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現在,我們且來看看秦國是如何抗打壓的?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病逝之機,誓師3萬精銳東征晉國,不料在崤山隘道(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設伏,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亡。秦穆公借晉國無名,派軍隊護送晉國質子公子雍返晉登位以獲取利益。然而,晉國早已擁立夷皋為君,即晉靈公。為了阻止秦軍,晉國卿士趙盾在夜幕掩護下,悄然率領晉軍南進,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發起突襲。秦軍無備,大敗而歸,損兵數萬。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以復仇為名,親率兩路大軍渡河攻晉。晉軍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勞,突襲秦軍。秦軍大敗,兩軍之一被全殲,另一路秦軍敗退。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秦康公之子)趁楚莊王大敗晉軍之際,暗派數萬秦軍偷襲晉國後背。晉將魏顆率軍迎擊,兩軍戰於輔氏(晉地,今陝西大荔東),秦軍再次全軍覆沒。秦桓公無奈感嘆:“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國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派出6萬秦軍攻晉。晉厲公率十二萬諸侯聯軍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接近6萬秦軍將士陣亡。

"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現在,我們且來看看秦國是如何抗打壓的?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病逝之機,誓師3萬精銳東征晉國,不料在崤山隘道(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設伏,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亡。秦穆公借晉國無名,派軍隊護送晉國質子公子雍返晉登位以獲取利益。然而,晉國早已擁立夷皋為君,即晉靈公。為了阻止秦軍,晉國卿士趙盾在夜幕掩護下,悄然率領晉軍南進,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發起突襲。秦軍無備,大敗而歸,損兵數萬。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以復仇為名,親率兩路大軍渡河攻晉。晉軍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勞,突襲秦軍。秦軍大敗,兩軍之一被全殲,另一路秦軍敗退。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秦康公之子)趁楚莊王大敗晉軍之際,暗派數萬秦軍偷襲晉國後背。晉將魏顆率軍迎擊,兩軍戰於輔氏(晉地,今陝西大荔東),秦軍再次全軍覆沒。秦桓公無奈感嘆:“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國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派出6萬秦軍攻晉。晉厲公率十二萬諸侯聯軍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接近6萬秦軍將士陣亡。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自此,秦國數世不振,秦軍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與秦國毗鄰的魏國經過李悝改革後,強勢崛起。魏文侯拜吳起為將,開始侵吞秦河西之地。

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派重兵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魏軍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國被迫求和。

秦、魏兩國曆經五次河西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傷亡將士至少在60萬以上。

但讓秦國高興的是,商鞅變法已卓有成效,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秦國經過100餘年的悶頭髮展,逐步復甦走向強盛。時機成熟,秦軍趁機南下佔領巴、蜀,之後向東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秦國已初露一統端倪

"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現在,我們且來看看秦國是如何抗打壓的?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病逝之機,誓師3萬精銳東征晉國,不料在崤山隘道(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設伏,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亡。秦穆公借晉國無名,派軍隊護送晉國質子公子雍返晉登位以獲取利益。然而,晉國早已擁立夷皋為君,即晉靈公。為了阻止秦軍,晉國卿士趙盾在夜幕掩護下,悄然率領晉軍南進,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發起突襲。秦軍無備,大敗而歸,損兵數萬。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以復仇為名,親率兩路大軍渡河攻晉。晉軍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勞,突襲秦軍。秦軍大敗,兩軍之一被全殲,另一路秦軍敗退。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秦康公之子)趁楚莊王大敗晉軍之際,暗派數萬秦軍偷襲晉國後背。晉將魏顆率軍迎擊,兩軍戰於輔氏(晉地,今陝西大荔東),秦軍再次全軍覆沒。秦桓公無奈感嘆:“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國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派出6萬秦軍攻晉。晉厲公率十二萬諸侯聯軍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接近6萬秦軍將士陣亡。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自此,秦國數世不振,秦軍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與秦國毗鄰的魏國經過李悝改革後,強勢崛起。魏文侯拜吳起為將,開始侵吞秦河西之地。

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派重兵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魏軍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國被迫求和。

秦、魏兩國曆經五次河西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傷亡將士至少在60萬以上。

但讓秦國高興的是,商鞅變法已卓有成效,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秦國經過100餘年的悶頭髮展,逐步復甦走向強盛。時機成熟,秦軍趁機南下佔領巴、蜀,之後向東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秦國已初露一統端倪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與韓、魏、東周二十四萬聯軍展開伊闕之戰,韓國、魏國、東周聯軍不敵,大部被殲。秦軍傷亡不詳,但猜測不下五萬。

公元前27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孤軍深入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楚國被迫遷都。此戰,楚軍傷亡不詳,秦軍傷亡近萬。

公元前270年,秦、趙兩國在閼與發生戰爭,

趙國將領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攻擊秦軍。秦軍敗退,10萬精銳死傷過半。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韓國上黨之爭”爆發長平之戰。秦國傾舉國大部之力,興兵60萬,攻擊長平45萬趙軍。最終趙國因綜合國力弱於秦而戰敗,約20萬趙卒戰死,25萬投降被坑殺。秦軍亦損失慘重,傷亡30餘萬。

"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現在,我們且來看看秦國是如何抗打壓的?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病逝之機,誓師3萬精銳東征晉國,不料在崤山隘道(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設伏,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亡。秦穆公借晉國無名,派軍隊護送晉國質子公子雍返晉登位以獲取利益。然而,晉國早已擁立夷皋為君,即晉靈公。為了阻止秦軍,晉國卿士趙盾在夜幕掩護下,悄然率領晉軍南進,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發起突襲。秦軍無備,大敗而歸,損兵數萬。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以復仇為名,親率兩路大軍渡河攻晉。晉軍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勞,突襲秦軍。秦軍大敗,兩軍之一被全殲,另一路秦軍敗退。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秦康公之子)趁楚莊王大敗晉軍之際,暗派數萬秦軍偷襲晉國後背。晉將魏顆率軍迎擊,兩軍戰於輔氏(晉地,今陝西大荔東),秦軍再次全軍覆沒。秦桓公無奈感嘆:“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國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派出6萬秦軍攻晉。晉厲公率十二萬諸侯聯軍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接近6萬秦軍將士陣亡。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自此,秦國數世不振,秦軍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與秦國毗鄰的魏國經過李悝改革後,強勢崛起。魏文侯拜吳起為將,開始侵吞秦河西之地。

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派重兵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魏軍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國被迫求和。

秦、魏兩國曆經五次河西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傷亡將士至少在60萬以上。

但讓秦國高興的是,商鞅變法已卓有成效,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秦國經過100餘年的悶頭髮展,逐步復甦走向強盛。時機成熟,秦軍趁機南下佔領巴、蜀,之後向東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秦國已初露一統端倪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與韓、魏、東周二十四萬聯軍展開伊闕之戰,韓國、魏國、東周聯軍不敵,大部被殲。秦軍傷亡不詳,但猜測不下五萬。

公元前27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孤軍深入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楚國被迫遷都。此戰,楚軍傷亡不詳,秦軍傷亡近萬。

公元前270年,秦、趙兩國在閼與發生戰爭,

趙國將領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攻擊秦軍。秦軍敗退,10萬精銳死傷過半。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韓國上黨之爭”爆發長平之戰。秦國傾舉國大部之力,興兵60萬,攻擊長平45萬趙軍。最終趙國因綜合國力弱於秦而戰敗,約20萬趙卒戰死,25萬投降被坑殺。秦軍亦損失慘重,傷亡30餘萬。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三年後,秦國興兵20餘萬,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秦軍付出了4萬餘人的代價後不能攻下。第二年,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秦昭襄王再派五萬秦軍支援。實值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楚、魏兩國出於脣亡齒寒的道理,各出兵甲十萬,支援趙國。

魏、楚兩國軍隊在進抵邯鄲城郊後,與趙國守軍配合夾擊秦軍。秦軍大敗,傷亡三十餘萬,主帥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現在,我們且來看看秦國是如何抗打壓的?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病逝之機,誓師3萬精銳東征晉國,不料在崤山隘道(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設伏,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亡。秦穆公借晉國無名,派軍隊護送晉國質子公子雍返晉登位以獲取利益。然而,晉國早已擁立夷皋為君,即晉靈公。為了阻止秦軍,晉國卿士趙盾在夜幕掩護下,悄然率領晉軍南進,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發起突襲。秦軍無備,大敗而歸,損兵數萬。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以復仇為名,親率兩路大軍渡河攻晉。晉軍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勞,突襲秦軍。秦軍大敗,兩軍之一被全殲,另一路秦軍敗退。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秦康公之子)趁楚莊王大敗晉軍之際,暗派數萬秦軍偷襲晉國後背。晉將魏顆率軍迎擊,兩軍戰於輔氏(晉地,今陝西大荔東),秦軍再次全軍覆沒。秦桓公無奈感嘆:“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國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派出6萬秦軍攻晉。晉厲公率十二萬諸侯聯軍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接近6萬秦軍將士陣亡。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自此,秦國數世不振,秦軍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與秦國毗鄰的魏國經過李悝改革後,強勢崛起。魏文侯拜吳起為將,開始侵吞秦河西之地。

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派重兵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魏軍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國被迫求和。

秦、魏兩國曆經五次河西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傷亡將士至少在60萬以上。

但讓秦國高興的是,商鞅變法已卓有成效,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秦國經過100餘年的悶頭髮展,逐步復甦走向強盛。時機成熟,秦軍趁機南下佔領巴、蜀,之後向東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秦國已初露一統端倪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與韓、魏、東周二十四萬聯軍展開伊闕之戰,韓國、魏國、東周聯軍不敵,大部被殲。秦軍傷亡不詳,但猜測不下五萬。

公元前27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孤軍深入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楚國被迫遷都。此戰,楚軍傷亡不詳,秦軍傷亡近萬。

公元前270年,秦、趙兩國在閼與發生戰爭,

趙國將領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攻擊秦軍。秦軍敗退,10萬精銳死傷過半。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韓國上黨之爭”爆發長平之戰。秦國傾舉國大部之力,興兵60萬,攻擊長平45萬趙軍。最終趙國因綜合國力弱於秦而戰敗,約20萬趙卒戰死,25萬投降被坑殺。秦軍亦損失慘重,傷亡30餘萬。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三年後,秦國興兵20餘萬,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秦軍付出了4萬餘人的代價後不能攻下。第二年,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秦昭襄王再派五萬秦軍支援。實值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楚、魏兩國出於脣亡齒寒的道理,各出兵甲十萬,支援趙國。

魏、楚兩國軍隊在進抵邯鄲城郊後,與趙國守軍配合夾擊秦軍。秦軍大敗,傷亡三十餘萬,主帥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韓國趁勢加入趙、魏、楚合縱聯軍,乘勝追擊秦國殘兵敗將,秦軍佔領眾諸侯國的領土大部失守。無奈之下,退守函谷關。

25年後,秦國恢復生機,再次捲土重來。

公元前234年,秦軍攻取趙國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斬殺趙軍十萬,秦軍傷亡數萬。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趙國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大敗秦軍,殲滅秦軍十餘萬。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 楚將項燕率楚軍轉移到其背後,突然發動襲擊,秦軍大敗,李信、蒙武率領不到5萬人的殘部倉皇逃回秦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出動舉國之兵抵抗秦軍。最終楚國戰敗,主帥項燕戰死,楚軍潰敗逃亡,秦軍犧牲兵士不少於20萬。

"

眾所周知,秦國奮六世之餘威,橫掃東方六國, 一統天下。其獲勝的主要原因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變法、實施遠交近攻策略、不斷接受東方六國的賄賂以外,還與自身尚武、抗壓耐打的能力有關係。如同網絡遊戲裡的肉盾和尚,皮糙血厚,如果不能將其速戰速決,最終結果絕對會被他幹趴下。

秦國亦是如此,憑著超強的抗打壓能力,最終笑傲天下。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現在,我們且來看看秦國是如何抗打壓的?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晉文公病逝之機,誓師3萬精銳東征晉國,不料在崤山隘道(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設伏,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亡。秦穆公借晉國無名,派軍隊護送晉國質子公子雍返晉登位以獲取利益。然而,晉國早已擁立夷皋為君,即晉靈公。為了阻止秦軍,晉國卿士趙盾在夜幕掩護下,悄然率領晉軍南進,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發起突襲。秦軍無備,大敗而歸,損兵數萬。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以復仇為名,親率兩路大軍渡河攻晉。晉軍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勞,突襲秦軍。秦軍大敗,兩軍之一被全殲,另一路秦軍敗退。

公元前597年,秦桓公(秦康公之子)趁楚莊王大敗晉軍之際,暗派數萬秦軍偷襲晉國後背。晉將魏顆率軍迎擊,兩軍戰於輔氏(晉地,今陝西大荔東),秦軍再次全軍覆沒。秦桓公無奈感嘆:“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國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派出6萬秦軍攻晉。晉厲公率十二萬諸侯聯軍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接近6萬秦軍將士陣亡。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自此,秦國數世不振,秦軍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與秦國毗鄰的魏國經過李悝改革後,強勢崛起。魏文侯拜吳起為將,開始侵吞秦河西之地。

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派重兵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魏軍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國被迫求和。

秦、魏兩國曆經五次河西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傷亡將士至少在60萬以上。

但讓秦國高興的是,商鞅變法已卓有成效,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秦國經過100餘年的悶頭髮展,逐步復甦走向強盛。時機成熟,秦軍趁機南下佔領巴、蜀,之後向東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秦國已初露一統端倪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與韓、魏、東周二十四萬聯軍展開伊闕之戰,韓國、魏國、東周聯軍不敵,大部被殲。秦軍傷亡不詳,但猜測不下五萬。

公元前27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孤軍深入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楚國被迫遷都。此戰,楚軍傷亡不詳,秦軍傷亡近萬。

公元前270年,秦、趙兩國在閼與發生戰爭,

趙國將領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攻擊秦軍。秦軍敗退,10萬精銳死傷過半。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韓國上黨之爭”爆發長平之戰。秦國傾舉國大部之力,興兵60萬,攻擊長平45萬趙軍。最終趙國因綜合國力弱於秦而戰敗,約20萬趙卒戰死,25萬投降被坑殺。秦軍亦損失慘重,傷亡30餘萬。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三年後,秦國興兵20餘萬,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秦軍付出了4萬餘人的代價後不能攻下。第二年,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秦昭襄王再派五萬秦軍支援。實值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楚、魏兩國出於脣亡齒寒的道理,各出兵甲十萬,支援趙國。

魏、楚兩國軍隊在進抵邯鄲城郊後,與趙國守軍配合夾擊秦軍。秦軍大敗,傷亡三十餘萬,主帥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韓國趁勢加入趙、魏、楚合縱聯軍,乘勝追擊秦國殘兵敗將,秦軍佔領眾諸侯國的領土大部失守。無奈之下,退守函谷關。

25年後,秦國恢復生機,再次捲土重來。

公元前234年,秦軍攻取趙國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斬殺趙軍十萬,秦軍傷亡數萬。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趙國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大敗秦軍,殲滅秦軍十餘萬。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 楚將項燕率楚軍轉移到其背後,突然發動襲擊,秦軍大敗,李信、蒙武率領不到5萬人的殘部倉皇逃回秦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出動舉國之兵抵抗秦軍。最終楚國戰敗,主帥項燕戰死,楚軍潰敗逃亡,秦軍犧牲兵士不少於20萬。

秦國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部隊傷亡近200萬,卻仍能統一天下

從公元前627年到公前221年的秦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前後歷時共406年。在那人口稀缺的年代,秦軍傷亡部隊就超過200萬,這得需要多少家庭來支撐,國家要承擔多大負荷?

若沒有無畏的決心和勇氣,以及打不死的小強精神,秦國也絕不會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