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羅錦鱗簡介: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導演繫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等職。羅錦鱗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導演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地母節婦女》《榆樹下的慾望》《晚餐》《萬水千山》《愛情的傳說》《鳥》等近百部,體裁豐富,成就斐然。1986年,他執導的《俄狄浦斯王》是國內第一次公演的古希臘戲劇;1989年,他開創了用中國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先河。此後,他在此領域深耕不輟,享譽海內外,代表作品有《美狄亞》(河北梆子)、《忒拜城》(河北梆子)、《城邦恩仇》(評劇)等。2009年,因其在中希文化交流領域的獨特貢獻,雅典政府授予其“希臘文化大使”稱號。近些年來,年逾八旬的羅錦鱗先生致力於國內各類戲劇學術交流活動,對古希臘戲劇藝術的傳播更是不遺餘力。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8期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羅錦鱗簡介: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導演繫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等職。羅錦鱗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導演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地母節婦女》《榆樹下的慾望》《晚餐》《萬水千山》《愛情的傳說》《鳥》等近百部,體裁豐富,成就斐然。1986年,他執導的《俄狄浦斯王》是國內第一次公演的古希臘戲劇;1989年,他開創了用中國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先河。此後,他在此領域深耕不輟,享譽海內外,代表作品有《美狄亞》(河北梆子)、《忒拜城》(河北梆子)、《城邦恩仇》(評劇)等。2009年,因其在中希文化交流領域的獨特貢獻,雅典政府授予其“希臘文化大使”稱號。近些年來,年逾八旬的羅錦鱗先生致力於國內各類戲劇學術交流活動,對古希臘戲劇藝術的傳播更是不遺餘力。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8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二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羅錦鱗簡介: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導演繫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等職。羅錦鱗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導演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地母節婦女》《榆樹下的慾望》《晚餐》《萬水千山》《愛情的傳說》《鳥》等近百部,體裁豐富,成就斐然。1986年,他執導的《俄狄浦斯王》是國內第一次公演的古希臘戲劇;1989年,他開創了用中國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先河。此後,他在此領域深耕不輟,享譽海內外,代表作品有《美狄亞》(河北梆子)、《忒拜城》(河北梆子)、《城邦恩仇》(評劇)等。2009年,因其在中希文化交流領域的獨特貢獻,雅典政府授予其“希臘文化大使”稱號。近些年來,年逾八旬的羅錦鱗先生致力於國內各類戲劇學術交流活動,對古希臘戲劇藝術的傳播更是不遺餘力。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8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二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遙遠的星光》紙本油畫 1972年/李前寬

1972年初春,“文革”浩劫進入後期,電影廠尚未完全恢復生產,吉林省將舉辦全省美展,省內業界同仁很為欣喜並積極參與。我在9.6平米的“鳥巢”苦心構思畫題。那些日子我正醞釀創作一部作品,反映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提倡“新木刻運動”那段往事。當時,魯迅先生鼓勵木刻青年以木刻版畫為民族與時代的進步而戰,並積極推薦德國現代著名女版畫家柯勒惠支的木刻作品,《反抗》《母親》等名作正是在那個時期走進了中國。同時期,魯迅先生還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夜不能寐,深感中國之命運在於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突然,我眼前呈現一幅畫面: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魯迅先生剛剛讀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內心激動。他推開窗,望著深邃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居然忘記了手指間的香菸。背景的牆上正是先生推崇的版畫《反抗》,畫面是靜態的,而魯迅先生是心潮澎湃的。

畫作在長春市工人文化宮展出時有點兒轟動,有人驚訝:“前寬畫得好呀!”“可有人說他不會畫畫才改行學導演的!”《長春》雜誌封二發表了這幅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三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羅錦鱗簡介: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導演繫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等職。羅錦鱗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導演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地母節婦女》《榆樹下的慾望》《晚餐》《萬水千山》《愛情的傳說》《鳥》等近百部,體裁豐富,成就斐然。1986年,他執導的《俄狄浦斯王》是國內第一次公演的古希臘戲劇;1989年,他開創了用中國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先河。此後,他在此領域深耕不輟,享譽海內外,代表作品有《美狄亞》(河北梆子)、《忒拜城》(河北梆子)、《城邦恩仇》(評劇)等。2009年,因其在中希文化交流領域的獨特貢獻,雅典政府授予其“希臘文化大使”稱號。近些年來,年逾八旬的羅錦鱗先生致力於國內各類戲劇學術交流活動,對古希臘戲劇藝術的傳播更是不遺餘力。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8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二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遙遠的星光》紙本油畫 1972年/李前寬

1972年初春,“文革”浩劫進入後期,電影廠尚未完全恢復生產,吉林省將舉辦全省美展,省內業界同仁很為欣喜並積極參與。我在9.6平米的“鳥巢”苦心構思畫題。那些日子我正醞釀創作一部作品,反映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提倡“新木刻運動”那段往事。當時,魯迅先生鼓勵木刻青年以木刻版畫為民族與時代的進步而戰,並積極推薦德國現代著名女版畫家柯勒惠支的木刻作品,《反抗》《母親》等名作正是在那個時期走進了中國。同時期,魯迅先生還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夜不能寐,深感中國之命運在於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突然,我眼前呈現一幅畫面: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魯迅先生剛剛讀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內心激動。他推開窗,望著深邃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居然忘記了手指間的香菸。背景的牆上正是先生推崇的版畫《反抗》,畫面是靜態的,而魯迅先生是心潮澎湃的。

畫作在長春市工人文化宮展出時有點兒轟動,有人驚訝:“前寬畫得好呀!”“可有人說他不會畫畫才改行學導演的!”《長春》雜誌封二發表了這幅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三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觀音像寫生》(中國畫)/朱伯華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底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羅錦鱗簡介: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導演繫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等職。羅錦鱗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導演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地母節婦女》《榆樹下的慾望》《晚餐》《萬水千山》《愛情的傳說》《鳥》等近百部,體裁豐富,成就斐然。1986年,他執導的《俄狄浦斯王》是國內第一次公演的古希臘戲劇;1989年,他開創了用中國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先河。此後,他在此領域深耕不輟,享譽海內外,代表作品有《美狄亞》(河北梆子)、《忒拜城》(河北梆子)、《城邦恩仇》(評劇)等。2009年,因其在中希文化交流領域的獨特貢獻,雅典政府授予其“希臘文化大使”稱號。近些年來,年逾八旬的羅錦鱗先生致力於國內各類戲劇學術交流活動,對古希臘戲劇藝術的傳播更是不遺餘力。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8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二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遙遠的星光》紙本油畫 1972年/李前寬

1972年初春,“文革”浩劫進入後期,電影廠尚未完全恢復生產,吉林省將舉辦全省美展,省內業界同仁很為欣喜並積極參與。我在9.6平米的“鳥巢”苦心構思畫題。那些日子我正醞釀創作一部作品,反映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提倡“新木刻運動”那段往事。當時,魯迅先生鼓勵木刻青年以木刻版畫為民族與時代的進步而戰,並積極推薦德國現代著名女版畫家柯勒惠支的木刻作品,《反抗》《母親》等名作正是在那個時期走進了中國。同時期,魯迅先生還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夜不能寐,深感中國之命運在於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突然,我眼前呈現一幅畫面: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魯迅先生剛剛讀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內心激動。他推開窗,望著深邃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居然忘記了手指間的香菸。背景的牆上正是先生推崇的版畫《反抗》,畫面是靜態的,而魯迅先生是心潮澎湃的。

畫作在長春市工人文化宮展出時有點兒轟動,有人驚訝:“前寬畫得好呀!”“可有人說他不會畫畫才改行學導演的!”《長春》雜誌封二發表了這幅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三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觀音像寫生》(中國畫)/朱伯華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底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蒸蒸日上》(攝影作品)/袁廉民

《中國文藝評論》(刊號CN10-1342/J)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月刊。

●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2018中國最美期刊

● 中國文藝評論網全文收錄

● 中國知網全文收錄

● 維普網全文收錄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

●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

"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2019年第8期 總第47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為更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統總結和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文藝特別是文藝評論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為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新的文藝高峰提供借鑑和啟迪,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策劃,陸續刊發系列學術論文。

構建中國式藝術理論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內容摘要:探討藝術理論,可以採取既不同於非共通性、也不同於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種視角,這就是藝術異通性視角。由此視角看,藝術理論是關於所有藝術門類現象中的異通性關係的學問。門類藝術理論、跨門類藝術理論和一般藝術理論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論述需要跨越藝術門類界限,注重發掘藝術門類之間的異質性和共通性聯繫。歷史上先後出現過藝術即摹仿、美的藝術定義、藝術即無意識昇華、藝術即直覺、藝術無法定義等觀點,但有關藝術定義的傳統知識並沒有完全退場,而是依然在各種藝術理論形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變異地存在著。當前仍然存在以藝術為尊、開放性和分類性等藝術定義路徑。有必要依託中國的感興修辭範疇即興辭並參酌西方有關理論而建立一種中國式藝術理論構架。

關鍵詞: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構架 興辭 中國式藝術理論 藝術定義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李可染 1954年《江南水鄉》(水墨)


■戲曲七十年與未來遐想/傅謹

內容摘要:新中國戲曲70年曆程中,傳統戲的生存既幸運又曲折,歷經從禁戲、糾偏到傳統戲退出舞臺的波瀾,改革開放後終於獲得正常的生存環境;現代戲始終是最受重視的戲曲類型,雖有不少優秀作品,但是一直受非藝術的工具化理念影響,得失均令人思考;新編古裝戲中包含了諸多影響深遠、代表當代戲劇創作高度的新作,並且與傳統戲一道支撐著演出市場。而從盲目遵從現實主義理念到戲曲化成為普遍共識,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裝戲終於成為具有藝術共性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戲 新編古裝戲 現代戲 新中國70年 中國戲曲 戲曲評論

藝海雜談

■心懷家國 情繫人民——評曉光歌詞藝術作品/宋青松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等作品為切入點,從陳曉光是如何用音樂塑造形象,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時代同頻,如何豐富歌詞藝術的思想性等四個方面對其歌詞作品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曉光歌詞創作實踐的研究,對其作品的時代感、歷史觀、人民性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百姓情結給予了肯定。

關鍵詞: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詞藝術 歌詞創作 音樂評論

■“城市詩”美學散論/徐芳

內容摘要:本文從社會本體論與生命本體論的差異的角度,描述城市詩的美學輪廓。從生命本體論出發探討如何處理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關係,確認城市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混合體,展現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不是互相排斥與否定的關係,對自然的親近、敬畏乃至崇拜的情感與願望,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包括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城市詩美學結構之核心是氣氛、特徵、靈魂。

關鍵詞:城市詩 斷片美學 城市意識 詩歌理論

■臺灣青春電影在新週期的突破與迴歸/沈小風

內容摘要:在政治、工業、美學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下的臺灣青春電影,於2011年至2012年前後出現了一些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品,它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週期。新週期中的臺灣青春電影具有人才跨界、製作跨地域的顯著特點,不僅在題材風格上朝著多元方向發展,也在亞類型的實踐上向前邁進。而更深層的變化發生在電影的文化內涵上,這其中既有向主流的迴歸,也有對傳統的消解,更有在迴歸道路上的迂迴。正是在這種繼承與割捨中,臺灣青春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臺灣青春電影 類型電影 新週期 跨界 跨地域文化 電影評論

■守護與拓進——論郎紹君的美術批評思想與實踐/關子謙

內容摘要:“守護”與“拓進”出自於郎紹君學術文集《守護與拓進》,這兩個詞可以用於概括郎紹君的學術寫作。郎紹君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重要的美術評論家之一,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之間的雙重矛盾,他一直致力於以辯證的方法探索中國畫現代化革新如何“守護”與“拓進”,並試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多元、邊界模糊的語境中,整合出批評的共識和標準,避免“一元批評”和“異元批評”的窘境。

關鍵詞:郎紹君 美術批評 美術思想與實踐 美術史 中國畫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守護與拓進》郎紹君著


■論顏體的碑帖雙面屬性及其當代影響/楊慶

內容摘要: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將“顏字”推至書法史的重要高度,認為顏體兼具帖學、碑學之長。本文從宋明兩朝對顏真卿的接受、顏體中的“筆意雜沓”現象分別考證顏體的帖學、碑學屬性,並探討顏體碑帖雙面屬性對當代“碑帖融合”書法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顏真卿 顏體 碑學 帖學 碑帖融合 書法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局部)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發展路徑/馬翱

內容摘要:在古今中外的多方影響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本體,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無論如何創新,中國古典舞都不能丟掉中國傳統舞蹈的基礎,更不能丟掉傳統文化之“根”和“脈”。以當代審美視角重新探索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與發展,在提振文化自信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 當代性 舞蹈理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古典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攝影:葉進)

藝壇對話

■流行音樂如何緊跟時代的節奏?/陳小奇

內容摘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的音樂類型,有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本文從流行音樂的生髮土壤著眼,談及嶺南文化對流行音樂產生的影響,探尋時代對流行音樂發展的引領作用,歸納流行音樂追求個性的獨特旨歸,為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以及如何推出流行音樂精品提供些許指導。

關鍵詞:陳小奇 流行音樂 時代性 創作談

■陳小奇歌詞作品中的規範與創新/李煒 石佩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小奇創作了兩千餘首流行音樂作品,其作品以典雅、古意著稱。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他的詞作在準確把握漢語特點的基礎上,在語言創新和規範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尤其在化用古詩詞時,在遵循現代漢語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對古語詞進行改寫和二次創作。同時根據漢語語音特點,實現歌詞與曲調在韻律上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流行歌詞創作的三條語言學標準:創作時嚴格遵循語言規範;化用古典詩詞時注意古語今化;在美學追求上注重詞曲和諧。不少學者從音樂學、文學、社會學等角度對陳小奇的作品及相關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陳小奇的歌詞作品。

關鍵詞:陳小奇 歌詞 語言學分析 流行音樂 音樂評論

作品分析

■以虛寫實 以實喻虛——評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劉憶

內容摘要: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是一部以修築青藏鐵路為背景,表現漢藏軍民情誼的現實題材作品,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的主題。本文圍繞該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敘述情感的節奏和虛實之路的多重含義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舞劇在現實意義表達方面的藝術創新和文化意義,揭示作品通過肢體所闡釋的“天路精神”。

關鍵詞:民族舞劇 《天路》 舞劇評論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民族舞劇《天路》(圖片來源:國家大劇院官網)

藝史新知

■吳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來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對談/郭昌平 陳冬梅

編者按:《康定情歌》是一首家喻戶曉、飲譽全球的民歌,它讓康定這一邊塞小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成為了世人魂牽夢繞的愛情聖地。《康定情歌》的採編者吳文季是泉州人。他讓康定和泉州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深度鏈接。康定民歌研究專家、四川省甘孜州原政協副主席郭昌平與泉州學者陳冬梅的對談,以期深化對《康定情歌》這一經典作品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境外之鏡

■經由文學翻譯理解當代中國——日本文學翻譯家泉京鹿訪談/採訪人:劉成才

編者按:泉京鹿(いずみ きょうか),出生於1971年,1993年畢業於日本著名的貴族女校費利斯大學日本文學專業,1994年到北京大學留學,後在北京生活工作15年,2010年返回日本專職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工作,兼任中國外文局《人民中國》雜誌日文版專家,在早稻田大學、費利斯大學、立教大學等擔任中國文學翻譯講師,是日譯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最暢銷的翻譯家。曾將餘華的《兄弟》、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翻譯為日文。本篇訪談完成於2018年11月20日。

名家專訪

■開掘戲劇藝術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訪戲劇導演藝術家羅錦鱗/採訪人:趙建新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羅錦鱗簡介: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導演繫系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等職。羅錦鱗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導演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地母節婦女》《榆樹下的慾望》《晚餐》《萬水千山》《愛情的傳說》《鳥》等近百部,體裁豐富,成就斐然。1986年,他執導的《俄狄浦斯王》是國內第一次公演的古希臘戲劇;1989年,他開創了用中國戲曲演繹古希臘悲劇的先河。此後,他在此領域深耕不輟,享譽海內外,代表作品有《美狄亞》(河北梆子)、《忒拜城》(河北梆子)、《城邦恩仇》(評劇)等。2009年,因其在中希文化交流領域的獨特貢獻,雅典政府授予其“希臘文化大使”稱號。近些年來,年逾八旬的羅錦鱗先生致力於國內各類戲劇學術交流活動,對古希臘戲劇藝術的傳播更是不遺餘力。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8期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二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遙遠的星光》紙本油畫 1972年/李前寬

1972年初春,“文革”浩劫進入後期,電影廠尚未完全恢復生產,吉林省將舉辦全省美展,省內業界同仁很為欣喜並積極參與。我在9.6平米的“鳥巢”苦心構思畫題。那些日子我正醞釀創作一部作品,反映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提倡“新木刻運動”那段往事。當時,魯迅先生鼓勵木刻青年以木刻版畫為民族與時代的進步而戰,並積極推薦德國現代著名女版畫家柯勒惠支的木刻作品,《反抗》《母親》等名作正是在那個時期走進了中國。同時期,魯迅先生還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夜不能寐,深感中國之命運在於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突然,我眼前呈現一幅畫面: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魯迅先生剛剛讀完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內心激動。他推開窗,望著深邃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居然忘記了手指間的香菸。背景的牆上正是先生推崇的版畫《反抗》,畫面是靜態的,而魯迅先生是心潮澎湃的。

畫作在長春市工人文化宮展出時有點兒轟動,有人驚訝:“前寬畫得好呀!”“可有人說他不會畫畫才改行學導演的!”《長春》雜誌封二發表了這幅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三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觀音像寫生》(中國畫)/朱伯華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的封底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蒸蒸日上》(攝影作品)/袁廉民

《中國文藝評論》(刊號CN10-1342/J)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月刊。

●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2018中國最美期刊

● 中國文藝評論網全文收錄

● 中國知網全文收錄

● 維普網全文收錄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

●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

《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8期篇目摘要與四封藝術作品

選自“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

···要不再看看···

《中國文藝評論》嚴正聲明

喜訊 | 《中國文藝評論》晉身C擴

“中國最美期刊”《中國文藝評論》雜誌徵稿和徵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啟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