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完全推行這兩個制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徹底做到這點。這兩種制度帶來的影響是原本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豪門受到毀滅性打擊。本來滅國就摧毀了大貴族,然後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制度,嚴重打擊了地方勢力。制度的變更是權力的重組,動了別人的奶酪,又怎麼可能就此了之。

也無怪乎陳涉在起義後天下雲集響應。響應的人是平頭百姓嗎?未必,農民沒有人組織,很難有財力與魄力去鬧革命。陳涉去找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議,眾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此心。這些人響應起義是因為恤民勞苦嗎?恐怕不是。他們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秦始皇嚴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過得苦,這些人依舊逍遙自在。而往往這些人是不會在乎百姓死活的。問題就在於秦始皇行郡縣,變更土地制度,讓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權威,讓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他們本來就想反。只不過,他們不敢。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完全推行這兩個制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徹底做到這點。這兩種制度帶來的影響是原本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豪門受到毀滅性打擊。本來滅國就摧毀了大貴族,然後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制度,嚴重打擊了地方勢力。制度的變更是權力的重組,動了別人的奶酪,又怎麼可能就此了之。

也無怪乎陳涉在起義後天下雲集響應。響應的人是平頭百姓嗎?未必,農民沒有人組織,很難有財力與魄力去鬧革命。陳涉去找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議,眾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此心。這些人響應起義是因為恤民勞苦嗎?恐怕不是。他們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秦始皇嚴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過得苦,這些人依舊逍遙自在。而往往這些人是不會在乎百姓死活的。問題就在於秦始皇行郡縣,變更土地制度,讓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權威,讓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他們本來就想反。只不過,他們不敢。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陳勝吳廣起義

不敢的原因,一是秦始皇,二是秦朝強大的軍隊。第一點解釋了為什麼陳涉和舊貴族在秦始皇死後一年就舉事了,那個時候的秦朝還沒到最黑暗的時候。有秦始皇在,沒人敢反。可惜秦始皇沒有他高祖父那樣的超長待機,而是僅僅當了十二年皇帝。秦始皇死了,天下開始亂了,但沒人想當出頭鳥,除了陳涉這個愣頭青,因為秦軍還在。六國那幫老滑頭給陳涉擺了一道,他們給陳涉戴高帽,尊陳涉為首領,真實目的就在於讓陳涉成為帝國的集火目標。所謂“擒賊先擒王”、“槍打出頭鳥”,可惜陳涉不明白。鎮壓叛亂,秦軍只用一幫囚徒就完成了,歷時僅九個月。陳涉死了,六國舊貴族一個個趁機做大,搖身一變,又是一方諸侯。項羽爭天下,不就是為了重回分封制時代麼。可惜他不知道,時代變了。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完全推行這兩個制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徹底做到這點。這兩種制度帶來的影響是原本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豪門受到毀滅性打擊。本來滅國就摧毀了大貴族,然後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制度,嚴重打擊了地方勢力。制度的變更是權力的重組,動了別人的奶酪,又怎麼可能就此了之。

也無怪乎陳涉在起義後天下雲集響應。響應的人是平頭百姓嗎?未必,農民沒有人組織,很難有財力與魄力去鬧革命。陳涉去找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議,眾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此心。這些人響應起義是因為恤民勞苦嗎?恐怕不是。他們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秦始皇嚴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過得苦,這些人依舊逍遙自在。而往往這些人是不會在乎百姓死活的。問題就在於秦始皇行郡縣,變更土地制度,讓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權威,讓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他們本來就想反。只不過,他們不敢。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陳勝吳廣起義

不敢的原因,一是秦始皇,二是秦朝強大的軍隊。第一點解釋了為什麼陳涉和舊貴族在秦始皇死後一年就舉事了,那個時候的秦朝還沒到最黑暗的時候。有秦始皇在,沒人敢反。可惜秦始皇沒有他高祖父那樣的超長待機,而是僅僅當了十二年皇帝。秦始皇死了,天下開始亂了,但沒人想當出頭鳥,除了陳涉這個愣頭青,因為秦軍還在。六國那幫老滑頭給陳涉擺了一道,他們給陳涉戴高帽,尊陳涉為首領,真實目的就在於讓陳涉成為帝國的集火目標。所謂“擒賊先擒王”、“槍打出頭鳥”,可惜陳涉不明白。鎮壓叛亂,秦軍只用一幫囚徒就完成了,歷時僅九個月。陳涉死了,六國舊貴族一個個趁機做大,搖身一變,又是一方諸侯。項羽爭天下,不就是為了重回分封制時代麼。可惜他不知道,時代變了。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而死

秦亡原因三:平民的不適應

貴族對天下大變不滿,平民也未必樂意。之前我們說過,秦國是由被流放到西陲的一個部落發展起來的,在他早期生存的環境裡,他不得不與周邊大大小小的遊牧民族爭奪生存空間。而與這些“戎狄”雜居的過程中,秦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是和中原王朝脫節的,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歧視。

即使到了諸侯時代,中原王朝還戲稱秦君為“小秦伯”,因為秦君在分封制中只是個“伯爵”。到了商鞅變法時期,商鞅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為秦國“移風易俗”,這當然不是要把秦國改造成為可以融入中原文化圈的禮樂文明國家。而是用法度來約束秦人剽悍粗蠻的個性,引導他們勇於公戰,勤於勞作。這些都是適應了戰國的形勢需要,有利於秦國的爭霸戰爭。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完全推行這兩個制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徹底做到這點。這兩種制度帶來的影響是原本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豪門受到毀滅性打擊。本來滅國就摧毀了大貴族,然後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制度,嚴重打擊了地方勢力。制度的變更是權力的重組,動了別人的奶酪,又怎麼可能就此了之。

也無怪乎陳涉在起義後天下雲集響應。響應的人是平頭百姓嗎?未必,農民沒有人組織,很難有財力與魄力去鬧革命。陳涉去找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議,眾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此心。這些人響應起義是因為恤民勞苦嗎?恐怕不是。他們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秦始皇嚴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過得苦,這些人依舊逍遙自在。而往往這些人是不會在乎百姓死活的。問題就在於秦始皇行郡縣,變更土地制度,讓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權威,讓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他們本來就想反。只不過,他們不敢。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陳勝吳廣起義

不敢的原因,一是秦始皇,二是秦朝強大的軍隊。第一點解釋了為什麼陳涉和舊貴族在秦始皇死後一年就舉事了,那個時候的秦朝還沒到最黑暗的時候。有秦始皇在,沒人敢反。可惜秦始皇沒有他高祖父那樣的超長待機,而是僅僅當了十二年皇帝。秦始皇死了,天下開始亂了,但沒人想當出頭鳥,除了陳涉這個愣頭青,因為秦軍還在。六國那幫老滑頭給陳涉擺了一道,他們給陳涉戴高帽,尊陳涉為首領,真實目的就在於讓陳涉成為帝國的集火目標。所謂“擒賊先擒王”、“槍打出頭鳥”,可惜陳涉不明白。鎮壓叛亂,秦軍只用一幫囚徒就完成了,歷時僅九個月。陳涉死了,六國舊貴族一個個趁機做大,搖身一變,又是一方諸侯。項羽爭天下,不就是為了重回分封制時代麼。可惜他不知道,時代變了。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而死

秦亡原因三:平民的不適應

貴族對天下大變不滿,平民也未必樂意。之前我們說過,秦國是由被流放到西陲的一個部落發展起來的,在他早期生存的環境裡,他不得不與周邊大大小小的遊牧民族爭奪生存空間。而與這些“戎狄”雜居的過程中,秦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是和中原王朝脫節的,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歧視。

即使到了諸侯時代,中原王朝還戲稱秦君為“小秦伯”,因為秦君在分封制中只是個“伯爵”。到了商鞅變法時期,商鞅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為秦國“移風易俗”,這當然不是要把秦國改造成為可以融入中原文化圈的禮樂文明國家。而是用法度來約束秦人剽悍粗蠻的個性,引導他們勇於公戰,勤於勞作。這些都是適應了戰國的形勢需要,有利於秦國的爭霸戰爭。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商鞅變法

但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後仍然沿用了這一套制度,並把它推向全國。秦始皇對當時中國做出的最大的改造是統一和集權,這很大意義上是舊政策的延伸。可惜這一套辦法未必適用於當時的秦朝,也未必適用於六國的文化環境。

秦律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影響必然是重大的,因為這是全面性的以法治國的開始。這樣重要的變革,民眾必然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後來的劉邦入咸陽,廢除秦律,僅僅“約法三章”,人民歡欣鼓舞。而漢朝建立後,漢朝皇帝又恢復了秦律,只不過改稱《九章律》。這不過這一時期的漢朝奉行無為而治,其用意無非是過渡。而後的法律增為《十二章律》,證明了不是社會不需要法度,而是需要時間來適應以及去調整。

由此可見,有問題的不是秦法,而是秦始皇和他的謀士沒有認識到一點:不斷變革,與時俱進。

小結:歷史複雜而多變,不能一言以蔽之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不會再給這個問題一個絕對肯定的回答,諸多可怕的巧合、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和平民百姓的不適應等重要因素,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完全推行這兩個制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徹底做到這點。這兩種制度帶來的影響是原本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豪門受到毀滅性打擊。本來滅國就摧毀了大貴族,然後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制度,嚴重打擊了地方勢力。制度的變更是權力的重組,動了別人的奶酪,又怎麼可能就此了之。

也無怪乎陳涉在起義後天下雲集響應。響應的人是平頭百姓嗎?未必,農民沒有人組織,很難有財力與魄力去鬧革命。陳涉去找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議,眾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此心。這些人響應起義是因為恤民勞苦嗎?恐怕不是。他們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秦始皇嚴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過得苦,這些人依舊逍遙自在。而往往這些人是不會在乎百姓死活的。問題就在於秦始皇行郡縣,變更土地制度,讓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權威,讓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他們本來就想反。只不過,他們不敢。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陳勝吳廣起義

不敢的原因,一是秦始皇,二是秦朝強大的軍隊。第一點解釋了為什麼陳涉和舊貴族在秦始皇死後一年就舉事了,那個時候的秦朝還沒到最黑暗的時候。有秦始皇在,沒人敢反。可惜秦始皇沒有他高祖父那樣的超長待機,而是僅僅當了十二年皇帝。秦始皇死了,天下開始亂了,但沒人想當出頭鳥,除了陳涉這個愣頭青,因為秦軍還在。六國那幫老滑頭給陳涉擺了一道,他們給陳涉戴高帽,尊陳涉為首領,真實目的就在於讓陳涉成為帝國的集火目標。所謂“擒賊先擒王”、“槍打出頭鳥”,可惜陳涉不明白。鎮壓叛亂,秦軍只用一幫囚徒就完成了,歷時僅九個月。陳涉死了,六國舊貴族一個個趁機做大,搖身一變,又是一方諸侯。項羽爭天下,不就是為了重回分封制時代麼。可惜他不知道,時代變了。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而死

秦亡原因三:平民的不適應

貴族對天下大變不滿,平民也未必樂意。之前我們說過,秦國是由被流放到西陲的一個部落發展起來的,在他早期生存的環境裡,他不得不與周邊大大小小的遊牧民族爭奪生存空間。而與這些“戎狄”雜居的過程中,秦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是和中原王朝脫節的,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歧視。

即使到了諸侯時代,中原王朝還戲稱秦君為“小秦伯”,因為秦君在分封制中只是個“伯爵”。到了商鞅變法時期,商鞅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為秦國“移風易俗”,這當然不是要把秦國改造成為可以融入中原文化圈的禮樂文明國家。而是用法度來約束秦人剽悍粗蠻的個性,引導他們勇於公戰,勤於勞作。這些都是適應了戰國的形勢需要,有利於秦國的爭霸戰爭。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商鞅變法

但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後仍然沿用了這一套制度,並把它推向全國。秦始皇對當時中國做出的最大的改造是統一和集權,這很大意義上是舊政策的延伸。可惜這一套辦法未必適用於當時的秦朝,也未必適用於六國的文化環境。

秦律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影響必然是重大的,因為這是全面性的以法治國的開始。這樣重要的變革,民眾必然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後來的劉邦入咸陽,廢除秦律,僅僅“約法三章”,人民歡欣鼓舞。而漢朝建立後,漢朝皇帝又恢復了秦律,只不過改稱《九章律》。這不過這一時期的漢朝奉行無為而治,其用意無非是過渡。而後的法律增為《十二章律》,證明了不是社會不需要法度,而是需要時間來適應以及去調整。

由此可見,有問題的不是秦法,而是秦始皇和他的謀士沒有認識到一點:不斷變革,與時俱進。

小結:歷史複雜而多變,不能一言以蔽之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不會再給這個問題一個絕對肯定的回答,諸多可怕的巧合、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和平民百姓的不適應等重要因素,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陵兵馬俑

沒有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出於一點原因,複雜事物的形成往往是多個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必然的或偶然的,個人的力量或者社會的因素,共同作用於一件事物,總不能一言以蔽之。


文│歷史飛揚裕宗 圖│網絡與製作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

前言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杜牧《阿旁宮賦》

成王敗寇,自古而然。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話用來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點也不錯。秦,二世而亡,存世不過十五載,但秦的“暴名”卻傳世兩千年。陳涉說:“天下苦秦久矣”,可見人們對秦朝的憤恨。死人是無法為自己辯白的,這是刀筆吏手中的筆桿比鋼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過歷史的悠悠迷霧,重新探究兩千年前的波詭雲譎,我們不禁要問:強大如斯的秦帝國,何以會轟然崩潰。起義的浪潮在歷史的一瞬息之間就噴湧狂流,席捲萬里,完全摧毀了一個新生的,還很強大的帝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秦的“暴政”嗎?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質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麼誇張?

暴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在我們當代的歷史研究下,該說法卻漏洞百出。歷代說法都有誇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說秦政也許並不溫和,但遠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般誇張。就拿董仲舒說“秦稅二十倍於古”來說,孟子曾說“什一而稅”就已經是仁政的體現了,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秦朝稅收標準,那秦稅就要高達200%,豈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們熟知的大澤鄉起義之中,人們曾對秦法“失期法皆斬”這一過分規定感到十分憤怒,而當代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卻明確寫著因天氣原因導致無法按時到達的情況,是沒有罪責的——“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還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贅述。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於虎”這一說法未必站得住腳,或者說,並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麼,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導致的,這其中充滿了各種定數與巧合,種種誘因單獨來看都不過疥癬之疾,合在一起卻比毒藥更甚。

想要探尋秦朝的滅亡原因,我們必須先了解秦人這一民族或群體。

秦人的發展歷史:一個頑強的民族,三次歷史機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 《詩經·商頌·玄鳥》

秦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部落時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傳說修在野外牧羊的時候吞下了一顆“玄鳥”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這一傳說和商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很多部落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其實表明的是他們都處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玄鳥圖騰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過舜的嘉獎。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幫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後來因為死忠於紂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闔族流放到了西部邊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東部地區,因其地而稱秦人。直到西周中葉才因為養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賞識,在西周滅亡後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成為一方諸侯。這是秦人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通過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佈的關中地區頑強生存,並最終站穩腳跟。在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稱雄一世的霸業。不過,尷尬的是秦人雖然一直想要積極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卻屢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優等的中原王朝對秦的標籤。

與秦有相同遭遇的還有楚國,但楚國卻在春秋時期就通過自身努力,靠拳頭使得中原各國承認了楚國的地位。但秦國卻不得不面對擋在自己面前的晉國這座大山,這座山是在太過高聳,讓人望而生畏。但晉國卻在內訌中走向了分裂,這是秦人的第二個歷史機遇。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三家分晉

晉國走向了分裂,但這對於秦國的國際環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強大的魏國。魏文侯、武侯力行變法,重用人才,魏國漸強。大將吳起為魏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奪秦河西之地,不斷壓縮著秦國的生存空間。秦國的幸運在於他不斷湧現出雄主明君,也在於魏國出了一個魏惠王。

秦的第三個歷史機遇在於商鞅變法。值得一說的是商鞅變法是我們一直最稱道的秦國強大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國獲勝的唯一原因。變法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國的國力來面對戰國的局勢,而秦國一連出現七位雄主且他們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國奪取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滅六國

上千年來,秦人並不總是運氣好的那一位。這個民族也有過沉淪與坎坷,放逐是對其最大的打擊,但這個民族卻總能把握住歷史機遇,助力自己的發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對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頑強的民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難,受不了繁華。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祖輩五百年來“大出天下”的夢想,卻用了十二年把這承載著祖輩希冀的事業全然做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來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有人說扶蘇不死,秦國不滅。這話是由一定道理的,作為長公子的扶蘇應該來說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兒子。秦始皇當初因為扶蘇直言進諫把扶蘇派到了北方去做監軍,想來是有兩個目的。一是歷練扶蘇,二是監視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

秦始皇犯了一個大忌諱,那就是作為皇儲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晉獻公的故事,晉獻公就是因為聽了驪姬的話,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導致最後申生被害死,晉國大亂。雖然扶蘇不是名義上的太子,但卻是秦始皇心中的繼承人的最佳人選,這一點從他留下的遺詔中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臨死時,立下遺詔,要求扶蘇回京治喪,而依據慣例,只有繼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喪事。因此,秦始皇雖然沒明說,但已經把扶蘇確立為繼承人了。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蘇為太子,有這麼幾個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這主要是拜他的母親趙姬所賜,趙姬不僅穢亂後宮,還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並要支持嫪毐奪取秦始皇的王位,這對秦始皇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視女人,沒有立皇后。沒有立皇后,也就沒有嫡長子。其二,是求長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遠當皇帝。立儲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自己會死,所以他不願意立太子。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 唐·羅隱·《秦紀》

所有的錯誤與巧合聚在一起,成為了殺死秦朝的毒藥。首先是沒有嫡長子,意味著秦始皇的十八個兒子都有繼承權,這就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要不然扶蘇也沒那麼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歡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時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宮就沒那麼多事了;再其次在於最後關頭把蒙毅派出去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趙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後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關鍵時刻卻利慾薰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們

繼承人的問題說完,就要來談談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秦始皇蕩平六國,將其國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數死於非命。但六國王室及其勢力並未因此消散,反而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自從秦孝公以來,秦征戰不斷,六國軍士死於秦手者,百萬有餘。僅僅只是武安君白起據考證就斬殺六國士兵165萬之眾,無愧一代殺神。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是功勞,對於六國來說可就是仇恨了。六國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視情緒,而要說最仇恨秦國的莫非六國貴族。百姓在六國是百姓,在秦國還是百姓。而貴族在六國是貴族,在秦國非但是百姓,還有可能是囚徒,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折辱感有時足以引發敵對情緒。

彼可取而代之 。 —— 項羽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完全推行這兩個制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徹底做到這點。這兩種制度帶來的影響是原本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豪門受到毀滅性打擊。本來滅國就摧毀了大貴族,然後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的制度,嚴重打擊了地方勢力。制度的變更是權力的重組,動了別人的奶酪,又怎麼可能就此了之。

也無怪乎陳涉在起義後天下雲集響應。響應的人是平頭百姓嗎?未必,農民沒有人組織,很難有財力與魄力去鬧革命。陳涉去找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議,眾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此心。這些人響應起義是因為恤民勞苦嗎?恐怕不是。他們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秦始皇嚴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過得苦,這些人依舊逍遙自在。而往往這些人是不會在乎百姓死活的。問題就在於秦始皇行郡縣,變更土地制度,讓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權威,讓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他們本來就想反。只不過,他們不敢。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陳勝吳廣起義

不敢的原因,一是秦始皇,二是秦朝強大的軍隊。第一點解釋了為什麼陳涉和舊貴族在秦始皇死後一年就舉事了,那個時候的秦朝還沒到最黑暗的時候。有秦始皇在,沒人敢反。可惜秦始皇沒有他高祖父那樣的超長待機,而是僅僅當了十二年皇帝。秦始皇死了,天下開始亂了,但沒人想當出頭鳥,除了陳涉這個愣頭青,因為秦軍還在。六國那幫老滑頭給陳涉擺了一道,他們給陳涉戴高帽,尊陳涉為首領,真實目的就在於讓陳涉成為帝國的集火目標。所謂“擒賊先擒王”、“槍打出頭鳥”,可惜陳涉不明白。鎮壓叛亂,秦軍只用一幫囚徒就完成了,歷時僅九個月。陳涉死了,六國舊貴族一個個趁機做大,搖身一變,又是一方諸侯。項羽爭天下,不就是為了重回分封制時代麼。可惜他不知道,時代變了。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而死

秦亡原因三:平民的不適應

貴族對天下大變不滿,平民也未必樂意。之前我們說過,秦國是由被流放到西陲的一個部落發展起來的,在他早期生存的環境裡,他不得不與周邊大大小小的遊牧民族爭奪生存空間。而與這些“戎狄”雜居的過程中,秦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是和中原王朝脫節的,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歧視。

即使到了諸侯時代,中原王朝還戲稱秦君為“小秦伯”,因為秦君在分封制中只是個“伯爵”。到了商鞅變法時期,商鞅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為秦國“移風易俗”,這當然不是要把秦國改造成為可以融入中原文化圈的禮樂文明國家。而是用法度來約束秦人剽悍粗蠻的個性,引導他們勇於公戰,勤於勞作。這些都是適應了戰國的形勢需要,有利於秦國的爭霸戰爭。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商鞅變法

但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後仍然沿用了這一套制度,並把它推向全國。秦始皇對當時中國做出的最大的改造是統一和集權,這很大意義上是舊政策的延伸。可惜這一套辦法未必適用於當時的秦朝,也未必適用於六國的文化環境。

秦律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影響必然是重大的,因為這是全面性的以法治國的開始。這樣重要的變革,民眾必然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後來的劉邦入咸陽,廢除秦律,僅僅“約法三章”,人民歡欣鼓舞。而漢朝建立後,漢朝皇帝又恢復了秦律,只不過改稱《九章律》。這不過這一時期的漢朝奉行無為而治,其用意無非是過渡。而後的法律增為《十二章律》,證明了不是社會不需要法度,而是需要時間來適應以及去調整。

由此可見,有問題的不是秦法,而是秦始皇和他的謀士沒有認識到一點:不斷變革,與時俱進。

小結:歷史複雜而多變,不能一言以蔽之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不會再給這個問題一個絕對肯定的回答,諸多可怕的巧合、不甘心的六國貴族和平民百姓的不適應等重要因素,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秦始皇陵兵馬俑

沒有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出於一點原因,複雜事物的形成往往是多個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必然的或偶然的,個人的力量或者社會的因素,共同作用於一件事物,總不能一言以蔽之。


文│歷史飛揚裕宗 圖│網絡與製作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秦朝僅僅亡於暴政嗎?秦帝國滅亡真相的再探尋

點擊下方加入歷史飛揚的專屬圈子,天文地理,歷史人文,一邊聊,一起走,有歸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