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③承認自己的“拖延屬性”

我承認我愛拖延,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改不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句話,你敢說嗎?其實,真的說出這句話,真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一種勇敢。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右撇子,一種是左撇子。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嚴重拖延的,一種是偶爾拖延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實是給大多數的“右撇子”設計的,比如像克林頓、喬布斯這樣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左撇子”,就很難掌握那些“看起來有效”的方法。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③承認自己的“拖延屬性”

我承認我愛拖延,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改不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句話,你敢說嗎?其實,真的說出這句話,真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一種勇敢。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右撇子,一種是左撇子。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嚴重拖延的,一種是偶爾拖延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實是給大多數的“右撇子”設計的,比如像克林頓、喬布斯這樣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左撇子”,就很難掌握那些“看起來有效”的方法。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因此,與其逼迫自己、承受失敗、陷入自責,不如根據自己的特性去尋創造更適合自己的好方法。

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你的自我感覺會好很多,行動力反而會增強。

因為,對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不快樂。

為當內疚和絕望的陰雲消散之後,我們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礙了行動。

比起千方百計的改掉拖延的毛病,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

拖拖拉拉不是罪,不必為此負罪,沮喪和罪惡感只會加重拖延的慾望。

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自己,巧妙利用自己拖延的習慣,去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③承認自己的“拖延屬性”

我承認我愛拖延,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改不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句話,你敢說嗎?其實,真的說出這句話,真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一種勇敢。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右撇子,一種是左撇子。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嚴重拖延的,一種是偶爾拖延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實是給大多數的“右撇子”設計的,比如像克林頓、喬布斯這樣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左撇子”,就很難掌握那些“看起來有效”的方法。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因此,與其逼迫自己、承受失敗、陷入自責,不如根據自己的特性去尋創造更適合自己的好方法。

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你的自我感覺會好很多,行動力反而會增強。

因為,對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不快樂。

為當內疚和絕望的陰雲消散之後,我們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礙了行動。

比起千方百計的改掉拖延的毛病,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

拖拖拉拉不是罪,不必為此負罪,沮喪和罪惡感只會加重拖延的慾望。

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自己,巧妙利用自己拖延的習慣,去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③承認自己的“拖延屬性”

我承認我愛拖延,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改不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句話,你敢說嗎?其實,真的說出這句話,真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一種勇敢。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右撇子,一種是左撇子。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嚴重拖延的,一種是偶爾拖延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實是給大多數的“右撇子”設計的,比如像克林頓、喬布斯這樣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左撇子”,就很難掌握那些“看起來有效”的方法。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因此,與其逼迫自己、承受失敗、陷入自責,不如根據自己的特性去尋創造更適合自己的好方法。

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你的自我感覺會好很多,行動力反而會增強。

因為,對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不快樂。

為當內疚和絕望的陰雲消散之後,我們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礙了行動。

比起千方百計的改掉拖延的毛病,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

拖拖拉拉不是罪,不必為此負罪,沮喪和罪惡感只會加重拖延的慾望。

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自己,巧妙利用自己拖延的習慣,去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研究表明,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想做而沒做的事,都有一再擱置的計劃,都有很多想法,最後無法實現。

“結構拖延法”,是一門利用自己的消極特徵、讓它為你服務的藝術。

運用結構化拖延法,創造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放在你清單的首位,它的重要性和難度讓你想逃避,進而有動力完成清單上的其它事情。

然後,再給自己列幾個日常Routine,幫助自己建立規律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最最重要的是,要想約束自己的拖延症,先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吧。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象。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
"
分類丨抗拖延、時間管理、任務管理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很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你說,開始都爛了,後面還能不爛嗎?其實未必。

如果用“爛的開始”,換來了一次完整的行動,那麼你可以說行動不完美,但不能說它浪費時間。

與之相比,更浪費時間的,是因為“爛的開始”而中途拖延、放棄,以及雖然開始挺好,但最終因拖延而“爛尾”的行動。

無數網絡作家,之所以從“這位太太”,變成了“這位大大”,不就是因為“下面沒有了”嗎?

今天咱們來分享一本“神書”。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後,我就對自己的“拖延症”放棄治療了,而且還和它成為了好基友。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約翰.佩裡是坦福大學榮教授,也是一位哲學家,比較出圈的是,他還因為一篇文章獲得過“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創了“結構化拖延法”,並發表在了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

此文從一發表就備受關注,數年時間內,成為Google搜索中點擊量第一名的相關網頁,幫助了一大批的資深拖延症。

文章發表之後,佩裡一直想為文章添加資料出書。

但是,鑑於他的拖延症,用時15年後,這本薄薄的小書才終於出版。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期間,他為《結構化拖延法》建立了個私人網頁、售賣了主題T恤,還主持了一檔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哲學清談》,但就是沒把書給寫出來。

足見這位仁兄的症狀,可能比我等更加嚴重。

與其它專家、教授不同,佩裡用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告訴我們:“你並不孤獨,沒必要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戰勝它,不如先學會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們不再從心理上“鄙視和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聰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結。

他們的普遍特點是,極少什麼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這樣的人,就是“結構化拖延人士”,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點?佩里斯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種“獨門解藥”。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①列出清單,虛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個清單,按優先級排出序列1234。

接下來重點來了:把清單上的頭條任務,放置“一個自我感覺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務。

這樣,你就會為了拖延著不去做這個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雖然不那麼重要、但其實也挺重要的任務。

儘管結果是,你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時卻做了不少別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單上列有這樣幾個事項:

1.審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
2.改學生作業
3.填寫教科書訂單
4.閱讀幾份論文初稿
5.寫結構化拖延法文章。

因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裡很快就把結構化拖延法這篇文章寫出來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那麼,對於清單最開頭的那幾件重要任務怎麼辦?

竊門就是:要選對優先級最高的任務,也就是清單中的第一項,審閱申請。

這個最理想的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不做也不會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也沒那麼誇張)。

在我看來,這種做事方法有點像養蠱:

傳說,古代苗人喜歡養蠱。
什麼叫養蠱呢?就是抓一群蟲子,什麼蜈蚣、蜘蛛、毒蛇、冰蠶、閃電貂、朱蛤......丟到一個容器裡,蓋上蓋子。
不給吃的,讓他們自相殘殺,凶猛的殺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過了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最終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是“蠱”。
這個蠱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結構化拖延清單,就是把一些同樣有些困難的任務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條自己最不願做(同時不是必須)的事項。

為了避免強迫自己吃掉蠱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蟲了。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②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規的一天又開始了,怎樣從滿滿的起床氣,變成滿滿的正能量呢?咱們可以運用“打勾大法”。

經過我的摸索,最簡單的日常“打勾”軟件,是微軟的Onenote,它是一個免費的筆記軟件,操作簡單。

假設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面寫PPT,或是做報表,那麼你要給自己做一份類似這樣的清單,放在Onenote中,並且把它存儲為模板,每天新建一個頁面進行打勾。

1、關掉鬧鐘
2、別按“小睡”按鈕
3、起床
4、去浴室
5、別回來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機
9、打開電腦
10、不要不要在上網亂逛
11、打開Word文檔
12、找到PPT文件、打開
13、在ONENOTE中打勾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這樣的一份清單,就是一份你的專屬Routine(常規清單),它的內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細節,通過對“應該”和“不應該”進行打勾,就能獲得一種有節奏感和規律感、計劃感的生活習慣。

而且,這種規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強大的機制推著人往前走。

當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項,找到PPT文件、打開時,你已經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正向循環的軌道中,難以再因頭刷手機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經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個勾,這感覺真好,真了不起,能給一天的開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說,“就算這一天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設定的幾個上Routine,就不會再有悵然若失、這一天毫無成就感的情緒產生。”

除了晨間Routine,你還可以給自己總結午間Routine、睡前Routine,經常修改和完善它們,它們就會變成你行動的強大助力。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③承認自己的“拖延屬性”

我承認我愛拖延,我承認我可能永遠也改不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句話,你敢說嗎?其實,真的說出這句話,真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一種勇敢。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是右撇子,一種是左撇子。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嚴重拖延的,一種是偶爾拖延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實是給大多數的“右撇子”設計的,比如像克林頓、喬布斯這樣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個“左撇子”,就很難掌握那些“看起來有效”的方法。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因此,與其逼迫自己、承受失敗、陷入自責,不如根據自己的特性去尋創造更適合自己的好方法。

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你的自我感覺會好很多,行動力反而會增強。

因為,對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不快樂。

為當內疚和絕望的陰雲消散之後,我們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礙了行動。

比起千方百計的改掉拖延的毛病,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

拖拖拉拉不是罪,不必為此負罪,沮喪和罪惡感只會加重拖延的慾望。

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自己,巧妙利用自己拖延的習慣,去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研究表明,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想做而沒做的事,都有一再擱置的計劃,都有很多想法,最後無法實現。

“結構拖延法”,是一門利用自己的消極特徵、讓它為你服務的藝術。

運用結構化拖延法,創造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放在你清單的首位,它的重要性和難度讓你想逃避,進而有動力完成清單上的其它事情。

然後,再給自己列幾個日常Routine,幫助自己建立規律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最最重要的是,要想約束自己的拖延症,先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結構化拖延者”吧。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象。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
斯坦福大學教授:運用結構化法則,讓你的拖延成為一種“藝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