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產品經理 美團網 需求分析 文學 數學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11-27

本文給大家介紹自然主義學習法和結構主義學習法兩種學習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雕琢自身,完善自我,enjoying!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你有知識焦慮麼?

每天的公眾號推送,36氪的文章推薦,層出不窮的新聞,我們經常會被焦慮這個詞所包圍。所處的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焦慮好像是一種必然,然而有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我們緩解焦慮呢?

我非常喜歡羅胖(羅振宇)所說的一個詞:終身學習。

唯有不斷的充電,瞭解新知識,快速學習並且更迭自己的知識庫才會讓我們不會更淘汰所以,向大家介紹兩種學習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雕琢自身,完善自我,enjoying!

一、自然主義學習法

自然主義(Naturalisme):

是文學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傾向,強調以“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模仿”,自然主義其實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很好的一種學習方法,並且可以說這種學習方法是我們從小就具備的一種能力。

  • 嬰兒期,你的媽媽不停的對你說媽媽,你聽著聲音,跟著口型,也學會了如何說,你不懂這個詞,但是你已經學會了叫;
  • 稍微長大一些,你看著爸爸刷牙,於是你也開始擠上牙膏,把牙刷放在牙齒上來回倒騰,你也就學會了刷牙;
  • 再長大一些,你又學會了使用筷子,學習怎麼穿衣服;
  • 開始上學,你又開始學習寫字帖,字帖下面是已經寫好的文字,上面的是透明的只有方格子的空白頁,你照著下面的文字去書寫,慢慢也寫出了一筆好的字跡;
  • 再長大以後,你開始喜歡上籃球,於是你一遍一遍的看視頻,慢動作,一遍一遍的練習著,將動作學會。

其實你從小用到大的這些都是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哪些學習,會更適合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呢?

這裡說下我的觀點:非創造性的學習方法。

什麼是非創造性的學習方法呢?

就是人家怎麼做,你就去學習,然後你也這麼做,學習後的目的,主要就是使用,而不是創造。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那麼針對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我們產品經理到底在前期如何使用好它來實現自己職業技能上和基本素質上的不斷進化呢?

這裡我推薦一種自己的一個結合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GKR學習法(蹭個熱:企業目標為objective,個人目標定為goal,KR代表:key results:關鍵結果)

其實該學習方法的本質就是去尋找自己不足的方面,然後去找優秀的人取經,得到提高的方向建立最終關鍵結果,並且將其中的任務進行分解,在一定的時間去對任務進行檢查與修正。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個人認為產品經理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是多維度的,你需要縝密的邏輯去思考,良好的行動力去執行,良好的溝通能力去推動等等,所以產品經理完全可以將自己當成一款產品去迭代優化,不斷自我的完善。

1. 尋找對象

一個人很難走出他完全不知道的道路;一個人也不可能成長到他完全沒有概念的那種人。

產品經理想要實現職業上的自我完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一個成熟出色的產品經理或者身邊優秀的產品經理,直接作為模仿的對象,你可以隨著成長不斷更換模仿學習的對象。

那麼模仿什麼樣的人呢?

其實身邊人,只要你認可他的優點,你都可以去模仿。(只有你自己認可了,言行才會一致,如果從他人口中聽到其實是一種外力的推動)

產品經理不同於其他工種,他的技能樹是比較寬泛的,就像劉飛老師說過的:

  • 對外:產品經理需要需求分析、產品設計、項目跟進、團隊管理、商業模式;
  • 對內:邏輯能力、數據分析、信息獲取、溝通、個人管理、工具,因此確定的對象在這些能力上只要是你認可的,你就可以去找他溝通,瞭解他的學習方法與學習路徑。

2. 建立任務

目的:確定要達成的任務,因為究其本質:你只是想學到他身上還不具備的能力與素養,而不是要成為另一個他。

這裡有三個步驟:

關鍵結果:

你要知道,你需要模仿學習的對象,哪些優秀的特質是你所不具備的,並且儘可能將技能分解的明確。

例如:需求分析:那麼是需求分析的哪一部分需要提升,是與業務方溝通時get不到重點?還是你自己本身對產品的認知就不夠的深?

再比如項目管理出現問題:那麼是在前期沒有與開發同學確定好開發難度?還是開發評審敷衍了事?再或者沒有將開發分階段的跟進?

這裡希望你能將待提升的技能制定好關鍵結果,以便後期進行完成度的複查

定量評估:將自己做好的關鍵結果按照預定的提升時間進行評估與規劃,即若你希望自己在一年達到這個這個結果,那麼半年你要達到哪種程度,3個月你要達到哪種程度,1個月,1周,不建議細化到天,因為壓力會很大,一週其實壓力也不是很小,不過壓力才會是動力麼。

確定優先級:初級產品人的我們需要提升的一定是多維度的,而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並且有時產品工作也經常會有加班。因此,我們需要將各項任務制定出優先級,這樣在精力有限的時候,完成優先級最高的任務就可以。

3. 形成計劃

目的:對任務進行時間上的規劃,同時在規劃的過程中,也是你對任務的進一步深入的剖析。

例如:你在你身邊的產品經理上知道自己對於需求分析還是比較薄弱,那麼需求分析薄弱的點是前期溝通的不清晰,做設計方案時考慮的不周全,那麼針對這兩個維度,你希望自己能在半年內有個提升。

那麼細化到三個月你要去學習溝通上的方法:既可以通過書籍+實戰,也可以報一些提升溝通的課程,並在三個月提升對方案的設計能力。那麼你可能需要針對自己當下的需求選出一個或者兩個進行深度的剖析,結合公司的業務以及產品,並且不止於此,多看一些商業模式上的文章,上述任務均可以用時間量化,形成計劃。

再比如:你想要模仿的對象經常會在一些主流平臺上輸出一些文章(輸出永遠比輸入更快得到提升),那麼你也可以讓他給你提出建議,在初期你可以嘗試在一年輸出一定數量的文章,那麼類比到半年,你應該輸出多少,3個月?1個月?1周?

為什麼我們要拆解的那麼細呢?

因為很模糊的不是目標,百度上對目標的解釋有一個特性叫:可考核性,就是指所定的目標必須明確,不能模糊或者模稜兩可。

4. 量化實施

量化實施:也就是你的實施執行記錄規劃,你可以用很多種工具來記錄:印象筆記、Excel表格、24小時時間記錄法,甚至備忘錄都可以,選一個你比較喜歡用的,用的順手的。

(整理還有一個小建議,可以在中期或者完成節點上為自己提供一些小禮物,我比較喜歡球鞋,因此很多時候的獎勵都與鞋有關,這樣真的是鬥志滿滿)

5. 進程控制

針對於自己所定的記錄規劃,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進行復盤,“監督”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內的完成效率,及時調整和校準自己。

(人性天生就是懶惰的,在前期可能覆盤會讓自己很沮喪,但是trust me,堅持下去,你一定會克服困難,我認為這個方法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檢查與調整,因為沒有覆盤,很多詞語就會湧入腦中:不行,算了,下次吧……而及時的校準才會讓自己知道目標的距離,並且有時間就會有希望、調整、趕超)

6. 驗收迭代

在預期時間到達以後,對自己進行全方面的驗收,某些目標實現了,則記錄下你實現的心得與經驗,如果某些目標沒完成,那麼就追溯你之前的實現進程,看看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如何下次規避。並且開始下一輪的自我迭代中。

7. Cycle

不斷的去循環,提升自己的過程一定是漫長與痛苦的,拋棄那些速成吧,這些就是實打實的方法,當完成一次循環,你會發現你會喜歡上這種感覺,因為減少了很多思考上的麻煩。願在產品的漫漫路上我們都能夠將自己不斷的當成墊腳石,雕琢與向上。

當然自然主義學習方法也有很大的侷限性,在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談創新,音樂在談創新,綜藝在說創新,科技在創新,銷售在談創新,產品也在談創新,所以光靠模仿學習非創造性技能是不夠的。

那麼如何學習一些技能,從而用來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呢?

這裡我也想簡單介紹一下另一個學習方法——結構主義的學習方法。

二、結構主義學習法(系統思考法)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是法國人類學家列斯-斯特勞斯在文化人類學中開創的一個學派,這個學派的核心就是把各種文化視為系統,並認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間的結構關係加以分析。

這裡的關鍵字:

  • 系統;
  • 成分;
  • 結構關係;
  • 分析。

從這幾個詞裡面可以看出:它強調的其實是一種整體性、全局觀,這也是結構主義學習法的內核。

那麼,結構主義的學習法通常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呢?

涉及到數學,經濟學的知識與技能,其實都更需要結構主義的學習方法。

比如說數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種感覺,隨著學業的不斷的進步,你的解決數學能力也就越強,有些時候,初中不怎麼會的題,到了高中就會感覺很簡單,這就是因為數學很講究整體性和全局觀。

第一部分你怎麼學習都不懂,但是很有可能學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你就會豁然開朗。你將整個部分學完,你對每一個部分的理解都會比你單獨學習一個部分更加的深。因為不同的部分之間,有更多的關聯關係,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幫助。

缺乏結構性的思考,那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會主線一些很嚴重的問題。

產品經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我們光使用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照葫蘆畫瓢,那麼其實很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對策比問題更糟。

那麼我們如何要學習並應用結構主義的學習方法呢?

(下面部分內容摘自書籍【如何系統思考】推薦這本書籍)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1. 三個部分理解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詳細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知、行、積。

  1. 知:就是要認識系統的特性,構成,理解系統思考的精髓。
  2. 行:掌握系統思考的工具與方法,應用系統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3. 積:反覆練習,持之以恆,勤於覆盤,養成習慣。

對我而言:更簡單的描述就是:挖深度、多角度、擴廣度。

2. 思維深度

對於思維深度的增加,這裡提供一個冰山模型供大家參考: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 事件:浮於冰山上面的那一部分,很形象,現實中由於互聯網對信息的開放性,導致我們每天收到的消息多如牛毛
  • 模式:如果想提高深度,就不能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你需要將事件背後的問題識別出來,看到他的運行模式。
  • 結構:搞明白模式之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是什麼原因,有哪些關鍵因素造成事件這樣的趨勢和模式。

舉例:

滴滴夜晚停運5天,如果你聽到這就為止,那麼實際上他就是一個事件,對你並沒有什麼幫助,你去簡單的分析,是順風車事件造成的,那麼為什麼是停運夜晚呢?為什麼順風車關停解決不了呢?

這裡你就會產生問題,然後你還要進一步思考,是什麼導致順風車停運?是政策?是輿論?又為什麼只是5天?不是10天,其實可以延伸出很多思考

再比如美團的上市:事件對你並沒什麼用,你可以簡單的分析,是什麼支撐美團的上市?又是什麼支撐他上市就可以達到4000億港元?分析這些後,你還可以簡單去分析美團的8年是怎麼發展的8年,千團大戰為什麼是他活下來了,王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這裡推薦樑寧老師的產品思維課,對美團的剖析很細緻,很精彩)

3. 思維的多角度與擴廣度

學會系統思考,對思考進行升維。

舉例:

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項目的延期時有發生,而我們再項目延期之後擅長做的事情就是找藉口,比如:出錯返工、效率低、需求變更、人手短缺,然而如果你僅僅意識到這一點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過去的錯誤我們需要反思,然而對於未來的發展我們也要有清晰的認知。因為項目延期,可能會導致的加班,而加班所造成的效率低,或者會造成員工生病等問題又進一步對接下來的項目造成影響。

所以,一個問題的出現,不是對現在進行一個解釋就可以,要從事件的原因找思考,也要從問題的動態看未來,問題經常都是環環相扣的,我們需要動態的思考。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因果迴路圖:

因果迴路圖也被稱為系統循環圖,它是以因果關係鏈路的形式來描述系統的結構。因果迴路圖是系統思考的基本工具,也是其他一些工具的基礎,在應用上非常廣泛。(十分可惜,我對於此應用的真的很少,也可能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只是將其分享給大家^-^)

作為產品經理,這兩種學習方法你需要掌握

因果迴路圖的好處:

  • 能夠讓你在直接在結構層面上去思考,因為抓出來的都是關鍵影響的變量,和這些變量之間的關聯;
  • 它的構成本身就是一種動態思考模式;
  • 可以做到一種讓我們進行更為科學,可演示的,甚至定量的進行模擬,建模和仿真。

缺點:它的變量很難去抓取,一旦抓取失敗,得到的結果可能會是完全相反的。

針對系統思考,本人也在學習與掌握的路上。

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不免書面與淺薄,分享給大家也希望能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與思考。

總結:

一、自然主義學習法

  1. 本質: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模仿
  2. 適合:非創造性技能的學習
  3. GKR學習法:尋找對象>建立任務>形成計劃>量化實施>進程控制>驗收迭代>Cycle

二、結構主義學習法

  1. 本質: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與思考
  2. 適合:創造性的技能與學習
  3. 方法模型:【冰山模型】【動態環形模型】【因果迴路圖】

本文由 @喂 Barret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