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如果形容春秋時代諸侯爭霸的形勢,那麼最早的“小霸”鄭莊公,算是一場大戲的龍套,之後的首霸齊桓公,是第一個主角。隨後一直唱主角的,就是南北對峙的晉楚兩國。春秋時代大多數時間的諸侯逐鹿風雲,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國家展開,但是在各路主角之下,卻也有一股暗流──秦國。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終結者,秦國在春秋時代的地位並不顯著,說他?暗流,原因是秦國雖然也出了位於春秋五霸之列的秦穆公,但秦穆公最終沒有突破晉國的屏障,只能稱霸於西北地區。他在當時只能算地區性霸主,卻不是整個春秋諸侯中的霸主。和鄭莊公一樣,他只是一個“小霸”。

但這個小霸,對於秦國的歷史,乃至春秋戰國的歷史,影響都是極其深遠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雖然秦國最後的獨大地位,來自於後來的商鞅變法,但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已經吹響了崛起的前奏。

要想了解這一切,需要從頭看一下秦國。

秦國的地位,在春秋戰國的早期,可以說是很卑微的,比楚國要稍微好一些,比起其他諸路中原諸侯,卻是遠遠不如。

秦人的祖先,也是華夏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東部地區,大約在今天的山東、河北一帶。秦人命運的變化,來自於西周時代的周公東征,當時的秦國在周公東征後,被遷移到了今天陝西的渭水流域,負責為周王室養馬,所以早期的秦人,是以畜牧為業的。這一點和以農耕為業的華夏族其他部族,有著鮮明的區別。當時的陝西渭水流域,並非華夏族的傳統生活區,相反是蠻族雜居的地方,環境十分艱苦,?這樣的條件下,秦人頑強地在當地紮根,陸續平定了當地的蠻族,形成了一方勢力。秦國命運的改變,來自於周平王東遷,當時的秦襄公主動派兵馬護送,因此被周平王冊封為侯爵。從此時開始,秦國,這個後來戰國時代六國的噩夢,有了自己的“名分”。雖然有了名分,但和中原諸侯比起來,秦國依然是個落後的國家,而且和楚國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作為周王室的馬伕出現的,既沒有楚國那樣擺脫周王室獨大的條件,更面臨著身份上和中原諸侯的巨大差異。對待秦國,中原諸侯的態度和對待楚國一樣--蠻夷。但秦國人很懂得忍辱負重,在秦襄公時期,秦國得到了周天子授予的征討西北蠻夷的權力,憑藉著這樣的機會,秦國開始了擴張。在齊桓公爭霸的時代裡,秦國已經驅逐了遊牧在今天渭水流域的蠻族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春秋前期的秦國,其國土疆域已經包括了今天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區。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比起中原諸侯國來,秦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秦國的劣勢是身份太低,比起各路諸侯王來,可謂是百分百的草根,他們所居住的渭水地區,在當時也是鳥不生蛋的窮地方,發展起來非常困難。秦國的優勢在於,他們有西北山脈的地理屏障,足夠抵禦中原諸侯的入侵。長期以來和蠻族的交戰,也讓秦國形成了尚武的性格,生存環境的險惡,使秦國的軍隊更加吃苦耐勞,英勇善戰。而當時真正制約秦國爭霸的問題,也是中原其他諸侯所沒有遇到過的,秦國因為長期和蠻族雜居,在生活習俗和禮法傳統上,受到蠻族的影響也比較深。好的方面是,他們沒有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在人才的選拔上更加平等。但壞的方面卻是,他們的各種習俗,都帶有很濃厚的蠻族習氣,比如在王位的繼承上,他們沒有明確的子承父業的傳承製度,導致貴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時常發生,甚至蠻族部落野蠻的殉葬習俗,秦國也保留了下來。更致命的是,比起中原諸侯傳統的農業定居的生活方式,秦國在春秋早期,還是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國家,一部分秦人採取農耕生活,但也有秦人保持著遊牧的習俗,這樣的經濟狀態,積累強大的經濟實力幾乎無從談起。如此種種,都成為秦國崛起的絞索,而解開這些絞索的人,卻已經呼之欲出了,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登基。

在秦穆公登基之前,他的先祖們已經為他留下了非常豐厚的家產。秦穆公之前,秦國經過東征西討,已經成功佔有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區,版圖推進到了關中平原的東端。但也正因如此,秦國與早期的晉國也不斷髮生軍事衝突,秦穆公的哥哥秦成公時期,曾經和晉國發生了大規模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到了秦穆公登基之後,他主動對晉國採取了通好政策,與之進行聯姻,秦晉之好的關係就此形成。此後,秦穆公轉而向西,繼續吞併西北的各個蠻族,擴張自身的勢力。在早期的起家過程裡,秦國和楚國走的是相同的道路,都是在嘗試進入中原受阻後,轉而調轉矛頭,對周邊的遊牧蠻族進行吞併,一步步擴張力量,蓄勢待發。但楚國的條件顯然比秦國更便利,楚國學習中原文化比較早,其經濟的轉型也比較早,當秦國還是半遊牧經濟狀態時,楚國已經擁有了富庶的經濟與發達的農業。而秦國勝於楚國的,一是他們的地理優勢,有關中屏障的秦國,在國土安全上比楚國更好,而秦國面臨的蠻族敵人,也比楚國面臨的蠻族強大得多,秦軍從中得到的錘鍊,更遠非中原諸國可比。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而對於秦穆公來說,他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不是擴張,而是要解除系在秦國身上的這些絞索。要做到這一條,似乎比開疆拓土更加困難,因為任何一條改動,都要面對國內強大的守舊派壓力,而遊牧起家的秦人,國君的威權是不如中原諸侯國的,彪悍尚武的性格,更使得政變的發生如家常便飯,這樣的局面下,不動點腦筋是不可能的。

秦穆公找到了最正確的辦法--他用了一個人,一個用五張羊皮換來的人--百里奚。

就像齊桓公有管仲,楚莊王有孫叔敖一樣,秦穆公的成功,在於他有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國人,這個虞國,就是被晉國以“假道伐虢”的計謀滅掉的虞國。百里奚年輕的時候很窮,一直到中年時期才出外謀生,但是因他出身低微,雖然周遊列國卻不被重用。後來經過朋友舉薦,總算當上了虞國的大夫,可剛當官沒多久,就趕上晉國實行“假道伐虢”之計,百里奚看穿了這個計謀,但是他的看法卻不被國君接受,只能眼睜睜看著祖國滅亡。虞國滅亡後,百里奚作為戰俘,被帶到了晉國。晉國此時在位的君主就是晉獻公,晉獻公對這位不起眼的俘虜並不待見。這時候正是秦晉兩國通好聯姻的時候,晉獻公的大女兒被許配給了秦穆公,百里奚作為“陪嫁”也跟了過去。但他不願意做嫁妝,乾脆在路上逃跑了,這一跑就跑到了楚國,被楚國人抓了做奴隸,負責養牛看馬。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百里奚很可能就要以奴隸的身份終老於楚國,但是“意外”偏偏發生了。秦穆公是個很仔細的人,仔細的方式就是數數,連晉國送來多少個奴隸,也要仔細地數清楚,這一數就發現了問題--少了一個。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秦穆公又偏偏多嘴,問了一句少了誰?得到的答案是百?奚。這時候的百里奚並不出名,可是隨行的晉國官員,卻有知道他底細的人,把他的底細一說,秦穆公當場大驚:人才啊!找!

找來找去,挖地三尺,就挖到了楚國,可楚國人也不是傻瓜,你這麼大張旗鼓地找個奴隸,傳出去人家肯定懷疑。秦國乾脆就假裝追捕百里奚,跟楚國交涉說:“我們有一個叫百里奚的奴隸逃到了你們這裡,我們要把他贖回去接受懲罰。”事情辦得很順利,秦國以5張羊皮的價格,從楚國人手中贖回了百里奚。這在楚國人看來,不過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結果,卻成了一件影響秦國曆史的大事。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百里奚到達秦國後,立刻得到了秦穆公的禮遇。當然秦穆公也不是一個能隨便聽人忽悠的人,百里奚到來後,先拉著他談了三天三夜,最後終於確信,這是一個人才!確認完了就辦事,百里奚被任命為秦國丞相,官職很有意思,叫五羊大夫,也就是用5張羊皮換回來的大夫。後來的事實證明,用5張羊皮換回百里奚,秦國賺大了。

關於百里奚輔佐秦穆公的政績,和諸多賢臣類似的,就是獎勵耕作,發展生產之類的,但他對於秦國最大的影響,正是促使秦國從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野蠻國家,變成一個文明國家。

百里奚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引進了周朝的禮儀制度,重新修訂了秦國的官制,設立了秦國的宗法等級制度,並且提倡“教化”,也就是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秦國,就這樣從一個遊牧國家,開始了向文明國家的轉化。

但此時限制秦國發展的兩大最主要“絞索”,一是秦國落後的軍事制度,二是秦國落後的經濟體系。秦國這時期的軍隊,一樣是掌握在各類宗族手裡,國君能調動的軍事力量特別有限,而且秦國所謂的宗族,大多都是遊獵出身,君臣的思想很淡,高興了聽你的話,不高興了就扯旗造反,因此這一直是秦國國君的大麻煩。百里奚就任後,第一刀就砍向了軍事體系,他仿照齊桓公時期的“三軍制度”,而且更進一步,不但寓兵於農,更寓兵於部落之中,無論是秦國境內的遊牧部落,還是農耕村莊,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如此一來,國家對軍隊的掌握權,就落到了國君的手裡。地方宗族的叛亂,之後就很難發生了。秦國當時的經濟,分為農耕經濟和遊牧經濟兩種,其中游牧經濟佔有的比重相當大,百里奚的政策是,國家主動出錢,獎勵遊牧部落轉化為農耕,並且設立專賣制度,由國家壟斷各類物資的買賣,並且給予農耕村莊以獎勵,特別是願意轉化為農耕的遊牧部落,國家不但劃給土地,更發放農具。他擔任丞相的時期,是秦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型期,而且效果也立竿見影。在秦穆公即位的早期,秦國的農業生產非常落後,且時常需要向周邊諸侯國借糧食度荒,但是百里奚改革後,秦國就財大氣粗了,在晉惠公在位時期,晉國發生災荒,秦國一次性給予大批糧食,用船運輸給晉國,運輸的船隊從秦國控制的雍都,一路排列到晉國境內,足見此時秦國農業儲備之豐厚。 有糧食借給別人,自然也就有糧食打仗了。秦國的軍事實力提升也很快,百里奚時期,秦國仿照中原諸侯,設立了三軍制度,軍政大權直接由國君操控,此時掌握秦國三軍的大將,分別是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其中孟明視正是百里奚的兒子。這時期的百里奚家族,已經是權傾秦國朝野的大族。但是在對外戰爭問題上,百里奚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深知以秦國目前的勢力,並不具備與晉國叫板的本錢,所以這時期的秦國,還是以韜光養晦為主,對外樹立睦鄰友好的國家形象。如百里奚勸說秦穆公的話:“現在山東諸國相互征戰,我們嚴守邊境,發展生產,總有稱霸天下的一天。”從當時中原諸侯的爭霸局面看,百里奚的判斷是正確的,秦國東面的晉國,在勢力上遠遠強於秦國,但面臨著楚國的嚴重威脅,當時的晉國和楚國南北對峙,相互間勢均力敵,在漫長的戰爭中互相消耗,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兩敗俱傷,而那一天,就是秦國東出爭霸的一天。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但是秦穆公卻耐不住了,在他眼裡,晉國之所以強大,完全是因為重耳的存在,而秦國爭霸的最好機會,就是重耳過世。公元前627年,一天終於到了,晉文公重耳病逝,秦穆公認為東出爭霸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迫不及待地撕毀了和晉國的友好盟約。這也是他一生裡僅有的一次沒有聽從百里奚的勸告。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受命出征晉國的時候,百里奚一路護送,痛哭流涕,告訴兒子:“你此去是必敗的。”

事實果然如百里奚所料,在之後的崤山之戰中,秦軍遭遇了滅頂之災,3名大將遭到晉國俘虜,秦軍全軍覆沒。但幸運的是,秦穆公雖然判斷失誤,卻是一個肯認錯的君主,孟明視3人被晉國放回後,秦穆公主動帶領群臣穿白衣迎接,並且表態赦免3人的敗軍之罪,他檢討說:“此戰的失敗,完全是因為我沒有聽從百里奚的建議,失敗的責任在我,你們是無罪的。”

但認錯的秦穆公,卻並未修改他原本的東出計劃。相反則更加厲兵秣馬,堅決要和晉國一爭長短,他的苦心在兩年後再次遭到打擊。公元前626年,秦國再次東出,這次又被晉國打敗,這次失敗的後果更嚴重,秦國原本與晉國爭霸的資本,在於他們已經威服了西北的蠻族,但這些蠻族本身就是勢利眼,眼看著秦國再遭失敗,立刻宣佈脫離秦國自立,且攻掠秦國的邊境。因此,在這樣的局面下,如果秦國不能在下一場戰爭中擊敗晉國,局面就將不可收拾,所?原本可以不和晉國打的戰鬥,現在變得不能不打了。

再次受挫後,秦穆公依然沒有怪罪孟明視等人,3個連遭敗績的大將感激涕零,繼續認真訓練部隊,臥薪嚐膽。在經過兩年精心的準備後,秦國再次發動了東征,這一次他們打了一個大勝仗,在當年遭到滅頂之災的崤山擊敗了晉國軍隊。但晉國的國力依然強大,他們在野戰失敗後。立刻緊閉邊關,轉入了全面防守,秦國多次挑戰,晉國卻不敢應戰,雖然打敗了晉國,但秦國東出的道路卻依然沒有打開,在這種局面下,秦穆公幹脆見好就收,在崤山祭奠了當年的死難者後,隨後班師回朝。這一戰的勝利,對於秦國鞏固自己西北的霸主地位是很重要的,那些西北勢利眼的蠻族們,看到秦國打敗了晉國,立刻又一窩蜂地倒向了秦國的一邊。

在這一段的歷史記錄中,似乎百里奚是默默無聞的,其實他的地位相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秦國的崤山之敗,幾萬秦軍戰死,全軍覆沒,以當時各個諸侯國的人口、資源條件,在遭受一場滅頂之災的大敗後,短期內想恢復是很難的。比如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大約有5年的時間未敢北進,而更早的繻葛之戰,周桓王僅經過了一戰的失敗,就將家底全部賠光。而秦穆公在崤山之戰後,秦國?軍事勢力僅僅經過了兩年,就全面恢復了,這裡面的首功,自然要推百里奚,身為秦國實際上的宰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發展生產、安撫士族、恢復經濟,為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錢糧兵馬支持,也正因如此,秦穆公才能在連續兩次遭到大敗的局面下,迅速地恢復元氣。在秦穆公擊敗晉國的榮光裡,百里奚就是背後的無名英雄。

百里奚對於秦穆公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他的戰略眼光。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在秦穆公三戰晉國以後,秦國面臨著怎麼走的問題。孟明視在崤山擊敗晉國後,也曾有秦國大臣建議乘勝追擊,繼續攻打晉國邊城,徹底打通秦國東進的道路,一片狂熱下,百里奚卻清醒地認定,這是極其不現實的。

不現實的原因,還是秦國的經濟實力。這時期的晉國,是中原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在秦晉交戰上,秦國處於明顯的弱勢,一場戰爭的勝利,並不能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當時的秦晉邊境上,晉國更佔有著地理優勢,戰略要地都在他們的手中,只要守好邊境,緊守不戰,秦國就徒喚奈何。而且秦國自身的國民經濟條件,在當時也根本不足以支持長期的戰爭,就在秦穆公三戰晉國的後期,因為財政緊張,百里奚本人也不得不帶頭穿粗布,儉省俸祿,用以支持前線戰事的開支。這場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秦國的國家財政儲備,很可能會像冰山一樣一點點在戰爭中融化掉。

在這樣的局面下,百里奚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東和西進。所謂東和,就是對東面的晉國,以防守為主,修復雙方的友好關係,而秦國的戰略重點,則在於掃平西部時叛時降的蠻族部落,這是整個中國版圖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一件事。從崤山之戰以後,秦穆公調轉矛頭向西,轉而打擊關中平原西部的戎族部落。百里奚先向秦穆公獻策,用美人計招降了西方戎族的重臣要餘,然後由要餘領路,百里奚親自統兵,發動了對西方戎族的征服戰爭。公元前623年,秦軍大舉西進,戰局異常順利,經過一年的作戰,秦國西部的12個戎族國家盡皆歸附。秦國的國土從此跨出關中平原,向西抵達了甘肅臨洮地區,向北佔有了寧夏?池地區,和河套平原直接接壤。這場西進運動,使秦穆公向西拓地千里,並得到了周天子賞賜的12只金鼓,秦穆公也就因此稱為了西部的霸主。 秦穆公的稱霸,雖然沒有完成進軍中原的大業,但對於整個秦國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後世的歷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一個,為什麼秦國能夠以關中平原的土地,支撐起後來平滅六國的浩大戰爭。許多人都把這一切歸結為商鞅變法的成果,其實在這之前,百里奚就已經在做同樣的事情。百里奚為秦國建立的,是一箇中央絕對掌握經濟權力的制度,特別是專賣等法令,保證中央獲得經濟上的巨大利益,而他在秦國推廣農業,變遊牧民族為農耕部落的行動,不但令當時大批遊牧蠻族轉化為農耕民族,從此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更使秦國新拓展的千里土地,成為秦國最可依賴的大後方,比起同樣拓展領土的楚國來說,雖然秦國在國土面積上,此時並不及楚國,但是國家的統一程度,組織的嚴密性,都遠遠強於楚國,這一差距在春秋時期,並未凸顯出重要性,但到了戰國時代,卻成為秦楚決勝的一大關鍵要素。

秦國,五張羊皮換來一個大秦帝國

秦穆公病逝於公元前621年,在他的身後,事實確實如百里奚所料,在漫長的南北爭霸中,晉國逐漸走向了衰落。之後的秦康公、秦共公、秦恆公,都曾趁機發動過對晉國的戰爭,然而勢力?存的晉國,卻一次次擊退了秦國東進的企圖。一直到了公元前546年向戎弭兵會議後,屢遭挫折的秦國,暫時放棄了東進的企圖。此時在位的秦景公主動與晉國修好,恢復了相互間的聯姻關係。春秋末期的秦國,已經滿足於偏安關中,除了幫助楚國復國外,再無其他爭霸的大動作。但是漫長的蟄伏期後,就是戰國時代商鞅變法後的一鳴驚人。文/張嶔(摘自:《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