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

說到“四牌樓”,不少人都以為是長江中路與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圍的四幢聯式建築,其實,那裡並不是最早的四牌樓。

"

說到“四牌樓”,不少人都以為是長江中路與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圍的四幢聯式建築,其實,那裡並不是最早的四牌樓。

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歷史上的四牌樓位於今天的長江路與宿州路交口處。舊時人們在這裡建樓,取名奎星樓,希冀合肥文脈延續、文風昌盛、文運高揚。1928年重建的四牌樓曾名“馬、王二公祠”,紀念為保衛合肥免受軍閥和白俄騎兵蹂躪的馬祥斌、王金韜兩位將軍。抗戰初期不顧禮儀廉恥的日本侵略軍炸燬了懸掛著“禮儀廉恥”牌匾的四牌樓。四牌樓作為當時合肥最高的建築雖然在20世紀僅僅存在了十年,但四牌樓一帶如今已成為老城區最繁華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根據《合肥縣志》記載,合肥老四牌樓位於鎮淮樓(今鼓樓十字街)南,明代這裡為二層木樓,上奉奎星,但屢遭兵燹,破敗不堪。

如同我國曆史上諸多古老建築的命運一樣,600多年來,合肥的“四牌樓”也是飽經風霜、歷經滄桑。據傳在上個世紀初期,屹立於當時的小東門街與前大街交接處的“四牌樓”,是座磚木結構的三層亭樓,底層各有一門,均可通行馬拉車。到了兵荒馬亂的1927年,這座1803年重修的“四牌樓”毀於一炬。其失火的原因,當時就有“範家秉燭夜讀蠟油燃火”與“範家炸油條碰翻油燈”二說。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紛紛捐款,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樓”。當時,為紀念堅守合肥拒直魯聯軍十萬之敵於城外的馬祥斌、王金韜兩位陣亡的將軍,便將“四牌樓”改作“馬王二公祠”。此次重建的“四牌樓”,是一座亭閣式建築,其底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開的城門,寬敞高大,可以順利地通行卡車;二樓是祭祀馬、王二將軍的專祠。

"

說到“四牌樓”,不少人都以為是長江中路與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圍的四幢聯式建築,其實,那裡並不是最早的四牌樓。

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歷史上的四牌樓位於今天的長江路與宿州路交口處。舊時人們在這裡建樓,取名奎星樓,希冀合肥文脈延續、文風昌盛、文運高揚。1928年重建的四牌樓曾名“馬、王二公祠”,紀念為保衛合肥免受軍閥和白俄騎兵蹂躪的馬祥斌、王金韜兩位將軍。抗戰初期不顧禮儀廉恥的日本侵略軍炸燬了懸掛著“禮儀廉恥”牌匾的四牌樓。四牌樓作為當時合肥最高的建築雖然在20世紀僅僅存在了十年,但四牌樓一帶如今已成為老城區最繁華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根據《合肥縣志》記載,合肥老四牌樓位於鎮淮樓(今鼓樓十字街)南,明代這裡為二層木樓,上奉奎星,但屢遭兵燹,破敗不堪。

如同我國曆史上諸多古老建築的命運一樣,600多年來,合肥的“四牌樓”也是飽經風霜、歷經滄桑。據傳在上個世紀初期,屹立於當時的小東門街與前大街交接處的“四牌樓”,是座磚木結構的三層亭樓,底層各有一門,均可通行馬拉車。到了兵荒馬亂的1927年,這座1803年重修的“四牌樓”毀於一炬。其失火的原因,當時就有“範家秉燭夜讀蠟油燃火”與“範家炸油條碰翻油燈”二說。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紛紛捐款,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樓”。當時,為紀念堅守合肥拒直魯聯軍十萬之敵於城外的馬祥斌、王金韜兩位陣亡的將軍,便將“四牌樓”改作“馬王二公祠”。此次重建的“四牌樓”,是一座亭閣式建築,其底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開的城門,寬敞高大,可以順利地通行卡車;二樓是祭祀馬、王二將軍的專祠。

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老合肥都知道這樣一首民謠:“一人巷難走車轎;二郎廟無人把香燒;三孝口三子盡喪;四牌樓範家修造……”

為什麼說四牌樓是範家修造,因為那裡以前是範氏宗親積聚的地方,俗稱範巷口。範家最著名的是範大房,建於晚清,位於老省文聯附近,是老合肥民居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四合院樣式。

還有一種傳說,當年廬州戰亂,有人在此巷口設立粥棚,熬粥救濟災民,被稱為“飯巷口”。範巷口歷來是合肥熱鬧的地方,也是廬州小吃雲集的地方之一。

比如有家餃麵館名叫復興園,一到晚上就擠滿了前來吃餃子、麵條的人。那時合肥沒有拉麵,牛肉麵用的是小刀面,揉功了得,入口筋道,和拉麵相比是另一種風味。

還有一家賣元宵的,據老合肥吳運申先生回憶說,元宵店名曰美味齋,老闆姓趙,肥東六家畈人氏。他選用長臨河的黑殼糯,用東門大河的活水浸泡十日,然後用石磨碾磨,製作出的元宵吃進嘴裡粘粘有絲,而且餡料花色繁多,有水晶、火腿、豆沙、棗泥和什錦。細瓷小碗盛上五味玉珠,吃得不亦樂乎。

"

說到“四牌樓”,不少人都以為是長江中路與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圍的四幢聯式建築,其實,那裡並不是最早的四牌樓。

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歷史上的四牌樓位於今天的長江路與宿州路交口處。舊時人們在這裡建樓,取名奎星樓,希冀合肥文脈延續、文風昌盛、文運高揚。1928年重建的四牌樓曾名“馬、王二公祠”,紀念為保衛合肥免受軍閥和白俄騎兵蹂躪的馬祥斌、王金韜兩位將軍。抗戰初期不顧禮儀廉恥的日本侵略軍炸燬了懸掛著“禮儀廉恥”牌匾的四牌樓。四牌樓作為當時合肥最高的建築雖然在20世紀僅僅存在了十年,但四牌樓一帶如今已成為老城區最繁華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根據《合肥縣志》記載,合肥老四牌樓位於鎮淮樓(今鼓樓十字街)南,明代這裡為二層木樓,上奉奎星,但屢遭兵燹,破敗不堪。

如同我國曆史上諸多古老建築的命運一樣,600多年來,合肥的“四牌樓”也是飽經風霜、歷經滄桑。據傳在上個世紀初期,屹立於當時的小東門街與前大街交接處的“四牌樓”,是座磚木結構的三層亭樓,底層各有一門,均可通行馬拉車。到了兵荒馬亂的1927年,這座1803年重修的“四牌樓”毀於一炬。其失火的原因,當時就有“範家秉燭夜讀蠟油燃火”與“範家炸油條碰翻油燈”二說。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紛紛捐款,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樓”。當時,為紀念堅守合肥拒直魯聯軍十萬之敵於城外的馬祥斌、王金韜兩位陣亡的將軍,便將“四牌樓”改作“馬王二公祠”。此次重建的“四牌樓”,是一座亭閣式建築,其底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開的城門,寬敞高大,可以順利地通行卡車;二樓是祭祀馬、王二將軍的專祠。

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老合肥都知道這樣一首民謠:“一人巷難走車轎;二郎廟無人把香燒;三孝口三子盡喪;四牌樓範家修造……”

為什麼說四牌樓是範家修造,因為那裡以前是範氏宗親積聚的地方,俗稱範巷口。範家最著名的是範大房,建於晚清,位於老省文聯附近,是老合肥民居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四合院樣式。

還有一種傳說,當年廬州戰亂,有人在此巷口設立粥棚,熬粥救濟災民,被稱為“飯巷口”。範巷口歷來是合肥熱鬧的地方,也是廬州小吃雲集的地方之一。

比如有家餃麵館名叫復興園,一到晚上就擠滿了前來吃餃子、麵條的人。那時合肥沒有拉麵,牛肉麵用的是小刀面,揉功了得,入口筋道,和拉麵相比是另一種風味。

還有一家賣元宵的,據老合肥吳運申先生回憶說,元宵店名曰美味齋,老闆姓趙,肥東六家畈人氏。他選用長臨河的黑殼糯,用東門大河的活水浸泡十日,然後用石磨碾磨,製作出的元宵吃進嘴裡粘粘有絲,而且餡料花色繁多,有水晶、火腿、豆沙、棗泥和什錦。細瓷小碗盛上五味玉珠,吃得不亦樂乎。

一座四牌樓,講述合肥老故事~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合肥城下烽煙迭起、戰事紛繁,留下了許多歷史遺存和戰爭遺蹟。有些雖然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而相繼淹沒無聞。唯獨“四牌樓”的名號始終流傳及間,只要提起它,就像是打開了老合肥人的記憶閘門,立即喚起人們的懷舊情懷。

首先是文化記憶,當年人們建造的四牌樓,亦名魁樓,又叫奎星樓,供奉著文曲星,希望藉此讓合肥的文脈延續、文風昌盛、文運高揚。時至今日,合肥老人中還流傳著關於“四牌樓”的童謠:“和尚頭(即小孩),打醬油,一打打到四牌樓,你燒香來我磕頭。”這就是說,孩童們當年只要到了“四牌樓”,都要向文曲星神像磕頭燒香,希望通過當時的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其次是地理記憶。“四牌樓”一帶一直是合肥老城的中心。它的東西兩側,原先是叫小東門街、前大街。抗戰勝利後,自小東門到大西門這條5華里的長街改名為“中山路”。解放後,這條路又截彎取直並拓寬,1955年更名為長江路。1956年初,合肥市曾經正式設立過城市中心點,其位置就在現在的長江中路與宿州路交叉口處,也就是當年的“四牌樓”所在地。今天,儘管城市已擴大了許多倍,現在的四牌樓周圍依然是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市中心”。

最後是建築記憶。說到建築,如今的合肥地區三四十層的高樓都不鮮見了。而此前的漫長歲月裡,合肥城中的最高建築就是“四牌樓”。據說合肥剛剛解放之時,曾有人登上“威武門”城樓極目遠眺,東邊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南淝河蜿蜒流到遠方;西邊則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多數是土牆草頂,也有少量的磚牆小瓦房,二、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簡直就是鳳毛麟角。

“四牌樓”為古城合肥留下的歷史文化記憶,遠遠不止這些。它曾經是記錄合肥城市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曾經是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它也曾經是城市與人情感溝通的一座精神橋樑。正如林徽因在其著文中所說:“無論哪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這座全中國絕無僅有的“四牌樓”,為合肥留下的記憶,是日臻彌新、經久不衰的!

--END--

來源:《廬陽地名物語》 大湖之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