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集賢橋

虹橋原名蟋蟀橋,相傳鹽鐵塘南端有張祠堂茶肆,也是秋季鬥蟋蟀的場所,為便利來往行人特地建築了這座橋,名為蟋蟀橋。虹橋原為木橋,清光緒八年(1882年),武進人費念慈(蘇州翰林)到支塘開了一爿大生典當,規模很大,店面在北街,棧房在塘東,為了營業上的便利,獨資將木橋改建為梯級石條橋,並易名“虹橋”。費念慈還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字,刻於橫額。今橋為單孔花崗石平橋,東西走向,橋墩為條石構築。橋矢高2.5米,橋面原鋪木板,今由3塊石板拼鋪而成,寬約1.6米,全長約14米。南北兩側石樑正中鐫刻“虹橋”二字。2007年,虹橋被列入本市控制保護建築。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集賢橋

虹橋原名蟋蟀橋,相傳鹽鐵塘南端有張祠堂茶肆,也是秋季鬥蟋蟀的場所,為便利來往行人特地建築了這座橋,名為蟋蟀橋。虹橋原為木橋,清光緒八年(1882年),武進人費念慈(蘇州翰林)到支塘開了一爿大生典當,規模很大,店面在北街,棧房在塘東,為了營業上的便利,獨資將木橋改建為梯級石條橋,並易名“虹橋”。費念慈還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字,刻於橫額。今橋為單孔花崗石平橋,東西走向,橋墩為條石構築。橋矢高2.5米,橋面原鋪木板,今由3塊石板拼鋪而成,寬約1.6米,全長約14米。南北兩側石樑正中鐫刻“虹橋”二字。2007年,虹橋被列入本市控制保護建築。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虹橋

何市

作為如今支塘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市處橫瀝、蘆澤兩塘交匯之處,

南面和北面分別與太倉相鄰。

●舊稱桂村,唐貞元十六年 (800年),《趙珠什墓碑》文中稱其地屬常熟縣文學鄉永安裡桂村。

●明嘉靖年間,居住在橫瀝塘南岸的湖廣佈政司都事何墨回鄉經商得巨資,興集市,改稱何家市。

●宣統二年(1910年)建何市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正修區。

●民國二十三年建何市鎮。

●1958年建社何市公社。後撤鄉建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集賢橋

虹橋原名蟋蟀橋,相傳鹽鐵塘南端有張祠堂茶肆,也是秋季鬥蟋蟀的場所,為便利來往行人特地建築了這座橋,名為蟋蟀橋。虹橋原為木橋,清光緒八年(1882年),武進人費念慈(蘇州翰林)到支塘開了一爿大生典當,規模很大,店面在北街,棧房在塘東,為了營業上的便利,獨資將木橋改建為梯級石條橋,並易名“虹橋”。費念慈還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字,刻於橫額。今橋為單孔花崗石平橋,東西走向,橋墩為條石構築。橋矢高2.5米,橋面原鋪木板,今由3塊石板拼鋪而成,寬約1.6米,全長約14米。南北兩側石樑正中鐫刻“虹橋”二字。2007年,虹橋被列入本市控制保護建築。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虹橋

何市

作為如今支塘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市處橫瀝、蘆澤兩塘交匯之處,

南面和北面分別與太倉相鄰。

●舊稱桂村,唐貞元十六年 (800年),《趙珠什墓碑》文中稱其地屬常熟縣文學鄉永安裡桂村。

●明嘉靖年間,居住在橫瀝塘南岸的湖廣佈政司都事何墨回鄉經商得巨資,興集市,改稱何家市。

●宣統二年(1910年)建何市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正修區。

●民國二十三年建何市鎮。

●1958年建社何市公社。後撤鄉建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何市為清末民初興辦教育事業較早的鄉鎮之一,1891年創辦桂村書院;又建有公園、公墓,開地方風氣之先。清末,當地進士徐兆瑋曾建“虹隱樓”,曾名招燕樓,藏書萬卷。何市還有四面廳,民國十五年(1926年),何市裡人興建“何市鄉第一公園”。民國二十九年夏,譚震林在廳內召開何市各界人士代表會議。

項橋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集賢橋

虹橋原名蟋蟀橋,相傳鹽鐵塘南端有張祠堂茶肆,也是秋季鬥蟋蟀的場所,為便利來往行人特地建築了這座橋,名為蟋蟀橋。虹橋原為木橋,清光緒八年(1882年),武進人費念慈(蘇州翰林)到支塘開了一爿大生典當,規模很大,店面在北街,棧房在塘東,為了營業上的便利,獨資將木橋改建為梯級石條橋,並易名“虹橋”。費念慈還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字,刻於橫額。今橋為單孔花崗石平橋,東西走向,橋墩為條石構築。橋矢高2.5米,橋面原鋪木板,今由3塊石板拼鋪而成,寬約1.6米,全長約14米。南北兩側石樑正中鐫刻“虹橋”二字。2007年,虹橋被列入本市控制保護建築。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虹橋

何市

作為如今支塘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市處橫瀝、蘆澤兩塘交匯之處,

南面和北面分別與太倉相鄰。

●舊稱桂村,唐貞元十六年 (800年),《趙珠什墓碑》文中稱其地屬常熟縣文學鄉永安裡桂村。

●明嘉靖年間,居住在橫瀝塘南岸的湖廣佈政司都事何墨回鄉經商得巨資,興集市,改稱何家市。

●宣統二年(1910年)建何市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正修區。

●民國二十三年建何市鎮。

●1958年建社何市公社。後撤鄉建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何市為清末民初興辦教育事業較早的鄉鎮之一,1891年創辦桂村書院;又建有公園、公墓,開地方風氣之先。清末,當地進士徐兆瑋曾建“虹隱樓”,曾名招燕樓,藏書萬卷。何市還有四面廳,民國十五年(1926年),何市裡人興建“何市鄉第一公園”。民國二十九年夏,譚震林在廳內召開何市各界人士代表會議。

項橋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項橋現屬何市集鎮。清代乾隆年間,項姓士紳世居於此,建橋橫跨陳涇,於是得名項橋。《重修常昭合志》載:“項橋,跨陳涇,東南接太倉州界,舊屬雙鳳鄉。距城約五十里。有街一道。”清乾隆年間,裡中名士項肇基(丕勳)改稱其祖居地為項家橋,簡稱項橋。

項橋村以小集鎮項橋為村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隸屬歸莊鄉、項橋鄉。

●1958年後為何市人民公社第六、七、八大隊。

1983年改名為俞家橋、項橋、小圩村。

1999年,俞家橋村與項橋村合併為項橋村;

●2000年小圩村與項橋村合併,稱項橋村。

任陽

昔有一河,名任水,村落位於任水之北,故名任陽。

《重修常昭合志》載:“任陽,跨七浦塘,鄰太倉州界,距城四十餘里,街二道。有周神廟、李王廟、城隍廟、任陽大橋。”

宣統二年(1910年)建任陽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任陽鄉屬紅豆區。

民國二十三年建任陽鎮。

目前,任陽集鎮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太倉、崑山交界。

圖片來源:人傑支塘

文/楊之洲 編輯/吳婷怡

常熟日報編輯中心誠意出品

爆料丨敬請關注常熟視點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微信中原創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版權歸常熟日報、常熟新聞網所有,未經常熟日報、常熟新聞網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微信中常熟日報和常熟新聞網擁有版權或經許可使用的任何內容。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支塘位於市區東南方向,

素有常熟東大門之稱。

2003年,

原支塘鎮與原何市鎮、任陽鎮合併,

組建瞭如今的支塘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

支塘至今還很好地

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

塘東街、西門街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塘東街又稱東街,在南鹽鐵塘口附近,東西走向,起自集賢橋東,至集賢路,長約600米,始建於宋代,原為碎石路面,現為馬路磚路面,有名人故居2處,即姚汝化故居、張青蓮故居。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姚汝化故居

西門街為東西走向,東連芝溪路,西接西城河。因位於支川城西門附近,故名。始建於宋代,長約250米,寬約2.5米,原為碎石路,現為水泥路。舊時,西門街有正修書院、褒親禪寺與含真閣等名勝古蹟。現褒親禪寺舊址存有明代古銀杏3棵,含真閣舊址遺有清代梓桐樹1棵。

集賢橋、虹橋

集賢橋橫跨鹽鐵塘,俗稱小石橋,因地處原屬雙鳳鄉集賢裡而得名。集賢橋始建於明嘉靖間,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今橋為單孔石拱橋,基礎為石灰石,橋面為花崗石。南北走向,寬2.43米,正中長2.56米,南北坡各長5.31米,全長13.18米。拱券板共3列,每列6塊,上兩列拱栿用花崗石、下列用石灰石砌成。南北橋欄有覆蓮方柱左右各兩根,為石灰石雕成,其中一根已毀。拱圈上鐫刻“集賢橋”三字,無年月。拱底嵌砌石刻一方,鐫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里人曹頌僖、周公錫等重修題記。兩側明柱上原有楹聯,已泐不可辨。2007年6月,集賢橋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集賢橋

虹橋原名蟋蟀橋,相傳鹽鐵塘南端有張祠堂茶肆,也是秋季鬥蟋蟀的場所,為便利來往行人特地建築了這座橋,名為蟋蟀橋。虹橋原為木橋,清光緒八年(1882年),武進人費念慈(蘇州翰林)到支塘開了一爿大生典當,規模很大,店面在北街,棧房在塘東,為了營業上的便利,獨資將木橋改建為梯級石條橋,並易名“虹橋”。費念慈還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字,刻於橫額。今橋為單孔花崗石平橋,東西走向,橋墩為條石構築。橋矢高2.5米,橋面原鋪木板,今由3塊石板拼鋪而成,寬約1.6米,全長約14米。南北兩側石樑正中鐫刻“虹橋”二字。2007年,虹橋被列入本市控制保護建築。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虹橋

何市

作為如今支塘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市處橫瀝、蘆澤兩塘交匯之處,

南面和北面分別與太倉相鄰。

●舊稱桂村,唐貞元十六年 (800年),《趙珠什墓碑》文中稱其地屬常熟縣文學鄉永安裡桂村。

●明嘉靖年間,居住在橫瀝塘南岸的湖廣佈政司都事何墨回鄉經商得巨資,興集市,改稱何家市。

●宣統二年(1910年)建何市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正修區。

●民國二十三年建何市鎮。

●1958年建社何市公社。後撤鄉建鎮。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何市為清末民初興辦教育事業較早的鄉鎮之一,1891年創辦桂村書院;又建有公園、公墓,開地方風氣之先。清末,當地進士徐兆瑋曾建“虹隱樓”,曾名招燕樓,藏書萬卷。何市還有四面廳,民國十五年(1926年),何市裡人興建“何市鄉第一公園”。民國二十九年夏,譚震林在廳內召開何市各界人士代表會議。

項橋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項橋現屬何市集鎮。清代乾隆年間,項姓士紳世居於此,建橋橫跨陳涇,於是得名項橋。《重修常昭合志》載:“項橋,跨陳涇,東南接太倉州界,舊屬雙鳳鄉。距城約五十里。有街一道。”清乾隆年間,裡中名士項肇基(丕勳)改稱其祖居地為項家橋,簡稱項橋。

項橋村以小集鎮項橋為村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隸屬歸莊鄉、項橋鄉。

●1958年後為何市人民公社第六、七、八大隊。

1983年改名為俞家橋、項橋、小圩村。

1999年,俞家橋村與項橋村合併為項橋村;

●2000年小圩村與項橋村合併,稱項橋村。

任陽

昔有一河,名任水,村落位於任水之北,故名任陽。

《重修常昭合志》載:“任陽,跨七浦塘,鄰太倉州界,距城四十餘里,街二道。有周神廟、李王廟、城隍廟、任陽大橋。”

宣統二年(1910年)建任陽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任陽鄉屬紅豆區。

民國二十三年建任陽鎮。

目前,任陽集鎮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太倉、崑山交界。

圖片來源:人傑支塘

文/楊之洲 編輯/吳婷怡

常熟日報編輯中心誠意出品

爆料丨敬請關注常熟視點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微信中原創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版權歸常熟日報、常熟新聞網所有,未經常熟日報、常熟新聞網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微信中常熟日報和常熟新聞網擁有版權或經許可使用的任何內容。

老地名的故事——支塘,古橋老街見證人傑地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