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戰國時代是周元王開啟的

春秋戰國 周元王 戰國時期 周朝 木易說歷史 2017-04-12

為什麼說戰國時代是周元王開啟的

春秋戰國的說法,在其時代並不存在。以正統來看,當時屬於東周,天下共主是周王室的姬姓王族,不過這種宗法制名義下的君主,已經處於名存實亡,百姓們對於周王的認可,與烽火連天的戰場相比,周王城的黯淡沒落,顯得如此不堪。

周元王是周敬王的兒子,名為姬仁。姓名中有個仁字。這個仁是孔孟學說中最重要的挖核心,顯然王子朝的叛亂嚴重的刺激著周敬王的內心,在顛沛流離的平亂途中,周敬王與遊走列國的孔子恐怕有著相似的體驗,就是生不逢時時不我與。

孔子的那套君君臣臣理念,與周王室倡導的嫡長子繼承等制度一脈相承。孔子的名聲也在周敬王的兒子周元王執政後期逐漸達到巔峰,這似乎是仁義的一種光環,也或者是周王室的仁義禮信,在孔子的鞭策下回光返照。

周敬王為自己的繼承者取名為仁,不難猜到,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成為一代仁君。這種幻想在數代周王的理念中都曾經出現,他們既希望自己仁,更希望諸侯仁。諸侯仁的根本,就在於不與周王室搶奪土地,不與周王室炫耀權威。之所以說是幻想,此時的諸侯們,在開疆拓土的征程上越走越遠,萌生在歷代諸侯霸主內心深處的那種權霸天下的野心,當然不會顧及周王室的一廂情願。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仁君,這個時代需要霸主。

周王室的衰微可見一般,於是司馬遷給後世提出個春秋戰國的命題,這個時代本身是跟《春秋》有關係。《春秋》一書的編撰,源自孔子。因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後世所知《春秋》,也便止於此時,這也就成為後世劃分春秋戰國的根據。幾年後的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也駕鶴西去。

春秋,在消耗了中原大國們上百年的國力後,漸漸進入勢均力敵和互為擎制的新常態。南方也出現了短暫強大的吳國和越國。周元王時期,越國勾踐侵滅吳國,北進中原,在齊魯大地上與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想要在中原佔據一席之地。

此時的中原,晉、齊強國已呈現沒落之勢,如齊桓公晉文公如此霸主人物,已再難出現,幾代君主大多管理國政多呈守勢,便也認同這個南方的小國越國,勾踐便此成為霸主。為了彰顯自己的國力,勾踐派人為周元王姬仁送去貢品,會盟之時為周王上貢的行為,歷來為霸主所青睞。作為周王的姬仁,自然懂得其中的深刻道理,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

作為離孔子逝世最近的周朝天子,一個逝世結束舊時代,一個登基開啟新時代,就算是有勾踐如此人物,也無法改變時代的命運,亂世依然是亂世,春秋結束,戰國開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