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農村電商生態圈

電子商務 農村電商 農村 三農 學思行 2017-03-25

2014年底,電商扶貧被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列入“十大扶貧工程”之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誌著農村的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農村電商經過這幾年的探討和實踐,以下從幾個方面進行交流:

農村電子商務(以下簡稱“農村電商”),不是在某個電商平臺開幾個網店;電商扶貧,也不是扶持幾個貧困戶上網或者幫助幾個貧困戶網上賣東西。如果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出發,利益相關者只涉及到農戶、農村服務點、某電商平臺,從電商的模式上講,只涉及到B2C或者C2C(網上零售),這種認識,是帶有侷限性的。

農村電商現在討論較多的是縣域的農村電商,在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縣域農村電商生態圈”的概念,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縣域農村電商需要考慮的要素。

1. 定位

縣域農村電商的業務是什麼?把農產品/服務賣出去(產品:農產品上行,服務:旅遊、酒店/民宿),把工業品買進來(工業品下行),為村民提供各種便民服務,精準扶貧。

縣域農村電商服務的目標客戶群體,客戶定位除了C端(消費者)之外,還應該考慮B端(企業、批發商、零售商)客戶群體。從業務的角度分類,目標客戶群體有客戶分為城市端的客戶(農產品上行銷售的對象),和農村端的客戶(工業品下行的對象)。

針對城市端的客戶,農村電商的產品/服務為:旅遊路線(親子游)、酒店(民宿)、工藝品、農產品(土特產)、定製果園/菜園/茶園等。對於農村端的客戶群體,主要銷售的產品/服務有:日常消費品;家電電器,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農用機械等;針對農民的日常便民服務,還包括了為村民提供電話費、水費、電費、包裹代收、小額金融存取款等綜合服務等;針對B端的客戶,還可以提供倉儲/物流及其衍生的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對於農產品的定位,我們要做進一步的精準分析,作為購買方而言,如果決定要從農村裡面買農產品,他考慮的核心需求,肯定不是這個產品有多便宜,他可能真正關注的核心在於食品是否安全(這時候我們就要考慮產品可溯源,是否有配套的檢測機制)、或者這個產品是獨一無二的(比如私人定製,這是我自己的菜園,吃得放心<無公害種植>,同時可以帶家人來獲得接觸大自然和親子種植採摘,或者邀請親朋好友通往)這時候他關注的是體驗和通過購買這個產品的榮耀感。如果能滿足這些因素,產品在定價方面,是可以獲得較高的溢價的。

從產品的選擇上,生鮮產品是不合適在做C端交易的,存儲不便、過程損耗大,分揀成本高,物流費用高,利潤不足以覆蓋過程的成本,只適合做高端定製,還需要有冷庫及冷鏈做配套。適合網上零售的,一般都是乾貨容易存儲運輸的。生鮮一般只適合做B端,團購、定製,如果做供應鏈金融的動產存貨融資,則只適合凍品和乾貨了。

定位,首先解決的是做什麼的問題。

2. 業務系統

從業務系統的角度考慮,就是產品通過什麼方式賣給客戶。目前電商主要有兩種形式:藉助第三方電商平臺和自建電商平臺。第三方電商平臺主要有京東、天貓(淘寶)、賣貨郎、樂村淘等。自建電商平臺又可分為,B2B:如找鋼網、易塑家;020:如河北清河的“百絨匯”網,100多家商戶在上面設立了網上店鋪,店中店入駐,線上引流、線下體驗、銷售;B2C模式:“清河羊絨網”、 浙江遂昌“趕街網”等。

縣域電商採用第三方平臺的形式,優勢和不足都很突出,優勢是平臺有了足夠的人氣和流量,不足在於:要在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將你的商鋪頁面排在前三,花錢購買排名是必不可少的,由於同類產品眾多,客戶每次進入平臺採購,都會有貨比七八家的思維,客戶的重複購買率不高,黏性不足,入駐商家需要不斷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吸引新的客戶。若干年下來,這些客戶真正意義上是屬於第三方平臺的客戶,和入駐商家的關係其實不太大。第三方電商平臺比較適合做C端客戶的生意,同時像旅遊、酒店/民宿、定製果園/菜園、供應鏈金融等衍生服務項目,第三方平臺是無法支撐的。

第三方電商平臺眾多,導出數據不便,系統之間相互隔離,每個平臺的運營規則不同,站在縣域農村電商運營以及決策的角度,對後續電商的持續運營、優化以及決策,均存在諸多的不便。

自建電商平臺,首先我們考慮的是定位的問題,就是做C端(個人消費者)零售,還是做B端(企業或批發),一個是選擇做哪一端,一個是選擇重點資源傾斜在哪一塊多一些。以往農村電商平臺推廣效果不好的部分原因在於,只做C端客戶,協助農戶個體上傳產品,然後銷售,線上線下缺乏統一策劃、運營、推廣,相關的資源沒有很好的配套,這樣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

做C端的自建電商平臺前期要做線上的推廣(SEO推廣、微博、微信、QQ,第三方電商平臺客戶資源導流),這個費用實際上和第三方電商平臺花錢買排名引流是差不多的;線下(報紙、廣播、電視,各種行業博覽會,農產品推廣會)結合;自建平臺如果做B端客戶,則客戶群要精準得多,交易形式可以更多樣化(B2B、O2O、C2B、集採眾銷等),同時基於交易流水衍生的供應鏈金融,更能增加交易雙方的黏性。

自建電商平臺的業務,交易的重心應該放在B2B(企業對企業)、C2B(企業定製)、集採眾銷以及旅遊、生態農業等相關業務上。

縣域農村電商的城市端和農村端兩者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農村端現在基本採用的形式,或者建立村級配送中心,或者找當地的小賣部/小超市合作,改造成為村級的配送中心。城市端目前採用的形式是小區的便利店或者和居委會合作,成為社區的配送中心。

農村端的服務點,由於這幾年的大力推廣,村一級的服務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了規模,但目前的現狀在於,工業品下鄉比較多,農產品上行的較少。對於縣域經濟而言,工業品下鄉,意味著當地的財政淨支出,收入則在異地的廠家,而產品的售後服務往往很難有效的保障,這種淨支出大於淨流入的現象,是不具備可持續性的。

業務,解決的是怎麼做的問題。

3. 關鍵資源能力

作為縣域的電子商務,要有效的發揮其作用,其核心的關鍵資源能力包括了國家政策及資金的扶持、本地的旅遊資源、本地特色農產品/工藝品、逐步完善的電子商務配套服務(如電商服務園)和倉儲、物流中心,以及相關電子商務人才的培訓,這些資源要有效的發揮其作用,就需要有統一的規劃和運營,如農產品的統一規劃種植、收購、包裝、營銷等。

政府要確保相關資源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農產品的地域品牌概念很重要,比如一說大閘蟹就想起陽澄湖,喝龍井就要西湖的,白芨就聯想到黃平。地域品牌的培育,需要政府投入資金以及相關的資源等,品牌打響後,政府要做的就是規範、引導、扶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

一個縣有幾個旅遊景點,分別有漂流、民俗風情小鎮、溫泉、生態農業體驗等不同項目定位,就可以通過自建電商平臺,將這幾個旅遊景點竄在一起,和旅遊公司一起開發特色線路旅遊,通過電商平臺,把當地的酒店、民宿、工藝品、生態體驗農場、定製果園/菜園、農產品等資源整合進來,甚至還可以幫企業深度定製年會民族特色旅遊等高端項目,通過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將縣域的資源發揮最大化,同時,這種資源的整合是不可複製性的。

4.盈利模式

縣域電商的盈利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農產品的銷售收入,農產品銷售又可以細分為農民散戶對C端的個人化銷售,以及統一組織生產或者根據企業定製的對B端的銷售,C端的電商銷售又可以細分為普通銷售,和C2B高端定製銷售(根據企業/家庭定製,農產品可以溯源),因此農村電商的收入要想有實質性的突破,就需要走B端客戶銷售以及C2B高端定製銷售的模式,這個需要有縣域的資源做統一規劃以及配套的資源、資金等扶持,成效會較快。

傳統的縣域電商,核算其收入來源的時候,主要關注點在於上網銷售的農產品,實際上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不僅僅是有形的產品,還有無形的服務,如旅遊服務(酒店/民宿費用,農莊)、生態農場體驗服務,高端定製果園/菜園等管理費用,都屬於收入的來源。

基於電商平臺交易流水的供應鏈金融(這一點,是無法基於淘寶、京東等第三方平臺的交易數據進行的,因為交易過程中,產品要放入指定倉庫,檢測機構要進行檢測,金融機構要審核交易),供應鏈金融在以往的農村電商實踐中,往往被理解為針對農村農戶個人的資金補貼或者微息貸款,實際上運作的效果不是很好。供應鏈金融真正發揮作用的交易形式在於B端,或者團購的行為,以下舉兩種常見的供應鏈金融的交易場景。

縣域農村電商生態圈

動產質押融資

縣域農村電商生態圈

預付款融資

5.縣域農村電商生態圈

縣域農村電商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政策、資源、扶持資金支持提供者),運營商(可以為縣政府牽頭成立的電子商務協會組織),產品/服務供應方(公司、個人)、產品/服務需求方(B端、C端)、代賣點、合夥人(互聯網代理機制)、當地經銷商、倉庫、物流、風控、融貸、保險、檢測、農村服務點、農產品品牌策劃管理等。

對於縣域而言,自建電商平臺可以將其電子商務相關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由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黃頁模式(以往簡單的B2C模式)轉變為基於深度服務的在線交易模式,提供旅遊、養生、酒店/民宿、農產品、二次加工、檢測、溯源、物流、倉儲等關聯增值服務,同時基於電商平臺的交易流水等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挖掘,開展供應鏈金融相關服務服務。

通過整合利益相關者,提供相關的增值服務,打造縣域農村電商生態圈。

更多商業模式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lidragon201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