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就奇怪了。楚莊王才同晉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怎麼使者前腳剛走,楚軍勇士後腳就來表達“必戰之志”了呢?

我們都知道,邲之戰的最終爆發是因為前往楚軍大營召盟的兩位晉國使者魏錡、趙旃違令而行,不請和,反請戰,最終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許伯等三位楚軍勇士前來致師是否也屬於擅自行事,沒有得到楚莊王的授權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士會說過:

(楚國)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在楚莊王這位政治強人的統治下,楚國號令嚴明,動止有度,誰敢違拗他的決定,自作主張呢?可是一面議和,一面又來挑戰,楚莊王耍這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把戲究竟想幹什麼?

為《左傳》作注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說,這是為了“疑誤晉之群帥也”,也就是讓晉軍領導層摸不透楚國的真實意圖,難以做出靈敏的應對。這個推測不為無理,但我覺得它可能還沒有說到根兒上。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同於戰國以後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它仍是在禮法思想的嚴格約束下運轉的冷兵器博弈。對參戰雙方來說,誰能夠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建立起開戰的法理依據,誰就更有可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當年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決定退避三舍,也有許多將領感到困惑,狐偃向他們解釋道: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就奇怪了。楚莊王才同晉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怎麼使者前腳剛走,楚軍勇士後腳就來表達“必戰之志”了呢?

我們都知道,邲之戰的最終爆發是因為前往楚軍大營召盟的兩位晉國使者魏錡、趙旃違令而行,不請和,反請戰,最終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許伯等三位楚軍勇士前來致師是否也屬於擅自行事,沒有得到楚莊王的授權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士會說過:

(楚國)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在楚莊王這位政治強人的統治下,楚國號令嚴明,動止有度,誰敢違拗他的決定,自作主張呢?可是一面議和,一面又來挑戰,楚莊王耍這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把戲究竟想幹什麼?

為《左傳》作注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說,這是為了“疑誤晉之群帥也”,也就是讓晉軍領導層摸不透楚國的真實意圖,難以做出靈敏的應對。這個推測不為無理,但我覺得它可能還沒有說到根兒上。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同於戰國以後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它仍是在禮法思想的嚴格約束下運轉的冷兵器博弈。對參戰雙方來說,誰能夠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建立起開戰的法理依據,誰就更有可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當年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決定退避三舍,也有許多將領感到困惑,狐偃向他們解釋道: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退避三舍,名義上是還楚成王一份舊情,實際上是要撇清戰爭絕非自我開釁。倘若晉軍退避禮讓,楚軍仍然窮追猛打,那麼止戈為武,就怪不得我自衛反擊了。

這一回晉軍援鄭伐楚,行動遲緩。在抵達戰場前,鄭、楚兩國已經簽署了弭兵協議。先縠執意渡河挑戰,欒書就曾舉出狐偃的舊例,質疑過開戰的正義性。他說: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欒書不想看到晉國淪為世人眼中的戰爭販子,那將導致晉國的追隨者離心離德。而這也正是楚莊王所擔心的。所以戰鬥打響後,楚莊王派人向隨行參戰的唐國國君下達攻擊命令。為了能讓唐軍殊死戰鬥,莊王也不得不假惺惺地來一番自我檢討: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就奇怪了。楚莊王才同晉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怎麼使者前腳剛走,楚軍勇士後腳就來表達“必戰之志”了呢?

我們都知道,邲之戰的最終爆發是因為前往楚軍大營召盟的兩位晉國使者魏錡、趙旃違令而行,不請和,反請戰,最終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許伯等三位楚軍勇士前來致師是否也屬於擅自行事,沒有得到楚莊王的授權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士會說過:

(楚國)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在楚莊王這位政治強人的統治下,楚國號令嚴明,動止有度,誰敢違拗他的決定,自作主張呢?可是一面議和,一面又來挑戰,楚莊王耍這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把戲究竟想幹什麼?

為《左傳》作注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說,這是為了“疑誤晉之群帥也”,也就是讓晉軍領導層摸不透楚國的真實意圖,難以做出靈敏的應對。這個推測不為無理,但我覺得它可能還沒有說到根兒上。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同於戰國以後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它仍是在禮法思想的嚴格約束下運轉的冷兵器博弈。對參戰雙方來說,誰能夠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建立起開戰的法理依據,誰就更有可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當年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決定退避三舍,也有許多將領感到困惑,狐偃向他們解釋道: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退避三舍,名義上是還楚成王一份舊情,實際上是要撇清戰爭絕非自我開釁。倘若晉軍退避禮讓,楚軍仍然窮追猛打,那麼止戈為武,就怪不得我自衛反擊了。

這一回晉軍援鄭伐楚,行動遲緩。在抵達戰場前,鄭、楚兩國已經簽署了弭兵協議。先縠執意渡河挑戰,欒書就曾舉出狐偃的舊例,質疑過開戰的正義性。他說: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欒書不想看到晉國淪為世人眼中的戰爭販子,那將導致晉國的追隨者離心離德。而這也正是楚莊王所擔心的。所以戰鬥打響後,楚莊王派人向隨行參戰的唐國國君下達攻擊命令。為了能讓唐軍殊死戰鬥,莊王也不得不假惺惺地來一番自我檢討: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就奇怪了。楚莊王才同晉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怎麼使者前腳剛走,楚軍勇士後腳就來表達“必戰之志”了呢?

我們都知道,邲之戰的最終爆發是因為前往楚軍大營召盟的兩位晉國使者魏錡、趙旃違令而行,不請和,反請戰,最終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許伯等三位楚軍勇士前來致師是否也屬於擅自行事,沒有得到楚莊王的授權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士會說過:

(楚國)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在楚莊王這位政治強人的統治下,楚國號令嚴明,動止有度,誰敢違拗他的決定,自作主張呢?可是一面議和,一面又來挑戰,楚莊王耍這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把戲究竟想幹什麼?

為《左傳》作注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說,這是為了“疑誤晉之群帥也”,也就是讓晉軍領導層摸不透楚國的真實意圖,難以做出靈敏的應對。這個推測不為無理,但我覺得它可能還沒有說到根兒上。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同於戰國以後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它仍是在禮法思想的嚴格約束下運轉的冷兵器博弈。對參戰雙方來說,誰能夠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建立起開戰的法理依據,誰就更有可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當年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決定退避三舍,也有許多將領感到困惑,狐偃向他們解釋道: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退避三舍,名義上是還楚成王一份舊情,實際上是要撇清戰爭絕非自我開釁。倘若晉軍退避禮讓,楚軍仍然窮追猛打,那麼止戈為武,就怪不得我自衛反擊了。

這一回晉軍援鄭伐楚,行動遲緩。在抵達戰場前,鄭、楚兩國已經簽署了弭兵協議。先縠執意渡河挑戰,欒書就曾舉出狐偃的舊例,質疑過開戰的正義性。他說: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欒書不想看到晉國淪為世人眼中的戰爭販子,那將導致晉國的追隨者離心離德。而這也正是楚莊王所擔心的。所以戰鬥打響後,楚莊王派人向隨行參戰的唐國國君下達攻擊命令。為了能讓唐軍殊死戰鬥,莊王也不得不假惺惺地來一番自我檢討: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欒書和楚莊王的上述表現說明,對晉、楚兩個有志收服諸侯、成就霸業的超級大國來說,霸權的爭奪並不僅僅發生在戰場上,輿論高點的爭奪同樣重要,也同樣激烈。《史記·楚世家》對邲之戰的記述是這樣的:

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至衡雍而歸。——《史記·楚世家》


從這兒看,挑起戰爭的一方是晉國。還是司馬遷寫的這部書,《晉世家》的記載卻與此截然相反:

(晉軍)卒度河。楚已服鄭,欲飲馬於河為名而去。楚與晉軍大戰。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晉軍敗,走河,爭度,船中人指甚眾。楚虜我將智罃。——《史記·晉世家》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就奇怪了。楚莊王才同晉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怎麼使者前腳剛走,楚軍勇士後腳就來表達“必戰之志”了呢?

我們都知道,邲之戰的最終爆發是因為前往楚軍大營召盟的兩位晉國使者魏錡、趙旃違令而行,不請和,反請戰,最終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許伯等三位楚軍勇士前來致師是否也屬於擅自行事,沒有得到楚莊王的授權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士會說過:

(楚國)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在楚莊王這位政治強人的統治下,楚國號令嚴明,動止有度,誰敢違拗他的決定,自作主張呢?可是一面議和,一面又來挑戰,楚莊王耍這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把戲究竟想幹什麼?

為《左傳》作注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說,這是為了“疑誤晉之群帥也”,也就是讓晉軍領導層摸不透楚國的真實意圖,難以做出靈敏的應對。這個推測不為無理,但我覺得它可能還沒有說到根兒上。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同於戰國以後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它仍是在禮法思想的嚴格約束下運轉的冷兵器博弈。對參戰雙方來說,誰能夠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建立起開戰的法理依據,誰就更有可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當年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決定退避三舍,也有許多將領感到困惑,狐偃向他們解釋道: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退避三舍,名義上是還楚成王一份舊情,實際上是要撇清戰爭絕非自我開釁。倘若晉軍退避禮讓,楚軍仍然窮追猛打,那麼止戈為武,就怪不得我自衛反擊了。

這一回晉軍援鄭伐楚,行動遲緩。在抵達戰場前,鄭、楚兩國已經簽署了弭兵協議。先縠執意渡河挑戰,欒書就曾舉出狐偃的舊例,質疑過開戰的正義性。他說: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欒書不想看到晉國淪為世人眼中的戰爭販子,那將導致晉國的追隨者離心離德。而這也正是楚莊王所擔心的。所以戰鬥打響後,楚莊王派人向隨行參戰的唐國國君下達攻擊命令。為了能讓唐軍殊死戰鬥,莊王也不得不假惺惺地來一番自我檢討: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欒書和楚莊王的上述表現說明,對晉、楚兩個有志收服諸侯、成就霸業的超級大國來說,霸權的爭奪並不僅僅發生在戰場上,輿論高點的爭奪同樣重要,也同樣激烈。《史記·楚世家》對邲之戰的記述是這樣的:

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至衡雍而歸。——《史記·楚世家》


從這兒看,挑起戰爭的一方是晉國。還是司馬遷寫的這部書,《晉世家》的記載卻與此截然相反:

(晉軍)卒度河。楚已服鄭,欲飲馬於河為名而去。楚與晉軍大戰。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晉軍敗,走河,爭度,船中人指甚眾。楚虜我將智罃。——《史記·晉世家》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世家》的記載中有兩處微妙的細節。

首先,“虜我將智罃”,意味著司馬遷的文字很可能錄自晉國國史,要是這樣,那“楚與晉軍大戰”——楚方先挑起戰爭的說法就該出自於晉國史官。

其次,“欲飲馬於河為名而去”同“楚與晉軍大戰”兩句之間文脈斷裂,很不連貫——楚莊王飲馬於河後都打算回去了,為什麼又主動攻擊晉軍呢——這個生硬的修改痕跡可能是晉國史官對事實的刻意彌縫,目的就是要把開戰的罪責加諸楚方:

楚莊王一面授意和談,一面派人挑戰,最終打起來了,那可不得怪你嗎?晉楚兩國互相指責對方挑釁在先,那在中立的第三方看起來,這場筆墨官司誰屈誰直呢?至少,孔子是左袒楚國的,因為《春秋經》的敘述是: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春秋·宣公十二年》


“及”就是上趕著,發動戰爭的屎盆子最後還是被兵不厭詐的楚莊王扣到了晉國的頭上。

參考文獻:

李世佳《“趙嬰奔齊”事件解析》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

(韓)李裕杓《西周王朝軍事領導機制研究》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的邲之戰是春秋霸權易主的重要戰役,楚莊王在這一戰中一舉擊敗晉國,奪取了中原政治的主導權。但《左傳》和《史記》關於這場大戰役的兩個重要細節卻沒有明確的交代:

第一,《左傳》說,楚莊王在大戰開始前曾經兩次遣使向晉國請和,第一次談判非常艱難,第二次卻快速達成了協議,這一快一慢中究竟有何玄機?

第二,楚莊王剛與晉國達成和平協議,楚軍勇士便赴晉營挑戰,誰派他們來的?如果是楚莊王派的,一面談和,一面挑戰,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渡河之後,晉軍內部的分裂就開始發酵了。荀林父的族親、下軍大夫荀首率先指責先縠藐視上峰、違抗軍令,放出狠話說: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言下之意,一旦戰爭失敗,先縠將遭到最嚴厲的追責。這廂,荀首揚言要秋後算賬,藉軍法“勒死”先縠;那廂呢,他可能忘了,執掌軍法的軍司馬韓厥那可是吃趙家飯長大的。

他馬上就做出了反擊,將就荀首的話威脅荀林父:你身為元帥,連自己的部下都招呼不住。萬一先縠覆軍殺將,你就能逃得了干係?就不承擔領導責任?不如下令全軍渡河,就算敗了,法不責眾嘛。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國三軍居然是因為這樣的裹挾而被迫捲入了一場事關兩個超級大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但晉軍高層的分裂與內耗還遠未結束。三軍渡河後,鄭國大夫皇戌派人傳來了一個消息,聲稱鄭國背晉投楚是形勢所逼。楚國陳兵新鄭,經過數月的攻堅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如今接受了鄭國的投降,更不會預設防備。晉軍如能乘機發動突襲,鄭國願為內應,兩下夾擊,必破楚軍!聽到這個消息,先縠如獲至寶,當即表態: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下子,同為趙黨的欒書可不幹了。這位性格謹慎的新任下軍副將對鄭國的誠意深懷疑慮。

他指出,鄭、楚間已經達成的同盟協議可是以子良、潘尫兩位大夫的性命作保的。這二位顯貴什麼分量?那一跺腳九城亂顫。如今子良在楚,潘尫入盟,二人交質,鄭國卻說自己不願履行城下之盟,這話你也敢信?

欒書判斷,皇戌放消息的真實目的是要拿晉、楚兩國對賭,你們誰贏了我聽誰的。這樣的裡應外合,絕對靠不住。

欒書對先縠的決定提出質疑,迅速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爭吵。趙同、趙括兩位大伕力挺先縠,荀首則抨擊他們自取咎殃。有意思的是另外兩位趙氏家族成員趙朔與趙嬰齊的表態。趙朔說:

“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僅就戰爭形勢而論,趙朔贊同欒書的判斷。但他並沒有直接否決先縠,也算是給盟友留了體面。至於趙朔的小叔嬰齊,他倒是沒發言,但卻用雙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仗剛打到一半兒,嬰齊就下令把回程的渡船收拾好了,真到了晉軍兵敗山倒的時候,他跑得比誰都快。

如果說渡河南下之前士會表態支持荀林父回軍避戰,標誌著趙黨開始出現了分歧,那麼這一回欒書質疑與鄭國聯軍作戰的可靠性則進一步撕裂了趙黨的團結,甚至這個裂痕已經深入到了趙氏家族的核心成員之間:

趙同、趙括與趙朔、趙嬰齊都開始出現意見對立了。戰鬥還沒打響,就先積攢了這麼多的矛盾,真到了戰場上,隨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增強,內部衝突必然更加激化。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就在晉軍高層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的使者已經到了轅門之外,傳來了莊王的“和談條件”:

“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楚國使者聲稱,楚軍的此次行動只是單純地針對鄭國發起的,絕沒有挑釁晉國的意思。因此楚國方面不願意看到楚、晉兩軍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突。

面兒上的話說得很客氣,但仔細分析這兩句外交辭令——“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其間卻暗含著楚國與晉國和談的價碼:鄭國這塊地方,自先君成王、穆王時代起,就一直顯示著楚國的力量存在,因此從歷史傳統上說它就該是楚國的勢力範圍。

楚軍北上不過是管教管教鄭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如果晉國承認楚國“執行家法”的權力,那麼雙方就能維持和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聽完楚使申述來意,上軍主將士會代表晉國方面做出了這樣的響應: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因為楚使聲言這一趟不是來請戰而是來請和的,士會當然不願意挑起戰爭的罪責落到晉國頭上,所以他也向楚國方面表達了晉國渴望和平的意願。

但士會同時強調,在鄭國的管轄權這一問題上,晉國有著與楚國不同的理解。晉國乃是諸侯盟主,代天子行令。南下援鄭絕非插手楚國的內務,而是獲得了周天子的明確授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鄭國的事兒我當然要管,也有權力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本是一番有理、有據、有節的漂亮回答,但年輕氣盛的中軍副將先縠卻嫌士會的表態太過軟弱,指示大夫趙括重新闡述晉國的立場: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我想象著當趙括說出“行人失辭”這四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其他人可能都驚呆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士會說錯話了”,這不但是直接暴露了晉軍高層的內部矛盾,更是當著外國使臣的面兒狠狠地打了士會的臉

戰爭結束後,身為主帥的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表態甘願以死謝罪,是誰在閘刀下把他救了回來?《史記》說是士會,《左傳》說是士會的族親士渥濁。

無論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指向的都是這個事實:範氏已經被先縠和趙括的不理智推到了中行氏的戰壕裡,成為了別人的戰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先縠和趙括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他們兩位的意思是晉軍這一趟南下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徹底地清除楚國在鄭國的影響力,為此不惜與楚國一戰!這無異於向楚莊王下戰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從晉、楚雙方的第一次外交接觸看,分歧很大。而分歧的焦點又集中在兩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法理依據以申訴對鄭國的管轄權。同時,在如何對待晉、楚雙方的分歧這一問題上,晉國內部的意見衝突也很嚴重。先縠是極力主張通過戰爭手段來維護權益的,而荀林父和士會則顯然還寄希望於通過和平談判彌縫雙方的意見分歧。

正當局勢就此陷入僵持的時候,《左傳》的敘述卻毫無徵兆地突發轉折: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很奇怪的是,在我所翻閱過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中國曆代軍事戰略》和《中國軍事通史·春秋軍事史》等歷史著作中,竟然沒有人對上述記載提出疑問:

《左傳》說第一次談判受阻之後,楚莊王迅速派出使者開啟了雙方的第二輪談判,並且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甚至還與晉國方面約定了簽署和平協議的時間。在第一輪談判分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晉國的和、戰兩派怎樣就和談協調的立場,楚莊王又要開出了什麼條件才能爭取到了這個訂盟的機會呢?

要推測楚莊王這一回開出的價碼,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同楚國訂盟是邲之戰的全過程當中晉軍領導層唯一一次意見統一的行動。

那就意味著先縠和荀林父、士會兩方面都能接受楚莊王的議和條件,甚至先縠對議和的態度較之士會還要更積極一點——在晉國使者奉命前往楚軍大營召盟之際,士會擔心楚國方面懷詐,提醒三軍應該預做防範,但先縠為了顯示和談誠意,拒絕了士會的建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先縠的這個態度說明他對楚國方面開出的價碼很滿意,而這一輪談判又是楚莊王上趕著來談的,照常理推斷他該有所讓步。因此我認為楚莊王當時開出的談判條件最有可能是:楚軍退出鄭國。唯有這個條件才能讓晉國的鷹派和鴿派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立場,與楚國簽約。

但是楚莊王傾國北征,苦戰數月才征服了鄭國,他能這麼輕易地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去嗎?絕無可能。就在晉楚雙方約定會盟日期之後,《左傳》緊接著便寫道: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致師”,通俗地說就是單車挑戰,這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特色的軍事禮儀之一。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陣前單挑,雙方武將動輒惡鬥三百回合,就是在古代“致師禮”的基礎上渲染而成的。“致師”的目的何在?東漢學者鄭玄說: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周禮·夏官·環人職》鄭玄注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這就奇怪了。楚莊王才同晉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怎麼使者前腳剛走,楚軍勇士後腳就來表達“必戰之志”了呢?

我們都知道,邲之戰的最終爆發是因為前往楚軍大營召盟的兩位晉國使者魏錡、趙旃違令而行,不請和,反請戰,最終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許伯等三位楚軍勇士前來致師是否也屬於擅自行事,沒有得到楚莊王的授權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士會說過:

(楚國)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在楚莊王這位政治強人的統治下,楚國號令嚴明,動止有度,誰敢違拗他的決定,自作主張呢?可是一面議和,一面又來挑戰,楚莊王耍這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把戲究竟想幹什麼?

為《左傳》作注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說,這是為了“疑誤晉之群帥也”,也就是讓晉軍領導層摸不透楚國的真實意圖,難以做出靈敏的應對。這個推測不為無理,但我覺得它可能還沒有說到根兒上。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同於戰國以後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它仍是在禮法思想的嚴格約束下運轉的冷兵器博弈。對參戰雙方來說,誰能夠搶佔道義的制高點,建立起開戰的法理依據,誰就更有可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當年的城濮之戰,晉文公決定退避三舍,也有許多將領感到困惑,狐偃向他們解釋道: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退避三舍,名義上是還楚成王一份舊情,實際上是要撇清戰爭絕非自我開釁。倘若晉軍退避禮讓,楚軍仍然窮追猛打,那麼止戈為武,就怪不得我自衛反擊了。

這一回晉軍援鄭伐楚,行動遲緩。在抵達戰場前,鄭、楚兩國已經簽署了弭兵協議。先縠執意渡河挑戰,欒書就曾舉出狐偃的舊例,質疑過開戰的正義性。他說: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欒書不想看到晉國淪為世人眼中的戰爭販子,那將導致晉國的追隨者離心離德。而這也正是楚莊王所擔心的。所以戰鬥打響後,楚莊王派人向隨行參戰的唐國國君下達攻擊命令。為了能讓唐軍殊死戰鬥,莊王也不得不假惺惺地來一番自我檢討: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欒書和楚莊王的上述表現說明,對晉、楚兩個有志收服諸侯、成就霸業的超級大國來說,霸權的爭奪並不僅僅發生在戰場上,輿論高點的爭奪同樣重要,也同樣激烈。《史記·楚世家》對邲之戰的記述是這樣的:

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至衡雍而歸。——《史記·楚世家》


從這兒看,挑起戰爭的一方是晉國。還是司馬遷寫的這部書,《晉世家》的記載卻與此截然相反:

(晉軍)卒度河。楚已服鄭,欲飲馬於河為名而去。楚與晉軍大戰。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晉軍敗,走河,爭度,船中人指甚眾。楚虜我將智罃。——《史記·晉世家》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晉世家》的記載中有兩處微妙的細節。

首先,“虜我將智罃”,意味著司馬遷的文字很可能錄自晉國國史,要是這樣,那“楚與晉軍大戰”——楚方先挑起戰爭的說法就該出自於晉國史官。

其次,“欲飲馬於河為名而去”同“楚與晉軍大戰”兩句之間文脈斷裂,很不連貫——楚莊王飲馬於河後都打算回去了,為什麼又主動攻擊晉軍呢——這個生硬的修改痕跡可能是晉國史官對事實的刻意彌縫,目的就是要把開戰的罪責加諸楚方:

楚莊王一面授意和談,一面派人挑戰,最終打起來了,那可不得怪你嗎?晉楚兩國互相指責對方挑釁在先,那在中立的第三方看起來,這場筆墨官司誰屈誰直呢?至少,孔子是左袒楚國的,因為《春秋經》的敘述是: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春秋·宣公十二年》


“及”就是上趕著,發動戰爭的屎盆子最後還是被兵不厭詐的楚莊王扣到了晉國的頭上。

參考文獻:

李世佳《“趙嬰奔齊”事件解析》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

(韓)李裕杓《西周王朝軍事領導機制研究》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隱形的戰場:揭祕春秋邲之戰的背後,晉楚兩大國的政治戰和輿論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