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其人其藝


【編者按】鄧拓原名鄧子健,福建福州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書畫收藏家。他的字另一個特點就是瘦勁洗練,以骨力勝。他的大字行書間或雜以飛白,或疏密相間,更顯搖曳多姿。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

鄧拓的書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常可在榮寶齋、和平畫店等櫥窗裡經常看到。有時,還可在一些學校的匾額或當門書屏以及歷屆書法展覽會上看到,這些都是行書大字。在自勉詩、家書之類的墨跡中,則是他的行書小字。他的字,不論大至徑尺,還是小不盈寸,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瀟灑俊逸,筆勢奔放,通篇氣韻很足,給人以一筆到底、一氣呵成的感覺,使漢字行書那流暢灑脫的特徵得到了充分展現。他的字另一個特點就是瘦勁洗練,以骨力勝。他的大字行書間或雜以飛白,或疏密相間,更顯搖曳多姿。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七言聯

鄧拓的字寫得好,有不少人向他索求墨跡,他一般都很痛快地答應。1964年寒假,福州同鄉黃賢俊在北京王府井榮寶齋櫥窗裡看到了他的巨幅手書,蒼勁有力,十分喜歡。後來見到鄧拓時,他就問了一句:“可否也給我寫一幅?”鄧拓滿口答應下來。過了幾天,果然託《光明日報》編輯黎丁捎來一幅字,寫的是一首詞:

毛錐動,彩雲生,蜀水巴山若有情。

展望高潮奔日夜,文章常助百家鳴。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在書法藝術方面,鄧拓不但長於實踐,還在理論上作過一番探討。60年代初的《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裡,就有他寫的《大膽練習寫字》《書畫同源的一例》《講點書法》《選帖和臨池》《有法與無法》《從紅模字寫起》等多篇談論書法藝術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觀點,不僅對初學寫字的人有幫助,而且也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讚譽。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鄧拓不反對臨帖,但不贊成死抱住一種字帖,臨之摹之。他在《選帖和臨池》一文中寫道:“要知道,無論學習哪一種字帖,對於初學者一些最基本的筆法,然後練習普通的大小楷。等到筆法完全學會、能夠運用自如的時候,隨著各個人的喜愛,自己選擇一種字體,同時儘量多看各種法帖墨跡,融會貫通,就能寫一手好字。”他自身的書法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據他姐姐講,鄧拓早年臨習顏字、柳字,在福州老家時,每天未明即起,用自己拿麻繩捆成的“抓筆”,蘸著清水在方磚上練字,力求鑽進去、學得像。成年以後,便逐漸衝破規矩,寫自己的字。在他的墨跡裡,再找不到一絲顏、柳的味道,也找不到同別的名家的瓜葛。他的字就是“鄧體字”,是獨一無二的書法體例。他這樣主張,也是這樣實踐。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鄧拓對於如何運筆,也有自己的主張。當時流行的一種意見是要緊握筆管,特別要求學生著力握筆,以全身之力,由肘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筆管,而注於筆尖。因為學生很難掌握這一點,有經驗的老師就站在學生身後,出其不意地去拔學生手裡的筆管,以拔不掉的為好。鄧拓在《講點書法》一文中批判了這種做法。他引用蘇東坡的一段話:“獻之少時學書,逸少從後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僕以為不然。知書不在子筆牢。浩然聽筆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鄧拓由此評述說:“蘇東坡的這一段議論,應該承認是講得對的。”從鄧拓對舊說的評價,再看他所寫的字腕力靈活,就可以想象他作書時,必定不是墨守日說,死執筆管的。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鄧拓年輕時,因為研究中國歷史,接觸到許多美術方面的史料,那時,他對中國曆代繪畫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解放後,曾因工作勞累過度,患有嚴重的偏頭痛,每當病情惡性發作,讀書都有困難。他又不甘心白白把時間浪費掉,便以欣賞和研究歷代繪畫來代替讀書。由此使他對歷代繪畫的興趣越來越濃,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了。他曾經風趣地對別人講:“從事畫的研究,好處很多,一能富知識,二能開拓眼界,三能振奮精神,四能治療偏頭疼。”他還說:“中國曆代的繪畫,藝術水平是很高的,但如果只從藝術角度去看,還遠遠不夠。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繪畫本身就是活的歷史教科書。因為畫面反映的,是當時當代不同階層人物活生生的寫照,是社會狀況的縮影。當然,也體現畫家本人的精神境界和藝術風格。由畫面再及於所用絹絲、紙張、墨質、顏料,還可以觀察出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真是一“研”多得啊!”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研究歷代繪畫,必須重視收集第一手資料。為此,鄧拓多方訪求,購買和鑑賞古畫。他常同一些收藏家交流藏品,觀賞切磋。他與北京的吳作人、周懷民、黃冑、許麟廬,上海的謝稚柳、唐雲,遼寧的楊仁凱等畫家、收藏家過從甚密,或觀賞藏品,或品評新作。1962年,他幾次為周懷民收藏的董其昌、仇十洲、文徴明、王麓臺、新羅山人等珍品作題跋,就畫圖的意境、風格、紙質、裱工等,或詩或文,雖寥寥數語,卻精到、中肯。在明代仇十洲《溪山欣賞》上面,就有鄧拓的題詩:

十里溪橋隱士家,清樽明月話桑麻。

仇英真跡無俗韻,邀得衡山錦上花。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詩後,他還附上一篇短語:“此卷為周懷民同志珍藏精品之一,亦仇十洲作品中之特出者。蓋尋常所見之仇氏面目多屬纖細之工筆畫,此卷則於工細之外兼有寫意之筆,實屬難能可貴。後幅文徵明題跋諸多讚辭,非泛泛之論。好畫好跋相得益彰。餘於欣賞之餘愛書數行,未知鑑家以為何如?”在收藏的名畫上寫提拔,這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興,不僅使文友之間増進了友誼,也反映了鑑賞家的欣賞水平。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為了更深人地研究古代繪畫,鄧拓還擠時間到博物館去接觸歷代作品,不斷提高自己的鑑別能力。他懂得,如果本身缺乏鑑別知識,對作品就無法作出具體的分析,結論必然會出偏差。開始,他把注意力放在近代和晚清作品上。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積累了許多專業知識,能提出獨立的見解。他既有實踐,又有理論,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又能深挖野史文獻,對問題研究得深透,新意層出。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研究繪畫藝術,特別是古代繪畫史,往往涉及到對印鈐的研究。鄧拓在這方面下功夫很深。他曾在一份手稿上寫道:“宋元以後士大夫文人,製作一些藝術欣賞的印章,遂使畫、書、刻三種藝術融為一體。篆刻藝術在宋元時王俅等著錄秦漢印章,作為欣賞。後來趙子昂、錢選、王冕等便從事這種創作活動。王冕使用青田花乳石後相習成風。明代文彭為第一流,推為一代宗師,對後來影響很大。何震與文彭合稱‘文何’,他們力宗秦漢,提倡學漢印風格,仿古之風,以漢印為正宗。以後發展到清代為鼎盛時期,形成浙皖兩大派。浙派的丁敬為浙西諸家之祖。皖派祖述何震,近世齊璜皆承前啟後,獨創一家。”通過這篇簡潔的勾勒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對歷代印章的發展演變是作了專門研究的。為了把這項研究搞得更深人,他還多次同一些專家切磋,並收藏和請金石家篆刻了一百多枚印章,有的大如拳頭,有的小似豆粒。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書法作品

鄧拓熱心古畫收藏,最常去的地方是榮寶齋畫店。每當看到心愛的古畫,常不惜重金購買,到外地採訪也不忘搜求古畫。不過,他的收藏活動,始終堅持三個原則:第一,凡國家文物部門準備收藏的作品,自己一概不收藏;第二,凡屬爭論較大的作品,國家文物部門不肯接受的,儘可能加以收集保護;第三,凡個人收藏,都用自己的錢,絕不動用公款。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手稿

鄧拓收藏購買文物古畫,用的是自己的工資,包括幾乎全部稿費。他寫作《燕山夜話》,共得稿費二萬多元,也全部拿來購買文物和古畫。鄧拓由於搞收藏,個人沒有存款,手頭經常拮据,有的朋友勸他要給孩子留點錢,他說:“孩子將來可以自立。”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信札

他還說:“我搞個人收藏,並不單單出於個人愛好,也不把它當成財產,到了一定的時期,自然捐贈國家。”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鄧拓信札

鄧拓是這樣說的,也真的這樣做了。1964年,他將個人收藏的最好的一批古代繪畫共154件,整理得清清楚楚,裱糊得乾乾淨淨,開列出目錄清單,註明年代作者,無償地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其中包括宋畫5件、元畫9件、明畫35件,除有經鄧拓搶救、極其珍貴的蘇東坡《瀟竹石圖》外,還有我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的徐渭、朱耷的作品,有明代四大家沈石田、文徵明、唐寅、仇十洲的作品。這些捐贈的藏畫,有手卷,有冊頁,有立軸,有中堂,全系名家手筆。有些畫是鄧拓極其喜愛,一向珍如拱壁的。

鄧拓就是這樣,惟其珍貴,他才喜愛;惟其喜愛,才更願意捐獻於社會,奉獻於民眾。(本文原載《中華書法畫家》第15期)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1939年5月,陳波兒率戰地婦女兒童考察團到晉察冀邊區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1943年4月鄧拓於河北阜平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1939年5月,美國合眾社記者何克參觀八路軍繳獲敵軍重要文件,右起:聶榮臻、劉柯(翻譯)、何克、鄧拓


「第349期」鄧拓,其人其藝

模範醫院開幕典禮後,白求恩與到會的部分同志合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