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第二次卡佩爾戰爭

卡佩爾戰爭(WAR OF KAPPEL)是瑞士宗教改革運動中爆發的戰爭,共有兩次。就像在大多數宗教改革的內部衝突中一樣,各方勢力都以準備好為神學分歧而血染沙場。然而,與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不同的是,這場戰爭在它開始之前就結束了,而這也許要感謝一鍋標誌性的湯。

1529年6月10日,來自蘇黎世的新教徒軍隊和楚格的天主教軍隊在卡佩爾·阿姆·阿爾比斯(Kappel am Albis)的一塊土地上會合,這片土地今天被稱為“Milchsuppestein”,即“牛奶湯牧場”(Milk Soup Pasture),雙方為爭奪有爭議領土的管理權而戰鬥。雙方對峙之時,當地治安官hans aebli急忙出面調解,以期讓雙方談判從而達成和平協議。

由於長征勞累和飢餓,敵對的兩方軍隊開始解除武裝,並相互示好。據說,最後士兵們在戰場中央支出一個巨大的湯鍋:天主教徒帶來牛奶,新教徒帶來麵包。就這樣,在第一鍋卡佩勒牛奶湯上,雙方士兵你一勺我一勺地喝起了美味的奶湯,緩和了緊張局勢,這為談判人員在此後兩週後達成和平協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氛圍。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第二次卡佩爾戰爭

卡佩爾戰爭(WAR OF KAPPEL)是瑞士宗教改革運動中爆發的戰爭,共有兩次。就像在大多數宗教改革的內部衝突中一樣,各方勢力都以準備好為神學分歧而血染沙場。然而,與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不同的是,這場戰爭在它開始之前就結束了,而這也許要感謝一鍋標誌性的湯。

1529年6月10日,來自蘇黎世的新教徒軍隊和楚格的天主教軍隊在卡佩爾·阿姆·阿爾比斯(Kappel am Albis)的一塊土地上會合,這片土地今天被稱為“Milchsuppestein”,即“牛奶湯牧場”(Milk Soup Pasture),雙方為爭奪有爭議領土的管理權而戰鬥。雙方對峙之時,當地治安官hans aebli急忙出面調解,以期讓雙方談判從而達成和平協議。

由於長征勞累和飢餓,敵對的兩方軍隊開始解除武裝,並相互示好。據說,最後士兵們在戰場中央支出一個巨大的湯鍋:天主教徒帶來牛奶,新教徒帶來麵包。就這樣,在第一鍋卡佩勒牛奶湯上,雙方士兵你一勺我一勺地喝起了美味的奶湯,緩和了緊張局勢,這為談判人員在此後兩週後達成和平協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氛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安克爾的《Die Kappeler Milchsuppe》

如今,人們在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Museum)能看到一幅著名的由被認為是瑞士“國家畫家”的阿爾伯特·安克爾(Albert Anker)於1869年創作的畫作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敵對的雙方士兵慵懶地圍坐在在一個超大的湯碗周圍,武器被扔在一旁,在那鍋“製造和平的神奇藥水”中共享美味。

當食物成為武器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第二次卡佩爾戰爭

卡佩爾戰爭(WAR OF KAPPEL)是瑞士宗教改革運動中爆發的戰爭,共有兩次。就像在大多數宗教改革的內部衝突中一樣,各方勢力都以準備好為神學分歧而血染沙場。然而,與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不同的是,這場戰爭在它開始之前就結束了,而這也許要感謝一鍋標誌性的湯。

1529年6月10日,來自蘇黎世的新教徒軍隊和楚格的天主教軍隊在卡佩爾·阿姆·阿爾比斯(Kappel am Albis)的一塊土地上會合,這片土地今天被稱為“Milchsuppestein”,即“牛奶湯牧場”(Milk Soup Pasture),雙方為爭奪有爭議領土的管理權而戰鬥。雙方對峙之時,當地治安官hans aebli急忙出面調解,以期讓雙方談判從而達成和平協議。

由於長征勞累和飢餓,敵對的兩方軍隊開始解除武裝,並相互示好。據說,最後士兵們在戰場中央支出一個巨大的湯鍋:天主教徒帶來牛奶,新教徒帶來麵包。就這樣,在第一鍋卡佩勒牛奶湯上,雙方士兵你一勺我一勺地喝起了美味的奶湯,緩和了緊張局勢,這為談判人員在此後兩週後達成和平協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氛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安克爾的《Die Kappeler Milchsuppe》

如今,人們在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Museum)能看到一幅著名的由被認為是瑞士“國家畫家”的阿爾伯特·安克爾(Albert Anker)於1869年創作的畫作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敵對的雙方士兵慵懶地圍坐在在一個超大的湯碗周圍,武器被扔在一旁,在那鍋“製造和平的神奇藥水”中共享美味。

當食物成為武器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採蜂蜜的古隆族(gurung)人

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古隆族,據說這個部落每年都會進入森山採集一種懸掛在巖峰的蜂蜜,這種蜂蜜裡面含有一種叫梫木毒素稀有成分(梫木毒素對呼吸及心臟都有抑制作用,過量可引起死亡。從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 杜鵑花的葉,興安杜鵑的葉,梅特尼氏杜鵑花的葉、花中可以提取到。)。梫木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有人把這種珍貴的蜂蜜當作殺人的毒藥,有人把它當作一種強效的藥物,它還能讓人產生致幻的效果。

這種被稱為“瘋狂蜂蜜”(Mad honey)的美味可以賣到很貴的價格,在美國,每磅可以賣到60美元到80美元不等,這還是黑市價格,你在當地的超市裡是找不到的。人們之所以會嘗試這種危險的食物是因為據說它有助改善性生活。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第二次卡佩爾戰爭

卡佩爾戰爭(WAR OF KAPPEL)是瑞士宗教改革運動中爆發的戰爭,共有兩次。就像在大多數宗教改革的內部衝突中一樣,各方勢力都以準備好為神學分歧而血染沙場。然而,與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不同的是,這場戰爭在它開始之前就結束了,而這也許要感謝一鍋標誌性的湯。

1529年6月10日,來自蘇黎世的新教徒軍隊和楚格的天主教軍隊在卡佩爾·阿姆·阿爾比斯(Kappel am Albis)的一塊土地上會合,這片土地今天被稱為“Milchsuppestein”,即“牛奶湯牧場”(Milk Soup Pasture),雙方為爭奪有爭議領土的管理權而戰鬥。雙方對峙之時,當地治安官hans aebli急忙出面調解,以期讓雙方談判從而達成和平協議。

由於長征勞累和飢餓,敵對的兩方軍隊開始解除武裝,並相互示好。據說,最後士兵們在戰場中央支出一個巨大的湯鍋:天主教徒帶來牛奶,新教徒帶來麵包。就這樣,在第一鍋卡佩勒牛奶湯上,雙方士兵你一勺我一勺地喝起了美味的奶湯,緩和了緊張局勢,這為談判人員在此後兩週後達成和平協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氛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安克爾的《Die Kappeler Milchsuppe》

如今,人們在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Museum)能看到一幅著名的由被認為是瑞士“國家畫家”的阿爾伯特·安克爾(Albert Anker)於1869年創作的畫作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敵對的雙方士兵慵懶地圍坐在在一個超大的湯碗周圍,武器被扔在一旁,在那鍋“製造和平的神奇藥水”中共享美味。

當食物成為武器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採蜂蜜的古隆族(gurung)人

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古隆族,據說這個部落每年都會進入森山採集一種懸掛在巖峰的蜂蜜,這種蜂蜜裡面含有一種叫梫木毒素稀有成分(梫木毒素對呼吸及心臟都有抑制作用,過量可引起死亡。從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 杜鵑花的葉,興安杜鵑的葉,梅特尼氏杜鵑花的葉、花中可以提取到。)。梫木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有人把這種珍貴的蜂蜜當作殺人的毒藥,有人把它當作一種強效的藥物,它還能讓人產生致幻的效果。

這種被稱為“瘋狂蜂蜜”(Mad honey)的美味可以賣到很貴的價格,在美國,每磅可以賣到60美元到80美元不等,這還是黑市價格,你在當地的超市裡是找不到的。人們之所以會嘗試這種危險的食物是因為據說它有助改善性生活。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不過這種瘋狂蜂蜜在古代卻是名副其實的武器。斯坦福大學古典文學和科學史研究學者Adrienne Mayor說:“古希臘指揮官色諾芬(Xenophon)在公元前401年率領他的10000名士兵的軍隊從波斯返回希臘,他以在敵對地區選擇健康安全的營地而自豪。”。色諾芬沒有注意到土耳其東北部黑海沿岸龐圖營地有什麼異常,但他當地“蜂群數量異常”,並說他的部下很快就發現了蜂箱,大口大口地吃著甘甜的野生蜂蜜。

色諾芬記錄下了他當時所看到的駭人場面:“當他的士兵突然表現得像瘋狂的瘋子,集體倒下時,他感到震驚。”他的整個軍隊癱瘓了好幾天,完全無力抵抗敵人的攻擊。”幸運的是色諾芬的軍隊在被發現和殺害之前就已經恢復正常,但羅馬將軍龐貝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第二次卡佩爾戰爭

卡佩爾戰爭(WAR OF KAPPEL)是瑞士宗教改革運動中爆發的戰爭,共有兩次。就像在大多數宗教改革的內部衝突中一樣,各方勢力都以準備好為神學分歧而血染沙場。然而,與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不同的是,這場戰爭在它開始之前就結束了,而這也許要感謝一鍋標誌性的湯。

1529年6月10日,來自蘇黎世的新教徒軍隊和楚格的天主教軍隊在卡佩爾·阿姆·阿爾比斯(Kappel am Albis)的一塊土地上會合,這片土地今天被稱為“Milchsuppestein”,即“牛奶湯牧場”(Milk Soup Pasture),雙方為爭奪有爭議領土的管理權而戰鬥。雙方對峙之時,當地治安官hans aebli急忙出面調解,以期讓雙方談判從而達成和平協議。

由於長征勞累和飢餓,敵對的兩方軍隊開始解除武裝,並相互示好。據說,最後士兵們在戰場中央支出一個巨大的湯鍋:天主教徒帶來牛奶,新教徒帶來麵包。就這樣,在第一鍋卡佩勒牛奶湯上,雙方士兵你一勺我一勺地喝起了美味的奶湯,緩和了緊張局勢,這為談判人員在此後兩週後達成和平協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氛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安克爾的《Die Kappeler Milchsuppe》

如今,人們在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Museum)能看到一幅著名的由被認為是瑞士“國家畫家”的阿爾伯特·安克爾(Albert Anker)於1869年創作的畫作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敵對的雙方士兵慵懶地圍坐在在一個超大的湯碗周圍,武器被扔在一旁,在那鍋“製造和平的神奇藥水”中共享美味。

當食物成為武器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採蜂蜜的古隆族(gurung)人

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古隆族,據說這個部落每年都會進入森山採集一種懸掛在巖峰的蜂蜜,這種蜂蜜裡面含有一種叫梫木毒素稀有成分(梫木毒素對呼吸及心臟都有抑制作用,過量可引起死亡。從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 杜鵑花的葉,興安杜鵑的葉,梅特尼氏杜鵑花的葉、花中可以提取到。)。梫木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有人把這種珍貴的蜂蜜當作殺人的毒藥,有人把它當作一種強效的藥物,它還能讓人產生致幻的效果。

這種被稱為“瘋狂蜂蜜”(Mad honey)的美味可以賣到很貴的價格,在美國,每磅可以賣到60美元到80美元不等,這還是黑市價格,你在當地的超市裡是找不到的。人們之所以會嘗試這種危險的食物是因為據說它有助改善性生活。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不過這種瘋狂蜂蜜在古代卻是名副其實的武器。斯坦福大學古典文學和科學史研究學者Adrienne Mayor說:“古希臘指揮官色諾芬(Xenophon)在公元前401年率領他的10000名士兵的軍隊從波斯返回希臘,他以在敵對地區選擇健康安全的營地而自豪。”。色諾芬沒有注意到土耳其東北部黑海沿岸龐圖營地有什麼異常,但他當地“蜂群數量異常”,並說他的部下很快就發現了蜂箱,大口大口地吃著甘甜的野生蜂蜜。

色諾芬記錄下了他當時所看到的駭人場面:“當他的士兵突然表現得像瘋狂的瘋子,集體倒下時,他感到震驚。”他的整個軍隊癱瘓了好幾天,完全無力抵抗敵人的攻擊。”幸運的是色諾芬的軍隊在被發現和殺害之前就已經恢復正常,但羅馬將軍龐貝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公元前65年,在與米特拉達梯國王(King Mithradates of Pontus)的戰爭中,龐培和他的軍隊穿過了色諾芬的軍隊吃過瘋狂蜂蜜的同一地區,士兵們高興地吃著敵人沿途放置的誘人的陷阱蜂巢。一千名羅馬士兵被有毒的蜂蜜麻醉後被伏擊而亡。

用瘋狂蜂蜜製成的蜂蜜酒也是抵禦敵人進攻的有效方法。在色諾芬和龐培軍隊一度停滯不前的同一地區,就發生過兩次使用“瘋狂蜂蜜”的成功戰例。在公元946年,基輔奧爾加的敵人接受奧爾加盟友的幾噸蜂蜜酒時,也落入了同樣的詭計。5000名俄羅斯人在喝了蜂蜜酒後搖搖晃晃,神志不清,並在他們倒下的地方慘遭屠殺。1489年,在同一地區,一支俄羅斯軍隊屠殺了10000名韃靼人,他們喝下了俄國人故意留在他們廢棄營地的許多桶蜂蜜酒。

"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造就”的“美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當我們和朋友、家園圍坐在一起,在歡聲笑語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這種美食是在金鼓連天的沙場上誕生的。

相傳,當年忽必烈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此時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賜此道菜餚名“涮羊肉”。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鍋盔因保存時間長,很早就被當作隨行軍糧。據說鍋盔最初叫墩餅,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士兵往往將兩個墩餅同時攜帶: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讓墩餅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士兵們將墩餅稱為“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根據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冒菜似乎也脫胎於戰時軍隊的口糧。相傳東漢末年的軍隊由於連年的征戰出現了各種疾病。軍醫在飯菜中加入一些中藥,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後經伙伕的改良,大部分的藥都被做成滷料,再加入燙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飯菜更受歡迎。因蔬菜多為燙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話裡意為“快速地在熱水裡過一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蚵仔煎是閩南地區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菜。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茶泡飯是日劇中常客,誰能想到這種清淡甚至有些“小清新”的食物也曾是軍隊快餐。在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在行軍作戰中常用熱茶泡米飯,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錢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魚肉。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由於製作方便,取材簡單,便於攜帶,吃起來也節約時間,因此武士階層在戰鬥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炒麵是北方常見的早餐之一,西北地區常用牛油或羊油炒制,故又稱油茶,主要由大米、黃豆、芝麻、核桃、花生等磨成。炒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除糧食外,士兵還攜帶一種成品乾糧——“糗糧”。做法很簡單,將米、麥、小米、高粱等穀物炒熟,有粒狀的,也有碾成粉狀的,便於作戰時攜帶,食用也比較方便。一直到近現代,炒麵依然被用作軍隊作戰的軍糧。抗美援朝時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就是當時艱苦戰鬥場面的真實寫照。

巧克力因其有著很高的單位熱量,且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大量攜帶,稱得上是天生的單兵口糧。一戰期間,巧克力就已經進入了前線。美軍跨大西洋參戰,歐洲人無法保障美國人的後勤。結果軍需部門只好從國內製造商那裡訂購大量10-20公斤的巧克力塊。這些巨大的巧克力漂洋過海運到歐洲前線,再由軍需官將巧克力切碎,分發給每個美國大兵。殘酷的一戰塹壕絞肉機中,這些寶貴的熱量拯救了許多軍人和平民的性命。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由於在一戰的優秀表現,美軍考慮裝備一種專門軍用巧克力,作為最緊急時期的救命軍糧。1937年,美國陸軍軍需長辦公室上尉保羅·洛根拜訪了美國巧克力巨頭威廉·莫里。隨後訂單被下達給了莫里的公司——大家所熟知的:好時(Hershey's)。除了軍隊的一般標準,美軍對這款軍用巧克力的最大要求是“儘量難吃”,原話是“a little better than a boiled potato.”

其實這屬於從實戰出發的用心良苦。因為美軍軍需部門研究一戰時發現:由於士兵們太過於喜歡巧克力,以至於把它當作零食,平時就都吃光了,導致在關鍵戰鬥時沒有應急口糧可吃。很快二戰爆發,美軍軍需迅速擴大,好時的這款巧克力也跟隨美國大兵發往全世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作為好時競爭對手的銀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內戰中出現的糖果的啟發,開始著手研發另一種耐熱的糖衣巧克力。銀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馬爾斯希望他的新產品能夠“軍民兩用”。最終,銀河公司決定與巨頭好時合作,以獲得當時搶手的軍需物資: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馬爾斯與布魯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兒子合作——建立了合資公司。新產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經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誕生。

M&M的巧克力豆獨立的包裝與不錯的口味,使它成為了美國大兵最愛的零食,甚至是前線的一般等價物(如同香菸)——福雷斯特·馬爾斯的“軍民融合”戰略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美國大兵們繼續購買M&M的巧克力產品,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時,成為了美國頭號巧克力品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戰爭不僅僅是“創造”了很多食物,事實上它甚至顛覆了很多國家的飲食習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佔領了挪威,並且控制了挪威絕大多數的食品資源,如牲畜、黃油和奶酪。挪威人不得已只能尋找蛋白質的替代食物,魚類的消費大大增加,人們甚至開始嘗試吃苔蘚和海鷗。

挪威人生生被逼成了魚素食者(pescatarian)。

現在的英國常被揶揄為暗黑料理國度,事實上英國也曾有過自己的美食盛世,但是戰爭卻讓英國飲食徹底墮入了“深淵”。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使得依賴進口食材的英國食物供應鏈斷裂,於是廉價耐儲存的罐頭食品和油炸食品佔據了英國人的餐桌。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炸魚薯條雖然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英國常見的快餐,但二戰才是讓這種油膩食物成為英國人飲食標誌的源頭。二戰時,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實物配額限制的食物之一,這也就難怪丘吉爾將炸魚薯條稱為“好夥伴”了。於是承載英國人在艱難歲月中的些許欣慰的炸魚薯條就這樣成為了英國國民美食的代表作,一如《紐約時報》在1928年就形容到:“英國人之於炸魚薯片,就像美國人之於熱狗堡。”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軍事食堂在調節人們的味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咖喱就是這種情況。19世紀後期咖喱開始出現在日本,這些咖喱並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來自大英帝國的海軍。咖喱首先被納入軍事菜單和食堂,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繼續進入學校食堂。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咖喱成為日本一道國菜。如今,當你向國外的日本學生詢問他們最渴望的東西時,他們多半會說拉麵或咖喱。

止戰之湯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第二次卡佩爾戰爭

卡佩爾戰爭(WAR OF KAPPEL)是瑞士宗教改革運動中爆發的戰爭,共有兩次。就像在大多數宗教改革的內部衝突中一樣,各方勢力都以準備好為神學分歧而血染沙場。然而,與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不同的是,這場戰爭在它開始之前就結束了,而這也許要感謝一鍋標誌性的湯。

1529年6月10日,來自蘇黎世的新教徒軍隊和楚格的天主教軍隊在卡佩爾·阿姆·阿爾比斯(Kappel am Albis)的一塊土地上會合,這片土地今天被稱為“Milchsuppestein”,即“牛奶湯牧場”(Milk Soup Pasture),雙方為爭奪有爭議領土的管理權而戰鬥。雙方對峙之時,當地治安官hans aebli急忙出面調解,以期讓雙方談判從而達成和平協議。

由於長征勞累和飢餓,敵對的兩方軍隊開始解除武裝,並相互示好。據說,最後士兵們在戰場中央支出一個巨大的湯鍋:天主教徒帶來牛奶,新教徒帶來麵包。就這樣,在第一鍋卡佩勒牛奶湯上,雙方士兵你一勺我一勺地喝起了美味的奶湯,緩和了緊張局勢,這為談判人員在此後兩週後達成和平協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氛圍。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安克爾的《Die Kappeler Milchsuppe》

如今,人們在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Museum)能看到一幅著名的由被認為是瑞士“國家畫家”的阿爾伯特·安克爾(Albert Anker)於1869年創作的畫作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敵對的雙方士兵慵懶地圍坐在在一個超大的湯碗周圍,武器被扔在一旁,在那鍋“製造和平的神奇藥水”中共享美味。

當食物成為武器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採蜂蜜的古隆族(gurung)人

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古隆族,據說這個部落每年都會進入森山採集一種懸掛在巖峰的蜂蜜,這種蜂蜜裡面含有一種叫梫木毒素稀有成分(梫木毒素對呼吸及心臟都有抑制作用,過量可引起死亡。從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 杜鵑花的葉,興安杜鵑的葉,梅特尼氏杜鵑花的葉、花中可以提取到。)。梫木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有人把這種珍貴的蜂蜜當作殺人的毒藥,有人把它當作一種強效的藥物,它還能讓人產生致幻的效果。

這種被稱為“瘋狂蜂蜜”(Mad honey)的美味可以賣到很貴的價格,在美國,每磅可以賣到60美元到80美元不等,這還是黑市價格,你在當地的超市裡是找不到的。人們之所以會嘗試這種危險的食物是因為據說它有助改善性生活。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不過這種瘋狂蜂蜜在古代卻是名副其實的武器。斯坦福大學古典文學和科學史研究學者Adrienne Mayor說:“古希臘指揮官色諾芬(Xenophon)在公元前401年率領他的10000名士兵的軍隊從波斯返回希臘,他以在敵對地區選擇健康安全的營地而自豪。”。色諾芬沒有注意到土耳其東北部黑海沿岸龐圖營地有什麼異常,但他當地“蜂群數量異常”,並說他的部下很快就發現了蜂箱,大口大口地吃著甘甜的野生蜂蜜。

色諾芬記錄下了他當時所看到的駭人場面:“當他的士兵突然表現得像瘋狂的瘋子,集體倒下時,他感到震驚。”他的整個軍隊癱瘓了好幾天,完全無力抵抗敵人的攻擊。”幸運的是色諾芬的軍隊在被發現和殺害之前就已經恢復正常,但羅馬將軍龐貝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公元前65年,在與米特拉達梯國王(King Mithradates of Pontus)的戰爭中,龐培和他的軍隊穿過了色諾芬的軍隊吃過瘋狂蜂蜜的同一地區,士兵們高興地吃著敵人沿途放置的誘人的陷阱蜂巢。一千名羅馬士兵被有毒的蜂蜜麻醉後被伏擊而亡。

用瘋狂蜂蜜製成的蜂蜜酒也是抵禦敵人進攻的有效方法。在色諾芬和龐培軍隊一度停滯不前的同一地區,就發生過兩次使用“瘋狂蜂蜜”的成功戰例。在公元946年,基輔奧爾加的敵人接受奧爾加盟友的幾噸蜂蜜酒時,也落入了同樣的詭計。5000名俄羅斯人在喝了蜂蜜酒後搖搖晃晃,神志不清,並在他們倒下的地方慘遭屠殺。1489年,在同一地區,一支俄羅斯軍隊屠殺了10000名韃靼人,他們喝下了俄國人故意留在他們廢棄營地的許多桶蜂蜜酒。

戰爭的味道:食物與戰爭的複雜關係(二)

通過控制、破壞食物達到贏得戰爭目的的做法雖然卑鄙,卻是衝突各方都普遍使用的常規做法。二戰時,英國就曾計劃用炭疽細菌摧毀德國的肉類供應(二戰祕密計劃“素食行動”-英國曾計劃毒殺百萬德國人?)。2017年,全球面臨極度飢餓的人數從去年的7.77億增加到8.15億,而這一數字增長的直接原因就是持續的衝突。有研究人員不禁擔憂,下一次世界大戰可能就是爭奪食物和水等資源的戰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