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不完美媽媽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9-18
"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之初疏於照顧他們,無法讓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可怕而失控的,對他們充滿了惡意,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無能和不受世界歡迎的。

因此,父母是孩子人生底色的奠定者。

越小的孩子,父母對他們越重要。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不被父母喜愛和認可,如果被父母拋棄,那麼他們的世界就崩塌了。

在父母與孩子這種天然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下,討好父母,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生存本能。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之初疏於照顧他們,無法讓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可怕而失控的,對他們充滿了惡意,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無能和不受世界歡迎的。

因此,父母是孩子人生底色的奠定者。

越小的孩子,父母對他們越重要。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不被父母喜愛和認可,如果被父母拋棄,那麼他們的世界就崩塌了。

在父母與孩子這種天然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下,討好父母,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生存本能。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

在孩子的認知裡,被父母認可的行為和舉動才是“好的”,不被父母認可的東西就是“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對待孩子不同行為的認知和反應,決定了孩子人格發展的方向。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漸漸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化,形成了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常常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

如果說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那麼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

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相反,如果從父母那麼沒有獲得多少的愛,甚至相反是被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

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受到過父母的不正確對待和傷害,因此,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之初疏於照顧他們,無法讓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可怕而失控的,對他們充滿了惡意,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無能和不受世界歡迎的。

因此,父母是孩子人生底色的奠定者。

越小的孩子,父母對他們越重要。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不被父母喜愛和認可,如果被父母拋棄,那麼他們的世界就崩塌了。

在父母與孩子這種天然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下,討好父母,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生存本能。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

在孩子的認知裡,被父母認可的行為和舉動才是“好的”,不被父母認可的東西就是“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對待孩子不同行為的認知和反應,決定了孩子人格發展的方向。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漸漸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化,形成了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常常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

如果說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那麼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

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相反,如果從父母那麼沒有獲得多少的愛,甚至相反是被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

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受到過父母的不正確對待和傷害,因此,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父母會“傷害”孩子?

首先,由於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讓許多父母覺自己在子女面前有著天生的主動權和控制感。

尤其是那些自身人格發育不完整的父母,他們自己在童年時也曾受過傷害,一些傷害沒有及時得到療愈,就會很容易被各種類似場景激發起舊傷,這會讓他們對孩子的某些天性不能接受,一旦孩子表現出這種天性,就會激起他們的怒火。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之初疏於照顧他們,無法讓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可怕而失控的,對他們充滿了惡意,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無能和不受世界歡迎的。

因此,父母是孩子人生底色的奠定者。

越小的孩子,父母對他們越重要。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不被父母喜愛和認可,如果被父母拋棄,那麼他們的世界就崩塌了。

在父母與孩子這種天然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下,討好父母,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生存本能。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

在孩子的認知裡,被父母認可的行為和舉動才是“好的”,不被父母認可的東西就是“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對待孩子不同行為的認知和反應,決定了孩子人格發展的方向。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漸漸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化,形成了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常常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

如果說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那麼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

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相反,如果從父母那麼沒有獲得多少的愛,甚至相反是被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

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受到過父母的不正確對待和傷害,因此,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父母會“傷害”孩子?

首先,由於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讓許多父母覺自己在子女面前有著天生的主動權和控制感。

尤其是那些自身人格發育不完整的父母,他們自己在童年時也曾受過傷害,一些傷害沒有及時得到療愈,就會很容易被各種類似場景激發起舊傷,這會讓他們對孩子的某些天性不能接受,一旦孩子表現出這種天性,就會激起他們的怒火。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比如,一位朋友小時候因為愛哭而被媽媽視為添麻煩、難搞,常常因此受到嫌棄、打罵等屈辱對待,長大後她就特別討厭孩子“添亂”,也無法忍受孩子的哭聲。每當孩子有這兩方面的表現,就會激發她內在小孩的傷痛,從而也受到了她的冷落或打罵。

而哭,恰恰是孩子最初用來表達自己需求,當孩子哭聲得不到迴應或得到的是傷害後,漸漸地就不哭了,同時也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從小,她的孩子就沒有了自我,很怕別人不高興或不理她,常常犧牲自己來迎合別人。

一個人就是這樣學會了看別人臉色的。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之初疏於照顧他們,無法讓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可怕而失控的,對他們充滿了惡意,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無能和不受世界歡迎的。

因此,父母是孩子人生底色的奠定者。

越小的孩子,父母對他們越重要。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不被父母喜愛和認可,如果被父母拋棄,那麼他們的世界就崩塌了。

在父母與孩子這種天然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下,討好父母,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生存本能。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

在孩子的認知裡,被父母認可的行為和舉動才是“好的”,不被父母認可的東西就是“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對待孩子不同行為的認知和反應,決定了孩子人格發展的方向。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漸漸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化,形成了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常常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

如果說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那麼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

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相反,如果從父母那麼沒有獲得多少的愛,甚至相反是被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

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受到過父母的不正確對待和傷害,因此,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父母會“傷害”孩子?

首先,由於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讓許多父母覺自己在子女面前有著天生的主動權和控制感。

尤其是那些自身人格發育不完整的父母,他們自己在童年時也曾受過傷害,一些傷害沒有及時得到療愈,就會很容易被各種類似場景激發起舊傷,這會讓他們對孩子的某些天性不能接受,一旦孩子表現出這種天性,就會激起他們的怒火。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比如,一位朋友小時候因為愛哭而被媽媽視為添麻煩、難搞,常常因此受到嫌棄、打罵等屈辱對待,長大後她就特別討厭孩子“添亂”,也無法忍受孩子的哭聲。每當孩子有這兩方面的表現,就會激發她內在小孩的傷痛,從而也受到了她的冷落或打罵。

而哭,恰恰是孩子最初用來表達自己需求,當孩子哭聲得不到迴應或得到的是傷害後,漸漸地就不哭了,同時也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從小,她的孩子就沒有了自我,很怕別人不高興或不理她,常常犧牲自己來迎合別人。

一個人就是這樣學會了看別人臉色的。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心有力量的父母,不用看子女的臉色。

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自覺和不對等的對待,其實也是自己心裡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關係的一種投射。

而一個人早期的需求如果一直得不到滿足,他的內心可能是荒蕪的,他的能量固著在成長的某個階段,內在小孩依舊停留在那裡等待那份他沒有得到過的心理滋養品,心理年齡不會從這一年齡階段得以成長。

一些父母就會出現"錯位",在意識層面知道自己是"父母",濫用"父母"的權威身份,在潛意識層面,卻將孩子當成了父母,也就是說,這是一群人格不成熟的父母。

他們在心理上還是一個小孩,一個因為受過很多創傷,導致發育停滯的小孩,這種小孩,是有很多頑固的、難以改變的問題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理且正確的。

而他們面對子女長大後,自己漸漸失去了權威,就又回到那個內在小孩狀態,反而把孩子當成了他們的“父母”,小心翼翼地看他們臉色,並討好著他們。

這其實是他們內心沒有力量的體現。

最好的父母是能夠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鼓勵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擁有比較健康的孩子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模式。

他們自己能夠終生學習和成長,用言行做子女學習的榜樣,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引領孩子前進。並和孩子一起,成長自己的內在小孩。

這種模式下成長的父母和子女,都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因為內心擁有力量,誰也不用再去討好誰,不用看他人的臉色。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許多人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父母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開始看我的臉色了。而我們也會在父母面前不知不覺地大小聲,過後想起他們當時委屈求全的神情模樣,不禁感到心疼和內疚。

這樣的情形一直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日復一日地上演著。

這種情形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的情形似曾相識,只是我們和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逆轉似的變換?

那些小時候越是看著父母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生怕父母不高興,生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孩子,曾經有多弱小無助,長大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面前就有多小心和討好。

因此,許多人說,老人如小孩。這種現象,是輪迴,還是報應?

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造成的。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老人,都能做到平等尊重,做好各自角色位置裡所做的事,誰也不用看誰的臉色。

但事實上,多數人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才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這種奇怪而普遍的關係模式。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有成為老人的這一天。誰也不想自己在老了的時候,要小心翼翼地看子女的臉色。

如何破除這一魔咒?

這需要從我們本人開始做出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知上的升級。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孩子會討好父母?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完全無助的,他們的一切需求和行動都要依賴於父母的及時幫助才能得以滿足。

如果父母能及時對他們的信息做出迴應,並給予幫助,讓他們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可控的,對他們是充滿善意的。

對孩子而言,來自父母的接納、和顏悅色的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就代表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受世界歡迎的有價值的人。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極其重要,是他們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源泉。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命之初疏於照顧他們,無法讓他們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對孩子而言,這個世界就是可怕而失控的,對他們充滿了惡意,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無能和不受世界歡迎的。

因此,父母是孩子人生底色的奠定者。

越小的孩子,父母對他們越重要。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不被父母喜愛和認可,如果被父母拋棄,那麼他們的世界就崩塌了。

在父母與孩子這種天然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下,討好父母,幾乎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生存本能。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

在孩子的認知裡,被父母認可的行為和舉動才是“好的”,不被父母認可的東西就是“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對待孩子不同行為的認知和反應,決定了孩子人格發展的方向。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漸漸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化,形成了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常常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

如果說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那麼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

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相反,如果從父母那麼沒有獲得多少的愛,甚至相反是被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

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受到過父母的不正確對待和傷害,因此,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為什麼父母會“傷害”孩子?

首先,由於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讓許多父母覺自己在子女面前有著天生的主動權和控制感。

尤其是那些自身人格發育不完整的父母,他們自己在童年時也曾受過傷害,一些傷害沒有及時得到療愈,就會很容易被各種類似場景激發起舊傷,這會讓他們對孩子的某些天性不能接受,一旦孩子表現出這種天性,就會激起他們的怒火。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比如,一位朋友小時候因為愛哭而被媽媽視為添麻煩、難搞,常常因此受到嫌棄、打罵等屈辱對待,長大後她就特別討厭孩子“添亂”,也無法忍受孩子的哭聲。每當孩子有這兩方面的表現,就會激發她內在小孩的傷痛,從而也受到了她的冷落或打罵。

而哭,恰恰是孩子最初用來表達自己需求,當孩子哭聲得不到迴應或得到的是傷害後,漸漸地就不哭了,同時也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從小,她的孩子就沒有了自我,很怕別人不高興或不理她,常常犧牲自己來迎合別人。

一個人就是這樣學會了看別人臉色的。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內心有力量的父母,不用看子女的臉色。

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自覺和不對等的對待,其實也是自己心裡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關係的一種投射。

而一個人早期的需求如果一直得不到滿足,他的內心可能是荒蕪的,他的能量固著在成長的某個階段,內在小孩依舊停留在那裡等待那份他沒有得到過的心理滋養品,心理年齡不會從這一年齡階段得以成長。

一些父母就會出現"錯位",在意識層面知道自己是"父母",濫用"父母"的權威身份,在潛意識層面,卻將孩子當成了父母,也就是說,這是一群人格不成熟的父母。

他們在心理上還是一個小孩,一個因為受過很多創傷,導致發育停滯的小孩,這種小孩,是有很多頑固的、難以改變的問題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理且正確的。

而他們面對子女長大後,自己漸漸失去了權威,就又回到那個內在小孩狀態,反而把孩子當成了他們的“父母”,小心翼翼地看他們臉色,並討好著他們。

這其實是他們內心沒有力量的體現。

最好的父母是能夠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鼓勵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擁有比較健康的孩子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模式。

他們自己能夠終生學習和成長,用言行做子女學習的榜樣,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引領孩子前進。並和孩子一起,成長自己的內在小孩。

這種模式下成長的父母和子女,都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因為內心擁有力量,誰也不用再去討好誰,不用看他人的臉色。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什麼有些父母,老了以後要看子女的臉色?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素質教育觀察推送的這份閱讀清單,幫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