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楚軍主力宋義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動的原因,史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是楚軍統帥宋義對項羽的解釋,楚軍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北上,是因為想要坐山觀虎鬥,坐等秦趙決戰,然後楚軍收漁翁之利。

雖然宋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從他當時的其他行動來看,他不願北進的原因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當時並非是什麼都沒做,而是通過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的方法,準備拉攏齊國參戰。

雖然前文也有說齊國有齊將田都參戰,但那並非是齊國中央的決議,只是田都的個人行為。齊楚之間因為之前的矛盾,導致此次鉅鹿決戰,齊國中央是拒絕出兵的。

而當時天下,除了趙國已經自顧不暇之外,燕國又實力弱小,唯有齊、楚二國還實力尚存。因此對於宋義而言,要想擊敗秦國,必須要想辦法拉攏齊國。

宋義的想法雖然從現在看來並無過錯,但就當時而言,從項梁拒絕殺掉齊國的叛臣開始,到因為齊國拒絕出戰而導致項梁兵敗被殺定陶為止,齊楚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了。

所以就在宋義開始向齊國示好之後,楚軍中的項氏部屬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接著沒過多久,楚軍內部便發生了兵變: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利用他次將的身份,直接殺掉上將軍宋義,然後再以宋義與齊國相交反楚的名義接管了楚軍軍權。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楚軍主力宋義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動的原因,史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是楚軍統帥宋義對項羽的解釋,楚軍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北上,是因為想要坐山觀虎鬥,坐等秦趙決戰,然後楚軍收漁翁之利。

雖然宋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從他當時的其他行動來看,他不願北進的原因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當時並非是什麼都沒做,而是通過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的方法,準備拉攏齊國參戰。

雖然前文也有說齊國有齊將田都參戰,但那並非是齊國中央的決議,只是田都的個人行為。齊楚之間因為之前的矛盾,導致此次鉅鹿決戰,齊國中央是拒絕出兵的。

而當時天下,除了趙國已經自顧不暇之外,燕國又實力弱小,唯有齊、楚二國還實力尚存。因此對於宋義而言,要想擊敗秦國,必須要想辦法拉攏齊國。

宋義的想法雖然從現在看來並無過錯,但就當時而言,從項梁拒絕殺掉齊國的叛臣開始,到因為齊國拒絕出戰而導致項梁兵敗被殺定陶為止,齊楚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了。

所以就在宋義開始向齊國示好之後,楚軍中的項氏部屬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接著沒過多久,楚軍內部便發生了兵變: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利用他次將的身份,直接殺掉上將軍宋義,然後再以宋義與齊國相交反楚的名義接管了楚軍軍權。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而後楚軍主力各部將領不僅沒有反對項羽,還主動擁護項羽為上將軍。至於遠在彭城的楚懷王,他雖然對項羽的兵變有所不滿,但也無能改變什麼了,於是便同意任命項羽為楚軍上將軍。

到此,楚軍主力便完成了新的整合,而項羽也就能夠全面實行他的作戰計劃了。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份了,鉅鹿也被圍兩個多月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秦軍四十萬大軍集結於趙地,沒道理這麼長時間都無法拿下鉅鹿。所以再按照之前劉邦軍北上之時就遇到了王離軍偏師的記載來看,則可以判斷出當時秦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包圍趙軍從而誘導諸侯聯軍前來救援,然後在鉅鹿一帶與諸侯軍展開決戰,從而徹底平定叛亂。

秦軍如此打算,而項羽自然也是如此打算,畢竟秦軍能拖,可諸侯聯軍不能拖,一旦趙國覆滅了,則諸侯聯軍就會被秦軍各個擊破。

於是項羽隨即下令,大軍全面出擊: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楚軍主力宋義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動的原因,史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是楚軍統帥宋義對項羽的解釋,楚軍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北上,是因為想要坐山觀虎鬥,坐等秦趙決戰,然後楚軍收漁翁之利。

雖然宋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從他當時的其他行動來看,他不願北進的原因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當時並非是什麼都沒做,而是通過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的方法,準備拉攏齊國參戰。

雖然前文也有說齊國有齊將田都參戰,但那並非是齊國中央的決議,只是田都的個人行為。齊楚之間因為之前的矛盾,導致此次鉅鹿決戰,齊國中央是拒絕出兵的。

而當時天下,除了趙國已經自顧不暇之外,燕國又實力弱小,唯有齊、楚二國還實力尚存。因此對於宋義而言,要想擊敗秦國,必須要想辦法拉攏齊國。

宋義的想法雖然從現在看來並無過錯,但就當時而言,從項梁拒絕殺掉齊國的叛臣開始,到因為齊國拒絕出戰而導致項梁兵敗被殺定陶為止,齊楚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了。

所以就在宋義開始向齊國示好之後,楚軍中的項氏部屬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接著沒過多久,楚軍內部便發生了兵變: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利用他次將的身份,直接殺掉上將軍宋義,然後再以宋義與齊國相交反楚的名義接管了楚軍軍權。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而後楚軍主力各部將領不僅沒有反對項羽,還主動擁護項羽為上將軍。至於遠在彭城的楚懷王,他雖然對項羽的兵變有所不滿,但也無能改變什麼了,於是便同意任命項羽為楚軍上將軍。

到此,楚軍主力便完成了新的整合,而項羽也就能夠全面實行他的作戰計劃了。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份了,鉅鹿也被圍兩個多月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秦軍四十萬大軍集結於趙地,沒道理這麼長時間都無法拿下鉅鹿。所以再按照之前劉邦軍北上之時就遇到了王離軍偏師的記載來看,則可以判斷出當時秦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包圍趙軍從而誘導諸侯聯軍前來救援,然後在鉅鹿一帶與諸侯軍展開決戰,從而徹底平定叛亂。

秦軍如此打算,而項羽自然也是如此打算,畢竟秦軍能拖,可諸侯聯軍不能拖,一旦趙國覆滅了,則諸侯聯軍就會被秦軍各個擊破。

於是項羽隨即下令,大軍全面出擊: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整整兩個多月,楚軍的先頭部隊終於從南方趕來了。

而此次楚軍先頭部隊總共有兩萬,是由楚軍大將英布與蒲將軍統帥的。

關於此次楚軍先鋒兩萬人的作戰結果,雖然史書中有“戰少利”的記載,形容他們打得不錯。但是如果按照《史記·黥布列傳》中的記載: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從這裡諸侯軍之所以佩服楚軍是因為英布軍的緣故來看,恐怕英布軍在鉅鹿之戰中的戰績應該遠遠不是幾場勝仗就能形容的。

另外再按照之後項羽的部署:

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在英布和蒲將軍率軍向秦軍王離部發起猛攻之後,諸侯軍如陳餘等人也參與了,雖然打得不錯,但因為人數太少的緣故,因此便向項羽緊急求援。

於是項羽便向楚軍剩餘主力下達死戰命令,全軍破釜沉舟,持三日糧食,猛攻王離軍與章邯軍的運輸線,從而對王離軍展開合圍: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楚軍主力宋義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動的原因,史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是楚軍統帥宋義對項羽的解釋,楚軍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北上,是因為想要坐山觀虎鬥,坐等秦趙決戰,然後楚軍收漁翁之利。

雖然宋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從他當時的其他行動來看,他不願北進的原因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當時並非是什麼都沒做,而是通過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的方法,準備拉攏齊國參戰。

雖然前文也有說齊國有齊將田都參戰,但那並非是齊國中央的決議,只是田都的個人行為。齊楚之間因為之前的矛盾,導致此次鉅鹿決戰,齊國中央是拒絕出兵的。

而當時天下,除了趙國已經自顧不暇之外,燕國又實力弱小,唯有齊、楚二國還實力尚存。因此對於宋義而言,要想擊敗秦國,必須要想辦法拉攏齊國。

宋義的想法雖然從現在看來並無過錯,但就當時而言,從項梁拒絕殺掉齊國的叛臣開始,到因為齊國拒絕出戰而導致項梁兵敗被殺定陶為止,齊楚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了。

所以就在宋義開始向齊國示好之後,楚軍中的項氏部屬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接著沒過多久,楚軍內部便發生了兵變: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利用他次將的身份,直接殺掉上將軍宋義,然後再以宋義與齊國相交反楚的名義接管了楚軍軍權。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而後楚軍主力各部將領不僅沒有反對項羽,還主動擁護項羽為上將軍。至於遠在彭城的楚懷王,他雖然對項羽的兵變有所不滿,但也無能改變什麼了,於是便同意任命項羽為楚軍上將軍。

到此,楚軍主力便完成了新的整合,而項羽也就能夠全面實行他的作戰計劃了。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份了,鉅鹿也被圍兩個多月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秦軍四十萬大軍集結於趙地,沒道理這麼長時間都無法拿下鉅鹿。所以再按照之前劉邦軍北上之時就遇到了王離軍偏師的記載來看,則可以判斷出當時秦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包圍趙軍從而誘導諸侯聯軍前來救援,然後在鉅鹿一帶與諸侯軍展開決戰,從而徹底平定叛亂。

秦軍如此打算,而項羽自然也是如此打算,畢竟秦軍能拖,可諸侯聯軍不能拖,一旦趙國覆滅了,則諸侯聯軍就會被秦軍各個擊破。

於是項羽隨即下令,大軍全面出擊: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整整兩個多月,楚軍的先頭部隊終於從南方趕來了。

而此次楚軍先頭部隊總共有兩萬,是由楚軍大將英布與蒲將軍統帥的。

關於此次楚軍先鋒兩萬人的作戰結果,雖然史書中有“戰少利”的記載,形容他們打得不錯。但是如果按照《史記·黥布列傳》中的記載: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從這裡諸侯軍之所以佩服楚軍是因為英布軍的緣故來看,恐怕英布軍在鉅鹿之戰中的戰績應該遠遠不是幾場勝仗就能形容的。

另外再按照之後項羽的部署:

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在英布和蒲將軍率軍向秦軍王離部發起猛攻之後,諸侯軍如陳餘等人也參與了,雖然打得不錯,但因為人數太少的緣故,因此便向項羽緊急求援。

於是項羽便向楚軍剩餘主力下達死戰命令,全軍破釜沉舟,持三日糧食,猛攻王離軍與章邯軍的運輸線,從而對王離軍展開合圍: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當項羽率領楚軍主力攻入秦甬道之時,從地圖上看,諸侯聯軍對於王離部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型的包圍圈了。

而當項羽軍徹底“絕其甬道”後,王離軍不僅成為孤軍,還面臨糧草嚴重匱乏的威脅。

如此,秦軍章邯部自然是瘋狂向切斷甬道的項羽部發起進攻,但可惜歷經九戰,終究還是沒有突破項羽軍的封鎖。

於是隨著英布和蒲將軍率領的楚軍徹底攻入王離大營,便開始了瘋狂的殺戮: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面對勇猛異常楚軍,當時還沒出兵的諸侯軍隊幾乎都被嚇住了。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楚軍主力宋義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動的原因,史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是楚軍統帥宋義對項羽的解釋,楚軍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北上,是因為想要坐山觀虎鬥,坐等秦趙決戰,然後楚軍收漁翁之利。

雖然宋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從他當時的其他行動來看,他不願北進的原因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當時並非是什麼都沒做,而是通過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的方法,準備拉攏齊國參戰。

雖然前文也有說齊國有齊將田都參戰,但那並非是齊國中央的決議,只是田都的個人行為。齊楚之間因為之前的矛盾,導致此次鉅鹿決戰,齊國中央是拒絕出兵的。

而當時天下,除了趙國已經自顧不暇之外,燕國又實力弱小,唯有齊、楚二國還實力尚存。因此對於宋義而言,要想擊敗秦國,必須要想辦法拉攏齊國。

宋義的想法雖然從現在看來並無過錯,但就當時而言,從項梁拒絕殺掉齊國的叛臣開始,到因為齊國拒絕出戰而導致項梁兵敗被殺定陶為止,齊楚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了。

所以就在宋義開始向齊國示好之後,楚軍中的項氏部屬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接著沒過多久,楚軍內部便發生了兵變: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利用他次將的身份,直接殺掉上將軍宋義,然後再以宋義與齊國相交反楚的名義接管了楚軍軍權。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而後楚軍主力各部將領不僅沒有反對項羽,還主動擁護項羽為上將軍。至於遠在彭城的楚懷王,他雖然對項羽的兵變有所不滿,但也無能改變什麼了,於是便同意任命項羽為楚軍上將軍。

到此,楚軍主力便完成了新的整合,而項羽也就能夠全面實行他的作戰計劃了。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份了,鉅鹿也被圍兩個多月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秦軍四十萬大軍集結於趙地,沒道理這麼長時間都無法拿下鉅鹿。所以再按照之前劉邦軍北上之時就遇到了王離軍偏師的記載來看,則可以判斷出當時秦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包圍趙軍從而誘導諸侯聯軍前來救援,然後在鉅鹿一帶與諸侯軍展開決戰,從而徹底平定叛亂。

秦軍如此打算,而項羽自然也是如此打算,畢竟秦軍能拖,可諸侯聯軍不能拖,一旦趙國覆滅了,則諸侯聯軍就會被秦軍各個擊破。

於是項羽隨即下令,大軍全面出擊: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整整兩個多月,楚軍的先頭部隊終於從南方趕來了。

而此次楚軍先頭部隊總共有兩萬,是由楚軍大將英布與蒲將軍統帥的。

關於此次楚軍先鋒兩萬人的作戰結果,雖然史書中有“戰少利”的記載,形容他們打得不錯。但是如果按照《史記·黥布列傳》中的記載: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從這裡諸侯軍之所以佩服楚軍是因為英布軍的緣故來看,恐怕英布軍在鉅鹿之戰中的戰績應該遠遠不是幾場勝仗就能形容的。

另外再按照之後項羽的部署:

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在英布和蒲將軍率軍向秦軍王離部發起猛攻之後,諸侯軍如陳餘等人也參與了,雖然打得不錯,但因為人數太少的緣故,因此便向項羽緊急求援。

於是項羽便向楚軍剩餘主力下達死戰命令,全軍破釜沉舟,持三日糧食,猛攻王離軍與章邯軍的運輸線,從而對王離軍展開合圍: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當項羽率領楚軍主力攻入秦甬道之時,從地圖上看,諸侯聯軍對於王離部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型的包圍圈了。

而當項羽軍徹底“絕其甬道”後,王離軍不僅成為孤軍,還面臨糧草嚴重匱乏的威脅。

如此,秦軍章邯部自然是瘋狂向切斷甬道的項羽部發起進攻,但可惜歷經九戰,終究還是沒有突破項羽軍的封鎖。

於是隨著英布和蒲將軍率領的楚軍徹底攻入王離大營,便開始了瘋狂的殺戮: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面對勇猛異常楚軍,當時還沒出兵的諸侯軍隊幾乎都被嚇住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於是就這樣,隨著王離軍的兵鋒徹底被英布軍給壓制了下去,同時項羽又切斷了王離軍的補給線,那麼王離軍的結局也就是註定的了:

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史記·項羽本紀》

隨著王離軍三大將領兩死一俘虜,鉅鹿之戰也就基本接近尾聲了。

關於諸侯聯軍是否都參戰了,目前沒有定論,因為按照史書中的記載是各國都“從壁上觀”,但是按照之前陳餘的求援來看,應該是參與了。

但無論如何,這一仗諸侯聯軍確實是大獲全勝。而楚軍項羽部不僅是切斷王離軍與章邯軍聯繫的關鍵所在,楚軍英布軍的勇猛更是讓諸侯都為之佩服,因此楚軍自然是“功冠諸侯”了。

於是作為楚軍最高軍事統帥的項羽,自然也就隨之成為了諸侯聯軍上將軍:

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戰後項羽召集諸侯軍入場,諸侯將領無不“膝行而前”,所以項羽便正式開始統領所有諸侯軍隊。

那麼再看此時諸侯聯軍的數量:

趙軍合計各部軍隊約為六萬左右,再加上燕軍的五萬、齊軍的一萬,以及楚軍的剩餘四萬左右,便是十五萬軍隊。

而這十五萬軍隊,便是項羽日後得以真正問鼎天下的資本。

所以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項羽統領下的諸侯聯軍,便不再懼怕強大的秦軍了。

雖然此時的章邯軍還有二十餘萬,但相比諸侯聯軍來說,也並不是佔有絕對的優勢。

所以隨著鉅鹿之戰的結束,即使秦軍主力尚存,但是秦國的命運卻已經基本可以確定了。

因為章邯是無法迅速擊敗徹底整合諸侯軍後的項羽軍,同時諸侯各國源源不斷的援兵還在趕來。

"

鉅鹿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來研究者甚多,但是鮮有能將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完全描述出來的。

因此本文便試圖從宏觀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鉅鹿之戰的演進過程,從而讓大家對鉅鹿之戰能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識。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章邯部於定陶擊殺楚軍最高軍事領袖項梁後,正式揮師東進,進攻趙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秦軍章邯部率先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破城後不僅毀壞其城市,還將其百姓遷往河內郡。

遭到重創的趙軍,便在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帶領下,逃往至邯鄲北部一帶的鉅鹿城中。

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命令帶領北方軍團南下的王離部趁機包圍鉅鹿,由此鉅鹿之戰正式開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此時秦軍章邯部的兵力,按後來章邯在屢次兵敗的情況下還能以“秦卒二十餘萬人”投降項羽,則此時的章邯軍保守估計應在二十五萬左右。

至於王離部,按秦二世殺蒙恬時記載的“以兵屬裨將王離”,以及蒙恬被殺時自述的“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則王離主掌北方三十萬秦軍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有關王離部南下時的兵力,目前尚無史書記載,但是按照當時圍在鉅鹿一帶的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邊防線太過寬廣的緣故,則王離部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計應該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因此這一戰秦軍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萬和王離部十五萬,總計四十萬大軍。

章邯之能力自然無可辯駁,而王離,雖然沒有更多相關的記載,但是按照當時人的評價:

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上,王離作為名將之後,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將之稱,因此王離這一次率領駐守北疆的秦軍精銳南下,在當時人看來就應該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當時的趙國境內,便呈現出了這樣的場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以王離為首的十五萬北方精銳部隊圍攻鉅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軍則是盤踞在鉅鹿以南一帶,為王離輸送糧草。

當然了,目前對於章邯軍的駐地還有疑問,因為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的“章邯軍鉅鹿南棘原”,則當時章邯軍的大本營應該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地區。

只是目前對於“棘原”的地點無法考證,只能大致推斷是在邯鄲附近。而邯鄲已經被章邯夷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為大本營。

再從“章邯令”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王離大軍是需要聽從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這裡,關於秦軍在鉅鹿之戰中的基本情況就弄清楚了。

鉅鹿之戰前夕,秦軍最高軍事統帥為章邯。秦軍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北方軍團主力,約十五萬左右,由王離統領,涉間、蘇角等將軍輔佐,負責圍攻鉅鹿城中的趙軍和阻擊其他諸侯援軍;另一部分為秦軍參加平叛的地方軍,約二十五萬左右,由章邯親自統領,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駐紮於棘原一帶,負責保障王離軍的物資運送。

說完秦軍,再看當時的諸侯軍隊情況:

首先是趙軍,雖然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被圍在了鉅鹿城中,但是其他趙軍卻依然存在。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趙國大將軍陳餘所率領的趙軍一部集結在鉅鹿北部一帶,大約有三萬左右。另外就是趙國丞相張耳的兒子張敖所率領的代地趙軍,大約是一萬人所有,集結在鉅鹿的西北方向。

接著是燕、齊二國的援軍: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齊國的援兵是以齊將田都為主,而燕國則是以燕將臧荼為主。

雖然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燕、齊二國援軍的兵力,但是按照當時燕齊二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後來的結果推算,齊將田都屬於齊國叛軍,因此兵力頂多就在一兩萬左右;而燕軍臧荼所部,後來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韓廣給滅了,因此燕軍很有可能是傾巢而出,所以兵力規模絕不會比齊軍少,故而此處就算作五萬吧。

如此,僅僅是趙、燕、齊三國聯軍在鉅鹿外圍的兵力,便達到了十萬左右。

下面就重點說一下楚軍的情況吧: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也就是秦軍章邯部和王離部正式開始進攻趙國之時,楚懷王熊心利用秦軍暫時無暇顧及楚國之時,強行接管楚軍將領呂臣和項羽的軍權,並封劉邦為武安侯,領碭郡長一職。

至此,楚國內部在楚懷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權基本收歸楚懷王熊心所有。

但是隨著之後趙地戰事越來越嚴峻,楚懷王只得重新啟用項氏原部屬為將,領兵援趙。當然了,此次援助趙國的楚軍主力,還是由楚懷王的親信宋義擔任統帥。至於劉邦所部,則被楚懷王派去向西進攻關中,間接上策應趙地之戰。

所以楚軍也被楚懷王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將軍宋義統領,為援趙主力,大約有五萬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劉邦統領,大約是兩萬人左右,負責西進直取關中。

關於楚軍軍隊的數量,目前只有在《前漢紀》中記錄了“宋義與項羽將五萬”,因此這裡就認作楚軍主力是有五萬。而劉邦軍的數量,則是根據其從沛縣起義開始的兵力進行合計,約等於兩萬左右,

另外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邦軍在一開始承擔的任務並非只是西進,而是作為楚軍先鋒部隊,為楚軍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後九月......(楚懷王)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漢書·高帝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紅色線條代表的就是劉邦軍的前進方向,從彭城一直到城陽。

而再從“攻秦軍壁,破其二軍”這八個字的記錄來看,可以看到在劉邦行軍的這段期間,應該是與秦軍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然後我們再從其他人的記錄中更細緻的看一下這場戰鬥: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按照曹參這裡的記錄,顯然劉邦軍與秦軍交戰的重點是在成武和城陽兩處,其中一支是東郡的郡兵,一支是王離的軍隊,所以這就與《漢書·高帝紀》中的“破其二軍”記錄相吻合了。

那麼根據目前的細節,重新勾畫一下這場戰事的過程: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所示,在楚軍主力尚未北上期間,劉邦軍率先西進。

當然了,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劉邦軍其實是在北進。而秦軍此時因為正在趙國圍攻鉅鹿,所以為了避免楚軍北上,便在東郡一帶佈置了兩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便是由駐紮於成武一帶的秦東郡兵負責。而第二道防線,便是由王離軍派出一支偏師,駐紮於城陽一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城陽一帶的王離駐軍絕對不是王離的主力部隊,而且也不是由王離親自率領的。

對於秦軍佈置的這兩道防線,《史記·高祖本紀》中曾作出這樣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如這裡記錄的“秦軍夾壁”四字,再聯繫《漢書》中記載的“攻秦軍壁”四字,無疑都說明了秦軍在這裡構築起了一道還算堅固的陣地。

同時為了更加細化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我們還需要再引出樊噲的記錄: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裡,破之。《史記·樊噲列傳》

如上,劉邦軍兵分兩路,其主力由劉邦率領,先於成武南大破秦東郡郡兵,同時也是樊噲記錄中的“卻敵”,於是劉邦軍便把秦軍給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來,就是殘酷的攻城戰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再參照樊噲於成武之戰記錄中的“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不難猜測,這場成武攻奪戰必然是打的非常慘烈。但是最終,劉邦軍還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後劉邦軍面臨的就是更大的難題,也就是駐守於城陽的秦王離軍了。

雖然說這裡的王離軍只是一隻偏師,保守估計軍隊規模也不會超過萬人,但終究是從北境調來的秦軍精銳,所以對於劉邦來說,唯有全力一戰,方能有勝利的機會。

而按照劉邦軍還有偏師的記錄,則猜測劉邦軍從開始就對這支秦軍極為重視了,甚至不惜在進攻成武階段隱藏實力,故意不讓那支偏師參戰,以此示弱給那支秦軍。當然了,這裡就是筆者自己猜測的,不過按照最後的結果看,秦軍這次的失敗相比於成武守軍來說,只能用大意二字來解釋了:

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裡,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就是在劉邦軍的迷惑下,駐紮於城陽的王離軍偏師本應該據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為此時的劉邦軍已經不具威脅了,便主動在城陽南迎擊北上的劉邦軍。熟料,應該就是在劉邦軍和王離軍偏師展開激戰之時,突然劉邦的一支偏師從秦軍腹部攻入,由此致使這支秦軍連城陽都沒來得及回去,便逃到槓裡去了。

另外再結合其他人的記錄,如《灌嬰列傳》中的記錄: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裡。

顯然這都能說明,劉邦軍壓根就沒有進攻城陽,或者說城陽已經是座空城了,根本沒有進攻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劉邦軍便集中主力尾隨秦軍殘部直接進攻槓裡去了,而槓裡守軍應該也是沒有料到城陽守軍會敗的那麼快,所以便被劉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在史書中便有了這樣的記錄:“復攻之槓裡,大破之。”

客觀的說,劉邦軍在這裡的作戰確實精彩。在沒有楚軍主力的協助下,單靠劉邦的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在不到一月間連破秦軍兩道防線在內的三座堅城,的確是不容易。

而此後,楚軍主力便也相繼出發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十月初,楚軍劉邦部作為先鋒已經抵達槓裡一帶,而楚軍主力宋義部也抵達安陽一帶了。至於秦軍主力,則依然還是把重點放在趙地。

原本按照楚懷王的作戰計劃,此時的楚軍應該兵分兩路,劉邦軍開始西進,宋義軍開始北進。但比較奇怪的是,劉邦軍並沒有西進,反而是向東去了;宋義軍則更奇怪,於安陽一帶停了一個多月不前進。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史記·高祖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按照這裡的記載,在這段期間楚軍確實曾出擊王離軍,然後劉邦軍也的確是西進了,但是之後的劉邦軍莫名其妙又在東邊的昌邑那裡遇到了彭越。

無疑,這裡的記載從開始就透露著奇怪。畢竟楚軍主力按照記載是一直在安陽,所以怎麼可能出擊秦軍王離部呢?另外劉邦是西進了,但是昌邑又在東邊,如此他又是怎麼在西進的途中會去昌邑的呢?

比較遺憾的是,史書中關於這一個多月的記載也幾乎就只有上述兩句,所以對於這裡的怪異記錄,筆者只能進行猜測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楚軍的確是出擊了,但是這裡的楚軍卻不是指的楚軍主力宋義部,而正是指的西進途中的劉邦軍。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軍(楚軍)大破王離軍,但按照其他人物列傳中均無這裡的勝利記錄,甚至都沒有關於這裡戰鬥過的記錄。所以目前的解釋是,要麼這裡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陽、槓裡之戰;要麼就是劉邦軍是先勝後敗,但不知道為何史家只記錄了勝利,卻沒有記錄劉邦軍的失敗。

而正因為此次的失敗,才導致劉邦軍只得從西進的途中退回來,並轉向東進昌邑。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何明明在西進途中的劉邦軍,會突然出現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進途中的秦軍實力太過強大,遠不是此時只有數萬人的劉邦軍可以戰勝的。

另外在將劉邦軍驅逐走後,秦軍王離部應該是又回去繼續進攻趙國了。顯然此次王離軍至少是動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劉邦軍也不會退的這麼快。而在退走向東之後,劉邦軍為了補充軍需,應該是又盯上了昌邑。

於是,劉邦軍便迅速轉道向東,進攻昌邑。同時一直盤踞在鉅野一帶的彭越軍,應該也是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願幫助劉邦軍合力進攻昌邑。

而關於昌邑之戰,史書中除了《高祖本紀》和《彭越列傳》外,也沒有其他記載了。只是簡單的記錄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戰不利”。顯然,劉邦軍和彭越軍看似合力後應該實力大增,但最終卻還是沒有攻下昌邑,並且他們的損失應也不少。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先向南退去,畢竟死磕昌邑也不是個辦法。

到此,劉邦軍便正式退出鉅鹿戰場。而接下來,也就輪到楚軍主力上場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關於楚軍主力宋義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動的原因,史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是楚軍統帥宋義對項羽的解釋,楚軍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北上,是因為想要坐山觀虎鬥,坐等秦趙決戰,然後楚軍收漁翁之利。

雖然宋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從他當時的其他行動來看,他不願北進的原因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當時並非是什麼都沒做,而是通過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的方法,準備拉攏齊國參戰。

雖然前文也有說齊國有齊將田都參戰,但那並非是齊國中央的決議,只是田都的個人行為。齊楚之間因為之前的矛盾,導致此次鉅鹿決戰,齊國中央是拒絕出兵的。

而當時天下,除了趙國已經自顧不暇之外,燕國又實力弱小,唯有齊、楚二國還實力尚存。因此對於宋義而言,要想擊敗秦國,必須要想辦法拉攏齊國。

宋義的想法雖然從現在看來並無過錯,但就當時而言,從項梁拒絕殺掉齊國的叛臣開始,到因為齊國拒絕出戰而導致項梁兵敗被殺定陶為止,齊楚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了。

所以就在宋義開始向齊國示好之後,楚軍中的項氏部屬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接著沒過多久,楚軍內部便發生了兵變: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利用他次將的身份,直接殺掉上將軍宋義,然後再以宋義與齊國相交反楚的名義接管了楚軍軍權。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而後楚軍主力各部將領不僅沒有反對項羽,還主動擁護項羽為上將軍。至於遠在彭城的楚懷王,他雖然對項羽的兵變有所不滿,但也無能改變什麼了,於是便同意任命項羽為楚軍上將軍。

到此,楚軍主力便完成了新的整合,而項羽也就能夠全面實行他的作戰計劃了。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份了,鉅鹿也被圍兩個多月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秦軍四十萬大軍集結於趙地,沒道理這麼長時間都無法拿下鉅鹿。所以再按照之前劉邦軍北上之時就遇到了王離軍偏師的記載來看,則可以判斷出當時秦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包圍趙軍從而誘導諸侯聯軍前來救援,然後在鉅鹿一帶與諸侯軍展開決戰,從而徹底平定叛亂。

秦軍如此打算,而項羽自然也是如此打算,畢竟秦軍能拖,可諸侯聯軍不能拖,一旦趙國覆滅了,則諸侯聯軍就會被秦軍各個擊破。

於是項羽隨即下令,大軍全面出擊: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整整兩個多月,楚軍的先頭部隊終於從南方趕來了。

而此次楚軍先頭部隊總共有兩萬,是由楚軍大將英布與蒲將軍統帥的。

關於此次楚軍先鋒兩萬人的作戰結果,雖然史書中有“戰少利”的記載,形容他們打得不錯。但是如果按照《史記·黥布列傳》中的記載: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從這裡諸侯軍之所以佩服楚軍是因為英布軍的緣故來看,恐怕英布軍在鉅鹿之戰中的戰績應該遠遠不是幾場勝仗就能形容的。

另外再按照之後項羽的部署:

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在英布和蒲將軍率軍向秦軍王離部發起猛攻之後,諸侯軍如陳餘等人也參與了,雖然打得不錯,但因為人數太少的緣故,因此便向項羽緊急求援。

於是項羽便向楚軍剩餘主力下達死戰命令,全軍破釜沉舟,持三日糧食,猛攻王離軍與章邯軍的運輸線,從而對王離軍展開合圍: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如上圖所示,當項羽率領楚軍主力攻入秦甬道之時,從地圖上看,諸侯聯軍對於王離部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型的包圍圈了。

而當項羽軍徹底“絕其甬道”後,王離軍不僅成為孤軍,還面臨糧草嚴重匱乏的威脅。

如此,秦軍章邯部自然是瘋狂向切斷甬道的項羽部發起進攻,但可惜歷經九戰,終究還是沒有突破項羽軍的封鎖。

於是隨著英布和蒲將軍率領的楚軍徹底攻入王離大營,便開始了瘋狂的殺戮: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面對勇猛異常楚軍,當時還沒出兵的諸侯軍隊幾乎都被嚇住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於是就這樣,隨著王離軍的兵鋒徹底被英布軍給壓制了下去,同時項羽又切斷了王離軍的補給線,那麼王離軍的結局也就是註定的了:

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史記·項羽本紀》

隨著王離軍三大將領兩死一俘虜,鉅鹿之戰也就基本接近尾聲了。

關於諸侯聯軍是否都參戰了,目前沒有定論,因為按照史書中的記載是各國都“從壁上觀”,但是按照之前陳餘的求援來看,應該是參與了。

但無論如何,這一仗諸侯聯軍確實是大獲全勝。而楚軍項羽部不僅是切斷王離軍與章邯軍聯繫的關鍵所在,楚軍英布軍的勇猛更是讓諸侯都為之佩服,因此楚軍自然是“功冠諸侯”了。

於是作為楚軍最高軍事統帥的項羽,自然也就隨之成為了諸侯聯軍上將軍:

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戰後項羽召集諸侯軍入場,諸侯將領無不“膝行而前”,所以項羽便正式開始統領所有諸侯軍隊。

那麼再看此時諸侯聯軍的數量:

趙軍合計各部軍隊約為六萬左右,再加上燕軍的五萬、齊軍的一萬,以及楚軍的剩餘四萬左右,便是十五萬軍隊。

而這十五萬軍隊,便是項羽日後得以真正問鼎天下的資本。

所以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項羽統領下的諸侯聯軍,便不再懼怕強大的秦軍了。

雖然此時的章邯軍還有二十餘萬,但相比諸侯聯軍來說,也並不是佔有絕對的優勢。

所以隨著鉅鹿之戰的結束,即使秦軍主力尚存,但是秦國的命運卻已經基本可以確定了。

因為章邯是無法迅速擊敗徹底整合諸侯軍後的項羽軍,同時諸侯各國源源不斷的援兵還在趕來。

鉅鹿之戰全紀實:秦末大決戰

此消彼長之下,之後章邯的投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最後總結這場鉅鹿之戰:

秦軍四十萬大軍,因為糧草問題導致真正能夠投入到戰場的就只有二十萬左右,而圍困鉅鹿的更是隻有十幾萬軍隊。至於諸侯軍隊,從總數上看也是有將近十五萬左右。只是因為最開始投入戰場的,就只有楚軍的那五萬軍隊,並且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也只是楚軍的那五萬大軍。

因此鉅鹿之戰便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同時參與此戰的項羽、英布等人,也因此成為了時人所認可和推崇的名將。

(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