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這不僅表現在它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的吸納。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學術思想、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紀裡,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鑑。

"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這不僅表現在它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的吸納。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學術思想、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紀裡,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鑑。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經過長期的互相融合而形成起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他們各自的貢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互補的文化。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諸子百家的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在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有“九流十家”。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此作了很好的介紹和總結。在秦漢之際,法家和道家,曾先後一度處於統治的地位。後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個儒術已經不是孔子時候的儒術,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吸收了陰陽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內的宗天神學。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便一直是道儒釋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對抗、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三教之間的相互對抗、相互鬥爭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則是實質性的、主要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為了能在中國立穩腳跟,就必須中國化。而當時所謂中國化,就是道教化。所以當時的人們不太瞭解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將浮屠與老子一起祭祀。認為黃老道教與佛教都是主張“清靜”、“無為”的,彼此完全是一致的。

"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這不僅表現在它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的吸納。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學術思想、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紀裡,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鑑。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經過長期的互相融合而形成起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他們各自的貢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互補的文化。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諸子百家的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在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有“九流十家”。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此作了很好的介紹和總結。在秦漢之際,法家和道家,曾先後一度處於統治的地位。後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個儒術已經不是孔子時候的儒術,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吸收了陰陽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內的宗天神學。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便一直是道儒釋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對抗、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三教之間的相互對抗、相互鬥爭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則是實質性的、主要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為了能在中國立穩腳跟,就必須中國化。而當時所謂中國化,就是道教化。所以當時的人們不太瞭解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將浮屠與老子一起祭祀。認為黃老道教與佛教都是主張“清靜”、“無為”的,彼此完全是一致的。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但是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種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一說到中華傳統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偏見,雖然由來已久,但並不符合中國的歷史事實,而且在學術上往往帶來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礙了我們全面地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因而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學術偏見。

這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偏見 ,可以把韓愈的道統論作為代表。韓愈在道釋二教都很興盛的唐代,依照道釋二教傳法世系的祖統說,虛構了一個儒家的道統論來與道釋二教相對抗,並以維護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孟軻的道統自居,把道釋二教看成是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主張對他們採取“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辦法,予以徹底的消滅。這是一種極其幼稚而愚蠢的偏見,雖不正確,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至今還束縛著有些人的頭腦,不承認道釋二家、特別是道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極不公正,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際。

在這種學術偏見的影響下 ,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把重點僅僅放在儒家經典的研究上,無論是研究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配備,還是資金的投入,研究課題的分配等等,都很不平衡,只側重儒家,而對道佛二教的研究則很不重視,特別是道教的研究,更是相形見絀,根本沒有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以至過去有些名為“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實際上並未全面探討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其中除儒家的哲學思想之外,既看不到道佛二教哲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也看不到各少民族哲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與我們這個多民族和多宗教國家哲學思想發展的實際狀況不太相符。特別是我們的道教研究和某些外國相比,還顯得很落後,這與我們作為道教文化的故鄉來說,也是極不相稱的。“文革”以後,這個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

道教研究開始提上議事日程,研究課題列入了國家項目,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加強了研究人才的培養,現在研究隊伍也在逐漸形成,並在逐步發展和壯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經問世,引起了社會的矚目。於是,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問題,便成為人們強烈關注的問題,這使人們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魯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提出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這樣一個科學論斷。對魯迅先生的這個科學論斷在具體理解上雖然尚不完全一致,但它說明了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這一點,則是非常明確的。根據這個論斷,我們也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這不僅表現在它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的吸納。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學術思想、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紀裡,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鑑。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經過長期的互相融合而形成起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他們各自的貢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互補的文化。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諸子百家的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在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有“九流十家”。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此作了很好的介紹和總結。在秦漢之際,法家和道家,曾先後一度處於統治的地位。後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個儒術已經不是孔子時候的儒術,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吸收了陰陽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內的宗天神學。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便一直是道儒釋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對抗、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三教之間的相互對抗、相互鬥爭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則是實質性的、主要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為了能在中國立穩腳跟,就必須中國化。而當時所謂中國化,就是道教化。所以當時的人們不太瞭解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將浮屠與老子一起祭祀。認為黃老道教與佛教都是主張“清靜”、“無為”的,彼此完全是一致的。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但是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種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一說到中華傳統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偏見,雖然由來已久,但並不符合中國的歷史事實,而且在學術上往往帶來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礙了我們全面地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因而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學術偏見。

這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偏見 ,可以把韓愈的道統論作為代表。韓愈在道釋二教都很興盛的唐代,依照道釋二教傳法世系的祖統說,虛構了一個儒家的道統論來與道釋二教相對抗,並以維護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孟軻的道統自居,把道釋二教看成是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主張對他們採取“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辦法,予以徹底的消滅。這是一種極其幼稚而愚蠢的偏見,雖不正確,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至今還束縛著有些人的頭腦,不承認道釋二家、特別是道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極不公正,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際。

在這種學術偏見的影響下 ,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把重點僅僅放在儒家經典的研究上,無論是研究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配備,還是資金的投入,研究課題的分配等等,都很不平衡,只側重儒家,而對道佛二教的研究則很不重視,特別是道教的研究,更是相形見絀,根本沒有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以至過去有些名為“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實際上並未全面探討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其中除儒家的哲學思想之外,既看不到道佛二教哲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也看不到各少民族哲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與我們這個多民族和多宗教國家哲學思想發展的實際狀況不太相符。特別是我們的道教研究和某些外國相比,還顯得很落後,這與我們作為道教文化的故鄉來說,也是極不相稱的。“文革”以後,這個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

道教研究開始提上議事日程,研究課題列入了國家項目,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加強了研究人才的培養,現在研究隊伍也在逐漸形成,並在逐步發展和壯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經問世,引起了社會的矚目。於是,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問題,便成為人們強烈關注的問題,這使人們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魯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提出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這樣一個科學論斷。對魯迅先生的這個科學論斷在具體理解上雖然尚不完全一致,但它說明了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這一點,則是非常明確的。根據這個論斷,我們也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為什麼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方面 ,道教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懷抱中誕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乳汁養育而成,它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它的營養成分,成為它的思想淵源的一部分,這裡可以舉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道家思想。道家與道教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先秦道教,是以老莊為代表的一個哲學派別,而道教乃是東漢形成的一種宗教,二者並不是一回事。但是,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為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家哲學乃是道教的理論基礎之一。

道教創立的時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把它規定為教徒們必須習誦的功課。《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並把“道”視為超時空的天地萬物的根源,既有宇宙本體的意義,也含有規律的意義,其界屬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祕,不同的人可以對它作出不同的解釋。

"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這不僅表現在它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的吸納。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學術思想、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紀裡,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鑑。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經過長期的互相融合而形成起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他們各自的貢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互補的文化。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諸子百家的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在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有“九流十家”。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此作了很好的介紹和總結。在秦漢之際,法家和道家,曾先後一度處於統治的地位。後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個儒術已經不是孔子時候的儒術,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吸收了陰陽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內的宗天神學。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便一直是道儒釋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對抗、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三教之間的相互對抗、相互鬥爭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則是實質性的、主要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為了能在中國立穩腳跟,就必須中國化。而當時所謂中國化,就是道教化。所以當時的人們不太瞭解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將浮屠與老子一起祭祀。認為黃老道教與佛教都是主張“清靜”、“無為”的,彼此完全是一致的。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但是 ,長期以來,在國內外都流行著一種模糊的觀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一說到中華傳統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偏見,雖然由來已久,但並不符合中國的歷史事實,而且在學術上往往帶來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礙了我們全面地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因而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學術偏見。

這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偏見 ,可以把韓愈的道統論作為代表。韓愈在道釋二教都很興盛的唐代,依照道釋二教傳法世系的祖統說,虛構了一個儒家的道統論來與道釋二教相對抗,並以維護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孟軻的道統自居,把道釋二教看成是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主張對他們採取“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辦法,予以徹底的消滅。這是一種極其幼稚而愚蠢的偏見,雖不正確,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至今還束縛著有些人的頭腦,不承認道釋二家、特別是道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極不公正,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際。

在這種學術偏見的影響下 ,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把重點僅僅放在儒家經典的研究上,無論是研究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配備,還是資金的投入,研究課題的分配等等,都很不平衡,只側重儒家,而對道佛二教的研究則很不重視,特別是道教的研究,更是相形見絀,根本沒有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以至過去有些名為“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實際上並未全面探討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其中除儒家的哲學思想之外,既看不到道佛二教哲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也看不到各少民族哲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與我們這個多民族和多宗教國家哲學思想發展的實際狀況不太相符。特別是我們的道教研究和某些外國相比,還顯得很落後,這與我們作為道教文化的故鄉來說,也是極不相稱的。“文革”以後,這個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

道教研究開始提上議事日程,研究課題列入了國家項目,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加強了研究人才的培養,現在研究隊伍也在逐漸形成,並在逐步發展和壯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經問世,引起了社會的矚目。於是,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問題,便成為人們強烈關注的問題,這使人們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魯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提出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這樣一個科學論斷。對魯迅先生的這個科學論斷在具體理解上雖然尚不完全一致,但它說明了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這一點,則是非常明確的。根據這個論斷,我們也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為什麼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方面 ,道教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懷抱中誕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乳汁養育而成,它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它的營養成分,成為它的思想淵源的一部分,這裡可以舉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道家思想。道家與道教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先秦道教,是以老莊為代表的一個哲學派別,而道教乃是東漢形成的一種宗教,二者並不是一回事。但是,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為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家哲學乃是道教的理論基礎之一。

道教創立的時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把它規定為教徒們必須習誦的功課。《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並把“道”視為超時空的天地萬物的根源,既有宇宙本體的意義,也含有規律的意義,其界屬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祕,不同的人可以對它作出不同的解釋。

道教文化,真的沒有地位嗎?

在《莊子·大宗師》中,更把“道”解釋成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並謂“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這種以“道”為萬古常存,得“道”以後便可以長生久視、成為神仙的思想,為後來道教所吸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從宗教的角度把“道”說成是“神異之物,靈而有信”,“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並與神祕化了的元氣學說結合起來,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無形無名,有清有濁,有動有靜,“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說明哲學家老子與哲學範疇的“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為天上的神靈,信道也就變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

修道成仙思想,乃是它的核心,其他的教理教義和各種修煉方術,都是圍繞這個核心而展開的。它之所以命名為“道教”,也與它的基本信仰是“道”有密切的關係。上述一切,都說明道家與道教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道家雖是先秦以老莊為代表的一個哲學派別,但在東漢以後就為道教所繼承和發展了,從道教產生時起,研究老莊思想的,相當多的人都是道教徒,闡述和註釋老莊的許多寶貴著作,都集中在道教典籍的叢書《道藏》之中。這些道教徒對老莊思想的闡述和註釋,雖然不免帶有一些宗教性的曲解成分,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精華,不可忽視。

老子及其學說之所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與道教對它的繼承和發展分不開的,如果沒有道教的繼承和發展,那末,老子及其學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將是另一回事了,正因為道教文化繼承和發展了道家文化,它們之間具有如此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人們習慣上常常把道教也稱為道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