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8號車間內進行的主炮裝配作業。

尼伯龍根工廠能夠獲得較高的產能與其採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這也是該廠與當時德國其他戰車工廠最大的不同。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德國戰車製造業普遍採取的是工作站生產製度,即將生產流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車輛需要放置在臺車上或使用吊車吊運,在各工作站之間移動,依次完成裝配工作。尼伯龍根工廠則建立了完整的總裝生產線和二級組裝生產線,相比工作站制度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比如一輛IV號坦克的輪組安裝僅需要四分鐘,而整車裝配完畢也只消幾個小時即可完成,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在生產線之外另行加工。在總裝完成後,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坦克會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的陸軍訓練場進行試車和試射,在驗收合格後交付軍方。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8號車間內進行的主炮裝配作業。

尼伯龍根工廠能夠獲得較高的產能與其採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這也是該廠與當時德國其他戰車工廠最大的不同。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德國戰車製造業普遍採取的是工作站生產製度,即將生產流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車輛需要放置在臺車上或使用吊車吊運,在各工作站之間移動,依次完成裝配工作。尼伯龍根工廠則建立了完整的總裝生產線和二級組裝生產線,相比工作站制度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比如一輛IV號坦克的輪組安裝僅需要四分鐘,而整車裝配完畢也只消幾個小時即可完成,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在生產線之外另行加工。在總裝完成後,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坦克會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的陸軍訓練場進行試車和試射,在驗收合格後交付軍方。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3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在完成當月的第100輛IV號坦克時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將這輛嶄新的IV號H型裝飾一番,拍照留念。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8號車間內進行的主炮裝配作業。

尼伯龍根工廠能夠獲得較高的產能與其採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這也是該廠與當時德國其他戰車工廠最大的不同。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德國戰車製造業普遍採取的是工作站生產製度,即將生產流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車輛需要放置在臺車上或使用吊車吊運,在各工作站之間移動,依次完成裝配工作。尼伯龍根工廠則建立了完整的總裝生產線和二級組裝生產線,相比工作站制度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比如一輛IV號坦克的輪組安裝僅需要四分鐘,而整車裝配完畢也只消幾個小時即可完成,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在生產線之外另行加工。在總裝完成後,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坦克會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的陸軍訓練場進行試車和試射,在驗收合格後交付軍方。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3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在完成當月的第100輛IV號坦克時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將這輛嶄新的IV號H型裝飾一番,拍照留念。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畢的IV號坦克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接受驗收。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8號車間內進行的主炮裝配作業。

尼伯龍根工廠能夠獲得較高的產能與其採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這也是該廠與當時德國其他戰車工廠最大的不同。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德國戰車製造業普遍採取的是工作站生產製度,即將生產流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車輛需要放置在臺車上或使用吊車吊運,在各工作站之間移動,依次完成裝配工作。尼伯龍根工廠則建立了完整的總裝生產線和二級組裝生產線,相比工作站制度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比如一輛IV號坦克的輪組安裝僅需要四分鐘,而整車裝配完畢也只消幾個小時即可完成,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在生產線之外另行加工。在總裝完成後,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坦克會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的陸軍訓練場進行試車和試射,在驗收合格後交付軍方。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3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在完成當月的第100輛IV號坦克時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將這輛嶄新的IV號H型裝飾一番,拍照留念。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畢的IV號坦克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接受驗收。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8號車間內進行的主炮裝配作業。

尼伯龍根工廠能夠獲得較高的產能與其採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這也是該廠與當時德國其他戰車工廠最大的不同。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德國戰車製造業普遍採取的是工作站生產製度,即將生產流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車輛需要放置在臺車上或使用吊車吊運,在各工作站之間移動,依次完成裝配工作。尼伯龍根工廠則建立了完整的總裝生產線和二級組裝生產線,相比工作站制度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比如一輛IV號坦克的輪組安裝僅需要四分鐘,而整車裝配完畢也只消幾個小時即可完成,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在生產線之外另行加工。在總裝完成後,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坦克會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的陸軍訓練場進行試車和試射,在驗收合格後交付軍方。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3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在完成當月的第100輛IV號坦克時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將這輛嶄新的IV號H型裝飾一番,拍照留念。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畢的IV號坦克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接受驗收。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前線戰損車輛的修復和翻新工作,上兩圖就是在該廠進行翻新的IV號坦克。

"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本文約36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長期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參戰國的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水平、指揮藝術和決策智慧,更是工業實力、製造能力和資源儲備的較量,最後的勝利往往取決於誰能生產出足夠數量、性能可靠的裝備給養以支撐戰爭需求。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從19世紀末開始就是先進的工業國,擁有發達的軍火工業,尤以克虜伯公司最為著名。不過,在二戰時期德國規模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戰車製造廠並不屬於克虜伯,而是位於奧地利境內的尼伯龍根兵工廠,雖然該廠始建於二戰前夕,1941年初開始生產,但到戰爭後期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戰車總裝廠,不僅承包了IV號坦克的大部分生產任務,同時也製造了“費迪南德”、“獵虎”等重型戰車。本文就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為各位介紹這座大型兵工廠的興衰歷史。

選址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斯太爾市附近的聖瓦倫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鎮,該鎮建立於公元6世紀,得名於曾在帕紹做過主教的聖徒:雷提亞的瓦倫丁。聖瓦倫丁風景優美、人口稀少,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市鎮,當地人世代務農,過著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當1858年途經此地的鐵路開通後,聖瓦倫丁開始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也愈加繁華,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終日在田間勞作的農家子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持焊槍、操縱機床的工人,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然而,隨著1938年德奧合併,這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聖瓦倫丁的地理位置,屬於上奧地利州斯太爾地區的鄉村小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左圖為聖瓦倫丁的地標性建築,始建於1476年的聖瓦倫丁教區教堂;右圖是聖瓦倫丁鎮徽章,麥穗、飛輪和鐵錘分別代表農業、鐵路和工業。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將自己的家鄉奧地利併入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版圖。在德奧合併後,柏林方面立即著手發掘奧地利的戰爭潛力,以便為加強軍備和未來的戰爭服務。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奧地利各地的工廠都將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3月,當希特勒乘車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時受到狂熱市民的夾道歡迎。

作為由戈林主導的四年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林茨地區建立一座軍工生產基地,而斯太爾是該地區的工業重鎮,當時已經有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車輛與武器製造)、林茨上多瑙鋼鐵廠(裝甲鋼加工)等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可以從事軍工生產,而且鐵路交通便利,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完備,工業區位條件非常優越。德國人最初準備將位於斯太爾以西列滕的沃內特工廠改建為戰車總裝廠,但由於該廠沒有鐵路專用線而作罷,之後又重新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選址,最後決定在聖瓦倫丁新建一座大型戰車總裝廠。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曾在林茨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而四年計劃的總負責人戈林又是納粹黨二號人物,因此這座工廠帶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繪製於1943年的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平面草圖。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廠區規劃模型,標註出各個生產車間的位置。

根據規劃,新總裝廠將由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負責運營,而後者已經被納入赫爾曼·戈林工業集團,熟練工人將從普赫工廠調入。林茨軍區所屬的軍用機場可以為廠區提供防空保護,坐落於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兩座水電站可以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電力,途經聖瓦倫丁的鐵路線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還可以從當地農民中招募工人,經過培訓後進廠工作。

建廠

在德奧合併後不久,德國人就以慣有的高效率推進建廠計劃的實施。在聖瓦倫丁鎮上新建了鐵路調車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鎮上,來自林茨、斯太爾乃至德國國內的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工人紛紛搬遷至此,為此興建了一處能夠容納1000人的居住區,公寓、醫院、學校、郵局等附屬建築也陸續破土動工。

1938年夏季,在陸軍經濟管理部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機械與建築分部的聯合協作下,聖瓦倫丁鎮的戰車工廠建設步入正軌,先前柏林阿爾凱特兵工廠的建設工程為新工廠的修建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按照初期規劃,新廠建成後將具備月產150輛坦克的產能規模,後期經過擴建還將進一步提高到月產320輛,幾乎等同於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量。為了掩人耳目,陸軍總司令部賦予新工廠一個隱祕代號:玩具廠。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8年時在赫佐格拉德附近森林中的施工工地,可見臨時鋪設的鐵軌。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建廠期間使用木材搭建的臨時工廠大門,門外就是大片的農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工地附近修建的供建築工人休息的工棚。

德國政府從聖瓦倫丁鎮農民手中購買了部分林地,加上附近赫佐格拉德的部分林地用於廠區建設。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壓線的工作隨即展開,廠房主體的建造工程於1939年上半年開始,來自五家建築公司的178名工人蔘與其中。由於食物供應緊張和強迫加班,建築工人與監督工程的陸軍憲兵關係緊張,憲兵們不得不四處抓捕開小差和拒絕工作的工人。1940年4月,駐聖瓦倫丁的憲兵站報告稱,“工地上的工人對於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滿”,同一份報告還提及,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之久。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39年時工廠主廠區的施工現場。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工作間隙休息的建築工人。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通過鐵路向工地運來各種建築材料。

這座在聖瓦倫丁拔地而起的“陸軍玩具廠”總投資約6500萬帝國馬克,其設計規劃理念非常領先,充分考慮到戰時生產的要求和敵方攻擊的威脅。為了避免動力線路遭到破壞而阻斷生產,該廠分別從斯太爾和林茨引入架設了兩條高壓輸電線路,廠區周邊還修建了地下環形管道,將所有供水、供電、熱力及壓縮空氣管線隱藏於其中,以抵禦空襲的破壞。廠區建有9座大型組裝車間,其中7座為長120米、寬6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另外2座為邊長120米的正方形鋼架結構廠房,廠區配備了兩條鐵路專用線,戰時還計劃修建第三條備用線路,每個車間都有鐵路支線與專用線相連,非常便於運輸。廠區附近還新建了工人住宅區、倉庫等附屬設施,1944年還為外籍勞工和集中營勞工修建了宿營地。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面四幅照片都是正在建造中的工廠廠房。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一座已經完工的大型廠房,採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廠區附屬的辦公區和住宅區的建築,帶有納粹時期典型的建築風格,建有巨大的門樓,下圖的建築是一棟辦公樓。

1940年9月,工廠各部門從斯太爾遷往聖瓦倫丁,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廠區建築工程還沒有徹底完工。新工廠承接的第一項生產任務是修理和翻新III號坦克,作為全面生產前的熱身。1941年2、3月間,7號和6號車間分別開始加工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為克虜伯工廠製造5400個坦克負重輪。同年10月8日,聖瓦倫丁工廠首次完成坦克總裝工作,而隨後的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44年春季才告完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0年工廠在試生產期間進行翻修III號坦克的工作。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尼伯龍根工廠生產車間內景,佈置了大量機床,中間的大型橫向樑架是天車的軌道。

新工廠除了負責組裝坦克之外,還承接了部分戰車開發和測試工作。為此,於1941年8月在聖瓦倫丁鐵路線西北的林地中修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進而擴建為一座車輛試驗場。出於保密和避免擾民考慮,在廠區和試驗場之間有直通道路相連,工廠完成的成品車輛和原型車可以從車間直接開往試驗場進行測試,而不需要從附近的公路經過。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上兩圖是在尼伯龍根工廠的試驗場裡進行試車的VK3001(P)樣車。

投產IV號

1942年初,聖瓦倫丁的“玩具廠”正式投產,並以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命名為“尼伯龍根工廠”(Nibelungenwerk),是德國境內設施最新的戰車總裝廠,並迅速成為德國坦克製造體系的主力企業。

在二戰時期,尼伯龍根工廠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號稱“德意志軍馬”的IV號坦克,其命運可以說與IV號坦克休慼與共。尼伯龍根工廠的第一輛IV號坦克是在1941年11月組裝完畢的,12月時又完成了2輛新車和1輛翻新車,正式量產於1942年4月啟動,在當年上半年僅完成了13輛整車,但經過一系列調試後,其產量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增長,到1944年時已經成為生產IV號坦克數量最多的坦克總裝廠,同年德國三個IV號坦克總裝廠——克虜伯、尼伯龍根和沃瑪格——總共完成了3366輛IV號坦克,其中2809輛出自尼伯龍根,佔年度總產量的83.45%,月產量為234輛,這個數字在德國各戰車總裝廠中是非常驚人的記錄,但仍與官方規定的“產能升級後月產32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實際上這一目標從未達成。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成的第一輛IV號坦克的車體,底盤號82601,其底盤和上層結構來自克虜伯。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一輛IV號坦克車體在水池內進行水密測試。

IV號坦克的生產廠最初只有馬格德堡的克虜伯-格魯森工廠。1940年6月,德國陸軍決定從7/BW批次(F型)開始將部分訂單分配給沃瑪格和尼伯龍根工廠,儘管後者當時尚未建成,因此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IV號坦克全部是中後期型,即F1型至J型。1944年,克虜伯工廠轉產IV號突擊炮,沃瑪格工廠轉產IV號坦克殲擊車,結果尼伯龍根工廠成為德國境內唯一的IV號坦克生產廠,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是如此。據統計,從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總共製造了4786輛IV號坦克,也就是說在總產量8500餘輛的IV號坦克中有超過一多半是尼伯龍根工廠的產品。該廠還完成了576輛IV號底盤,並組裝了全部的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部分底盤被調往其他廠家用於組裝“灰熊”突擊坦克、IV號突擊炮等變型車。除了組裝戰車外,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受損戰車的修復和翻新工作,在1945年4月份還有65輛“黑豹”和虎式坦克被送往該廠進行維修。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5號車間內用於加工IV號坦克炮塔環的大型機床。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的工人們在加工IV號坦克的負重輪。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正在加工的IV號坦克戰鬥室結構,從細節看應該是IV號H/J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8號車間內進行的主炮裝配作業。

尼伯龍根工廠能夠獲得較高的產能與其採用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有直接關係,這也是該廠與當時德國其他戰車工廠最大的不同。在戰前和戰爭期間,德國戰車製造業普遍採取的是工作站生產製度,即將生產流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車輛需要放置在臺車上或使用吊車吊運,在各工作站之間移動,依次完成裝配工作。尼伯龍根工廠則建立了完整的總裝生產線和二級組裝生產線,相比工作站制度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比如一輛IV號坦克的輪組安裝僅需要四分鐘,而整車裝配完畢也只消幾個小時即可完成,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在生產線之外另行加工。在總裝完成後,尼伯龍根工廠生產的坦克會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的陸軍訓練場進行試車和試射,在驗收合格後交付軍方。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3年5月,尼伯龍根工廠在完成當月的第100輛IV號坦克時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將這輛嶄新的IV號H型裝飾一番,拍照留念。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在尼伯龍根工廠組裝完畢的IV號坦克用火車運往多勒斯海姆接受驗收。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尼伯龍根工廠還承擔了前線戰損車輛的修復和翻新工作,上兩圖就是在該廠進行翻新的IV號坦克。

終日勞作的農家子弟居然可以為德意志帝國製造精密複雜的戰爭機器

■ 1944年底至1945年3月,尼伯龍根工廠利用IV號坦克底盤改裝了一批IV號L/70(A)型坦克殲擊車,該車是由阿爾凱特公司設計,屬於應急方案。

儘管流水線生產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整個生產流程的順利運作依賴於穩定的物料能源供應和通暢的物流運輸,一旦物料供應或能源供應出現問題,或者生產線的某個環節出現損壞,都會導致整條生產線的癱瘓,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生產,這在工業設施和交通線頻繁遭遇盟軍空襲破壞的戰爭後期是一個明顯的劣勢,這可能是德國人堅持採取工作站制度的原因。

(未完待續)

微信公眾號:崎峻戰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