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不完美媽媽 高考 平涼家長之家 2019-09-17
"

同學求助:我估計是充話費送的吧?不然我媽為啥總是以說我的壞話為樂?而且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好吧,這其實不算啥。可她只要有不高興就罵我,罵得很難聽。罵還是輕的,動不動就打。打就打吧,哪個小孩子沒捱過打?扇兩下踢兩腳什麼的,小意思了,又不是受不住,早都習慣了。可我媽壞脾氣一發作就不管不顧跟瘋子一樣,昨天剛燒好開水倒了滿杯,不知怎麼了突然就朝我迎面砸過來,得虧我躲得快,不然註定毀容啊。我現在上高二,離高三還有一年,這一年長到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她知不知道她的壞脾氣快讓我崩潰了?為什麼我的家長說話做事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答:謝謝同學的信任。面對你的來信,無比心痛且膽寒——丁點兒小事滾燙的開水就敢迎面砸啊,這脾氣豈止一個“壞”字了得?連我這樣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讀著都覺得渾身發寒,真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你是如何從那情感的廢墟中長成如今這堅強樂觀的模樣?是的,從你的文字裡能夠感覺得到,你是個心志堅強且性情樂觀的年輕人,真心為你慶幸和驕傲!如果我說,天底下這樣近乎“病入膏肓”的父母不在少數,你是改變不了她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和無望?

是的,如果你是十歲以下的小學學段的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赤裸裸揭穿真相,我興許會教給你許多與媽媽相處時儘可能保護自己少受傷害的小方法。但是,你幾乎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小兒科的鴕鳥式思路不只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對你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和獨立的心志造成隱性損傷,所以,我選擇實話實說。但是,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不是絕望與放棄,這是獨適合於你這樣了不起的年輕人的、療愈“病入膏肓”的家長並重建親子關係最有效的路。這條路需要你按高考之前、高考之後長假為時間區間分作兩步走:

"

同學求助:我估計是充話費送的吧?不然我媽為啥總是以說我的壞話為樂?而且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好吧,這其實不算啥。可她只要有不高興就罵我,罵得很難聽。罵還是輕的,動不動就打。打就打吧,哪個小孩子沒捱過打?扇兩下踢兩腳什麼的,小意思了,又不是受不住,早都習慣了。可我媽壞脾氣一發作就不管不顧跟瘋子一樣,昨天剛燒好開水倒了滿杯,不知怎麼了突然就朝我迎面砸過來,得虧我躲得快,不然註定毀容啊。我現在上高二,離高三還有一年,這一年長到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她知不知道她的壞脾氣快讓我崩潰了?為什麼我的家長說話做事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答:謝謝同學的信任。面對你的來信,無比心痛且膽寒——丁點兒小事滾燙的開水就敢迎面砸啊,這脾氣豈止一個“壞”字了得?連我這樣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讀著都覺得渾身發寒,真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你是如何從那情感的廢墟中長成如今這堅強樂觀的模樣?是的,從你的文字裡能夠感覺得到,你是個心志堅強且性情樂觀的年輕人,真心為你慶幸和驕傲!如果我說,天底下這樣近乎“病入膏肓”的父母不在少數,你是改變不了她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和無望?

是的,如果你是十歲以下的小學學段的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赤裸裸揭穿真相,我興許會教給你許多與媽媽相處時儘可能保護自己少受傷害的小方法。但是,你幾乎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小兒科的鴕鳥式思路不只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對你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和獨立的心志造成隱性損傷,所以,我選擇實話實說。但是,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不是絕望與放棄,這是獨適合於你這樣了不起的年輕人的、療愈“病入膏肓”的家長並重建親子關係最有效的路。這條路需要你按高考之前、高考之後長假為時間區間分作兩步走: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第一步是:離她遠點。

“離她遠點”是指,不論從心理距離上還是現實生活的空間距離上,離她遠點才能確保你的心理與身體不遭受雙重傷害,最好是直接去住校。當然,“遠離”不是目的,只是在高二至高考這兩年期間的“安全過渡期”。這兩年於你自己、於你的家長與家庭而言都太重要了,經不起你本人身體受傷等意外事件,也容不得你過於分心高考失利。

1、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看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這是十五歲的小倩崩潰到想要去死一死時候最憤怒最無助的吶喊。這答案其實也複雜:小倩媽不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而是她沒有那個能力去考慮。

小倩媽媽曾在情緒過激時候對女兒開水澆頭!

事件發生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無不對小倩媽媽側目而視。誰都無法理解啊?又不童話故事中被惡意惡魔化的惡毒後媽,對自個身上掉下來的肉都能如此狠毒,這女人該有多惡毒啊?

當然,另有一些聲音,他們慣常站在中華五千年“絕對真理”的立場上表示,“一個巴掌拍不響!”潛臺詞是說小倩這個做女兒的估計幹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兒,不然她親媽怎麼可能這麼對待她?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她說,“我大腦裡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女人不但惡毒而且奸猾,做了錯事不認還用這種白痴理由推卸責任!但是,我相信她!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了什麼,就像燈火明亮的房間“啪”一下突然跳閘整個屋子會剎那間陷入黑暗一樣。小倩媽媽的情況就屬於這種,當她內心深處的某個黑暗開關被某個不知名的契機驟然摁動,她整個人就會突然陷入暗無天日的暗黑中。

小倩媽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倩媽不是一個該被惡魔化的媽媽,她甚至也不是一個壞媽媽,她只是一個在未成年時候受過嚴重傷害後自己掙扎著長大的、不知道這種傷害並不曾痊癒而是在身體深處淤滯並隱藏成為一個“黑暗開關”的可憐女子,就像一個人中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這種慢性毒素會要了自己的命,並且還會在近親之間慢性傳染遽然暴發一樣——如果說小倩媽的“不自知”叫做咎由自取的話,那麼,天底下那麼多如同小傅媽一樣未成年時候不曾被好好對待過的、長大後成為了別人父母的家長們,他們如何自處?他們何其無辜?面對孩子他們又情何以堪?

◆面對小倩媽這樣揹負覓母遺傳而“不自知”的媽媽,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足夠的愛、信心和安全感,可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從小遭受無妄之災的女子並在“不自知”狀態下將這種無妄之災遷延給子女的可憐媽媽,身為親生子女甚至旁觀者,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發出了完全不應該有的聲音,我們群起而攻之,我們一聲聲去追究她是不是人、她是不是惡毒後媽、她是不是人品過了下線——當一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普遍一邊倒指責“不知道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家長們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有良知麼?良知的背後全是愛,一個無愛的社會或群體,怎不讓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

◆“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是的,“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這不是隨便哪個家長都可以隨便擁有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後天習得,尤其是對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成長境遇不順並且遭遇父母冷待的家長而言,他們無從習得愛與被愛,於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不知不覺就將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複製並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個概念叫“覓母”,“覓母”是偉大的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文化複製基因的概念。它是指模仿的過程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的文化概念,正如同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類似於小倩媽媽那樣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是這種被動的、盲目的、無意識的負性家庭代際文化複製基因。

所以說,“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

同學求助:我估計是充話費送的吧?不然我媽為啥總是以說我的壞話為樂?而且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好吧,這其實不算啥。可她只要有不高興就罵我,罵得很難聽。罵還是輕的,動不動就打。打就打吧,哪個小孩子沒捱過打?扇兩下踢兩腳什麼的,小意思了,又不是受不住,早都習慣了。可我媽壞脾氣一發作就不管不顧跟瘋子一樣,昨天剛燒好開水倒了滿杯,不知怎麼了突然就朝我迎面砸過來,得虧我躲得快,不然註定毀容啊。我現在上高二,離高三還有一年,這一年長到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她知不知道她的壞脾氣快讓我崩潰了?為什麼我的家長說話做事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答:謝謝同學的信任。面對你的來信,無比心痛且膽寒——丁點兒小事滾燙的開水就敢迎面砸啊,這脾氣豈止一個“壞”字了得?連我這樣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讀著都覺得渾身發寒,真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你是如何從那情感的廢墟中長成如今這堅強樂觀的模樣?是的,從你的文字裡能夠感覺得到,你是個心志堅強且性情樂觀的年輕人,真心為你慶幸和驕傲!如果我說,天底下這樣近乎“病入膏肓”的父母不在少數,你是改變不了她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和無望?

是的,如果你是十歲以下的小學學段的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赤裸裸揭穿真相,我興許會教給你許多與媽媽相處時儘可能保護自己少受傷害的小方法。但是,你幾乎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小兒科的鴕鳥式思路不只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對你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和獨立的心志造成隱性損傷,所以,我選擇實話實說。但是,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不是絕望與放棄,這是獨適合於你這樣了不起的年輕人的、療愈“病入膏肓”的家長並重建親子關係最有效的路。這條路需要你按高考之前、高考之後長假為時間區間分作兩步走: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第一步是:離她遠點。

“離她遠點”是指,不論從心理距離上還是現實生活的空間距離上,離她遠點才能確保你的心理與身體不遭受雙重傷害,最好是直接去住校。當然,“遠離”不是目的,只是在高二至高考這兩年期間的“安全過渡期”。這兩年於你自己、於你的家長與家庭而言都太重要了,經不起你本人身體受傷等意外事件,也容不得你過於分心高考失利。

1、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看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這是十五歲的小倩崩潰到想要去死一死時候最憤怒最無助的吶喊。這答案其實也複雜:小倩媽不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而是她沒有那個能力去考慮。

小倩媽媽曾在情緒過激時候對女兒開水澆頭!

事件發生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無不對小倩媽媽側目而視。誰都無法理解啊?又不童話故事中被惡意惡魔化的惡毒後媽,對自個身上掉下來的肉都能如此狠毒,這女人該有多惡毒啊?

當然,另有一些聲音,他們慣常站在中華五千年“絕對真理”的立場上表示,“一個巴掌拍不響!”潛臺詞是說小倩這個做女兒的估計幹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兒,不然她親媽怎麼可能這麼對待她?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她說,“我大腦裡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女人不但惡毒而且奸猾,做了錯事不認還用這種白痴理由推卸責任!但是,我相信她!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了什麼,就像燈火明亮的房間“啪”一下突然跳閘整個屋子會剎那間陷入黑暗一樣。小倩媽媽的情況就屬於這種,當她內心深處的某個黑暗開關被某個不知名的契機驟然摁動,她整個人就會突然陷入暗無天日的暗黑中。

小倩媽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倩媽不是一個該被惡魔化的媽媽,她甚至也不是一個壞媽媽,她只是一個在未成年時候受過嚴重傷害後自己掙扎著長大的、不知道這種傷害並不曾痊癒而是在身體深處淤滯並隱藏成為一個“黑暗開關”的可憐女子,就像一個人中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這種慢性毒素會要了自己的命,並且還會在近親之間慢性傳染遽然暴發一樣——如果說小倩媽的“不自知”叫做咎由自取的話,那麼,天底下那麼多如同小傅媽一樣未成年時候不曾被好好對待過的、長大後成為了別人父母的家長們,他們如何自處?他們何其無辜?面對孩子他們又情何以堪?

◆面對小倩媽這樣揹負覓母遺傳而“不自知”的媽媽,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足夠的愛、信心和安全感,可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從小遭受無妄之災的女子並在“不自知”狀態下將這種無妄之災遷延給子女的可憐媽媽,身為親生子女甚至旁觀者,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發出了完全不應該有的聲音,我們群起而攻之,我們一聲聲去追究她是不是人、她是不是惡毒後媽、她是不是人品過了下線——當一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普遍一邊倒指責“不知道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家長們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有良知麼?良知的背後全是愛,一個無愛的社會或群體,怎不讓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

◆“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是的,“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這不是隨便哪個家長都可以隨便擁有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後天習得,尤其是對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成長境遇不順並且遭遇父母冷待的家長而言,他們無從習得愛與被愛,於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不知不覺就將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複製並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個概念叫“覓母”,“覓母”是偉大的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文化複製基因的概念。它是指模仿的過程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的文化概念,正如同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類似於小倩媽媽那樣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是這種被動的、盲目的、無意識的負性家庭代際文化複製基因。

所以說,“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2、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保護自我內心的相對獨立?如何儘量少的被傷害?

小倩是草峰塬人,上九年級,我見她時候正巧是中考的前一天下午,她正準備往平涼趕。她遠遠地站在路正中撐開手臂攔車,白色短袖體恤,胸口處一隻龐大的顯眼的骷髏頭;藍色牛仔褲,從膝蓋到小腿處好多個破洞;高高紮起的馬尾巴隨著她的動作一跳一蕩的,相當有青春朝氣。可是她上了車我才發現,她還描了藍色眼影、亮彩眼線、紅脣——她這濃妝讓我的判斷嚴重失據,我以為她比我小不了多少,只是打扮得很年輕而已。結果,鬧笑話了,三兩句聊下來,才知道她是真年輕,她竟是要去參加中考的初三學生!

◆小倩的家庭情感廢墟,到底“廢”成了什麼模樣?

小倩本名叫六月,她不喜歡父母敷衍給她的這個名字,生在六月就應該叫六月嗎?她非常不喜歡,她不喜歡這個名字,也不喜歡那對一把她生下來就再也不見人影兒了的陌生人一樣的父母。父母於她來說親密程度、熟悉程度甚至不如隔壁家阿黃哦——她這樣跟我說。對了,補充交代一句,隔壁家阿黃是一隻狗,一隻醜醜的、毛掉了一半的蒼老的狗。那狗甚至不是小倩的,只是隔壁王奶奶家,小倩每週回家一次見狗一次,就是這樣的頻率她與狗之間的親密程度已經超過她身邊所有的親人——小倩說了很多,最讓我吃驚且心疼的是這麼一句:“你看吧,我跟你不認識,咱們是陌生人,可我這一路跟你說的話,比我跟我媽一年說的話加起來的還多!”

小倩每週回家一次,不是歡呼雀躍的想要見誰,只是因為學校週末了食堂停開了她無處可去。她所回的家是她自己的家,也不是她自己的家,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是住一起的,爸爸媽媽平常特別忙,大多時候就只是她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的時候這個家不是她的家,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家更不是她的家。小倩說,她其實應該是沒有家的吧,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因為躲避計劃生育她就被送到了阿姨家,長到6個月左右又被送到外婆家,長到3歲時候外婆重病了她又被送到了舅母家,在舅母家長到三歲半她被送到姑姑家,在姑姑家長到4歲她被送到小嬸子家,在小嬸子家長到6歲,她被父母接回家開始上學。

被父母接回家上學應當是幸福之路的全然開啟吧?其實不,是災難之路的開啟。在與媽媽有數的相處中,除了常規化的冷漠以待之外,小倩還會遭受頻繁的、加劇的、花樣翻新的凌虐。用小倩自己的話說,“她跟我吧,就像一個瘋子愛慘了另一個瘋子,愛的時候恨不得拿命去填補給對方,一點不對簡直就狠不得掐死對方,掐過之後又痛哭流涕後悔得要死要活求原諒,後悔過了不定下一秒又在脖頸的掐傷處再砍兩刀。”小債說這話時候的語氣很平淡,就像在談車窗外頭隨便哪個旮旯角飄過去的某一片兒枯葉。

◆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與她的父母的關係及相處,應該套哪個分法的哪個類型呢?冷漠型?忽視型?放任型?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又是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的媽媽對她不好嗎?好像很好。從小倩6歲被接回家開始,媽媽對她簡直是像對待遺落在民間的長公主!媽媽總是小心翼翼的盡全力滿足她一切的要求和願望,可小倩就是沒有那種被寵愛的感覺,她覺得媽媽好假——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債主,媽媽就是個那還不起債所以只好小心翼翼看臉色說下情話、做下情事的小可憐!

小倩不喜歡這種感覺,非常不喜歡,就像不喜歡六月這個名字一樣強烈的不喜歡。她上小學二年級時候看到《倩女幽魂》裡的那個小倩,於是強烈要求把名字改成小倩,她朦朧覺得自己就是那小倩,她不希望遇著寧採臣但她希望遇著燕赤霞,俠骨柔腸義薄雲天能救她出水火的燕赤霞——至不濟,也能帶領她找回自己的父母,像姐姐和弟弟那樣的父母,他們與父母在一起自自然然的調皮、玩耍、撒嬌甚至捱揍。

可小倩與媽媽在一起從不曾這麼自然而然天性地舒意過、放鬆過。媽媽對她說話永遠都是和顏悅色的,明明怒氣沖天聲嘶力竭在呼吼姐姐和弟弟,可一聽見小倩叫媽媽立馬轉臉就是和風細雨噓寒問暖,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就是,在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媽媽就像煙火筒子一樣突然就爆炸,把她自己炸得遍體鱗傷,也把小倩炸得幾近於粉身碎骨!

然而,一直覺得冷的小倩,只有抱著掉毛的、老醜的阿黃的時候心裡才稍稍有那麼一點點的暖意。於是,小倩在無人留意的時候,便不知不覺地開始畫阿黃,一天天,一年年,從阿黃到身周遭的許多東西都入了畫,都在小倩筆底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溫情模樣,就連畫中的小倩自己,眉角眼梢也淡掉了戾氣與冷漠,慢慢有了清風徐徐來、蘭花漫漫開的柔軟與輕適。

第二步是:離她近點。

“離她近點”是指在高考之後,高考之後你有一個很長的假期,這個假期堪為親子關係重建的“絕佳關鍵期”。一則,高考結束後你的身心能夠處於絕對放鬆狀態,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去處理親子關係問題;二則,高考之後的你已經是全然的成年人了,可以以成年人的清醒與冷靜審視另一個心理上相對不成熟的成年人。

建議你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全部分配給自己的媽媽吧,興許她自己也正在懸崖邊兒,正亟待一隻有力而溫情的手能夠拉她一把——你要讓自己像一個最溫柔的情人那樣儘可能地“走進”媽媽的心理世界,一點點追溯並感受年幼的她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並長大的,在她長大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在她如今生活的家庭環境中她正在遭遇什麼,為什麼她會成為如今的“她”?而真正走進媽媽心理世界的前提,是真正“走進”媽媽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一餐一飯的積極協作與參與著手,從媽媽日常工作一樁一件的積極請教與建議著手……總之,將十八歲的你變回成為八個月的小嬰兒般,對媽媽實施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粘纏與包圍,你肯定會發現,這個媽媽與你十八年來習慣性認知中的那個媽媽,簡直是兩個人!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媽媽無法較好控制自己壞情緒與壞脾氣等不良狀態的療愈不知不覺正在發生,而家庭氛圍的有效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性重建在你的著意主導下,也必然成為了可能。

"

同學求助:我估計是充話費送的吧?不然我媽為啥總是以說我的壞話為樂?而且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好吧,這其實不算啥。可她只要有不高興就罵我,罵得很難聽。罵還是輕的,動不動就打。打就打吧,哪個小孩子沒捱過打?扇兩下踢兩腳什麼的,小意思了,又不是受不住,早都習慣了。可我媽壞脾氣一發作就不管不顧跟瘋子一樣,昨天剛燒好開水倒了滿杯,不知怎麼了突然就朝我迎面砸過來,得虧我躲得快,不然註定毀容啊。我現在上高二,離高三還有一年,這一年長到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她知不知道她的壞脾氣快讓我崩潰了?為什麼我的家長說話做事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答:謝謝同學的信任。面對你的來信,無比心痛且膽寒——丁點兒小事滾燙的開水就敢迎面砸啊,這脾氣豈止一個“壞”字了得?連我這樣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讀著都覺得渾身發寒,真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你是如何從那情感的廢墟中長成如今這堅強樂觀的模樣?是的,從你的文字裡能夠感覺得到,你是個心志堅強且性情樂觀的年輕人,真心為你慶幸和驕傲!如果我說,天底下這樣近乎“病入膏肓”的父母不在少數,你是改變不了她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和無望?

是的,如果你是十歲以下的小學學段的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赤裸裸揭穿真相,我興許會教給你許多與媽媽相處時儘可能保護自己少受傷害的小方法。但是,你幾乎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小兒科的鴕鳥式思路不只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對你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和獨立的心志造成隱性損傷,所以,我選擇實話實說。但是,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不是絕望與放棄,這是獨適合於你這樣了不起的年輕人的、療愈“病入膏肓”的家長並重建親子關係最有效的路。這條路需要你按高考之前、高考之後長假為時間區間分作兩步走: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第一步是:離她遠點。

“離她遠點”是指,不論從心理距離上還是現實生活的空間距離上,離她遠點才能確保你的心理與身體不遭受雙重傷害,最好是直接去住校。當然,“遠離”不是目的,只是在高二至高考這兩年期間的“安全過渡期”。這兩年於你自己、於你的家長與家庭而言都太重要了,經不起你本人身體受傷等意外事件,也容不得你過於分心高考失利。

1、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看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這是十五歲的小倩崩潰到想要去死一死時候最憤怒最無助的吶喊。這答案其實也複雜:小倩媽不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而是她沒有那個能力去考慮。

小倩媽媽曾在情緒過激時候對女兒開水澆頭!

事件發生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無不對小倩媽媽側目而視。誰都無法理解啊?又不童話故事中被惡意惡魔化的惡毒後媽,對自個身上掉下來的肉都能如此狠毒,這女人該有多惡毒啊?

當然,另有一些聲音,他們慣常站在中華五千年“絕對真理”的立場上表示,“一個巴掌拍不響!”潛臺詞是說小倩這個做女兒的估計幹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兒,不然她親媽怎麼可能這麼對待她?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她說,“我大腦裡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女人不但惡毒而且奸猾,做了錯事不認還用這種白痴理由推卸責任!但是,我相信她!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了什麼,就像燈火明亮的房間“啪”一下突然跳閘整個屋子會剎那間陷入黑暗一樣。小倩媽媽的情況就屬於這種,當她內心深處的某個黑暗開關被某個不知名的契機驟然摁動,她整個人就會突然陷入暗無天日的暗黑中。

小倩媽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倩媽不是一個該被惡魔化的媽媽,她甚至也不是一個壞媽媽,她只是一個在未成年時候受過嚴重傷害後自己掙扎著長大的、不知道這種傷害並不曾痊癒而是在身體深處淤滯並隱藏成為一個“黑暗開關”的可憐女子,就像一個人中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這種慢性毒素會要了自己的命,並且還會在近親之間慢性傳染遽然暴發一樣——如果說小倩媽的“不自知”叫做咎由自取的話,那麼,天底下那麼多如同小傅媽一樣未成年時候不曾被好好對待過的、長大後成為了別人父母的家長們,他們如何自處?他們何其無辜?面對孩子他們又情何以堪?

◆面對小倩媽這樣揹負覓母遺傳而“不自知”的媽媽,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足夠的愛、信心和安全感,可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從小遭受無妄之災的女子並在“不自知”狀態下將這種無妄之災遷延給子女的可憐媽媽,身為親生子女甚至旁觀者,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發出了完全不應該有的聲音,我們群起而攻之,我們一聲聲去追究她是不是人、她是不是惡毒後媽、她是不是人品過了下線——當一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普遍一邊倒指責“不知道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家長們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有良知麼?良知的背後全是愛,一個無愛的社會或群體,怎不讓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

◆“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是的,“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這不是隨便哪個家長都可以隨便擁有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後天習得,尤其是對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成長境遇不順並且遭遇父母冷待的家長而言,他們無從習得愛與被愛,於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不知不覺就將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複製並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個概念叫“覓母”,“覓母”是偉大的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文化複製基因的概念。它是指模仿的過程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的文化概念,正如同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類似於小倩媽媽那樣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是這種被動的、盲目的、無意識的負性家庭代際文化複製基因。

所以說,“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2、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保護自我內心的相對獨立?如何儘量少的被傷害?

小倩是草峰塬人,上九年級,我見她時候正巧是中考的前一天下午,她正準備往平涼趕。她遠遠地站在路正中撐開手臂攔車,白色短袖體恤,胸口處一隻龐大的顯眼的骷髏頭;藍色牛仔褲,從膝蓋到小腿處好多個破洞;高高紮起的馬尾巴隨著她的動作一跳一蕩的,相當有青春朝氣。可是她上了車我才發現,她還描了藍色眼影、亮彩眼線、紅脣——她這濃妝讓我的判斷嚴重失據,我以為她比我小不了多少,只是打扮得很年輕而已。結果,鬧笑話了,三兩句聊下來,才知道她是真年輕,她竟是要去參加中考的初三學生!

◆小倩的家庭情感廢墟,到底“廢”成了什麼模樣?

小倩本名叫六月,她不喜歡父母敷衍給她的這個名字,生在六月就應該叫六月嗎?她非常不喜歡,她不喜歡這個名字,也不喜歡那對一把她生下來就再也不見人影兒了的陌生人一樣的父母。父母於她來說親密程度、熟悉程度甚至不如隔壁家阿黃哦——她這樣跟我說。對了,補充交代一句,隔壁家阿黃是一隻狗,一隻醜醜的、毛掉了一半的蒼老的狗。那狗甚至不是小倩的,只是隔壁王奶奶家,小倩每週回家一次見狗一次,就是這樣的頻率她與狗之間的親密程度已經超過她身邊所有的親人——小倩說了很多,最讓我吃驚且心疼的是這麼一句:“你看吧,我跟你不認識,咱們是陌生人,可我這一路跟你說的話,比我跟我媽一年說的話加起來的還多!”

小倩每週回家一次,不是歡呼雀躍的想要見誰,只是因為學校週末了食堂停開了她無處可去。她所回的家是她自己的家,也不是她自己的家,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是住一起的,爸爸媽媽平常特別忙,大多時候就只是她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的時候這個家不是她的家,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家更不是她的家。小倩說,她其實應該是沒有家的吧,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因為躲避計劃生育她就被送到了阿姨家,長到6個月左右又被送到外婆家,長到3歲時候外婆重病了她又被送到了舅母家,在舅母家長到三歲半她被送到姑姑家,在姑姑家長到4歲她被送到小嬸子家,在小嬸子家長到6歲,她被父母接回家開始上學。

被父母接回家上學應當是幸福之路的全然開啟吧?其實不,是災難之路的開啟。在與媽媽有數的相處中,除了常規化的冷漠以待之外,小倩還會遭受頻繁的、加劇的、花樣翻新的凌虐。用小倩自己的話說,“她跟我吧,就像一個瘋子愛慘了另一個瘋子,愛的時候恨不得拿命去填補給對方,一點不對簡直就狠不得掐死對方,掐過之後又痛哭流涕後悔得要死要活求原諒,後悔過了不定下一秒又在脖頸的掐傷處再砍兩刀。”小債說這話時候的語氣很平淡,就像在談車窗外頭隨便哪個旮旯角飄過去的某一片兒枯葉。

◆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與她的父母的關係及相處,應該套哪個分法的哪個類型呢?冷漠型?忽視型?放任型?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又是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的媽媽對她不好嗎?好像很好。從小倩6歲被接回家開始,媽媽對她簡直是像對待遺落在民間的長公主!媽媽總是小心翼翼的盡全力滿足她一切的要求和願望,可小倩就是沒有那種被寵愛的感覺,她覺得媽媽好假——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債主,媽媽就是個那還不起債所以只好小心翼翼看臉色說下情話、做下情事的小可憐!

小倩不喜歡這種感覺,非常不喜歡,就像不喜歡六月這個名字一樣強烈的不喜歡。她上小學二年級時候看到《倩女幽魂》裡的那個小倩,於是強烈要求把名字改成小倩,她朦朧覺得自己就是那小倩,她不希望遇著寧採臣但她希望遇著燕赤霞,俠骨柔腸義薄雲天能救她出水火的燕赤霞——至不濟,也能帶領她找回自己的父母,像姐姐和弟弟那樣的父母,他們與父母在一起自自然然的調皮、玩耍、撒嬌甚至捱揍。

可小倩與媽媽在一起從不曾這麼自然而然天性地舒意過、放鬆過。媽媽對她說話永遠都是和顏悅色的,明明怒氣沖天聲嘶力竭在呼吼姐姐和弟弟,可一聽見小倩叫媽媽立馬轉臉就是和風細雨噓寒問暖,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就是,在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媽媽就像煙火筒子一樣突然就爆炸,把她自己炸得遍體鱗傷,也把小倩炸得幾近於粉身碎骨!

然而,一直覺得冷的小倩,只有抱著掉毛的、老醜的阿黃的時候心裡才稍稍有那麼一點點的暖意。於是,小倩在無人留意的時候,便不知不覺地開始畫阿黃,一天天,一年年,從阿黃到身周遭的許多東西都入了畫,都在小倩筆底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溫情模樣,就連畫中的小倩自己,眉角眼梢也淡掉了戾氣與冷漠,慢慢有了清風徐徐來、蘭花漫漫開的柔軟與輕適。

第二步是:離她近點。

“離她近點”是指在高考之後,高考之後你有一個很長的假期,這個假期堪為親子關係重建的“絕佳關鍵期”。一則,高考結束後你的身心能夠處於絕對放鬆狀態,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去處理親子關係問題;二則,高考之後的你已經是全然的成年人了,可以以成年人的清醒與冷靜審視另一個心理上相對不成熟的成年人。

建議你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全部分配給自己的媽媽吧,興許她自己也正在懸崖邊兒,正亟待一隻有力而溫情的手能夠拉她一把——你要讓自己像一個最溫柔的情人那樣儘可能地“走進”媽媽的心理世界,一點點追溯並感受年幼的她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並長大的,在她長大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在她如今生活的家庭環境中她正在遭遇什麼,為什麼她會成為如今的“她”?而真正走進媽媽心理世界的前提,是真正“走進”媽媽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一餐一飯的積極協作與參與著手,從媽媽日常工作一樁一件的積極請教與建議著手……總之,將十八歲的你變回成為八個月的小嬰兒般,對媽媽實施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粘纏與包圍,你肯定會發現,這個媽媽與你十八年來習慣性認知中的那個媽媽,簡直是兩個人!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媽媽無法較好控制自己壞情緒與壞脾氣等不良狀態的療愈不知不覺正在發生,而家庭氛圍的有效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性重建在你的著意主導下,也必然成為了可能。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3、離她近點:“絕佳關鍵期”內如何“對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呢?“壞家長”隨便一句無下限的“壞話”或者隨便一次“壞行為”足矣——“不罵不懂事,不打不成才”,對的,就是這十個字。這十個字,便是壞家長摧毀一個好孩子的理論基礎與底氣。可問題是,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真理”就真的是“正確”的嗎?就算曾經正確,可時代在變,生存於時代洪流中的人也在變。人變了、病變了可藥卻不變,能對症嗎?一劑下去,救命良藥成為要命毒藥秒秒鐘的事兒啊。

浩淵爸,他很年輕時候,有過相當輝煌的生涯,軍旅十三年,獲殊榮無數。可是,命運總是不甘心把所有的順遂賜予同一個人,離開部隊迴歸原生家庭,便是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個黑色旋渦。從離開部隊的那一刻開始,他命運的輪盤便被這黑色旋渦吸轉、引動,他從此再也不是他自己了。原生家庭的印記及力量對一個有血有肉但從不曾有過自己的人而言,簡直是毀天滅地的存在。

浩淵爸,他和那一代的許多人們一樣,不懂抗拒,不會抗拒,不敢抗拒。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被動地接受、接受、再接受。接受一切以愛的名義實施的不公、冷漠、傷害乃至於摧殘和毀滅。是的,有那麼多的人都可以在他的生活裡、在他的心裡自由出入橫衝直撞。他們肆無忌憚地介入,他們無底限、無上限的操控——如今回看,是多麼殘忍的傷害啊——可那時候,介入的人有一個不容置喙的、殺遍天下無敵手的理由,這理由只一個字:愛。

來自於家庭的、親人們的確定的愛,是六七十年代的西北孩子們普遍缺失的,他們會如同渴望毒癮一般渴望來自於原生家庭的認同及接納。浩淵爸也一樣,由於成長環境的特殊,他無力抵抗——不,是完全想不起有“抵抗”這回事。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的生存等等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統統地全然地交出去了。這樣的交託意味著什麼?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人們都知道答案。於是,三十五歲那年,一無所有的浩淵爸以最慘淡的方式開始在這個完全陌生的、一無所知的社會裡掙扎生存,生存線上的時光,只有慘淡,甚至於慘烈。

是的,多可怕,三十五歲,多少人已經功成名就。而他,最青春的年華,從學校那個封閉的小社會裡,進入了部隊那個更封閉的小社會,然後,將將乎人到中年,他被動地被拋入完全陌生的社會的洪流。

三十五歲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只有十七八歲社會經驗和生存體驗的靈魂,被現實無情碾壓的痛苦,被原生家庭完全拋棄的痛苦,被自己完全否定卑微若塵的痛苦。最痛苦,莫過於身體裡那個卑微的自己從裂變到加速成長的歷程。一邊是現實裡生存的碾壓,一邊是對自已完全否定之後浴火重生的碾壓,在將近十年,浩淵爸整個人在兩扇旋轉著的磨盤之間的夾縫裡,看不見光明,看不見未來,也看不見自己——這樣從身體到心靈無不是千瘡百孔的浩淵爸,又從何習得對待孩子與家人要“好好說話”的能力?從何懂得為父親既需心氣平和又要浩博深遠的能力?從何習得並懂得“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能力?

"

同學求助:我估計是充話費送的吧?不然我媽為啥總是以說我的壞話為樂?而且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好吧,這其實不算啥。可她只要有不高興就罵我,罵得很難聽。罵還是輕的,動不動就打。打就打吧,哪個小孩子沒捱過打?扇兩下踢兩腳什麼的,小意思了,又不是受不住,早都習慣了。可我媽壞脾氣一發作就不管不顧跟瘋子一樣,昨天剛燒好開水倒了滿杯,不知怎麼了突然就朝我迎面砸過來,得虧我躲得快,不然註定毀容啊。我現在上高二,離高三還有一年,這一年長到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她知不知道她的壞脾氣快讓我崩潰了?為什麼我的家長說話做事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答:謝謝同學的信任。面對你的來信,無比心痛且膽寒——丁點兒小事滾燙的開水就敢迎面砸啊,這脾氣豈止一個“壞”字了得?連我這樣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讀著都覺得渾身發寒,真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你是如何從那情感的廢墟中長成如今這堅強樂觀的模樣?是的,從你的文字裡能夠感覺得到,你是個心志堅強且性情樂觀的年輕人,真心為你慶幸和驕傲!如果我說,天底下這樣近乎“病入膏肓”的父母不在少數,你是改變不了她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和無望?

是的,如果你是十歲以下的小學學段的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赤裸裸揭穿真相,我興許會教給你許多與媽媽相處時儘可能保護自己少受傷害的小方法。但是,你幾乎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小兒科的鴕鳥式思路不只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對你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和獨立的心志造成隱性損傷,所以,我選擇實話實說。但是,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不是絕望與放棄,這是獨適合於你這樣了不起的年輕人的、療愈“病入膏肓”的家長並重建親子關係最有效的路。這條路需要你按高考之前、高考之後長假為時間區間分作兩步走: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第一步是:離她遠點。

“離她遠點”是指,不論從心理距離上還是現實生活的空間距離上,離她遠點才能確保你的心理與身體不遭受雙重傷害,最好是直接去住校。當然,“遠離”不是目的,只是在高二至高考這兩年期間的“安全過渡期”。這兩年於你自己、於你的家長與家庭而言都太重要了,經不起你本人身體受傷等意外事件,也容不得你過於分心高考失利。

1、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看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這是十五歲的小倩崩潰到想要去死一死時候最憤怒最無助的吶喊。這答案其實也複雜:小倩媽不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而是她沒有那個能力去考慮。

小倩媽媽曾在情緒過激時候對女兒開水澆頭!

事件發生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無不對小倩媽媽側目而視。誰都無法理解啊?又不童話故事中被惡意惡魔化的惡毒後媽,對自個身上掉下來的肉都能如此狠毒,這女人該有多惡毒啊?

當然,另有一些聲音,他們慣常站在中華五千年“絕對真理”的立場上表示,“一個巴掌拍不響!”潛臺詞是說小倩這個做女兒的估計幹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兒,不然她親媽怎麼可能這麼對待她?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她說,“我大腦裡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女人不但惡毒而且奸猾,做了錯事不認還用這種白痴理由推卸責任!但是,我相信她!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了什麼,就像燈火明亮的房間“啪”一下突然跳閘整個屋子會剎那間陷入黑暗一樣。小倩媽媽的情況就屬於這種,當她內心深處的某個黑暗開關被某個不知名的契機驟然摁動,她整個人就會突然陷入暗無天日的暗黑中。

小倩媽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倩媽不是一個該被惡魔化的媽媽,她甚至也不是一個壞媽媽,她只是一個在未成年時候受過嚴重傷害後自己掙扎著長大的、不知道這種傷害並不曾痊癒而是在身體深處淤滯並隱藏成為一個“黑暗開關”的可憐女子,就像一個人中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這種慢性毒素會要了自己的命,並且還會在近親之間慢性傳染遽然暴發一樣——如果說小倩媽的“不自知”叫做咎由自取的話,那麼,天底下那麼多如同小傅媽一樣未成年時候不曾被好好對待過的、長大後成為了別人父母的家長們,他們如何自處?他們何其無辜?面對孩子他們又情何以堪?

◆面對小倩媽這樣揹負覓母遺傳而“不自知”的媽媽,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足夠的愛、信心和安全感,可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從小遭受無妄之災的女子並在“不自知”狀態下將這種無妄之災遷延給子女的可憐媽媽,身為親生子女甚至旁觀者,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發出了完全不應該有的聲音,我們群起而攻之,我們一聲聲去追究她是不是人、她是不是惡毒後媽、她是不是人品過了下線——當一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普遍一邊倒指責“不知道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家長們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有良知麼?良知的背後全是愛,一個無愛的社會或群體,怎不讓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

◆“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是的,“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這不是隨便哪個家長都可以隨便擁有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後天習得,尤其是對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成長境遇不順並且遭遇父母冷待的家長而言,他們無從習得愛與被愛,於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不知不覺就將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複製並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個概念叫“覓母”,“覓母”是偉大的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文化複製基因的概念。它是指模仿的過程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的文化概念,正如同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類似於小倩媽媽那樣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是這種被動的、盲目的、無意識的負性家庭代際文化複製基因。

所以說,“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2、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保護自我內心的相對獨立?如何儘量少的被傷害?

小倩是草峰塬人,上九年級,我見她時候正巧是中考的前一天下午,她正準備往平涼趕。她遠遠地站在路正中撐開手臂攔車,白色短袖體恤,胸口處一隻龐大的顯眼的骷髏頭;藍色牛仔褲,從膝蓋到小腿處好多個破洞;高高紮起的馬尾巴隨著她的動作一跳一蕩的,相當有青春朝氣。可是她上了車我才發現,她還描了藍色眼影、亮彩眼線、紅脣——她這濃妝讓我的判斷嚴重失據,我以為她比我小不了多少,只是打扮得很年輕而已。結果,鬧笑話了,三兩句聊下來,才知道她是真年輕,她竟是要去參加中考的初三學生!

◆小倩的家庭情感廢墟,到底“廢”成了什麼模樣?

小倩本名叫六月,她不喜歡父母敷衍給她的這個名字,生在六月就應該叫六月嗎?她非常不喜歡,她不喜歡這個名字,也不喜歡那對一把她生下來就再也不見人影兒了的陌生人一樣的父母。父母於她來說親密程度、熟悉程度甚至不如隔壁家阿黃哦——她這樣跟我說。對了,補充交代一句,隔壁家阿黃是一隻狗,一隻醜醜的、毛掉了一半的蒼老的狗。那狗甚至不是小倩的,只是隔壁王奶奶家,小倩每週回家一次見狗一次,就是這樣的頻率她與狗之間的親密程度已經超過她身邊所有的親人——小倩說了很多,最讓我吃驚且心疼的是這麼一句:“你看吧,我跟你不認識,咱們是陌生人,可我這一路跟你說的話,比我跟我媽一年說的話加起來的還多!”

小倩每週回家一次,不是歡呼雀躍的想要見誰,只是因為學校週末了食堂停開了她無處可去。她所回的家是她自己的家,也不是她自己的家,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是住一起的,爸爸媽媽平常特別忙,大多時候就只是她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的時候這個家不是她的家,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家更不是她的家。小倩說,她其實應該是沒有家的吧,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因為躲避計劃生育她就被送到了阿姨家,長到6個月左右又被送到外婆家,長到3歲時候外婆重病了她又被送到了舅母家,在舅母家長到三歲半她被送到姑姑家,在姑姑家長到4歲她被送到小嬸子家,在小嬸子家長到6歲,她被父母接回家開始上學。

被父母接回家上學應當是幸福之路的全然開啟吧?其實不,是災難之路的開啟。在與媽媽有數的相處中,除了常規化的冷漠以待之外,小倩還會遭受頻繁的、加劇的、花樣翻新的凌虐。用小倩自己的話說,“她跟我吧,就像一個瘋子愛慘了另一個瘋子,愛的時候恨不得拿命去填補給對方,一點不對簡直就狠不得掐死對方,掐過之後又痛哭流涕後悔得要死要活求原諒,後悔過了不定下一秒又在脖頸的掐傷處再砍兩刀。”小債說這話時候的語氣很平淡,就像在談車窗外頭隨便哪個旮旯角飄過去的某一片兒枯葉。

◆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與她的父母的關係及相處,應該套哪個分法的哪個類型呢?冷漠型?忽視型?放任型?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又是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的媽媽對她不好嗎?好像很好。從小倩6歲被接回家開始,媽媽對她簡直是像對待遺落在民間的長公主!媽媽總是小心翼翼的盡全力滿足她一切的要求和願望,可小倩就是沒有那種被寵愛的感覺,她覺得媽媽好假——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債主,媽媽就是個那還不起債所以只好小心翼翼看臉色說下情話、做下情事的小可憐!

小倩不喜歡這種感覺,非常不喜歡,就像不喜歡六月這個名字一樣強烈的不喜歡。她上小學二年級時候看到《倩女幽魂》裡的那個小倩,於是強烈要求把名字改成小倩,她朦朧覺得自己就是那小倩,她不希望遇著寧採臣但她希望遇著燕赤霞,俠骨柔腸義薄雲天能救她出水火的燕赤霞——至不濟,也能帶領她找回自己的父母,像姐姐和弟弟那樣的父母,他們與父母在一起自自然然的調皮、玩耍、撒嬌甚至捱揍。

可小倩與媽媽在一起從不曾這麼自然而然天性地舒意過、放鬆過。媽媽對她說話永遠都是和顏悅色的,明明怒氣沖天聲嘶力竭在呼吼姐姐和弟弟,可一聽見小倩叫媽媽立馬轉臉就是和風細雨噓寒問暖,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就是,在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媽媽就像煙火筒子一樣突然就爆炸,把她自己炸得遍體鱗傷,也把小倩炸得幾近於粉身碎骨!

然而,一直覺得冷的小倩,只有抱著掉毛的、老醜的阿黃的時候心裡才稍稍有那麼一點點的暖意。於是,小倩在無人留意的時候,便不知不覺地開始畫阿黃,一天天,一年年,從阿黃到身周遭的許多東西都入了畫,都在小倩筆底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溫情模樣,就連畫中的小倩自己,眉角眼梢也淡掉了戾氣與冷漠,慢慢有了清風徐徐來、蘭花漫漫開的柔軟與輕適。

第二步是:離她近點。

“離她近點”是指在高考之後,高考之後你有一個很長的假期,這個假期堪為親子關係重建的“絕佳關鍵期”。一則,高考結束後你的身心能夠處於絕對放鬆狀態,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去處理親子關係問題;二則,高考之後的你已經是全然的成年人了,可以以成年人的清醒與冷靜審視另一個心理上相對不成熟的成年人。

建議你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全部分配給自己的媽媽吧,興許她自己也正在懸崖邊兒,正亟待一隻有力而溫情的手能夠拉她一把——你要讓自己像一個最溫柔的情人那樣儘可能地“走進”媽媽的心理世界,一點點追溯並感受年幼的她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並長大的,在她長大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在她如今生活的家庭環境中她正在遭遇什麼,為什麼她會成為如今的“她”?而真正走進媽媽心理世界的前提,是真正“走進”媽媽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一餐一飯的積極協作與參與著手,從媽媽日常工作一樁一件的積極請教與建議著手……總之,將十八歲的你變回成為八個月的小嬰兒般,對媽媽實施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粘纏與包圍,你肯定會發現,這個媽媽與你十八年來習慣性認知中的那個媽媽,簡直是兩個人!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媽媽無法較好控制自己壞情緒與壞脾氣等不良狀態的療愈不知不覺正在發生,而家庭氛圍的有效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性重建在你的著意主導下,也必然成為了可能。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3、離她近點:“絕佳關鍵期”內如何“對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呢?“壞家長”隨便一句無下限的“壞話”或者隨便一次“壞行為”足矣——“不罵不懂事,不打不成才”,對的,就是這十個字。這十個字,便是壞家長摧毀一個好孩子的理論基礎與底氣。可問題是,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真理”就真的是“正確”的嗎?就算曾經正確,可時代在變,生存於時代洪流中的人也在變。人變了、病變了可藥卻不變,能對症嗎?一劑下去,救命良藥成為要命毒藥秒秒鐘的事兒啊。

浩淵爸,他很年輕時候,有過相當輝煌的生涯,軍旅十三年,獲殊榮無數。可是,命運總是不甘心把所有的順遂賜予同一個人,離開部隊迴歸原生家庭,便是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個黑色旋渦。從離開部隊的那一刻開始,他命運的輪盤便被這黑色旋渦吸轉、引動,他從此再也不是他自己了。原生家庭的印記及力量對一個有血有肉但從不曾有過自己的人而言,簡直是毀天滅地的存在。

浩淵爸,他和那一代的許多人們一樣,不懂抗拒,不會抗拒,不敢抗拒。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被動地接受、接受、再接受。接受一切以愛的名義實施的不公、冷漠、傷害乃至於摧殘和毀滅。是的,有那麼多的人都可以在他的生活裡、在他的心裡自由出入橫衝直撞。他們肆無忌憚地介入,他們無底限、無上限的操控——如今回看,是多麼殘忍的傷害啊——可那時候,介入的人有一個不容置喙的、殺遍天下無敵手的理由,這理由只一個字:愛。

來自於家庭的、親人們的確定的愛,是六七十年代的西北孩子們普遍缺失的,他們會如同渴望毒癮一般渴望來自於原生家庭的認同及接納。浩淵爸也一樣,由於成長環境的特殊,他無力抵抗——不,是完全想不起有“抵抗”這回事。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的生存等等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統統地全然地交出去了。這樣的交託意味著什麼?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人們都知道答案。於是,三十五歲那年,一無所有的浩淵爸以最慘淡的方式開始在這個完全陌生的、一無所知的社會裡掙扎生存,生存線上的時光,只有慘淡,甚至於慘烈。

是的,多可怕,三十五歲,多少人已經功成名就。而他,最青春的年華,從學校那個封閉的小社會裡,進入了部隊那個更封閉的小社會,然後,將將乎人到中年,他被動地被拋入完全陌生的社會的洪流。

三十五歲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只有十七八歲社會經驗和生存體驗的靈魂,被現實無情碾壓的痛苦,被原生家庭完全拋棄的痛苦,被自己完全否定卑微若塵的痛苦。最痛苦,莫過於身體裡那個卑微的自己從裂變到加速成長的歷程。一邊是現實裡生存的碾壓,一邊是對自已完全否定之後浴火重生的碾壓,在將近十年,浩淵爸整個人在兩扇旋轉著的磨盤之間的夾縫裡,看不見光明,看不見未來,也看不見自己——這樣從身體到心靈無不是千瘡百孔的浩淵爸,又從何習得對待孩子與家人要“好好說話”的能力?從何懂得為父親既需心氣平和又要浩博深遠的能力?從何習得並懂得“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4、離她遠點:“絕佳關鍵期”內如何保護自我內心的相對獨立?如何儘量少的被傷害?

浩淵從樓道往下衝,被爸爸截住了。浩淵爸踮了腳尖掄圓手臂,一巴掌就想扇在浩淵的臉上。對門的阿姨剛巧上樓,似乎要伸手阻止,一頓,卻又急忙止了步側身上去,裝沒看見,是顧及浩淵的臉面吧?浩淵已經到了需要大人顧及臉面的年齡了嗎?浩淵自己從來都沒意識到,或者是爸爸從沒讓他有意識到的機會。

◆浩淵的家庭情感廢墟,到底“廢”成了什麼模樣?

浩淵上高二了,個頭一米八三,浩淵爸卻從來都當他是三歲小孩,抬腳就踹,舉手就扇,當著鄰居的面,也當著同學的面。這樣的事兒經多了,也就習慣了,浩淵爸習慣了,浩淵自己也習慣了。每每浩淵爸動手的時候,浩淵睨了眼當他是精神病,一聲不吭,只是挨著。

這樣一挨,就是十七年。幼兒園,小學,那個時候浩淵太小,豆芽菜似的,經不住爸的三拳兩腳,每每哭著求著,爸就踢的越起勁,再後來,便不哭了,也不求了。他扇,浩淵挨。扇完了,該幹嘛幹嘛。浩淵媽也曾試著阻攔,每次卻惹得浩淵爸更變本加厲,浩淵捱得更狠,浩淵媽也挨,不忍心看媽帶著滿臉的傷出門,浩淵就冷聲冷氣冷臉地衝媽吼,叫她少管閒事。每一次捱了打的夜裡,浩淵媽都會偷偷地呆在浩淵床前流淚。浩淵暗暗發誓,“忍著吧,忍到我長大了,我就能打得過他了,就能保護媽了!”許多個冰冷的夜裡,浩淵都是靠著這樣的安慰入眠的。從小,浩淵就吃的比別人多,從不挑食,有啥吃啥,當然,浩淵也比別人長得快,長得壯。

長到如今,浩淵十七歲了,上高二了,比爸高出近兩個頭,爸扇浩淵的時候得踮著腳尖了。浩淵高高地俯視著踮起腳尖拼勁兒扇自己的爸爸,突然覺得他好可憐——“可憐的不知道我只需要動動小指頭就可以把他摞翻!”

◆浩淵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是的,浩淵是高而又強壯的,從小所有的業餘班裡,他只選擇了跆拳道。如今,他利用業餘時間兼職著那裡的教練,倍得無數家長與小朋友的追隨與崇拜。浩淵說,“突然覺得那個又矮又老的男人很可憐啊,可憐的都不配得我一根手指頭的戳弄!”

浩淵說,“我很是想不通喲,我就是被這麼個欺軟怕硬的慫貨欺辱了整整十七年?嘖,就當是還債了,還生身之債了。我這麼氣場全開地冷冷俯視,就讓他整個人都透著卑微和怯乎了,嘖嘖,揍他?他哪兒配我搭上自己的好名聲啊?”

是的,儘管浩淵的強壯不是在十七歲這一年的這一刻突然來臨的,從體力而言,浩淵早就有了“戰勝”爸爸的底氣與實力了,可他從不曾動過手。因為他通過媽媽的眼睛和敘述,真正走心地看“見”並看“透”了那個男人的可憐與艱難——這個男人不容易,工作辛苦,受氣受累,眼瞅著比自己資歷淺年紀輕的人個個兒混得風生水起,偏偏自己這出身書香門第受過高等教育的卻只得個小科員混,而且一混就是多半輩子,單位里人人都是管人的,就他一個將將滿心白髮的是被人管的,天天價給人踩、給人抬轎子,大男人家家的窩火難奈,回家來撒氣撒潑、罵老婆打孩子雖然可恥可恨但不難理解,除了老婆孩子,就他這軟包子樣兒還能欺負得了誰、還敢作賤誰?想想也真夠悲哀的。算是悲憫吧,那種從小小時候就立志要在體力和能力允可的時候將他揍個半死的衝動一天天越來越淡了,就當是免費的人肉沙包了,反正練跆拳道也需要練練捱揍的功夫不是?

只是,浩淵心裡是有底限的:“背了人在家裡,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可以!但我不是小孩子了,我需要臉面,別當著人面兒踩我臉就成。最重要的一條,別跟媽動手,媽也老了,委委屈屈一輩子,也夠受了,別再讓她四十幾歲的人了還動不動帶著滿臉的傷去上班就成!”可是,面對兒子明明越來越怯乎的浩淵爸這一回踩線了,他把浩淵堵在樓道當著鄰居面扇了一巴掌。再扇,浩淵沒給他機會,他微微地昂高了頭,浩淵爸就夠不著了。浩淵氣恨不過,衝回家衝進廚房,穿著皮鞋的腳踹向正做飯的浩淵媽——浩淵大步追過去隨手抓了衣領,只輕輕一提,浩淵爸就懸在半空了。

浩淵說,“這可憐的小男人嚇壞了呀,眼晴裡深深的全是恐懼,就像是我小時候面對血紅了眼睛瘋狂暴怒的他一樣樣地!”浩淵媽的驚呼剛剛響起,浩淵就很溫柔地把爸提到沙發上,輕輕放下,然後很是溫和地奉上一杯茶,“爸,忙了一天怪辛苦的,喝杯茶,媽專門給你泡好的。”浩淵爸手忙腳亂抓過茶杯,一口氣灌下去,連燙不燙都不敢顧。浩淵笑了笑,站直身子,高大的陰影覆在浩淵爸身上,浩淵爸瞪圓了眼,死死地盯著兒子——那樣子,像極了浩淵五歲那年捱打時的樣子,就連喝水的動作也是一樣,猛灌,不敢顧燙還是不燙:只要那個人開口了,就是讓跳樓,那也毫不猶豫,何況只是一杯水?

需要靠武力彼此征服,然後彼此臣服,這樣的父子,這樣的家,是誰的不幸?又是誰的悲哀?所幸是,浩淵不會像爸爸一樣憑著蠻力欺負弱小。浩淵只是在最恰當的時機,以最恰當的方式逼迫爸爸睜大眼看看:看看這個被他凌辱了十七年如今高過他兩頭的“小孩子”,早已經是一個他永無可能再撼動分毫、凌辱分毫的“大男人”了!用浩淵自己的話說,“親身體會一下從體力到精神上都會被兒子絕對碾壓的恐懼也挺好,體會過了,想來他該死心了,從此死心塌地做媽媽的‘乖巧’丈夫、做我的‘聽話’父親。反正底線就一條唄,在社會上沒出息沒關係,別在家逞威風就成!”

"

同學求助:我估計是充話費送的吧?不然我媽為啥總是以說我的壞話為樂?而且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好吧,這其實不算啥。可她只要有不高興就罵我,罵得很難聽。罵還是輕的,動不動就打。打就打吧,哪個小孩子沒捱過打?扇兩下踢兩腳什麼的,小意思了,又不是受不住,早都習慣了。可我媽壞脾氣一發作就不管不顧跟瘋子一樣,昨天剛燒好開水倒了滿杯,不知怎麼了突然就朝我迎面砸過來,得虧我躲得快,不然註定毀容啊。我現在上高二,離高三還有一年,這一年長到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她知不知道她的壞脾氣快讓我崩潰了?為什麼我的家長說話做事從不考慮我的感受?

答:謝謝同學的信任。面對你的來信,無比心痛且膽寒——丁點兒小事滾燙的開水就敢迎面砸啊,這脾氣豈止一個“壞”字了得?連我這樣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讀著都覺得渾身發寒,真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你是如何從那情感的廢墟中長成如今這堅強樂觀的模樣?是的,從你的文字裡能夠感覺得到,你是個心志堅強且性情樂觀的年輕人,真心為你慶幸和驕傲!如果我說,天底下這樣近乎“病入膏肓”的父母不在少數,你是改變不了她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和無望?

是的,如果你是十歲以下的小學學段的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赤裸裸揭穿真相,我興許會教給你許多與媽媽相處時儘可能保護自己少受傷害的小方法。但是,你幾乎已經是成年人了,這種小兒科的鴕鳥式思路不只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對你如今已經相對成熟和獨立的心志造成隱性損傷,所以,我選擇實話實說。但是,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不是絕望與放棄,這是獨適合於你這樣了不起的年輕人的、療愈“病入膏肓”的家長並重建親子關係最有效的路。這條路需要你按高考之前、高考之後長假為時間區間分作兩步走: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第一步是:離她遠點。

“離她遠點”是指,不論從心理距離上還是現實生活的空間距離上,離她遠點才能確保你的心理與身體不遭受雙重傷害,最好是直接去住校。當然,“遠離”不是目的,只是在高二至高考這兩年期間的“安全過渡期”。這兩年於你自己、於你的家長與家庭而言都太重要了,經不起你本人身體受傷等意外事件,也容不得你過於分心高考失利。

1、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看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這是十五歲的小倩崩潰到想要去死一死時候最憤怒最無助的吶喊。這答案其實也複雜:小倩媽不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而是她沒有那個能力去考慮。

小倩媽媽曾在情緒過激時候對女兒開水澆頭!

事件發生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無不對小倩媽媽側目而視。誰都無法理解啊?又不童話故事中被惡意惡魔化的惡毒後媽,對自個身上掉下來的肉都能如此狠毒,這女人該有多惡毒啊?

當然,另有一些聲音,他們慣常站在中華五千年“絕對真理”的立場上表示,“一個巴掌拍不響!”潛臺詞是說小倩這個做女兒的估計幹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兒,不然她親媽怎麼可能這麼對待她?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

事件發生的那個剎那,小倩媽媽內心裡的真相是什麼呢?她說,“我大腦裡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女人不但惡毒而且奸猾,做了錯事不認還用這種白痴理由推卸責任!但是,我相信她!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了什麼,就像燈火明亮的房間“啪”一下突然跳閘整個屋子會剎那間陷入黑暗一樣。小倩媽媽的情況就屬於這種,當她內心深處的某個黑暗開關被某個不知名的契機驟然摁動,她整個人就會突然陷入暗無天日的暗黑中。

小倩媽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倩媽不是一個該被惡魔化的媽媽,她甚至也不是一個壞媽媽,她只是一個在未成年時候受過嚴重傷害後自己掙扎著長大的、不知道這種傷害並不曾痊癒而是在身體深處淤滯並隱藏成為一個“黑暗開關”的可憐女子,就像一個人中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這種慢性毒素會要了自己的命,並且還會在近親之間慢性傳染遽然暴發一樣——如果說小倩媽的“不自知”叫做咎由自取的話,那麼,天底下那麼多如同小傅媽一樣未成年時候不曾被好好對待過的、長大後成為了別人父母的家長們,他們如何自處?他們何其無辜?面對孩子他們又情何以堪?

◆面對小倩媽這樣揹負覓母遺傳而“不自知”的媽媽,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足夠的愛、信心和安全感,可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從小遭受無妄之災的女子並在“不自知”狀態下將這種無妄之災遷延給子女的可憐媽媽,身為親生子女甚至旁觀者,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發出了完全不應該有的聲音,我們群起而攻之,我們一聲聲去追究她是不是人、她是不是惡毒後媽、她是不是人品過了下線——當一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普遍一邊倒指責“不知道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家長們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有良知麼?良知的背後全是愛,一個無愛的社會或群體,怎不讓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

◆“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是的,“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這不是隨便哪個家長都可以隨便擁有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後天習得,尤其是對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成長境遇不順並且遭遇父母冷待的家長而言,他們無從習得愛與被愛,於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不知不覺就將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複製並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個概念叫“覓母”,“覓母”是偉大的蘇格拉底提出的一個文化複製基因的概念。它是指模仿的過程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的文化概念,正如同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類似於小倩媽媽那樣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是這種被動的、盲目的、無意識的負性家庭代際文化複製基因。

所以說,“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是一個好家長需要用自知去修復習得、用勇敢去戰勝“覓母”的絕對能力。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2、離她遠點:“安全過渡期”內如何保護自我內心的相對獨立?如何儘量少的被傷害?

小倩是草峰塬人,上九年級,我見她時候正巧是中考的前一天下午,她正準備往平涼趕。她遠遠地站在路正中撐開手臂攔車,白色短袖體恤,胸口處一隻龐大的顯眼的骷髏頭;藍色牛仔褲,從膝蓋到小腿處好多個破洞;高高紮起的馬尾巴隨著她的動作一跳一蕩的,相當有青春朝氣。可是她上了車我才發現,她還描了藍色眼影、亮彩眼線、紅脣——她這濃妝讓我的判斷嚴重失據,我以為她比我小不了多少,只是打扮得很年輕而已。結果,鬧笑話了,三兩句聊下來,才知道她是真年輕,她竟是要去參加中考的初三學生!

◆小倩的家庭情感廢墟,到底“廢”成了什麼模樣?

小倩本名叫六月,她不喜歡父母敷衍給她的這個名字,生在六月就應該叫六月嗎?她非常不喜歡,她不喜歡這個名字,也不喜歡那對一把她生下來就再也不見人影兒了的陌生人一樣的父母。父母於她來說親密程度、熟悉程度甚至不如隔壁家阿黃哦——她這樣跟我說。對了,補充交代一句,隔壁家阿黃是一隻狗,一隻醜醜的、毛掉了一半的蒼老的狗。那狗甚至不是小倩的,只是隔壁王奶奶家,小倩每週回家一次見狗一次,就是這樣的頻率她與狗之間的親密程度已經超過她身邊所有的親人——小倩說了很多,最讓我吃驚且心疼的是這麼一句:“你看吧,我跟你不認識,咱們是陌生人,可我這一路跟你說的話,比我跟我媽一年說的話加起來的還多!”

小倩每週回家一次,不是歡呼雀躍的想要見誰,只是因為學校週末了食堂停開了她無處可去。她所回的家是她自己的家,也不是她自己的家,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是住一起的,爸爸媽媽平常特別忙,大多時候就只是她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的時候這個家不是她的家,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家更不是她的家。小倩說,她其實應該是沒有家的吧,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因為躲避計劃生育她就被送到了阿姨家,長到6個月左右又被送到外婆家,長到3歲時候外婆重病了她又被送到了舅母家,在舅母家長到三歲半她被送到姑姑家,在姑姑家長到4歲她被送到小嬸子家,在小嬸子家長到6歲,她被父母接回家開始上學。

被父母接回家上學應當是幸福之路的全然開啟吧?其實不,是災難之路的開啟。在與媽媽有數的相處中,除了常規化的冷漠以待之外,小倩還會遭受頻繁的、加劇的、花樣翻新的凌虐。用小倩自己的話說,“她跟我吧,就像一個瘋子愛慘了另一個瘋子,愛的時候恨不得拿命去填補給對方,一點不對簡直就狠不得掐死對方,掐過之後又痛哭流涕後悔得要死要活求原諒,後悔過了不定下一秒又在脖頸的掐傷處再砍兩刀。”小債說這話時候的語氣很平淡,就像在談車窗外頭隨便哪個旮旯角飄過去的某一片兒枯葉。

◆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與她的父母的關係及相處,應該套哪個分法的哪個類型呢?冷漠型?忽視型?放任型?小倩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又是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小倩的媽媽對她不好嗎?好像很好。從小倩6歲被接回家開始,媽媽對她簡直是像對待遺落在民間的長公主!媽媽總是小心翼翼的盡全力滿足她一切的要求和願望,可小倩就是沒有那種被寵愛的感覺,她覺得媽媽好假——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債主,媽媽就是個那還不起債所以只好小心翼翼看臉色說下情話、做下情事的小可憐!

小倩不喜歡這種感覺,非常不喜歡,就像不喜歡六月這個名字一樣強烈的不喜歡。她上小學二年級時候看到《倩女幽魂》裡的那個小倩,於是強烈要求把名字改成小倩,她朦朧覺得自己就是那小倩,她不希望遇著寧採臣但她希望遇著燕赤霞,俠骨柔腸義薄雲天能救她出水火的燕赤霞——至不濟,也能帶領她找回自己的父母,像姐姐和弟弟那樣的父母,他們與父母在一起自自然然的調皮、玩耍、撒嬌甚至捱揍。

可小倩與媽媽在一起從不曾這麼自然而然天性地舒意過、放鬆過。媽媽對她說話永遠都是和顏悅色的,明明怒氣沖天聲嘶力竭在呼吼姐姐和弟弟,可一聽見小倩叫媽媽立馬轉臉就是和風細雨噓寒問暖,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就是,在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媽媽就像煙火筒子一樣突然就爆炸,把她自己炸得遍體鱗傷,也把小倩炸得幾近於粉身碎骨!

然而,一直覺得冷的小倩,只有抱著掉毛的、老醜的阿黃的時候心裡才稍稍有那麼一點點的暖意。於是,小倩在無人留意的時候,便不知不覺地開始畫阿黃,一天天,一年年,從阿黃到身周遭的許多東西都入了畫,都在小倩筆底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溫情模樣,就連畫中的小倩自己,眉角眼梢也淡掉了戾氣與冷漠,慢慢有了清風徐徐來、蘭花漫漫開的柔軟與輕適。

第二步是:離她近點。

“離她近點”是指在高考之後,高考之後你有一個很長的假期,這個假期堪為親子關係重建的“絕佳關鍵期”。一則,高考結束後你的身心能夠處於絕對放鬆狀態,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去處理親子關係問題;二則,高考之後的你已經是全然的成年人了,可以以成年人的清醒與冷靜審視另一個心理上相對不成熟的成年人。

建議你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全部分配給自己的媽媽吧,興許她自己也正在懸崖邊兒,正亟待一隻有力而溫情的手能夠拉她一把——你要讓自己像一個最溫柔的情人那樣儘可能地“走進”媽媽的心理世界,一點點追溯並感受年幼的她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並長大的,在她長大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在她如今生活的家庭環境中她正在遭遇什麼,為什麼她會成為如今的“她”?而真正走進媽媽心理世界的前提,是真正“走進”媽媽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一餐一飯的積極協作與參與著手,從媽媽日常工作一樁一件的積極請教與建議著手……總之,將十八歲的你變回成為八個月的小嬰兒般,對媽媽實施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粘纏與包圍,你肯定會發現,這個媽媽與你十八年來習慣性認知中的那個媽媽,簡直是兩個人!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媽媽無法較好控制自己壞情緒與壞脾氣等不良狀態的療愈不知不覺正在發生,而家庭氛圍的有效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性重建在你的著意主導下,也必然成為了可能。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3、離她近點:“絕佳關鍵期”內如何“對待”那個對孩子不慈的家長?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呢?“壞家長”隨便一句無下限的“壞話”或者隨便一次“壞行為”足矣——“不罵不懂事,不打不成才”,對的,就是這十個字。這十個字,便是壞家長摧毀一個好孩子的理論基礎與底氣。可問題是,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真理”就真的是“正確”的嗎?就算曾經正確,可時代在變,生存於時代洪流中的人也在變。人變了、病變了可藥卻不變,能對症嗎?一劑下去,救命良藥成為要命毒藥秒秒鐘的事兒啊。

浩淵爸,他很年輕時候,有過相當輝煌的生涯,軍旅十三年,獲殊榮無數。可是,命運總是不甘心把所有的順遂賜予同一個人,離開部隊迴歸原生家庭,便是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個黑色旋渦。從離開部隊的那一刻開始,他命運的輪盤便被這黑色旋渦吸轉、引動,他從此再也不是他自己了。原生家庭的印記及力量對一個有血有肉但從不曾有過自己的人而言,簡直是毀天滅地的存在。

浩淵爸,他和那一代的許多人們一樣,不懂抗拒,不會抗拒,不敢抗拒。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被動地接受、接受、再接受。接受一切以愛的名義實施的不公、冷漠、傷害乃至於摧殘和毀滅。是的,有那麼多的人都可以在他的生活裡、在他的心裡自由出入橫衝直撞。他們肆無忌憚地介入,他們無底限、無上限的操控——如今回看,是多麼殘忍的傷害啊——可那時候,介入的人有一個不容置喙的、殺遍天下無敵手的理由,這理由只一個字:愛。

來自於家庭的、親人們的確定的愛,是六七十年代的西北孩子們普遍缺失的,他們會如同渴望毒癮一般渴望來自於原生家庭的認同及接納。浩淵爸也一樣,由於成長環境的特殊,他無力抵抗——不,是完全想不起有“抵抗”這回事。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的生存等等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統統地全然地交出去了。這樣的交託意味著什麼?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人們都知道答案。於是,三十五歲那年,一無所有的浩淵爸以最慘淡的方式開始在這個完全陌生的、一無所知的社會裡掙扎生存,生存線上的時光,只有慘淡,甚至於慘烈。

是的,多可怕,三十五歲,多少人已經功成名就。而他,最青春的年華,從學校那個封閉的小社會裡,進入了部隊那個更封閉的小社會,然後,將將乎人到中年,他被動地被拋入完全陌生的社會的洪流。

三十五歲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只有十七八歲社會經驗和生存體驗的靈魂,被現實無情碾壓的痛苦,被原生家庭完全拋棄的痛苦,被自己完全否定卑微若塵的痛苦。最痛苦,莫過於身體裡那個卑微的自己從裂變到加速成長的歷程。一邊是現實裡生存的碾壓,一邊是對自已完全否定之後浴火重生的碾壓,在將近十年,浩淵爸整個人在兩扇旋轉著的磨盤之間的夾縫裡,看不見光明,看不見未來,也看不見自己——這樣從身體到心靈無不是千瘡百孔的浩淵爸,又從何習得對待孩子與家人要“好好說話”的能力?從何懂得為父親既需心氣平和又要浩博深遠的能力?從何習得並懂得“怎麼樣將孩子想要的愛給孩子”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4、離她遠點:“絕佳關鍵期”內如何保護自我內心的相對獨立?如何儘量少的被傷害?

浩淵從樓道往下衝,被爸爸截住了。浩淵爸踮了腳尖掄圓手臂,一巴掌就想扇在浩淵的臉上。對門的阿姨剛巧上樓,似乎要伸手阻止,一頓,卻又急忙止了步側身上去,裝沒看見,是顧及浩淵的臉面吧?浩淵已經到了需要大人顧及臉面的年齡了嗎?浩淵自己從來都沒意識到,或者是爸爸從沒讓他有意識到的機會。

◆浩淵的家庭情感廢墟,到底“廢”成了什麼模樣?

浩淵上高二了,個頭一米八三,浩淵爸卻從來都當他是三歲小孩,抬腳就踹,舉手就扇,當著鄰居的面,也當著同學的面。這樣的事兒經多了,也就習慣了,浩淵爸習慣了,浩淵自己也習慣了。每每浩淵爸動手的時候,浩淵睨了眼當他是精神病,一聲不吭,只是挨著。

這樣一挨,就是十七年。幼兒園,小學,那個時候浩淵太小,豆芽菜似的,經不住爸的三拳兩腳,每每哭著求著,爸就踢的越起勁,再後來,便不哭了,也不求了。他扇,浩淵挨。扇完了,該幹嘛幹嘛。浩淵媽也曾試著阻攔,每次卻惹得浩淵爸更變本加厲,浩淵捱得更狠,浩淵媽也挨,不忍心看媽帶著滿臉的傷出門,浩淵就冷聲冷氣冷臉地衝媽吼,叫她少管閒事。每一次捱了打的夜裡,浩淵媽都會偷偷地呆在浩淵床前流淚。浩淵暗暗發誓,“忍著吧,忍到我長大了,我就能打得過他了,就能保護媽了!”許多個冰冷的夜裡,浩淵都是靠著這樣的安慰入眠的。從小,浩淵就吃的比別人多,從不挑食,有啥吃啥,當然,浩淵也比別人長得快,長得壯。

長到如今,浩淵十七歲了,上高二了,比爸高出近兩個頭,爸扇浩淵的時候得踮著腳尖了。浩淵高高地俯視著踮起腳尖拼勁兒扇自己的爸爸,突然覺得他好可憐——“可憐的不知道我只需要動動小指頭就可以把他摞翻!”

◆浩淵在家庭情感廢墟中如何自我保護良性成長,並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盛豔?

是的,浩淵是高而又強壯的,從小所有的業餘班裡,他只選擇了跆拳道。如今,他利用業餘時間兼職著那裡的教練,倍得無數家長與小朋友的追隨與崇拜。浩淵說,“突然覺得那個又矮又老的男人很可憐啊,可憐的都不配得我一根手指頭的戳弄!”

浩淵說,“我很是想不通喲,我就是被這麼個欺軟怕硬的慫貨欺辱了整整十七年?嘖,就當是還債了,還生身之債了。我這麼氣場全開地冷冷俯視,就讓他整個人都透著卑微和怯乎了,嘖嘖,揍他?他哪兒配我搭上自己的好名聲啊?”

是的,儘管浩淵的強壯不是在十七歲這一年的這一刻突然來臨的,從體力而言,浩淵早就有了“戰勝”爸爸的底氣與實力了,可他從不曾動過手。因為他通過媽媽的眼睛和敘述,真正走心地看“見”並看“透”了那個男人的可憐與艱難——這個男人不容易,工作辛苦,受氣受累,眼瞅著比自己資歷淺年紀輕的人個個兒混得風生水起,偏偏自己這出身書香門第受過高等教育的卻只得個小科員混,而且一混就是多半輩子,單位里人人都是管人的,就他一個將將滿心白髮的是被人管的,天天價給人踩、給人抬轎子,大男人家家的窩火難奈,回家來撒氣撒潑、罵老婆打孩子雖然可恥可恨但不難理解,除了老婆孩子,就他這軟包子樣兒還能欺負得了誰、還敢作賤誰?想想也真夠悲哀的。算是悲憫吧,那種從小小時候就立志要在體力和能力允可的時候將他揍個半死的衝動一天天越來越淡了,就當是免費的人肉沙包了,反正練跆拳道也需要練練捱揍的功夫不是?

只是,浩淵心裡是有底限的:“背了人在家裡,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可以!但我不是小孩子了,我需要臉面,別當著人面兒踩我臉就成。最重要的一條,別跟媽動手,媽也老了,委委屈屈一輩子,也夠受了,別再讓她四十幾歲的人了還動不動帶著滿臉的傷去上班就成!”可是,面對兒子明明越來越怯乎的浩淵爸這一回踩線了,他把浩淵堵在樓道當著鄰居面扇了一巴掌。再扇,浩淵沒給他機會,他微微地昂高了頭,浩淵爸就夠不著了。浩淵氣恨不過,衝回家衝進廚房,穿著皮鞋的腳踹向正做飯的浩淵媽——浩淵大步追過去隨手抓了衣領,只輕輕一提,浩淵爸就懸在半空了。

浩淵說,“這可憐的小男人嚇壞了呀,眼晴裡深深的全是恐懼,就像是我小時候面對血紅了眼睛瘋狂暴怒的他一樣樣地!”浩淵媽的驚呼剛剛響起,浩淵就很溫柔地把爸提到沙發上,輕輕放下,然後很是溫和地奉上一杯茶,“爸,忙了一天怪辛苦的,喝杯茶,媽專門給你泡好的。”浩淵爸手忙腳亂抓過茶杯,一口氣灌下去,連燙不燙都不敢顧。浩淵笑了笑,站直身子,高大的陰影覆在浩淵爸身上,浩淵爸瞪圓了眼,死死地盯著兒子——那樣子,像極了浩淵五歲那年捱打時的樣子,就連喝水的動作也是一樣,猛灌,不敢顧燙還是不燙:只要那個人開口了,就是讓跳樓,那也毫不猶豫,何況只是一杯水?

需要靠武力彼此征服,然後彼此臣服,這樣的父子,這樣的家,是誰的不幸?又是誰的悲哀?所幸是,浩淵不會像爸爸一樣憑著蠻力欺負弱小。浩淵只是在最恰當的時機,以最恰當的方式逼迫爸爸睜大眼看看:看看這個被他凌辱了十七年如今高過他兩頭的“小孩子”,早已經是一個他永無可能再撼動分毫、凌辱分毫的“大男人”了!用浩淵自己的話說,“親身體會一下從體力到精神上都會被兒子絕對碾壓的恐懼也挺好,體會過了,想來他該死心了,從此死心塌地做媽媽的‘乖巧’丈夫、做我的‘聽話’父親。反正底線就一條唄,在社會上沒出息沒關係,別在家逞威風就成!”

為什麼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壞脾氣讓我多崩潰嗎?

小結:“壞家長”有轉變成“好家長”的可能嗎?

“壞家長”有轉變成“好家長”的可能嗎?答案非常肯定!所有的“好家長”都是通過一點一滴的學習、一步一步從“壞家長”轉變而來的。而每一個“壞家長”所在的家庭中,最本源的錯誤在於顛倒了最具統攝力與親密力的親子倫理關係,正如同小倩媽媽。原本爸爸媽媽是家庭倫理關係中最高一級的,小倩媽卻因為愧疚把小倩推上高一級位置,把自己放到小倩原本該在的低一級位置。換句話說,小倩成了媽媽,小倩媽媽成了女兒——媽媽把孩子當爹孃小心翼翼侍候著供奉著,這擱誰也受不住啊!媽媽自己內心深處的“黑暗開關”會被觸發,孩子自己也會心理嚴重失衡而越來越自我封閉。同樣的,浩淵爸無法自我消解並平衡自己在社會系統中的窩囊無能感、無助無力感,於是就想在家庭倫理關係的“保護傘”下為所欲為找補回來,而那個“被找補”的人卻有個“受與不受”的自由選擇權!浩淵和媽媽是兩個不依附於任何人的獨立的生命個體啊,於是母子倆本能地、下意識地自我保護選擇便是將爸爸從家庭系統排列正常序列裡頭“剔除”出去;而在家庭系統排列情感序列中喪失了位置的爸爸,無形之中內心的“暗黑開關”便被頻繁觸發,於是非良性“覓母”被一次又一次頻繁複制。

簡單概括的話,中國式家庭中不少家長之所以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並以愛為名“好心好意”通過言語、行為摧毀一個好孩子,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身為一個父親、一個母親卻在家庭倫理系統中的“不當位”!《以愛為名》那首歌是寫愛情的,裡頭有兩句用在這兒、用給小倩、用給浩淵這兩個案例倒實在妥帖:愛是心上的刺/要不要都是奢侈/我找不到我的位置/你找不到解脫的方式。類似家長與家庭的療愈藥方其實不復雜:以清醒地自我覺察和不含敵意的堅持,在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同時“各歸各位”,讓父母像個父母一樣的活,讓孩子像個孩子一樣的活!願更多如你一樣的孩子能夠像他們一樣於家庭情感廢墟中開出獨屬於自己的、生命盛放的鮮花!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plqiyu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