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古村,大別山的驕傲

河南新縣位於鄂豫兩省交界之處,在與湖北相鄰的大別山裡,散落著一些古村落。

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這些古村落雖然不大,卻宛若一塊塊未經雕琢的古玉,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保持著淳樸的民風、古樸的神韻。大有一種“隱在深山不聞世,日耕霞落酒茶歌。一朝被識遮不住,眾人皆羨痴迷多”的情境。

西河灣古村落,就是這些散落在深山中的一塊靈通圓潤的玉中瑰寶。

西河灣古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村莊依山而建、傍水而興,世代綿延、生生不息。

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小村落雖不足百戶人家,但整個山村可謂是:

古木參天、山環水抱,鳥語花香、林木繁茂,溪水清澈、魚遊影動,巨石橫臥、墊石為橋。潭似琉璃、麻鴨戲水,雞犬相聞、油菜花嬌,原著房舍、濱水而立,泉過門前、鄰里情好。一派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的景象。

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據傳,此村系五百年前一張氏家族從江西遷此而成。至於緣何遷徙這深山之中,是因躲避戰亂,還是因天災人禍,現已無從知曉。

倒是那沿河的幾株古楓楊樹,或枝繁葉茂、蒼勁挺拔,或樹幹空洞、頑強不倒,無言地向遊人印證著古村幾百年的興衰風騷。

如今,古村雖然不像麗江古城、南潯古鎮那樣聞名遐邇、氣勢非凡,也不似古徽州屯溪、西遞等村落那樣聲名顯赫、名人輩出。

但它那種特有的純粹自然、不雕不琢,寧靜意遠、道法天作,古風猶存、無慾脫俗,情真語平、心性無濁的風土人情,常常能給造訪的遊客一種恍如隔世、識知恨晚,如遇久違、情慕心羨的感覺。

與時下一些旅遊之地的燈紅酒綠、喧囂塵上,摩肩接踵、商鋪林立的躁動之象相比,真是大相徑庭,有天壤之別。

說心裡話,西河灣古村,是迄今為止我所去過的最為愜意、最為寧靜的古村。

從你走進古村,站在橋頭憑眺古村的第一眼開始,我相信你就會被古村的自然風貌所吸引,併為小山村的清朗靜謐所折服。

小山村被一條彎曲的溪水一分為二,河北岸為鵝卵石鋪道,河南岸則是村村通的水泥公路,兩邊房屋的建築風格也迥異不同。

村北以“張氏煥公祠”為代表,由東向西依山順河,保留著一派泥土磚石混建的古民居。

尤其是張氏家族公祠,背靠獅子山、面向小溪流,可謂是“前有槓後有靠”,真就是個坐北朝南的風水寶地。

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此外,公祠朱門高大、飛簷斗拱,漆樑橫懸、井空接天,門牆向外呈八字形狀,如神功匠砌,有納山川靈氣之意。並在兩邊的青磚上雕刻著“福祿壽”、“穆桂英掛帥”、“空城計”等人物故事,磚刻精巧、技法嫻熟,足具徽派的磚雕風格。

公祠朱門的上方還刻有文官等人物的磚雕,人像栩栩如生、形態各異,彷彿暗喻著張氏家族,祖上也曾有為官的驕傲。

村南則以“紅色記憶主題餐廳”為中心,在建設美麗鄉村的主旨下,先後引進了星空帳篷旅館、咖啡屋、青年旅館等旅遊項目,使小山村又呈現出古老與現代、民居與客棧、淳樸與新潮、自然與新異,相融交錯呼應的不同風格,既保留了原著的泥土氣息,又滿足了遊客的現代需求,並熨燙著山區古風、“大躍進時期”、改革開放等不同時期的烙印。

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如我們所住的客棧,其建築房屋外形極具西河古老的風情。尤其是那用泥土從上到下粉飾一體的黃土顏色,讓人不論怎麼看,都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情趣。

同時,其主人張勝利還是個脫貧致富的家庭,並上過中央電視臺節目。現在一家人每年靠旅遊收入就有二十多萬元,徹底擺脫了以前貧困不堪的家境。每當有遊人與其聊到家庭生活的變化時,他的臉上總會充滿幸福的微笑。

此外,像新縣的丁李灣、毛鋪等古村落,雖然都相距不遠,但亦各有特色。

如丁李灣古村落,距今也有700多年的歷史。相傳因李姓無嗣,於是抱養了丁姓的外甥,以求香火延續。

誰知丁姓外甥長大成人後,智勇雙全、十分能幹,不僅小家殷實,而且把李姓家族帶的日益火旺,李姓家族為感謝這一天賜良緣,故將李灣改為丁李灣以示知恩圖報。

據傳,該灣盛於乾隆、名於道光,以至民國還有“新集城一圈,不如丁李灣一灣”的說法,可見小山村當時也盛極一時。

但目前,村內狀況已不復當年,年輕人極少,一些老房亦年久失修,遊客只能從一進村口的一排老屋建築中,看出些當年的鼎盛之貌。

不過,丁李村環境更為秀麗淡泊安寧,是當下難得的依山傍水、面湖泛舟,修仙成道的好地方。

深山依舊不改沉穩厚重之氣,村落依舊不褪古樸恆久之貌,人心依舊不變仁善處子之心,民風依舊不離淡泊順達之道。

大別山裡的古村落丁李灣

大別山區、千古風情猶存,紅色記憶、感恩陽光普照,小小山村、時代變遷縮影,初心不改、風土人情自豪。新縣、古村,大山、懷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