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快報 記者 張宇璐 首席記者 張娜

作為教育線記者,我們常常會接觸到學霸群體,也在這個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一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曾有一家名為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的機構對2007年-2016年中國各地區高分考生進行研究,發現父母職業為教師的佔比最高,達到35%。

為什麼教師家庭盛產學霸?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

從小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堅持的毅力

胡蕾是杭州第二中學的畢業生,今年她剛剛以總分710分,全省28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沒錯,她就是來自教師家庭。胡蕾的媽媽吳愛萍在濮家小學擔任語文老師,爸爸則是娃哈哈小學的數學老師。

前兩天,胡蕾和在杭二中認識的學長學姐一起做了一個公眾號“Gaokaopedia學長說”,用親身經歷分享了一個“如何做好初高銜接”的話題,還晒出了自己的筆記和學習計劃。

其中,她對自己的學習規劃能力和自制力,就已經秒殺了不少人。

比如在高一前的暑假,她就自主學習了數學競賽、物理化學的高考內容。在暑假期間每天堅持刷3小時數學競賽題目,暑假結束時就已經把《數學》上冊刷完,還刷完了下冊的一半。

開學後,她依舊嚴格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來學習:每週一到週五,基本在第一節晚自修開始半小時之內完成所有課內作業(利用中午和下午課餘時間)。晚自修的剩餘時間,自主安排,加強薄弱學科,或進行數學競賽輔導。

這樣驚人的學習習慣和執行力,其實從胡蕾上小學開始,她的爸爸媽媽就已經有意培養了。胡蕾說,從小學的暑假開始,媽媽就會給她製作一個詳細的暑假計劃表,上面會精確到每天完成什麼作業、看什麼書,做完之後就一個個畫掉。一個個假期堅持下來,這個計劃表就從外部的要求,內化成了胡蕾心中的自制力。

胡蕾說:“其實我並不是一直都是學霸。我在小學五年級才從溫州來到杭州上學,之前一直都是在一所普通的村小上學,成績也算不上好。爸爸媽媽也沒有對我的成績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他們很瞭解需要培養我的哪些習慣,讓我去堅持做什麼事。比如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自己提出來想學書法和鋼琴,他們很支持我,並且這麼多年來一直監督我堅持下去。這直接培養了我學會堅持、能夠坐得住的性格,讓我能夠很專心地去做一件事。”

教師父母能用老師的經驗

幫助孩子處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胡蕾說,她這一屆杭二中同學中,高考年級前5名的學生,就有3名是來自於教師家庭。

如果要說教師家庭有什麼不同之處,胡蕾認為是父母能夠以老師的經驗和眼光,來幫助自己踩準各個學習的節點,激發學習的興趣,分析各種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胡蕾初中就讀於建蘭中學,初三後半段基本能夠保持在年級前10名。但在進入杭二中的第一次考試,她的排名卻只有180多名,當時給了她不小的打擊。

胡蕾說:“那次考試後,我就去找爸爸媽媽討論,他們很少聽我的抱怨,而是會鼓勵我去反思為什麼沒考好,幫助我分析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那次談話後,我就轉變了學習方法,把成績一點點衝了上去。”

胡蕾的媽媽吳愛萍說:“家長就要做家長的事情。所以在女兒上了初中之後,我就不過多幹涉學習,更多關注她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慣,我也會特地去找一些針對性的心理學書來看。我很喜歡閱讀,也會把這個習慣帶給孩子。孩子的閱讀要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過早地讀一些他們讀不懂、不喜歡的書,會抹殺他們的閱讀興趣。所以我們也會從老師的角度給女兒一些閱讀建議,讓閱讀真正成為她的一個興趣,這是會讓她一生受益的。”

杭二中老師:

一個班裡10多名學生來自教師家庭

2012年,快報記者曾經在杭州第二中學兩個班裡做過個小調查,96名同學中,學生來自一般職員家庭最多,教師家庭排第二。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生來自教師家庭的,佔總人數的21.3%。

7年過去了,現在情況怎麼樣?

記者聯繫上杭二中的趙初蓓老師,她去年擔任班主任。趙老師說:“我沒有做過調查,但是從自己多年的主觀感受來說,教師子女越來越多了。7年前的這個調查中,一個班有10人左右來自教師家庭。現在,感覺這個數據沒有減少,一個班裡10多名學生來自教師家庭(包括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是很常見的。綜合來講,教師子女這個群體,發展確實不錯。”

發展好到什麼程度?

去年4月,杭州高級中學推送過一條微信,曾在家長圈熱傳,介紹了學校物理組教師子女們的去向:

許剛老師的女兒,經過杭高三年學習,順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現在世界頂級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研。

陳明華老師的女兒,經過杭高三年學習,順利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現在美國杜克大學(世界排名20左右)深造。

物理教研組長管海平老師的兒子管惟中,在杭高就讀期間,對物理、化學等學科競賽情有獨鍾,物理化學競賽在國家級競賽中雙雙拿獎,目前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大學。

杭高歷史上第一個研究生學歷教師、物理組倪文老師,女兒自小對語言有過人天賦,後來就讀杭州外國語學校,後保送北京大學德語系。

……

一位高中老師說:“教師子女發展好,是有原因的。一來,教師相對有精力,可以輔導功課。如果自己輔導不來,還可以帶到辦公室請同事輔導,氛圍多好。”

小學教師的子女競爭力強

學習習慣影響後續發展

一位教齡20多年的高中班主任李老師說:“不同的教師家庭也有區別,總的來說,子女成就和父母所教的年級成反比。”

一般來說,小學教師的父母,子女發展最好,競爭力最強,這個主要因為學習習慣等是在小學形成的,父母抓得緊,基石打得牢,後續發展會好很多。

父母是高中教師的,日常工作比較忙,等子女也到了高中,學習習慣已經形成,能改進的不算多。但也有特別優秀的,身邊兩名同事的孩子,一個考進北大,一個在耶魯讀書。

“小學老師和學校的教育步調都是一致的,學校、家庭、孩子形成合力,所以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大學教師比較隨性一些,有不少想法,有時會覺得孩子做題是重複操練。我曾經遇到過直接讓孩子不做某項作業的大學教師家長。”李老師說。

老師的孩子優秀理所當然?

教師子女卻吐槽:壓力大、圈子小

小吳的爸爸是一所高中的物理老師,從小到大,他都生活在一個教工子女的圈子中,爸爸的朋友都是學校老師,關係好的幾戶家庭也都住在學校附近的小區。但是對於小吳來說,“老師的孩子”這個稱號一直是一個無形的壓力。

小吳說:“從小,大家都拿‘別人家’的孩子看我,覺得你爸爸是老師,你就理所當然應該是優秀的,教師子女之間還經常會有比較。我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我們的爸爸都是同一所學校的老師,也住在同一個小區。從我的書房窗口往外看,就能看到他的書房。為了在學習上不輸給他,我從初中開始每天晚上都會觀察他房間的燈光,他睡了我才敢休息。”

小陳的父母都是教師,“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就是我的媽媽,她教了我六年。小學畢業後,我覺得終於不用在她眼皮底下了,結果快開學時我知道她要調入我即將入學的初中,我極力反抗才沒讓我媽媽繼續擔任我的任課老師。”

小陳說,初中三年,因為父母的嚴格督促,基本沒有掉出過年級前五名。但在考上當地一所重點高中後,他開始了住宿生活,沒有父母的監督,那段時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高中三年,我基本上算是放飛自己,學習也沒之前那麼用功,雖然最後考上了一所一本重點大學,但和父母期望的985高校還有一定差距,那應該算我最大的一次叛逆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