、毓秀街於民國23年8月(1934年)翻修完工,支銷經費612.74元;土地堂街、寧樹街於民國25年5月(1936年)翻修完工,支銷經費1112.82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臺縣人民政府於1952年11月成立以生產建設科科長夏錦聖為主任、城區區長王驥為副主任的臺城街道拓寬委員會,籌劃臺城街道拓寬事宜。從1953年起,先後拓寬了鼓樓路(包括原武廟街、鼓樓街、下馬牌街)、人民路(包括原新壩街、綵衣街、毓秀街)、東壩路(包括原迎春門街、縣府街)以及寧樹路東段(即原土地堂街)。街幅均拓至11米,中間車行道7米,初為砂石路面,1970年後逐步翻建為瀝青路面;兩側人行道各2米,用小青磚輔成。其中,1953年秋,臺城開始第一次拓寬街道,東至陸家灘,西至新東橋,長850米,從原3米寬拓為11米寬,中間車道7米,兩側人行道各2米,路面質地為砂石,1990年鼓樓小吃部至新東橋段改建混凝土路面; 1958年拓建人民路段,起至新東橋,終至西十字街,長660米,1990年改建混凝土路面;1962年拓建寧樹路東段,起至西十字街,終至火星廟巷,長300米,1984年改建混凝土路面; 1980年新建東壩路段,西至東門橋,東至公園路(現海陵路),長395米,1990年改建混凝土路面。至此,老大街分別由東壩路、鼓樓路、人民路、北關路、寧樹路等5條路組成。

  1995年至2004年,東臺老城區進行大規模改造。1999年,對老大街亦進行全線拓寬。2007年12月18日《東臺日報》公佈:原東門路、東壩路、鼓樓路、人民路整合更名為鼓樓路,全長2750米,步行街為鼓樓中路,步行街東、西路段命名為鼓樓東路、鼓樓西路。新命名的鼓樓路,因此地舊時有一座鼓樓而得名。鼓樓東路西至海陵南路,東至範公南路(老204國道),長1300米,寬15米,路面質地水泥,道路等級三級;鼓樓中路(現步行街)西至鼓樓西路,東至海陵南路,長650米,寬18米,路面質地大理石,道路等級二級;鼓樓西路東至鼓樓中路,西至寧樹路,長800米,寬15米,路面質地水泥,道路等級三級。至此,寧樹街、北關路已不在鼓樓路的範圍以內。

  注:鼓樓街——泰州分司署(人民大會堂)至西屏門。

  綵衣街——聚東門(今人民劇場)至竇家樓巷。

  毓秀街——竇家樓巷至火星廟。

  便民街(又稱寧樹街)——火星廟至便民門。

  新勝街——便民橋至大王廟。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縣府街 因舊縣政府所在地得名。東西走向,西起海陵南路(老東臺縣署門前),東至東門橋。現屬東壩小區地域。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縣府街 西段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縣府街 西段 公園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照壁牆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縣府街 中段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縣府街 東段(百歲巷東)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石頭巷——位於舊縣府街中段,巷為東北至西南向,以巷內地勢較高、鋪設石板、過路人雨天行走不溼腳而著稱,成形於清乾隆時期。石頭巷居民善花卉,從政、經商者居多,巷道狹長幽靜,似小家碧玉,庭院深深,居民生活悠閒自得。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陸家灘


  東臺河是東臺的母親河。有不少人以為該河西起謝家灣。其實,歷史上的東臺河西起臺城的陸家灘頭。

  1955年11月10日至12月中旬,建設東臺河工程,共挖土方438.8萬立方米,途經東臺、城東、四灶、六灶、曹丿、新曹、八里、新曹農場等鄉鎮場,東至弶港蹲門口海堤,全長52.2公里。由於工程浩大,動用了東臺、大豐、鹽城三縣民工7萬人。

  1956年3月20日,東臺至蹲門口輪船通航。

  1958年11月至1959年2月,開挖完成南北向通榆運河東半河(稱“半拉子”工程)。輪船碼頭便由陸家灘頭移至謝家灣(老化肥廠旁邊)。後人亦誤解為東臺河西起謝家灣。

  1957年起建設地方國營造紙廠,原東臺河陸家灘頭至通榆運河段成為該廠排放廢水河,九十年代後逐步被填平,並建成新的城區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東路 餘家小木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 南段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 北段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67年天福堂巷4號 徐宅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 中段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82年縣府街天福巷4號 翻建後 徐宅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4號徐宅 堂屋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文明標兵戶 獎狀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99.03.04 拆遷通知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99.03.10 拆遷時室內堂屋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房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走廊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西牆上平臺外樓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屋面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走廊內大門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大門口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99.03.11拆遷交房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搬遷交鑰匙第一人

   1999.03.13 東臺日報 第一版刊登 縣府街搬遷,徐鶴森:搬遷交鑰匙第一人。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 餘宅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 潘宅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天福堂巷 楊宅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99年東壩(鼓樓東路)拆遷全圖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路牌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東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中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人民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人民大會堂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公安局 三裡橋派出所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路 丁字街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鼓樓路 丁字路口(老廣播站二層小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丁字街口(向北體育場)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葡萄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電影院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電影院出口處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童家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人民劇場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東風)照相館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新東橋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中十字街 五金公司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原中國人民銀行 中十字街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人民西路(鼓樓西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方來巷 東臺劇場對面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西十字街口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西十字街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寧樹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寧樹路(東臺鎮政府對面)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鎮幼兒園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土地堂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三元酒家 飯店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金家墩——位於寧樹路東側、綵衣街南側,是東臺城有名的古文化區及富商聚集地。巷內一律黃麻條石鋪砌,住戶有金、汪、張、鮑、徐、童等富商,僅汪氏一家就有七個串堂三進,並建有汪氏家祠,從明代延續至今生生不息。各大戶住房精雕細作,氣勢非凡,為東臺民宅之精品,堪稱“古民居博物館”。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金墩牌樓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金墩鮑家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金墩老茶園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文廟巷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新橋河邊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磨擔巷,原東臺鎮醫院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大王廟(海河邊)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中學南大門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體育場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老幹部活動室 大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中醫院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新東東路全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供銷商場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電信微波塔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電視塔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望海橋西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亭南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新東西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新東東路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亭橋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亭菜場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1985年8月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週年,東臺縣為彰顯新四軍的豐功偉績,弘揚鐵軍精神,決定在城區東進廣場中央豎立一座“新四軍東進” 雕塑,作者吳為山。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東臺車站

◆來源:美篇—xu jin

【東臺記憶】一個老東臺人記憶中的東臺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