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帶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帶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乾隆 黃地綠彩雲龍紋貫耳穿帶瓶

造型的基本特徵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耳,流行於宋、遼、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黃釉、白釉綠彩製品比較常見,是古陶瓷瓶式,因為瓶的兩側有穿帶或繩索的環耳溝漕而得名。

瓜稜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帶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乾隆 黃地綠彩雲龍紋貫耳穿帶瓶

造型的基本特徵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耳,流行於宋、遼、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黃釉、白釉綠彩製品比較常見,是古陶瓷瓶式,因為瓶的兩側有穿帶或繩索的環耳溝漕而得名。

瓜稜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明成化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貫耳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帶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乾隆 黃地綠彩雲龍紋貫耳穿帶瓶

造型的基本特徵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耳,流行於宋、遼、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黃釉、白釉綠彩製品比較常見,是古陶瓷瓶式,因為瓶的兩側有穿帶或繩索的環耳溝漕而得名。

瓜稜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明成化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貫耳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

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萊菔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帶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乾隆 黃地綠彩雲龍紋貫耳穿帶瓶

造型的基本特徵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耳,流行於宋、遼、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黃釉、白釉綠彩製品比較常見,是古陶瓷瓶式,因為瓶的兩側有穿帶或繩索的環耳溝漕而得名。

瓜稜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明成化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貫耳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

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萊菔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

萊菔即蘿蔔,故又名“蘿蔔尊”,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蘿蔔。

荸薺瓶

"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寶月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明永樂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

寶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寶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寶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燈籠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蟠龍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民國六年(1917年)作 淺絳彩花鳥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

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盤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

盤口瓶的瓶口為盤狀而得名。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梅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花口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

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

葫蘆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紅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多管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紅地黃彩福壽紋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

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

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春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霽紅釉玉壺春瓶,清同治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

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天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粉彩勾蓮紋天球瓶,清乾隆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

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

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鵝頸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明

瓶頸像鵝頸,故得名。敞口細頸,鼓腹圈足。該造型秀麗,極富觀賞性。

象腿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清順治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狀,“筒”與“統”諧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得名“一統瓶”,是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

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膽式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膽式瓶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橄欖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鳳尾瓶,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蒜頭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瓶口似蒜頭而得名。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棒槌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清康熙

棒槌瓶,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油錘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釉裡紅瑞獸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柳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藏草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脣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轉心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淨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龍泉窯青釉淨瓶,元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帶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乾隆 黃地綠彩雲龍紋貫耳穿帶瓶

造型的基本特徵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耳,流行於宋、遼、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黃釉、白釉綠彩製品比較常見,是古陶瓷瓶式,因為瓶的兩側有穿帶或繩索的環耳溝漕而得名。

瓜稜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明成化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貫耳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

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萊菔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

萊菔即蘿蔔,故又名“蘿蔔尊”,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蘿蔔。

荸薺瓶

最全的瓷器造型知識,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瓷瓶篇)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粗長頸,扁圓腹,狀如荸薺而名。

清代康熙年首創,雍正官窯多有燒造,且形制規範。該器器形規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平坦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