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去的情懷 感受愉悅的體驗

購物,我們走過了從線下到線上的日子,我們失去了那份往昔的閒逛,消費的快感變得越來越隨便,生活的便捷自網購開始變得現實而又實惠,但曾經我們那種親手挑選,再和老闆聊上幾句的互動感,很難再體會到了。經過了幾年的線上線下的“戰爭”,消費者對於購物理念的升級,已從原有的產品需求提升到了情感、服務上的需求,那麼線下購物體驗也將再次迴歸。

何時“拋棄獨寵”的電商

6.18,這個各大電商“發明”的年中購物狂歡,已經深深植入到消費者心中,有經驗的消費者,會習慣性地將需要補齊的商品放進購物車,繼而設定好6月18日當天凌晨的鬧鐘,就算是提前為“血拼”做好了準備。雖然每一次“購物節”的數據,既滿足了電商平臺、商家對於營銷指標的要求,也滿足了消費者的購物慾。然而,深入思考,消費者得到的僅僅是一件商品,失去了購物過程中最愉悅的體驗——探尋、交流。

與當下城市工作、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相契合,線上購物能滿足消費者求快、求穩、求準的心理訴求。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購物變成為了純目的性的消費。當購物不再需要和三五好友前往商店,精心挑選,進行意見交流的時候,消費就已轉變為機械式的勞動。和電商相比,實體商業擁有一個天然的品質,那就是消費平臺不僅僅是一個買賣空間,更是實際體驗和人際關係的結合。

情感缺位的彌補之道

過去,購物被當作享受,是回饋忙碌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如今卻被剝離得僅剩需求。在這樣的環境下,回想當年,一家人吃碗麵條;一家老少趕個集買上些雞鴨魚肉;長輩逛個菜場也能和店家變成老熟人,見面定要絮叨上半天的場景,似乎已離我們遠去。確實,那時生活範圍很小,時光很慢,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非常的近。而現在,忙碌的工作、擁堵的交通、頻繁的加班和少有舒適安逸的購物中心,讓消費者難以真正享受消費購物的樂趣。

回到今天,我們在努力找尋曾經的生活,線下商家更在努力摸索如何吸引消費者再次迴歸到傳統消費的樂趣中來,像恆隆廣場逢節必做的各類精彩活動屬於內容吸引,即將開放的百斯德購物將公園植入商場屬於文化推廣,柏威年、凱丹等新建購物中心也有相應的消費吸引力,而諸如大商新瑪特、麥凱樂等傳統商業也在不斷推廣各式主題性活動。以前的購物中心以物質消費為主,但現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精神需求尚沒有滿足,而未來精神消費一定是市場趨勢,也是各大線下商家最應主要關注與推廣的業態。文 圖/明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