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從此由弱變強。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首先殺了商鞅穩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史記》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誅殺衛鞅平息了秦國老貴族的怒火之後便伺機東出,依次收復了河西之地並在之後重用司馬錯之計奪取了巴蜀之地讓秦國版圖大增,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巴蜀之地對秦國來說不單單是產糧基地,奪取此地後秦國也間接的威脅到了楚國的領土。《資治通鑑》: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但是當時秦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同時期還有兩個超級大國。誰呢?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和秦國不一樣,自春秋時代起便是超級大國,國力強盛,底子厚。對於新興的秦國充滿了忌憚之心,因此當時兩國就在此等環境下結為盟友。單個的國家秦國當然不怕,怕就怕這兩個超級大國結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國可謂說費勁心機也直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熟悉的人都知道,此戰秦相張儀為了拆散齊楚聯盟誆騙楚王說秦國願獻出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併與秦國結盟就行。楚懷王一聽有這種好事,便馬上派人和齊國斷交轉而去秦國聯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可是與齊斷交之後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一直閉門不見客,直到三個月後說願獻出六裡地,到了此時楚國才知道上當了,使者回去告訴楚懷王后大怒,便發兵攻打秦國。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從此由弱變強。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首先殺了商鞅穩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史記》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誅殺衛鞅平息了秦國老貴族的怒火之後便伺機東出,依次收復了河西之地並在之後重用司馬錯之計奪取了巴蜀之地讓秦國版圖大增,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巴蜀之地對秦國來說不單單是產糧基地,奪取此地後秦國也間接的威脅到了楚國的領土。《資治通鑑》: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但是當時秦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同時期還有兩個超級大國。誰呢?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和秦國不一樣,自春秋時代起便是超級大國,國力強盛,底子厚。對於新興的秦國充滿了忌憚之心,因此當時兩國就在此等環境下結為盟友。單個的國家秦國當然不怕,怕就怕這兩個超級大國結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國可謂說費勁心機也直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熟悉的人都知道,此戰秦相張儀為了拆散齊楚聯盟誆騙楚王說秦國願獻出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併與秦國結盟就行。楚懷王一聽有這種好事,便馬上派人和齊國斷交轉而去秦國聯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可是與齊斷交之後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一直閉門不見客,直到三個月後說願獻出六裡地,到了此時楚國才知道上當了,使者回去告訴楚懷王后大怒,便發兵攻打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丹陽大戰,丹陽大戰楚國兵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楚國老將屈丐率領,另一路由景翠率領。

秦國方面則派出智囊樗裡子和魏章前去迎擊。針對楚國的攻勢,智囊樗裡子發揮了其沙場老將的才幹,他用離間計離間楚國將領讓他們互相不配合各自為戰,而秦國則趁機各個擊破,丹陽大戰斬首楚軍八萬,俘虜楚軍主將屈丐七十餘人,可以說是一場大捷。《史記·楚世家》: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但是並未就此結束,遠在東方的老牌強國齊國也捲入了此事,齊國趁秦楚大戰之際,聯合宋國攻擊魏國。當時的秦韓魏是聯盟的盟國,對楚戰爭順利後,秦國立馬派出軍隊前去救援魏國。小編估計這次救援魏國的部隊應該不在少數,大概起碼有二十萬左右,否則便不會發生接下去的大戰了。秦國的插手直接導致了戰場局勢發生了大逆轉,雖然齊國方面有名將匡章但還是敗了,但是此時的秦國主力根本來不及回秦國,這就給楚國可乘之機了。

此時的楚國,楚懷王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他並不服氣,於是他就打算趁此良機趁著秦軍主力遠征之際,再一次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就誕生了。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從此由弱變強。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首先殺了商鞅穩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史記》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誅殺衛鞅平息了秦國老貴族的怒火之後便伺機東出,依次收復了河西之地並在之後重用司馬錯之計奪取了巴蜀之地讓秦國版圖大增,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巴蜀之地對秦國來說不單單是產糧基地,奪取此地後秦國也間接的威脅到了楚國的領土。《資治通鑑》: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但是當時秦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同時期還有兩個超級大國。誰呢?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和秦國不一樣,自春秋時代起便是超級大國,國力強盛,底子厚。對於新興的秦國充滿了忌憚之心,因此當時兩國就在此等環境下結為盟友。單個的國家秦國當然不怕,怕就怕這兩個超級大國結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國可謂說費勁心機也直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熟悉的人都知道,此戰秦相張儀為了拆散齊楚聯盟誆騙楚王說秦國願獻出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併與秦國結盟就行。楚懷王一聽有這種好事,便馬上派人和齊國斷交轉而去秦國聯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可是與齊斷交之後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一直閉門不見客,直到三個月後說願獻出六裡地,到了此時楚國才知道上當了,使者回去告訴楚懷王后大怒,便發兵攻打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丹陽大戰,丹陽大戰楚國兵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楚國老將屈丐率領,另一路由景翠率領。

秦國方面則派出智囊樗裡子和魏章前去迎擊。針對楚國的攻勢,智囊樗裡子發揮了其沙場老將的才幹,他用離間計離間楚國將領讓他們互相不配合各自為戰,而秦國則趁機各個擊破,丹陽大戰斬首楚軍八萬,俘虜楚軍主將屈丐七十餘人,可以說是一場大捷。《史記·楚世家》: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但是並未就此結束,遠在東方的老牌強國齊國也捲入了此事,齊國趁秦楚大戰之際,聯合宋國攻擊魏國。當時的秦韓魏是聯盟的盟國,對楚戰爭順利後,秦國立馬派出軍隊前去救援魏國。小編估計這次救援魏國的部隊應該不在少數,大概起碼有二十萬左右,否則便不會發生接下去的大戰了。秦國的插手直接導致了戰場局勢發生了大逆轉,雖然齊國方面有名將匡章但還是敗了,但是此時的秦國主力根本來不及回秦國,這就給楚國可乘之機了。

此時的楚國,楚懷王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他並不服氣,於是他就打算趁此良機趁著秦軍主力遠征之際,再一次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就誕生了。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楚國傾全國之兵進行攻擊,而秦國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為什麼?因為丹陽大戰他們斬首八萬楚軍,他們認為此時的楚國應該不具備再戰之力,所以才敢將兵力抽調至魏國。可是哪裡想到,僅僅一年後楚國再次舉傾國之兵再次大舉伐秦,這一次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

暴怒的楚國其威力的確不容小覷,我們都知道秦國能和山東六國的對抗之中一直不落下風因為他有當時的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但是楚國卻沒有攻擊函谷關而是攻打函谷關南面的武關。武關雖然沒有函谷關一樣的地勢,但也算兵家要地。

當年山東六國想要進攻秦國一共有三條路:其一是韓魏進攻秦國的唯一道路函谷關,但是函谷關經過秦國多年打造聯軍屢屢攻不進去;第二條就是當年趙武靈王設想的繞過函谷關,從胡人手裡奪取的河套地區進軍直插秦國心臟,可惜這條計劃隨著趙武靈王的死亡而破滅;第三條就是從武關進軍,然後一路直下咸陽,因為武關臨近楚國,所以這條路也只有楚國才能進軍。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從此由弱變強。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首先殺了商鞅穩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史記》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誅殺衛鞅平息了秦國老貴族的怒火之後便伺機東出,依次收復了河西之地並在之後重用司馬錯之計奪取了巴蜀之地讓秦國版圖大增,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巴蜀之地對秦國來說不單單是產糧基地,奪取此地後秦國也間接的威脅到了楚國的領土。《資治通鑑》: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但是當時秦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同時期還有兩個超級大國。誰呢?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和秦國不一樣,自春秋時代起便是超級大國,國力強盛,底子厚。對於新興的秦國充滿了忌憚之心,因此當時兩國就在此等環境下結為盟友。單個的國家秦國當然不怕,怕就怕這兩個超級大國結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國可謂說費勁心機也直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熟悉的人都知道,此戰秦相張儀為了拆散齊楚聯盟誆騙楚王說秦國願獻出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併與秦國結盟就行。楚懷王一聽有這種好事,便馬上派人和齊國斷交轉而去秦國聯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可是與齊斷交之後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一直閉門不見客,直到三個月後說願獻出六裡地,到了此時楚國才知道上當了,使者回去告訴楚懷王后大怒,便發兵攻打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丹陽大戰,丹陽大戰楚國兵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楚國老將屈丐率領,另一路由景翠率領。

秦國方面則派出智囊樗裡子和魏章前去迎擊。針對楚國的攻勢,智囊樗裡子發揮了其沙場老將的才幹,他用離間計離間楚國將領讓他們互相不配合各自為戰,而秦國則趁機各個擊破,丹陽大戰斬首楚軍八萬,俘虜楚軍主將屈丐七十餘人,可以說是一場大捷。《史記·楚世家》: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但是並未就此結束,遠在東方的老牌強國齊國也捲入了此事,齊國趁秦楚大戰之際,聯合宋國攻擊魏國。當時的秦韓魏是聯盟的盟國,對楚戰爭順利後,秦國立馬派出軍隊前去救援魏國。小編估計這次救援魏國的部隊應該不在少數,大概起碼有二十萬左右,否則便不會發生接下去的大戰了。秦國的插手直接導致了戰場局勢發生了大逆轉,雖然齊國方面有名將匡章但還是敗了,但是此時的秦國主力根本來不及回秦國,這就給楚國可乘之機了。

此時的楚國,楚懷王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他並不服氣,於是他就打算趁此良機趁著秦軍主力遠征之際,再一次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就誕生了。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楚國傾全國之兵進行攻擊,而秦國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為什麼?因為丹陽大戰他們斬首八萬楚軍,他們認為此時的楚國應該不具備再戰之力,所以才敢將兵力抽調至魏國。可是哪裡想到,僅僅一年後楚國再次舉傾國之兵再次大舉伐秦,這一次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

暴怒的楚國其威力的確不容小覷,我們都知道秦國能和山東六國的對抗之中一直不落下風因為他有當時的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但是楚國卻沒有攻擊函谷關而是攻打函谷關南面的武關。武關雖然沒有函谷關一樣的地勢,但也算兵家要地。

當年山東六國想要進攻秦國一共有三條路:其一是韓魏進攻秦國的唯一道路函谷關,但是函谷關經過秦國多年打造聯軍屢屢攻不進去;第二條就是當年趙武靈王設想的繞過函谷關,從胡人手裡奪取的河套地區進軍直插秦國心臟,可惜這條計劃隨著趙武靈王的死亡而破滅;第三條就是從武關進軍,然後一路直下咸陽,因為武關臨近楚國,所以這條路也只有楚國才能進軍。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楚國傾全國之力果然不可小覷,不久武關便失守了。武關失守,楚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到達了咸陽附近的軍事重鎮藍田,而此時的秦國也慌了神,因為這是大秦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

就在此等危機之下秦國的戰爭機器開始快速運轉。他們迅速抽調咸陽附近的可用之兵,秦國各地的援軍也源源不斷的開往咸陽,就這樣組成了三十萬大軍並開赴藍田大營與楚軍對峙。

此時兩方都僵持不下。楚國方面雖人數重多,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作戰,秦國則為了保衛咸陽以死相拼,奈何人數差之楚軍遠矣,但如果再僵持下去,形勢將不利秦國。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從此由弱變強。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首先殺了商鞅穩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史記》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誅殺衛鞅平息了秦國老貴族的怒火之後便伺機東出,依次收復了河西之地並在之後重用司馬錯之計奪取了巴蜀之地讓秦國版圖大增,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巴蜀之地對秦國來說不單單是產糧基地,奪取此地後秦國也間接的威脅到了楚國的領土。《資治通鑑》: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但是當時秦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同時期還有兩個超級大國。誰呢?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和秦國不一樣,自春秋時代起便是超級大國,國力強盛,底子厚。對於新興的秦國充滿了忌憚之心,因此當時兩國就在此等環境下結為盟友。單個的國家秦國當然不怕,怕就怕這兩個超級大國結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國可謂說費勁心機也直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熟悉的人都知道,此戰秦相張儀為了拆散齊楚聯盟誆騙楚王說秦國願獻出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併與秦國結盟就行。楚懷王一聽有這種好事,便馬上派人和齊國斷交轉而去秦國聯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可是與齊斷交之後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一直閉門不見客,直到三個月後說願獻出六裡地,到了此時楚國才知道上當了,使者回去告訴楚懷王后大怒,便發兵攻打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丹陽大戰,丹陽大戰楚國兵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楚國老將屈丐率領,另一路由景翠率領。

秦國方面則派出智囊樗裡子和魏章前去迎擊。針對楚國的攻勢,智囊樗裡子發揮了其沙場老將的才幹,他用離間計離間楚國將領讓他們互相不配合各自為戰,而秦國則趁機各個擊破,丹陽大戰斬首楚軍八萬,俘虜楚軍主將屈丐七十餘人,可以說是一場大捷。《史記·楚世家》: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但是並未就此結束,遠在東方的老牌強國齊國也捲入了此事,齊國趁秦楚大戰之際,聯合宋國攻擊魏國。當時的秦韓魏是聯盟的盟國,對楚戰爭順利後,秦國立馬派出軍隊前去救援魏國。小編估計這次救援魏國的部隊應該不在少數,大概起碼有二十萬左右,否則便不會發生接下去的大戰了。秦國的插手直接導致了戰場局勢發生了大逆轉,雖然齊國方面有名將匡章但還是敗了,但是此時的秦國主力根本來不及回秦國,這就給楚國可乘之機了。

此時的楚國,楚懷王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他並不服氣,於是他就打算趁此良機趁著秦軍主力遠征之際,再一次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就誕生了。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楚國傾全國之兵進行攻擊,而秦國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為什麼?因為丹陽大戰他們斬首八萬楚軍,他們認為此時的楚國應該不具備再戰之力,所以才敢將兵力抽調至魏國。可是哪裡想到,僅僅一年後楚國再次舉傾國之兵再次大舉伐秦,這一次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

暴怒的楚國其威力的確不容小覷,我們都知道秦國能和山東六國的對抗之中一直不落下風因為他有當時的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但是楚國卻沒有攻擊函谷關而是攻打函谷關南面的武關。武關雖然沒有函谷關一樣的地勢,但也算兵家要地。

當年山東六國想要進攻秦國一共有三條路:其一是韓魏進攻秦國的唯一道路函谷關,但是函谷關經過秦國多年打造聯軍屢屢攻不進去;第二條就是當年趙武靈王設想的繞過函谷關,從胡人手裡奪取的河套地區進軍直插秦國心臟,可惜這條計劃隨著趙武靈王的死亡而破滅;第三條就是從武關進軍,然後一路直下咸陽,因為武關臨近楚國,所以這條路也只有楚國才能進軍。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楚國傾全國之力果然不可小覷,不久武關便失守了。武關失守,楚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到達了咸陽附近的軍事重鎮藍田,而此時的秦國也慌了神,因為這是大秦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

就在此等危機之下秦國的戰爭機器開始快速運轉。他們迅速抽調咸陽附近的可用之兵,秦國各地的援軍也源源不斷的開往咸陽,就這樣組成了三十萬大軍並開赴藍田大營與楚軍對峙。

此時兩方都僵持不下。楚國方面雖人數重多,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作戰,秦國則為了保衛咸陽以死相拼,奈何人數差之楚軍遠矣,但如果再僵持下去,形勢將不利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時的秦國在萬般無奈之下,發揮他們優秀的外交政策,讓秦國此時的盟國韓國和魏國乘楚國國內空虛之際趁機攻打南陽郡。

韓國和魏國雖然有所遲疑,但還是馬上出兵攻打楚國。為何?楚國本來在七國之中已經是強國了,楚國的佔地面積可以在當時和其餘六國加起來差不多大小,如果此戰他們吞併了秦國,那麼之後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與楚國抗衡。於是幾經權衡之下。兩國合力攻擊楚國重鎮南陽,而此時的齊國因為剛被秦國打敗根本無力救援楚國。聽到南陽重鎮收到魏韓聯軍的攻擊,楚國此時逼不得已只有無奈退軍,而秦軍也趁機大舉壓上。《史記》: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

"

要說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大戰無疑肯定是長平大戰,此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從此山東六國再也無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將難以阻擋。

但是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數十年前也有一場決定兩個國家命運的大決戰,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慘烈絲毫不亞於長平之戰。這就是秦楚丹陽、藍田大戰,這場大戰不單單是秦楚兩個國家捲了進來,韓魏齊三國也同樣被迫捲入這場大戰。此戰按結果來看秦國和楚國說不上誰輸誰贏,反倒是甘當配角的韓國和魏國從楚國這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這場大戰的兩個當事人幾乎兩敗俱傷,但是秦國憑藉強大底蘊能再次緩過來,楚國經過此戰一蹶不振。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從此由弱變強。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秦惠文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首先殺了商鞅穩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史記》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誅殺衛鞅平息了秦國老貴族的怒火之後便伺機東出,依次收復了河西之地並在之後重用司馬錯之計奪取了巴蜀之地讓秦國版圖大增,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巴蜀之地對秦國來說不單單是產糧基地,奪取此地後秦國也間接的威脅到了楚國的領土。《資治通鑑》: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但是當時秦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並不是唯一的,同時期還有兩個超級大國。誰呢?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和秦國不一樣,自春秋時代起便是超級大國,國力強盛,底子厚。對於新興的秦國充滿了忌憚之心,因此當時兩國就在此等環境下結為盟友。單個的國家秦國當然不怕,怕就怕這兩個超級大國結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國可謂說費勁心機也直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

熟悉的人都知道,此戰秦相張儀為了拆散齊楚聯盟誆騙楚王說秦國願獻出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併與秦國結盟就行。楚懷王一聽有這種好事,便馬上派人和齊國斷交轉而去秦國聯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可是與齊斷交之後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一直閉門不見客,直到三個月後說願獻出六裡地,到了此時楚國才知道上當了,使者回去告訴楚懷王后大怒,便發兵攻打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丹陽大戰,丹陽大戰楚國兵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楚國老將屈丐率領,另一路由景翠率領。

秦國方面則派出智囊樗裡子和魏章前去迎擊。針對楚國的攻勢,智囊樗裡子發揮了其沙場老將的才幹,他用離間計離間楚國將領讓他們互相不配合各自為戰,而秦國則趁機各個擊破,丹陽大戰斬首楚軍八萬,俘虜楚軍主將屈丐七十餘人,可以說是一場大捷。《史記·楚世家》: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但是並未就此結束,遠在東方的老牌強國齊國也捲入了此事,齊國趁秦楚大戰之際,聯合宋國攻擊魏國。當時的秦韓魏是聯盟的盟國,對楚戰爭順利後,秦國立馬派出軍隊前去救援魏國。小編估計這次救援魏國的部隊應該不在少數,大概起碼有二十萬左右,否則便不會發生接下去的大戰了。秦國的插手直接導致了戰場局勢發生了大逆轉,雖然齊國方面有名將匡章但還是敗了,但是此時的秦國主力根本來不及回秦國,這就給楚國可乘之機了。

此時的楚國,楚懷王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他並不服氣,於是他就打算趁此良機趁著秦軍主力遠征之際,再一次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就誕生了。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戰楚國傾全國之兵進行攻擊,而秦國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為什麼?因為丹陽大戰他們斬首八萬楚軍,他們認為此時的楚國應該不具備再戰之力,所以才敢將兵力抽調至魏國。可是哪裡想到,僅僅一年後楚國再次舉傾國之兵再次大舉伐秦,這一次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

暴怒的楚國其威力的確不容小覷,我們都知道秦國能和山東六國的對抗之中一直不落下風因為他有當時的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但是楚國卻沒有攻擊函谷關而是攻打函谷關南面的武關。武關雖然沒有函谷關一樣的地勢,但也算兵家要地。

當年山東六國想要進攻秦國一共有三條路:其一是韓魏進攻秦國的唯一道路函谷關,但是函谷關經過秦國多年打造聯軍屢屢攻不進去;第二條就是當年趙武靈王設想的繞過函谷關,從胡人手裡奪取的河套地區進軍直插秦國心臟,可惜這條計劃隨著趙武靈王的死亡而破滅;第三條就是從武關進軍,然後一路直下咸陽,因為武關臨近楚國,所以這條路也只有楚國才能進軍。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楚國傾全國之力果然不可小覷,不久武關便失守了。武關失守,楚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到達了咸陽附近的軍事重鎮藍田,而此時的秦國也慌了神,因為這是大秦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

就在此等危機之下秦國的戰爭機器開始快速運轉。他們迅速抽調咸陽附近的可用之兵,秦國各地的援軍也源源不斷的開往咸陽,就這樣組成了三十萬大軍並開赴藍田大營與楚軍對峙。

此時兩方都僵持不下。楚國方面雖人數重多,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作戰,秦國則為了保衛咸陽以死相拼,奈何人數差之楚軍遠矣,但如果再僵持下去,形勢將不利秦國。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此時的秦國在萬般無奈之下,發揮他們優秀的外交政策,讓秦國此時的盟國韓國和魏國乘楚國國內空虛之際趁機攻打南陽郡。

韓國和魏國雖然有所遲疑,但還是馬上出兵攻打楚國。為何?楚國本來在七國之中已經是強國了,楚國的佔地面積可以在當時和其餘六國加起來差不多大小,如果此戰他們吞併了秦國,那麼之後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與楚國抗衡。於是幾經權衡之下。兩國合力攻擊楚國重鎮南陽,而此時的齊國因為剛被秦國打敗根本無力救援楚國。聽到南陽重鎮收到魏韓聯軍的攻擊,楚國此時逼不得已只有無奈退軍,而秦軍也趁機大舉壓上。《史記》: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

決定秦楚命運的大決戰,規模之大不亞於長平之戰

這一戰兩方可謂是兩敗俱傷。大戰之後秦國割讓漢中之地給楚國,而楚國也因為此戰精銳盡失從此一蹶不振,在後來的對秦戰爭之中畏秦如虎。他們雖然得到了漢中之地可是丟失了南陽重鎮,南陽乃是拱衛楚國都城郢都的重要軍事基地,對楚國意義來說不可謂不大。正是由於南陽的丟失,也影響了後來的鄢郢之戰。

而此戰之中最大的得益者恐怕就是韓魏兩個國家了。他們幫助秦國攻楚,雖然自身擁有一定傷亡,但是他們卻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可惜秦國強大的底蘊不是他們所能估計的,在這場戰鬥中所得到的在這之後他們也全部都吐了出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