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

在圍繞亞歷山大的遺產的戰爭中,他母親的祖國伊庇魯斯也捲入其中,亞歷山大的年幼親戚皮洛士國王一度也試圖搶奪馬其頓王國的王位,但是卻屢遭挫敗,因此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求援的機會,率領軍隊進入了意大利半島,與當時蒸蒸日上的羅馬人遇上了。

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正值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瘋狂擴張的階段,憑藉著戰力優秀的重步兵,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罕有敵手。不過,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數次交鋒中,羅馬人卻屢屢遭到重創,伊庇魯斯軍的勝負核心,正是其戰象部隊。皮洛士總共和羅馬人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即赫拉克利亞會戰、阿斯倫琴會戰和貝內溫圖會戰,前兩場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而貝內溫圖會戰則終結了伊庇魯斯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

皮洛士的軍隊,往往在會戰中會用主力步兵與羅馬人的主力步兵展開對峙,有時候,羅馬人甚至能夠在步兵戰中取得上風。但是,皮洛士的側翼卻總是能擊破羅馬人的側翼,原因就在於他利用戰象的方式,他將戰象部隊配備在了側翼中,與騎兵混編,這樣的側翼部隊,憑藉著戰象的生理特點,常常能夠讓不熟悉戰象的羅馬騎兵落荒而逃,而側翼的羅馬步兵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也不敢抵抗,很快就潰散了,因此,羅馬軍隊前兩次會戰,都是因為側翼遭到擊破,主力被夾擊而戰敗。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

在圍繞亞歷山大的遺產的戰爭中,他母親的祖國伊庇魯斯也捲入其中,亞歷山大的年幼親戚皮洛士國王一度也試圖搶奪馬其頓王國的王位,但是卻屢遭挫敗,因此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求援的機會,率領軍隊進入了意大利半島,與當時蒸蒸日上的羅馬人遇上了。

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正值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瘋狂擴張的階段,憑藉著戰力優秀的重步兵,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罕有敵手。不過,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數次交鋒中,羅馬人卻屢屢遭到重創,伊庇魯斯軍的勝負核心,正是其戰象部隊。皮洛士總共和羅馬人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即赫拉克利亞會戰、阿斯倫琴會戰和貝內溫圖會戰,前兩場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而貝內溫圖會戰則終結了伊庇魯斯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

皮洛士的軍隊,往往在會戰中會用主力步兵與羅馬人的主力步兵展開對峙,有時候,羅馬人甚至能夠在步兵戰中取得上風。但是,皮洛士的側翼卻總是能擊破羅馬人的側翼,原因就在於他利用戰象的方式,他將戰象部隊配備在了側翼中,與騎兵混編,這樣的側翼部隊,憑藉著戰象的生理特點,常常能夠讓不熟悉戰象的羅馬騎兵落荒而逃,而側翼的羅馬步兵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也不敢抵抗,很快就潰散了,因此,羅馬軍隊前兩次會戰,都是因為側翼遭到擊破,主力被夾擊而戰敗。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戰爭

而儘管貝內溫圖戰役羅馬人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應對戰象的方法,而是這場戰役中,伊庇魯斯軍隊中一頭幼象因為受傷而哭喊,結果居然影響到了其它疲憊的戰象,導致它們紛紛失去控制,反而轉身擊潰了自己軍隊的戰線,真是成也戰象,敗也戰象。而皮洛士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戰象的特點,那就是在合理戰術運用下的極度強大、實用,但是失控風險卻依然如影隨形,即使皮洛士這樣的軍事家,也因為這個致命缺點而陰溝裡翻了船。

諷刺的是,雖然羅馬人在與皮洛士的戰爭中屢屢遭到戰象重創,他們卻絲毫沒有學會如何對付這些部隊。因此,皮洛士撤走後十多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迦太基人就有馴化的北非森林象組成的戰象部隊。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一度嘗試登陸迦太基本土,執政官雷古魯斯試圖一舉攻克迦太基終結戰爭,結果卻遇到了斯巴達人贊提帕斯率領了迦太基軍隊,其中包含著100頭戰象。羅馬人偷懶的後果十分嚴重,在無謀的正面交戰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其中光是被戰象衝殺、踐踏而死的就有8000多人。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

在圍繞亞歷山大的遺產的戰爭中,他母親的祖國伊庇魯斯也捲入其中,亞歷山大的年幼親戚皮洛士國王一度也試圖搶奪馬其頓王國的王位,但是卻屢遭挫敗,因此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求援的機會,率領軍隊進入了意大利半島,與當時蒸蒸日上的羅馬人遇上了。

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正值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瘋狂擴張的階段,憑藉著戰力優秀的重步兵,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罕有敵手。不過,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數次交鋒中,羅馬人卻屢屢遭到重創,伊庇魯斯軍的勝負核心,正是其戰象部隊。皮洛士總共和羅馬人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即赫拉克利亞會戰、阿斯倫琴會戰和貝內溫圖會戰,前兩場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而貝內溫圖會戰則終結了伊庇魯斯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

皮洛士的軍隊,往往在會戰中會用主力步兵與羅馬人的主力步兵展開對峙,有時候,羅馬人甚至能夠在步兵戰中取得上風。但是,皮洛士的側翼卻總是能擊破羅馬人的側翼,原因就在於他利用戰象的方式,他將戰象部隊配備在了側翼中,與騎兵混編,這樣的側翼部隊,憑藉著戰象的生理特點,常常能夠讓不熟悉戰象的羅馬騎兵落荒而逃,而側翼的羅馬步兵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也不敢抵抗,很快就潰散了,因此,羅馬軍隊前兩次會戰,都是因為側翼遭到擊破,主力被夾擊而戰敗。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戰爭

而儘管貝內溫圖戰役羅馬人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應對戰象的方法,而是這場戰役中,伊庇魯斯軍隊中一頭幼象因為受傷而哭喊,結果居然影響到了其它疲憊的戰象,導致它們紛紛失去控制,反而轉身擊潰了自己軍隊的戰線,真是成也戰象,敗也戰象。而皮洛士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戰象的特點,那就是在合理戰術運用下的極度強大、實用,但是失控風險卻依然如影隨形,即使皮洛士這樣的軍事家,也因為這個致命缺點而陰溝裡翻了船。

諷刺的是,雖然羅馬人在與皮洛士的戰爭中屢屢遭到戰象重創,他們卻絲毫沒有學會如何對付這些部隊。因此,皮洛士撤走後十多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迦太基人就有馴化的北非森林象組成的戰象部隊。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一度嘗試登陸迦太基本土,執政官雷古魯斯試圖一舉攻克迦太基終結戰爭,結果卻遇到了斯巴達人贊提帕斯率領了迦太基軍隊,其中包含著100頭戰象。羅馬人偷懶的後果十分嚴重,在無謀的正面交戰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其中光是被戰象衝殺、踐踏而死的就有8000多人。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迦太基戰象部隊

不過,雖然羅馬人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慘重,卻還是有了收穫,那就是他們終於學會了正視戰象部隊。在迦太基人被戰象部隊的優秀戰力所鼓舞后,他們派遣了包含150頭戰象的軍隊趕往西西里島與羅馬人交戰。當時羅馬人盤踞在巴勒莫城內,為了對付戰象部隊,羅馬人讓所有的輕裝部隊全部配備投槍,在迦太基步兵們隨同戰象部隊緩緩通過巴勒莫城外的護城河時,羅馬步兵們一口氣向戰象部隊扔完所有的投槍,隨後馬上溜之大吉,象群因此陷入混亂之中,不少戰象狂奔跌入護城河中,而另外的戰象則肆意在迦太基軍隊中踐踏,羅馬軍隊此時趁機殺出,最終反而贏得了勝利。

從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表現來看,迦太基人使用戰象的戰術,總體來說比伊庇魯斯軍原始,還是非常簡單地利用戰象直接衝擊對方的步兵,而不是混入側翼組成強有力的側翼大軍,這也方便了羅馬人的反擊,一旦戰象陷入混亂,相比靈活的騎兵,遲緩的步兵只能白白遭受戰象踐踏。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

在圍繞亞歷山大的遺產的戰爭中,他母親的祖國伊庇魯斯也捲入其中,亞歷山大的年幼親戚皮洛士國王一度也試圖搶奪馬其頓王國的王位,但是卻屢遭挫敗,因此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求援的機會,率領軍隊進入了意大利半島,與當時蒸蒸日上的羅馬人遇上了。

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正值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瘋狂擴張的階段,憑藉著戰力優秀的重步兵,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罕有敵手。不過,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數次交鋒中,羅馬人卻屢屢遭到重創,伊庇魯斯軍的勝負核心,正是其戰象部隊。皮洛士總共和羅馬人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即赫拉克利亞會戰、阿斯倫琴會戰和貝內溫圖會戰,前兩場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而貝內溫圖會戰則終結了伊庇魯斯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

皮洛士的軍隊,往往在會戰中會用主力步兵與羅馬人的主力步兵展開對峙,有時候,羅馬人甚至能夠在步兵戰中取得上風。但是,皮洛士的側翼卻總是能擊破羅馬人的側翼,原因就在於他利用戰象的方式,他將戰象部隊配備在了側翼中,與騎兵混編,這樣的側翼部隊,憑藉著戰象的生理特點,常常能夠讓不熟悉戰象的羅馬騎兵落荒而逃,而側翼的羅馬步兵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也不敢抵抗,很快就潰散了,因此,羅馬軍隊前兩次會戰,都是因為側翼遭到擊破,主力被夾擊而戰敗。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戰爭

而儘管貝內溫圖戰役羅馬人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應對戰象的方法,而是這場戰役中,伊庇魯斯軍隊中一頭幼象因為受傷而哭喊,結果居然影響到了其它疲憊的戰象,導致它們紛紛失去控制,反而轉身擊潰了自己軍隊的戰線,真是成也戰象,敗也戰象。而皮洛士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戰象的特點,那就是在合理戰術運用下的極度強大、實用,但是失控風險卻依然如影隨形,即使皮洛士這樣的軍事家,也因為這個致命缺點而陰溝裡翻了船。

諷刺的是,雖然羅馬人在與皮洛士的戰爭中屢屢遭到戰象重創,他們卻絲毫沒有學會如何對付這些部隊。因此,皮洛士撤走後十多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迦太基人就有馴化的北非森林象組成的戰象部隊。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一度嘗試登陸迦太基本土,執政官雷古魯斯試圖一舉攻克迦太基終結戰爭,結果卻遇到了斯巴達人贊提帕斯率領了迦太基軍隊,其中包含著100頭戰象。羅馬人偷懶的後果十分嚴重,在無謀的正面交戰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其中光是被戰象衝殺、踐踏而死的就有8000多人。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迦太基戰象部隊

不過,雖然羅馬人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慘重,卻還是有了收穫,那就是他們終於學會了正視戰象部隊。在迦太基人被戰象部隊的優秀戰力所鼓舞后,他們派遣了包含150頭戰象的軍隊趕往西西里島與羅馬人交戰。當時羅馬人盤踞在巴勒莫城內,為了對付戰象部隊,羅馬人讓所有的輕裝部隊全部配備投槍,在迦太基步兵們隨同戰象部隊緩緩通過巴勒莫城外的護城河時,羅馬步兵們一口氣向戰象部隊扔完所有的投槍,隨後馬上溜之大吉,象群因此陷入混亂之中,不少戰象狂奔跌入護城河中,而另外的戰象則肆意在迦太基軍隊中踐踏,羅馬軍隊此時趁機殺出,最終反而贏得了勝利。

從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表現來看,迦太基人使用戰象的戰術,總體來說比伊庇魯斯軍原始,還是非常簡單地利用戰象直接衝擊對方的步兵,而不是混入側翼組成強有力的側翼大軍,這也方便了羅馬人的反擊,一旦戰象陷入混亂,相比靈活的騎兵,遲緩的步兵只能白白遭受戰象踐踏。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漢尼拔的部隊並不依賴戰象

順帶一提,迦太基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即漢尼拔戰爭中同樣也嘗試使用戰象,但是漢尼拔的戰象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就損失了大半,等到真正和羅馬人交戰時,漢尼拔已經沒有一隻可以用來作戰的戰象了,不過,戰象部隊對於漢尼拔而言,其實反倒不是什麼優秀的戰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尼拔與其宿敵羅馬名將西庇阿對決的扎馬戰役中,面對漢尼拔軍的戰象衝鋒,羅馬人變化隊形,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通道”,就這樣讓戰象直接從羅馬人的陣型穿越了過去。名將對決,戰象部隊的存在與否變得毫無影響。

對於羅馬人而言,自皮洛士時代起,對於戰象的恐懼已不復存在,從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第一次擊敗戰象開始,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輕鬆化解戰象的威脅,羅馬軍隊應付戰象變得越來越輕車熟路,而對於那些與羅馬敵對,偏偏部隊裡還大量配備戰象的國家而言,這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災難。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

在圍繞亞歷山大的遺產的戰爭中,他母親的祖國伊庇魯斯也捲入其中,亞歷山大的年幼親戚皮洛士國王一度也試圖搶奪馬其頓王國的王位,但是卻屢遭挫敗,因此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求援的機會,率領軍隊進入了意大利半島,與當時蒸蒸日上的羅馬人遇上了。

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正值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瘋狂擴張的階段,憑藉著戰力優秀的重步兵,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罕有敵手。不過,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數次交鋒中,羅馬人卻屢屢遭到重創,伊庇魯斯軍的勝負核心,正是其戰象部隊。皮洛士總共和羅馬人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即赫拉克利亞會戰、阿斯倫琴會戰和貝內溫圖會戰,前兩場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而貝內溫圖會戰則終結了伊庇魯斯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

皮洛士的軍隊,往往在會戰中會用主力步兵與羅馬人的主力步兵展開對峙,有時候,羅馬人甚至能夠在步兵戰中取得上風。但是,皮洛士的側翼卻總是能擊破羅馬人的側翼,原因就在於他利用戰象的方式,他將戰象部隊配備在了側翼中,與騎兵混編,這樣的側翼部隊,憑藉著戰象的生理特點,常常能夠讓不熟悉戰象的羅馬騎兵落荒而逃,而側翼的羅馬步兵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也不敢抵抗,很快就潰散了,因此,羅馬軍隊前兩次會戰,都是因為側翼遭到擊破,主力被夾擊而戰敗。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戰爭

而儘管貝內溫圖戰役羅馬人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應對戰象的方法,而是這場戰役中,伊庇魯斯軍隊中一頭幼象因為受傷而哭喊,結果居然影響到了其它疲憊的戰象,導致它們紛紛失去控制,反而轉身擊潰了自己軍隊的戰線,真是成也戰象,敗也戰象。而皮洛士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戰象的特點,那就是在合理戰術運用下的極度強大、實用,但是失控風險卻依然如影隨形,即使皮洛士這樣的軍事家,也因為這個致命缺點而陰溝裡翻了船。

諷刺的是,雖然羅馬人在與皮洛士的戰爭中屢屢遭到戰象重創,他們卻絲毫沒有學會如何對付這些部隊。因此,皮洛士撤走後十多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迦太基人就有馴化的北非森林象組成的戰象部隊。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一度嘗試登陸迦太基本土,執政官雷古魯斯試圖一舉攻克迦太基終結戰爭,結果卻遇到了斯巴達人贊提帕斯率領了迦太基軍隊,其中包含著100頭戰象。羅馬人偷懶的後果十分嚴重,在無謀的正面交戰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其中光是被戰象衝殺、踐踏而死的就有8000多人。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迦太基戰象部隊

不過,雖然羅馬人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慘重,卻還是有了收穫,那就是他們終於學會了正視戰象部隊。在迦太基人被戰象部隊的優秀戰力所鼓舞后,他們派遣了包含150頭戰象的軍隊趕往西西里島與羅馬人交戰。當時羅馬人盤踞在巴勒莫城內,為了對付戰象部隊,羅馬人讓所有的輕裝部隊全部配備投槍,在迦太基步兵們隨同戰象部隊緩緩通過巴勒莫城外的護城河時,羅馬步兵們一口氣向戰象部隊扔完所有的投槍,隨後馬上溜之大吉,象群因此陷入混亂之中,不少戰象狂奔跌入護城河中,而另外的戰象則肆意在迦太基軍隊中踐踏,羅馬軍隊此時趁機殺出,最終反而贏得了勝利。

從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表現來看,迦太基人使用戰象的戰術,總體來說比伊庇魯斯軍原始,還是非常簡單地利用戰象直接衝擊對方的步兵,而不是混入側翼組成強有力的側翼大軍,這也方便了羅馬人的反擊,一旦戰象陷入混亂,相比靈活的騎兵,遲緩的步兵只能白白遭受戰象踐踏。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漢尼拔的部隊並不依賴戰象

順帶一提,迦太基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即漢尼拔戰爭中同樣也嘗試使用戰象,但是漢尼拔的戰象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就損失了大半,等到真正和羅馬人交戰時,漢尼拔已經沒有一隻可以用來作戰的戰象了,不過,戰象部隊對於漢尼拔而言,其實反倒不是什麼優秀的戰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尼拔與其宿敵羅馬名將西庇阿對決的扎馬戰役中,面對漢尼拔軍的戰象衝鋒,羅馬人變化隊形,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通道”,就這樣讓戰象直接從羅馬人的陣型穿越了過去。名將對決,戰象部隊的存在與否變得毫無影響。

對於羅馬人而言,自皮洛士時代起,對於戰象的恐懼已不復存在,從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第一次擊敗戰象開始,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輕鬆化解戰象的威脅,羅馬軍隊應付戰象變得越來越輕車熟路,而對於那些與羅馬敵對,偏偏部隊裡還大量配備戰象的國家而言,這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災難。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安條克大帝

以前文提到的塞琉古帝國為例,其中興之主安條克大帝在公元前190年與羅馬共和國展開決戰,在這場被後世稱為馬格尼西亞戰役的戰鬥中,安條克大帝一度憑藉披甲具裝騎兵集群突破了羅馬重步兵組成的羅馬-帕加馬聯軍左翼,一度直抵羅馬人大營。正當安條克大帝自己忙於攻克敵軍大營時,被留在後方的塞琉古主力繼續與羅馬人鏖戰。原本他們並沒有落於下風,結果主力步兵的陣型核心處的戰象部隊卻成了羅馬人的突破口,羅馬人將標槍和弓箭全部往戰象上招呼,戰象部隊果然按羅馬人預料一般發了狂,成功從塞琉古大軍核心處向外踐踏友軍,就這樣,塞琉古大軍沒被羅馬人攻破,卻被友軍的戰象部隊從背後瓦解了。

"

在西方古典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前,有一個特殊的部隊,時常出現在當時古典文明的各個戰場中。這個特殊部隊,希臘人、羅馬人初次遇到它時都損失慘重,被其威力所震懾,甚至希臘文明國家一度以它為王牌部隊,但是,這個部隊卻在日後的時間裡屢屢被人們總結應對戰術,最終成為了雞肋部隊,這就是一度馳騁於西方古典世界的戰爭巨獸-戰象部隊。

最初,西方古典世界的先驅者-希臘人,對於馴化大象來從事軍事用途這件事,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際上,對於希臘人而言,第一次看到戰象,是在與波斯帝國的戰爭中。有一種說法,當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戰役與波斯帝國決戰時,就曾見過波斯人配備的15頭戰象,他被這些戰爭巨獸所震撼,因此產生了要將其好好利用的想法,甚至在入侵印度期間編組過一隻規模較小的戰象部隊。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戰象衝鋒

不過,實際上,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戰象稱不上是一種特別優秀的部隊。因為,他的軍隊與戰象部隊的第一次交手,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當地的印度統治者波魯斯就籌集了大約100頭戰象投入到戰場中,這就是希達斯佩河之戰。但是,這一戰戰象部隊卻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要回答為什麼,就必須從戰象部隊的主要運用方式來說。

一般而言,戰象會被佈置到軍隊的正前方,用來首先發動衝鋒或者在對方衝鋒時阻攔敵人。在古典時代,戰象厚實的皮膚可以從刀劍中有效保護自己,而它們高大的身軀,即可以保證坐在上方的馭手不受下面敵人的打擊,也會對敵人的步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迫感。由於巨大的體重優勢,戰象在古典時代可以輕鬆突破那些密集步兵組成的陣型,即使是配備長矛的步兵也不例外,有些士兵受到戰象巨大的體型和移動時的震動影響,甚至會在接敵時就逃走。而一旦戰象部隊殺入地方步兵隊伍中,通過踩踏和衝撞就可大量殺敵。因此,戰象本應該對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造成重創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馬其頓方陣對決戰象

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士兵歷經大小數次戰役,本身又是精心訓練的部隊,因此面對印度軍隊的戰象幾乎沒有出現膽怯逃跑的情況,反而憑藉著馬其頓方陣這一超長矛方陣的戰術,在希達斯佩河之戰中,讓戰象完全拿馬其頓軍的步兵陣線沒有辦法,同時方陣部隊步步逼近,戰象倒失控了,沖垮了印度人自己的騎兵部隊。這裡可以看出,早在戰象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時,它們容易失控的特點就暴露了出來。

不過,雖然戰象輸給了馬其頓方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部隊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他們在戰象面前展現的戰力和膽氣,不是普通軍隊能夠做到的。因此,面對這種新奇的部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某些將領,還是發現了戰象的特有價值。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伊普蘇斯會戰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下們圍繞著他留下的龐大帝國展開了空前激烈地內戰。在這些人當中,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就活躍起來的將領安提柯最為強大。為了避免被安提柯逐個消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馬科斯、卡山德等諸位將領聯合起來,組成聯軍與安提柯展開了決戰,是為繼業者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伊普蘇斯會戰,在這場戰鬥中,安提柯的右翼騎兵成功擊破聯軍左翼,正當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準備帶領右翼軍隊回師配合主力取勝時,卻被300頭戰象擋住了去路,對於安提柯的軍隊而言,300頭戰象不僅難以迅速擊殺,而且它們散發的氣味和發出的聲音還讓戰馬陷入恐懼不敢向前。於是,得不到及時回援的安提柯主力戰敗。

戰後,聯軍中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二人對於戰象部隊肯定是有了深刻印象,因為,二人後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都將戰象部隊作為重點部隊進行訓練,而在他們的戰場上,戰象也會經常出現。不過,日後一種戰象部隊的新戰術,卻不是他們發明的。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

在圍繞亞歷山大的遺產的戰爭中,他母親的祖國伊庇魯斯也捲入其中,亞歷山大的年幼親戚皮洛士國王一度也試圖搶奪馬其頓王國的王位,但是卻屢遭挫敗,因此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借西西里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求援的機會,率領軍隊進入了意大利半島,與當時蒸蒸日上的羅馬人遇上了。

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正值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瘋狂擴張的階段,憑藉著戰力優秀的重步兵,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罕有敵手。不過,在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數次交鋒中,羅馬人卻屢屢遭到重創,伊庇魯斯軍的勝負核心,正是其戰象部隊。皮洛士總共和羅馬人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即赫拉克利亞會戰、阿斯倫琴會戰和貝內溫圖會戰,前兩場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而貝內溫圖會戰則終結了伊庇魯斯和羅馬共和國的戰爭。

皮洛士的軍隊,往往在會戰中會用主力步兵與羅馬人的主力步兵展開對峙,有時候,羅馬人甚至能夠在步兵戰中取得上風。但是,皮洛士的側翼卻總是能擊破羅馬人的側翼,原因就在於他利用戰象的方式,他將戰象部隊配備在了側翼中,與騎兵混編,這樣的側翼部隊,憑藉著戰象的生理特點,常常能夠讓不熟悉戰象的羅馬騎兵落荒而逃,而側翼的羅馬步兵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也不敢抵抗,很快就潰散了,因此,羅馬軍隊前兩次會戰,都是因為側翼遭到擊破,主力被夾擊而戰敗。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皮洛士戰爭

而儘管貝內溫圖戰役羅馬人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應對戰象的方法,而是這場戰役中,伊庇魯斯軍隊中一頭幼象因為受傷而哭喊,結果居然影響到了其它疲憊的戰象,導致它們紛紛失去控制,反而轉身擊潰了自己軍隊的戰線,真是成也戰象,敗也戰象。而皮洛士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戰象的特點,那就是在合理戰術運用下的極度強大、實用,但是失控風險卻依然如影隨形,即使皮洛士這樣的軍事家,也因為這個致命缺點而陰溝裡翻了船。

諷刺的是,雖然羅馬人在與皮洛士的戰爭中屢屢遭到戰象重創,他們卻絲毫沒有學會如何對付這些部隊。因此,皮洛士撤走後十多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迦太基人就有馴化的北非森林象組成的戰象部隊。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一度嘗試登陸迦太基本土,執政官雷古魯斯試圖一舉攻克迦太基終結戰爭,結果卻遇到了斯巴達人贊提帕斯率領了迦太基軍隊,其中包含著100頭戰象。羅馬人偷懶的後果十分嚴重,在無謀的正面交戰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其中光是被戰象衝殺、踐踏而死的就有8000多人。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迦太基戰象部隊

不過,雖然羅馬人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慘重,卻還是有了收穫,那就是他們終於學會了正視戰象部隊。在迦太基人被戰象部隊的優秀戰力所鼓舞后,他們派遣了包含150頭戰象的軍隊趕往西西里島與羅馬人交戰。當時羅馬人盤踞在巴勒莫城內,為了對付戰象部隊,羅馬人讓所有的輕裝部隊全部配備投槍,在迦太基步兵們隨同戰象部隊緩緩通過巴勒莫城外的護城河時,羅馬步兵們一口氣向戰象部隊扔完所有的投槍,隨後馬上溜之大吉,象群因此陷入混亂之中,不少戰象狂奔跌入護城河中,而另外的戰象則肆意在迦太基軍隊中踐踏,羅馬軍隊此時趁機殺出,最終反而贏得了勝利。

從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表現來看,迦太基人使用戰象的戰術,總體來說比伊庇魯斯軍原始,還是非常簡單地利用戰象直接衝擊對方的步兵,而不是混入側翼組成強有力的側翼大軍,這也方便了羅馬人的反擊,一旦戰象陷入混亂,相比靈活的騎兵,遲緩的步兵只能白白遭受戰象踐踏。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漢尼拔的部隊並不依賴戰象

順帶一提,迦太基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即漢尼拔戰爭中同樣也嘗試使用戰象,但是漢尼拔的戰象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就損失了大半,等到真正和羅馬人交戰時,漢尼拔已經沒有一隻可以用來作戰的戰象了,不過,戰象部隊對於漢尼拔而言,其實反倒不是什麼優秀的戰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尼拔與其宿敵羅馬名將西庇阿對決的扎馬戰役中,面對漢尼拔軍的戰象衝鋒,羅馬人變化隊形,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通道”,就這樣讓戰象直接從羅馬人的陣型穿越了過去。名將對決,戰象部隊的存在與否變得毫無影響。

對於羅馬人而言,自皮洛士時代起,對於戰象的恐懼已不復存在,從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第一次擊敗戰象開始,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輕鬆化解戰象的威脅,羅馬軍隊應付戰象變得越來越輕車熟路,而對於那些與羅馬敵對,偏偏部隊裡還大量配備戰象的國家而言,這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災難。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安條克大帝

以前文提到的塞琉古帝國為例,其中興之主安條克大帝在公元前190年與羅馬共和國展開決戰,在這場被後世稱為馬格尼西亞戰役的戰鬥中,安條克大帝一度憑藉披甲具裝騎兵集群突破了羅馬重步兵組成的羅馬-帕加馬聯軍左翼,一度直抵羅馬人大營。正當安條克大帝自己忙於攻克敵軍大營時,被留在後方的塞琉古主力繼續與羅馬人鏖戰。原本他們並沒有落於下風,結果主力步兵的陣型核心處的戰象部隊卻成了羅馬人的突破口,羅馬人將標槍和弓箭全部往戰象上招呼,戰象部隊果然按羅馬人預料一般發了狂,成功從塞琉古大軍核心處向外踐踏友軍,就這樣,塞琉古大軍沒被羅馬人攻破,卻被友軍的戰象部隊從背後瓦解了。

運用好壞大相徑庭,本是戰爭王牌,卻最後淪為雞肋的戰象

發狂的戰象

從諸多戰例來看,戰象部隊的成功發揮,需要一個很勉強的條件,那就是對手對於戰象部隊缺乏瞭解,沒有應對的方法,這樣才能讓戰象發揮作用。不管是安提柯還是羅馬人,都是因為第一次應對戰象,從而在戰鬥中失利,實際上,一旦有人發現戰象容易失控的特點,並且擁有一定的投射能力,戰鬥失敗的一方,往往就是配備了戰象的軍隊。而且,隨著騎兵裝備的發展,重騎兵開始擁有越來越強的衝鋒和突破能力,漸漸開始取代了早前戰象部隊的作用。

總的來說,戰象部隊是一個發揮相當不穩定的部隊,儘管它擁有的特性一度讓它馳騁在戰場之上,甚至成為了大規模決戰中的制勝部隊,但是,缺點過於明顯又致命的部隊,真的不適合在戰術與裝備愈發先進的戰場上存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