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包玉剛先生百年誕辰主題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舉行

“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包玉剛先生百年誕辰主題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舉行

揚子晚報網12月7日訊(記者 羅曉娜 文/攝)為了紀念和緬懷“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的家國情懷,回顧他在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迴歸、發展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貢獻,12月7日,世界公民中國心——包玉剛先生百年誕辰主題紀念活動在上海交大舉行。

世界船王的中國心

包玉剛先生早年在上海從事銀行業,後來到香港定居,白手起家創立環球航運集團。他以精湛的業務素養、敏銳的國際視野、果敢的決策能力和銳意的創新意識,使華人成為航海業的佼佼者勇立潮頭,深受敬仰。

即使身為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始終保持著雋永的中國心,他說:“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1978年深秋,離開內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剛先生一回國,就迫切地想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後的數十年中,包玉剛先生為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迴歸、支持教育、建設家鄉發揮了巨大貢獻。他先後捐贈了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中英友好獎學金、浙江大學留學國外獎學金、北京兆龍飯店、寧波大學等項目,帶動海內外華僑參與新中國建設。

為祖國的穩定與統一,他親自在中英間搭建橋樑,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幫助制定和實施《中英聯合聲明》,協助香港主權的順利移交工作。在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剛剛開啟之際,包玉剛先生髮揮著橋樑、凝聚的帶頭作用,對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繁榮發展功不可沒。

科教興國桑梓情深

1981年7月,包玉剛先生鄭重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同志面交捐贈的確認信函,捐資1000萬美元為上海交通大學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這在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界是從未有過的創舉。鄧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這筆捐贈並表示讚賞。當時高等教育資金來源單一,校園百廢待興,此種做法很好地解決了當時的教育困境,並由此開創了新中國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個人姓名命名建築物的先河。

這一項目在中國改革開放史與中國現代教育發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筆,因為其向國內外明白無誤地傳遞一個信息,中國政府已經摒棄了辦教育寧肯落後,也不接受國內外捐款的僵化政策。包兆龍圖書館和包玉剛圖書館的建成,更成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發展和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為教育進步和調動海外華僑、華人建設國家、回饋社會的積極性作出了示範。

紀念活動上,包陪慶、包文駿代表包氏家族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設立上海交通大學“包玉剛學生社會實踐基金”,用以支持學生學以致用、深入社會,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編輯:李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