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四、平石的水上運輸概況 粵鹽北運使平石成了集散地,1935年之前北上運輸主要靠水路。平石貨運南下至樂昌主要經瀧水(武江段),瀧水為匝急流,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礁石多、灘多險,稱為九瀧十八。據道光年間許章《白茅瀧》詩句述:“萬人維舟飭櫓,銜尾漸進如昏;初篤綠岸涉澎(圖21 繁忙的運輸河道和碼頭),十步九顧長吁嗟。”對清代的瀧水航運,人多繁忙,航道艱險,已作描述。樂昌至韶關、廣州河道乃武江、北江。河面寬,水深、水勢緩慢。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運輸船隻其結構特點不同,樂昌往南販運(包括廣州北運),水運多采用“材艇”。平石至樂昌,只能用特製的瀧船。如果從平石往返於湘南河道,由於河道窄淺,只能用二駁船、小駁船和豬頭船。 平石水域的運輸勞工,除湘南民工外,大部分是平石附近。二星坪、小水坑、車田壩、塘口、蓮塘等村的朱姓、羅姓、鍾姓、何姓農民,他們以撐船水運為生,有時兼放木筏。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四、平石的水上運輸概況 粵鹽北運使平石成了集散地,1935年之前北上運輸主要靠水路。平石貨運南下至樂昌主要經瀧水(武江段),瀧水為匝急流,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礁石多、灘多險,稱為九瀧十八。據道光年間許章《白茅瀧》詩句述:“萬人維舟飭櫓,銜尾漸進如昏;初篤綠岸涉澎(圖21 繁忙的運輸河道和碼頭),十步九顧長吁嗟。”對清代的瀧水航運,人多繁忙,航道艱險,已作描述。樂昌至韶關、廣州河道乃武江、北江。河面寬,水深、水勢緩慢。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運輸船隻其結構特點不同,樂昌往南販運(包括廣州北運),水運多采用“材艇”。平石至樂昌,只能用特製的瀧船。如果從平石往返於湘南河道,由於河道窄淺,只能用二駁船、小駁船和豬頭船。 平石水域的運輸勞工,除湘南民工外,大部分是平石附近。二星坪、小水坑、車田壩、塘口、蓮塘等村的朱姓、羅姓、鍾姓、何姓農民,他們以撐船水運為生,有時兼放木筏。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五、平石村的沿河碼頭 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平石,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隻有六、七百艘。而且要事先到管航運的濟川堂掛號、領牌、抽稅才有停泊位置。因此平石的碼頭成為該地的重要口岸,從蕭家灣船廠至下街拱橋城門,設有碼頭20多處。三官堂(上街頭城門口)以上至蕭家灣,主要為船廠的專用碼頭,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船廠碼頭,劉家船廠碼頭。 三官堂城門以下,有: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福德祠碼頭)、劉家大碼頭(楚南會館碼頭)、鎮江祠碼頭。從鎮江祠以下至又新書店,相距約200米其間有:王家碼頭和王家大碼頭(區間的一段街道,有店鋪上百家,皆為王家所有)。又新書店以下有永和祥碼頭(永和祥號於清末因失火焚燬,爾後建成互利社,從事旅業生意)。互利社以下至何家祠(仁壽堂)河邊,有:祿官碼頭(豬灣腳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何家碼頭)、接龍橋碼頭;位於廣同會館河邊左下60米,有回龍廟碼頭c這裡為鹹魚巷(回龍廟集市)與官街(中街尾段)、下街的十字路口,可通回龍廟碼頭,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系平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回龍廟以下是下街,其碼頭分別有: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碼頭(又叫拱橋碼頭)。將軍廟碼頭。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從這個碼去廣州進在此轉移。六、平石的水陸運輸系統及其管理 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當時商人已成立各種幫會保護各自的利益。濟川堂便是光緒年間(1875—1905年)平石商人的地方幫會組織,管理平石至樂昌之間的水上航運,凡過往船隻販運、轉返,必須到濟川堂抽稅,抽稅後發牌,以避免途中再抽索。1 906年之後改為水警。濟川堂為民間組織,仍帶黑社會性質,受官方保護,與官方有聯繫。雖然如此,瀧水段的管埠、羅家渡、三層灘、嘉昌水一帶,瀧船仍然受到湘南胡鳳璋土匪搶劫,有一次鬍匪退入大坪楊家,十九路軍派一個連追捕,炮轟了楊家寨炮樓。 平石的運輸,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同樣受到匪害。東南方從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受到匪首黎洪搶劫;西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受到粟源土匪王鐵古、王煥古一夥的搶劫;(王匪曾綁架胡宗南的祕書範廷英老婆,勒索4000光洋)東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亦受到慄源土匪搶劫;西南方過梯子嶺,受到管埠村:土匪廖清一夥的搶劫。為此,商人、腳伕必須組織起來,在平石商會的帶動下成立了民眾過駁行、新新轉運館,凡從事轉運、販運的商人必須到館內抽稅,不抽稅者受到干涉。經過組織的腳伕、商販,結隊過古道,人多勢眾,避免匪害,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四、平石的水上運輸概況 粵鹽北運使平石成了集散地,1935年之前北上運輸主要靠水路。平石貨運南下至樂昌主要經瀧水(武江段),瀧水為匝急流,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礁石多、灘多險,稱為九瀧十八。據道光年間許章《白茅瀧》詩句述:“萬人維舟飭櫓,銜尾漸進如昏;初篤綠岸涉澎(圖21 繁忙的運輸河道和碼頭),十步九顧長吁嗟。”對清代的瀧水航運,人多繁忙,航道艱險,已作描述。樂昌至韶關、廣州河道乃武江、北江。河面寬,水深、水勢緩慢。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運輸船隻其結構特點不同,樂昌往南販運(包括廣州北運),水運多采用“材艇”。平石至樂昌,只能用特製的瀧船。如果從平石往返於湘南河道,由於河道窄淺,只能用二駁船、小駁船和豬頭船。 平石水域的運輸勞工,除湘南民工外,大部分是平石附近。二星坪、小水坑、車田壩、塘口、蓮塘等村的朱姓、羅姓、鍾姓、何姓農民,他們以撐船水運為生,有時兼放木筏。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五、平石村的沿河碼頭 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平石,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隻有六、七百艘。而且要事先到管航運的濟川堂掛號、領牌、抽稅才有停泊位置。因此平石的碼頭成為該地的重要口岸,從蕭家灣船廠至下街拱橋城門,設有碼頭20多處。三官堂(上街頭城門口)以上至蕭家灣,主要為船廠的專用碼頭,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船廠碼頭,劉家船廠碼頭。 三官堂城門以下,有: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福德祠碼頭)、劉家大碼頭(楚南會館碼頭)、鎮江祠碼頭。從鎮江祠以下至又新書店,相距約200米其間有:王家碼頭和王家大碼頭(區間的一段街道,有店鋪上百家,皆為王家所有)。又新書店以下有永和祥碼頭(永和祥號於清末因失火焚燬,爾後建成互利社,從事旅業生意)。互利社以下至何家祠(仁壽堂)河邊,有:祿官碼頭(豬灣腳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何家碼頭)、接龍橋碼頭;位於廣同會館河邊左下60米,有回龍廟碼頭c這裡為鹹魚巷(回龍廟集市)與官街(中街尾段)、下街的十字路口,可通回龍廟碼頭,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系平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回龍廟以下是下街,其碼頭分別有: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碼頭(又叫拱橋碼頭)。將軍廟碼頭。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從這個碼去廣州進在此轉移。六、平石的水陸運輸系統及其管理 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當時商人已成立各種幫會保護各自的利益。濟川堂便是光緒年間(1875—1905年)平石商人的地方幫會組織,管理平石至樂昌之間的水上航運,凡過往船隻販運、轉返,必須到濟川堂抽稅,抽稅後發牌,以避免途中再抽索。1 906年之後改為水警。濟川堂為民間組織,仍帶黑社會性質,受官方保護,與官方有聯繫。雖然如此,瀧水段的管埠、羅家渡、三層灘、嘉昌水一帶,瀧船仍然受到湘南胡鳳璋土匪搶劫,有一次鬍匪退入大坪楊家,十九路軍派一個連追捕,炮轟了楊家寨炮樓。 平石的運輸,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同樣受到匪害。東南方從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受到匪首黎洪搶劫;西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受到粟源土匪王鐵古、王煥古一夥的搶劫;(王匪曾綁架胡宗南的祕書範廷英老婆,勒索4000光洋)東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亦受到慄源土匪搶劫;西南方過梯子嶺,受到管埠村:土匪廖清一夥的搶劫。為此,商人、腳伕必須組織起來,在平石商會的帶動下成立了民眾過駁行、新新轉運館,凡從事轉運、販運的商人必須到館內抽稅,不抽稅者受到干涉。經過組織的腳伕、商販,結隊過古道,人多勢眾,避免匪害,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四、平石的水上運輸概況 粵鹽北運使平石成了集散地,1935年之前北上運輸主要靠水路。平石貨運南下至樂昌主要經瀧水(武江段),瀧水為匝急流,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礁石多、灘多險,稱為九瀧十八。據道光年間許章《白茅瀧》詩句述:“萬人維舟飭櫓,銜尾漸進如昏;初篤綠岸涉澎(圖21 繁忙的運輸河道和碼頭),十步九顧長吁嗟。”對清代的瀧水航運,人多繁忙,航道艱險,已作描述。樂昌至韶關、廣州河道乃武江、北江。河面寬,水深、水勢緩慢。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運輸船隻其結構特點不同,樂昌往南販運(包括廣州北運),水運多采用“材艇”。平石至樂昌,只能用特製的瀧船。如果從平石往返於湘南河道,由於河道窄淺,只能用二駁船、小駁船和豬頭船。 平石水域的運輸勞工,除湘南民工外,大部分是平石附近。二星坪、小水坑、車田壩、塘口、蓮塘等村的朱姓、羅姓、鍾姓、何姓農民,他們以撐船水運為生,有時兼放木筏。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五、平石村的沿河碼頭 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平石,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隻有六、七百艘。而且要事先到管航運的濟川堂掛號、領牌、抽稅才有停泊位置。因此平石的碼頭成為該地的重要口岸,從蕭家灣船廠至下街拱橋城門,設有碼頭20多處。三官堂(上街頭城門口)以上至蕭家灣,主要為船廠的專用碼頭,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船廠碼頭,劉家船廠碼頭。 三官堂城門以下,有: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福德祠碼頭)、劉家大碼頭(楚南會館碼頭)、鎮江祠碼頭。從鎮江祠以下至又新書店,相距約200米其間有:王家碼頭和王家大碼頭(區間的一段街道,有店鋪上百家,皆為王家所有)。又新書店以下有永和祥碼頭(永和祥號於清末因失火焚燬,爾後建成互利社,從事旅業生意)。互利社以下至何家祠(仁壽堂)河邊,有:祿官碼頭(豬灣腳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何家碼頭)、接龍橋碼頭;位於廣同會館河邊左下60米,有回龍廟碼頭c這裡為鹹魚巷(回龍廟集市)與官街(中街尾段)、下街的十字路口,可通回龍廟碼頭,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系平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回龍廟以下是下街,其碼頭分別有: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碼頭(又叫拱橋碼頭)。將軍廟碼頭。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從這個碼去廣州進在此轉移。六、平石的水陸運輸系統及其管理 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當時商人已成立各種幫會保護各自的利益。濟川堂便是光緒年間(1875—1905年)平石商人的地方幫會組織,管理平石至樂昌之間的水上航運,凡過往船隻販運、轉返,必須到濟川堂抽稅,抽稅後發牌,以避免途中再抽索。1 906年之後改為水警。濟川堂為民間組織,仍帶黑社會性質,受官方保護,與官方有聯繫。雖然如此,瀧水段的管埠、羅家渡、三層灘、嘉昌水一帶,瀧船仍然受到湘南胡鳳璋土匪搶劫,有一次鬍匪退入大坪楊家,十九路軍派一個連追捕,炮轟了楊家寨炮樓。 平石的運輸,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同樣受到匪害。東南方從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受到匪首黎洪搶劫;西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受到粟源土匪王鐵古、王煥古一夥的搶劫;(王匪曾綁架胡宗南的祕書範廷英老婆,勒索4000光洋)東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亦受到慄源土匪搶劫;西南方過梯子嶺,受到管埠村:土匪廖清一夥的搶劫。為此,商人、腳伕必須組織起來,在平石商會的帶動下成立了民眾過駁行、新新轉運館,凡從事轉運、販運的商人必須到館內抽稅,不抽稅者受到干涉。經過組織的腳伕、商販,結隊過古道,人多勢眾,避免匪害,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七、應運而起的其他行業 隨著商業、運輸業的繁華,平石村周圍也發生了變化,凡是古道旁的村莊,諸如平遠圍、小塘、三橋等,每隔五華里便有飯鋪、夥店,平石村下街拱橋以下發展到幾十家中償店,專供腳伕留宿、煮飯、收費便宜。 有了水路就必然有商路,有了商路就必然有“戲路”。隨著戲班、賭館、妓院夜生活的興起,平石街小商販便投其所好,夜間經營夜宵行業,如雞粥、雲吞、湯圓、糯米飯等小食。有賭館、攤館(平民賭館)十多家,名氣較大的有大利公司,世盛、萬利賭場。煙館也有四、五家,分佈於中街和下街。平石街有8家妓館,受花捐局管理,屬合法經營。妓院中有堂班、窯班之分,位於上街中的前街和后街,較有名氣的堂班為楊姓開的玉福堂、雙貴堂和劉姓開的蘭香室清茶館,綽號:玉蘭花。這些是接待社會上有錢有勢的人的。窯班是接待做行江生意(即水運、陸運的經紀人)和部分市井遊民。人們稱為窯子”。此外沿河有花艇20多艘,那些水上妓女被稱為“漁蛋妹”。據民國二十年的《樂昌縣誌》記載:“附城之南門街、高坪賭館,小溪街外籍娼寮;河面花艇,夕不暇給,庸愚無識,安得不傾家,故受害以附城為甚,平石次之。”賭錢、嫖娼在平石的活動,僅次於樂城。 抗戰時期,廣州中山大學從雲南遷至平石,現代科學之文明文化開放,同時佔用上街大部分宅院用作校舍,娼妓行業明顯減少,只有少量的暗娼存在。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四、平石的水上運輸概況 粵鹽北運使平石成了集散地,1935年之前北上運輸主要靠水路。平石貨運南下至樂昌主要經瀧水(武江段),瀧水為匝急流,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礁石多、灘多險,稱為九瀧十八。據道光年間許章《白茅瀧》詩句述:“萬人維舟飭櫓,銜尾漸進如昏;初篤綠岸涉澎(圖21 繁忙的運輸河道和碼頭),十步九顧長吁嗟。”對清代的瀧水航運,人多繁忙,航道艱險,已作描述。樂昌至韶關、廣州河道乃武江、北江。河面寬,水深、水勢緩慢。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運輸船隻其結構特點不同,樂昌往南販運(包括廣州北運),水運多采用“材艇”。平石至樂昌,只能用特製的瀧船。如果從平石往返於湘南河道,由於河道窄淺,只能用二駁船、小駁船和豬頭船。 平石水域的運輸勞工,除湘南民工外,大部分是平石附近。二星坪、小水坑、車田壩、塘口、蓮塘等村的朱姓、羅姓、鍾姓、何姓農民,他們以撐船水運為生,有時兼放木筏。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五、平石村的沿河碼頭 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平石,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隻有六、七百艘。而且要事先到管航運的濟川堂掛號、領牌、抽稅才有停泊位置。因此平石的碼頭成為該地的重要口岸,從蕭家灣船廠至下街拱橋城門,設有碼頭20多處。三官堂(上街頭城門口)以上至蕭家灣,主要為船廠的專用碼頭,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船廠碼頭,劉家船廠碼頭。 三官堂城門以下,有: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福德祠碼頭)、劉家大碼頭(楚南會館碼頭)、鎮江祠碼頭。從鎮江祠以下至又新書店,相距約200米其間有:王家碼頭和王家大碼頭(區間的一段街道,有店鋪上百家,皆為王家所有)。又新書店以下有永和祥碼頭(永和祥號於清末因失火焚燬,爾後建成互利社,從事旅業生意)。互利社以下至何家祠(仁壽堂)河邊,有:祿官碼頭(豬灣腳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何家碼頭)、接龍橋碼頭;位於廣同會館河邊左下60米,有回龍廟碼頭c這裡為鹹魚巷(回龍廟集市)與官街(中街尾段)、下街的十字路口,可通回龍廟碼頭,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系平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回龍廟以下是下街,其碼頭分別有: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碼頭(又叫拱橋碼頭)。將軍廟碼頭。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從這個碼去廣州進在此轉移。六、平石的水陸運輸系統及其管理 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當時商人已成立各種幫會保護各自的利益。濟川堂便是光緒年間(1875—1905年)平石商人的地方幫會組織,管理平石至樂昌之間的水上航運,凡過往船隻販運、轉返,必須到濟川堂抽稅,抽稅後發牌,以避免途中再抽索。1 906年之後改為水警。濟川堂為民間組織,仍帶黑社會性質,受官方保護,與官方有聯繫。雖然如此,瀧水段的管埠、羅家渡、三層灘、嘉昌水一帶,瀧船仍然受到湘南胡鳳璋土匪搶劫,有一次鬍匪退入大坪楊家,十九路軍派一個連追捕,炮轟了楊家寨炮樓。 平石的運輸,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同樣受到匪害。東南方從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受到匪首黎洪搶劫;西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受到粟源土匪王鐵古、王煥古一夥的搶劫;(王匪曾綁架胡宗南的祕書範廷英老婆,勒索4000光洋)東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亦受到慄源土匪搶劫;西南方過梯子嶺,受到管埠村:土匪廖清一夥的搶劫。為此,商人、腳伕必須組織起來,在平石商會的帶動下成立了民眾過駁行、新新轉運館,凡從事轉運、販運的商人必須到館內抽稅,不抽稅者受到干涉。經過組織的腳伕、商販,結隊過古道,人多勢眾,避免匪害,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七、應運而起的其他行業 隨著商業、運輸業的繁華,平石村周圍也發生了變化,凡是古道旁的村莊,諸如平遠圍、小塘、三橋等,每隔五華里便有飯鋪、夥店,平石村下街拱橋以下發展到幾十家中償店,專供腳伕留宿、煮飯、收費便宜。 有了水路就必然有商路,有了商路就必然有“戲路”。隨著戲班、賭館、妓院夜生活的興起,平石街小商販便投其所好,夜間經營夜宵行業,如雞粥、雲吞、湯圓、糯米飯等小食。有賭館、攤館(平民賭館)十多家,名氣較大的有大利公司,世盛、萬利賭場。煙館也有四、五家,分佈於中街和下街。平石街有8家妓館,受花捐局管理,屬合法經營。妓院中有堂班、窯班之分,位於上街中的前街和后街,較有名氣的堂班為楊姓開的玉福堂、雙貴堂和劉姓開的蘭香室清茶館,綽號:玉蘭花。這些是接待社會上有錢有勢的人的。窯班是接待做行江生意(即水運、陸運的經紀人)和部分市井遊民。人們稱為窯子”。此外沿河有花艇20多艘,那些水上妓女被稱為“漁蛋妹”。據民國二十年的《樂昌縣誌》記載:“附城之南門街、高坪賭館,小溪街外籍娼寮;河面花艇,夕不暇給,庸愚無識,安得不傾家,故受害以附城為甚,平石次之。”賭錢、嫖娼在平石的活動,僅次於樂城。 抗戰時期,廣州中山大學從雲南遷至平石,現代科學之文明文化開放,同時佔用上街大部分宅院用作校舍,娼妓行業明顯減少,只有少量的暗娼存在。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八、粵漢鐵路通車使平石變遷 1935年,粵漢鐵路株韶段(株州至韶關)通車,鐵路的貨運遠遠超過江河水路與陸路的貨運。南北貨物由廣州直到武昌,湘屬之郴、衡、長、嶽各地,再不用到平石利用船工、腳伕之販運轉運了。從此,結束了“萬擔鹽籮過古道”的歷史,民船無貨可運,腳伕無貨可挑,失業者達萬餘人。平石之商情至此一落千丈,店鋪紛紛倒閉。居民商戶亦先後搬遷,一向人滿為患之平石,這時就到處找人看管店鋪。門面稍好的,每月租金也只有3元或1元幾角。生意非常難做,平石開始陷入沉寂衰落境況。 l937年至1940年,抗日戰爭波及全國,這個時期平卻成了廣東沿海之後方。不少商家鉅子,攜資帶貨湧來平石,平石在戰亂中又得以復甦與短暫繁華。從廣州北上而來的廣東省銀行(分行設在平石下街)、學校、旅館、以及行政事業機構蜂擁而至,平石成了“小廣州”,人口增至二、三萬人。爾後中山大學幾千名學生從雲南遷來,安置在湖南慄源堡、平石以及羅家渡、管埠一帶。嶺南大學農學院、培正、培道中學等接踵而來,平石突然成為華南新興之文化區域。加之洋貨流通,使平石街一躍而人時尚。隨著戰事的發展,從長沙、韶關疏散而來的人口,日以劇增,再次促進了平石商貿的興盛,茶樓、酒店、旅館,席無虛設,多為學生顧客。由於知識分子的需求和疏散的原因,1 944年,平石的書店增至十餘家。有:匯文供應社、文化服務社、大學圖書供應社、群力書店、群星書店、文明書店、學生書屋、國光書局、又新書社、博文書店、廣華書局、進明書社。以及三星坪村沈世傑開的萬昌書店。書店多於銀行、米鋪,這是平石有史以來書店最多的一個時期,這與中山大學的遷移也密切關聯。接著又有幾家印刷社遷來平石,戰時之平石,成為華南經濟文化薈萃的重要區域。 長衡之戰,平石又成了後方,不少難民湧人平石,,湘粵兩省在平石設立聯合辦事處。1941年12月之後,連坪公路通車,燒木炭式(發動機)的汽車往返於連坪公路。由於韶關一家電影院疏散遷來平石,平石才有了發電機,平石的部分店鋪開始有了電燈。1944年6月,機關、學校繼續遷來,時下有建國日報大光報、工商報從韶關遷至平石,平石可以看到當天報紙,瞭解時事新聞,知道前方戰況。 抗戰勝利後,原疏散於平石的機關、學校,逐步返回原處,平石街的外來人口逐日遞減,商市頻臨危機,除平石墟日外,基本上處於蕭條沉寂狀態,平石的商貿及販運已無法恢復至1 935年之前的盛況,粵鹽北運在平石的販運史也由此而結束。
"

三個回憶已過去,各位小夥伴們可喜歡?今天我們來進入第四個回憶——老坪石老街。在此之前,小編先說一段不關主題的題外話,因為蒐集資料時間長且枯燥,對於愛動的小編來說真的是折騰,我曾想過放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都是那麼鼎力支持,我又有了堅持下來的動力。謝謝大家可以陪著小編走進回憶,謝謝大家仍是那麼深愛這座小城。

小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由於小編小時候比較調皮貪玩,故此,在爸媽不在身邊時總是跟著玩伴們到處跑。小編以前對老坪石的印象,就是河邊有條古老的街,青石板、老房子、三岔路口,過年必去的叔公家拜年。我們總在物價飛漲的今日嘲諷坪石是高消費低收入的“小香港”,卻不知這個“小香港”原來指的是“小廣州”老坪石。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小廣州”不是今日這個收支與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顯落後的小鎮,而是指的是當初那個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小地大榮的經濟重鎮。而老坪石老街就是當初那個重鎮留下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整個老坪石的輝煌與成長,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記憶與遺憾。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老坪石老街位於坪石鎮以北4公里,五嶺南麓的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從南至北約三華里長。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整條古街沿武江河道逶迤蛇行,長約三公里。老坪石原名平石,是因為當地回龍廟後山有一平坦之石。“縱橫二丈有餘”,平石以此得名。又因當地多以“坪”取地名,如三星坪、陳家坪......因而人們習慣把平寫成坪。粵漢鐵路通車後,相隔五公里之遠的“水牛灣”憑藉鐵路優勢發展迅速,成為“新坪石”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老街稱為“老坪石”。 武江水路昔時為中原通往嶺南的古道之一,擔負著南北交通運輸的重任,因此,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老坪石老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港口,南北貨物均在此接駁轉載,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鋪、鹽埠、錢莊、當鋪等大小作坊800多間,各地商業會館20多家,碼頭20多個,停泊過夜的船隻常達數百艘之多,足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常住人口五、六千人,流動人口約二萬人。當時平石有首民謠:“轉梅羅家貫(轉村、黃梅衝、羅家貫三個村,都在湘粵交界處),鹽籮擔子三百擔,三天不出門,餓死人一半。”從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運發展的繁盛狀況。直到1935年粵漢鐵路開通,才改變了一切貨物靠水運的歷史。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不少機關事業機構以及十多所大專院校遷至老坪石一帶避戰,老街又再度繁榮一時,歷史上曾被稱為“小廣州”。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老街的歷史文化,重現當年那繁華。由於老街歷史文化淵源長流,故此,各位小夥伴們請耐心點看下去。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平石村商業分佈及店鋪三街與一墟四市 平石有三街四市:從三官堂中、下三街。龍廟一段為土地樓以中街,300上為上多家店(壇)城門至拱橋城門,分上、街,100多家店鋪。土地樓至回鋪,是平石街最繁華之商業區域。回龍廟以下至拱橋、城門為下街,100多家店鋪。 上街內又分前街,后街,約70家店鋪;回龍廟右側有鹹魚巷,約三、四十家店鋪;回龍廟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拱橋以下至今崮庵(何氏總祠堂)叫新街,約;100家店鋪,焚於民國初年的戰火中。 街內有一墟四市:每逢農曆二、七為平石墟期,三街四市熱鬧繁華。以豬仔、生豬、耕牛貿易為主的將軍廟集市;以肉類(豬、牛肉)豆腐、魚蝦、三鳥貿易為主的鎮江祠集市;以糧食、豆類、副食、五穀貿易為主的三界廟集市;以蛋類、蔬果、油、桐油貿易為主的回龍廟集市;湘人以及附近鄉民,以山貨、土特產、糧、油、豬、牛、三鳥,蛋品挑上墟出售,然後買回鹽、肉、布匹、洋雜、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大部分為小額交易,解決生活問題為主,也有部分為販子收購作長途販運的。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二、平石街的店鋪及主要商號 道光年間(公元l821一l831年),前街與后街的店鋪,曾為三星坪富戶、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三官堂城門以外為作坊,經營五行,八作、紙紮、抬轎、磨豆腐、開油榨等手工業。 中街門店,多數以鹽埠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營洋雜、藥材、布匹、故衣、絲綢或較高檔次的茶樓、旅館。會館、商會以及富商,皆聚居於中街。因而各有特色,相互攀比和競爭。湘南人以經營鹽業、洋貨、土產、礦產販運為主;江西人以經營藥材、布匹、絲綢二食鹽、洋貨為主,其中頗有名氣的同吉祥號,為平石街最具規模的唐姓洋雜貨店。霍姓的保和堂,周姓的慶和堂以及萬春堂、天星堂、惠生堂、長安、甘德和裕生厚藥行,也同是平石街赫赫有名的藥材商店。李姓開的錢泰錢莊以及後來的洪吉押當鋪,均為平石街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它既可以存錢,兌換銀票,又可以提取銀兩,與外地金融進行流通,直接調節市場,相當於後來的銀行機構。此外,亨記、泉記的煙鋪,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平石中街的又新書店,乃楚南會館歐姓人開的,人稱歐胖子(其後裔現居香港)。這家書店表面上賣書,其實是經營來臨武香花嶺的鉛、鋅、錫、電石、信石等礦石生意。清末民國初年(1890—1930年),按當地人算其資本至少超過50萬銀元(光洋)。平石街的廣府人,來自廣東省15個縣市,除部分為鹽販外,大部分從事土特產販運和經營飲食業。平石街較有名氣的有:駱盛記、侯昌記(大館子)、羅順記、大同、永和祥茶樓、以及黃(兆雄)姓的西湖茶館子。黎姓開的利興號餅食業,是平石街最大的一家餅食店,頗有名氣。此外,棚剛記的餅食兼屠宰;廣陳記的乾電池廠,大利、世盛、萬利設的賭館,許姓的萬興隆號、鄭姓全安號、劉姓的劉福利、劉合記、神姓的神新記、孔煒記、肖財記、肖福記,鐘相湯的麻莊,何邦偉的萬益和號,傅來安的來安號。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陳章彩以及陳有記的辣椒醬,等等。在老街已久負盛名,老少皆知。其中比較有名的老闆要算是又新、亨記、錢泰、泉記四人。除錢泰之外,其餘三位皆為湘南商人。 回龍廟之下的下街,店鋪多為中夥店(平民旅館),接待做江生意的經紀人或挑夫歇腳,其價錢較低,既可自帶米煮飯,又可住宿。有:興隆客棧、經太客棧、逢安客棧、楚惠號客棧、愛群客棧、寶記客棧……商運繁盛時期之平石,客棧發展到拱橋以下和部分新街。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l875—l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鋪產業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鄉紳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裡。時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蓮塘村),李老二的銀於(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碼子(小水坑朱家)。上街以上至蕭家灣,店鋪、船廠、大部分為李姓、何姓、朱姓產業。下街與部鄉中街,基本上為何姓產業,所以人們說,平石街的店鋪,何姓佔三分之一。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三、平石的會館及商會簡述 平石,由於地理位置之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己出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平石商業人口滲雜中,這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鮮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平石己經逐步出現了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 楚南會館:位於上街,劉八萬家道中落後,其後裔將宅院賣湘南的郴州、湘潭、永興、資興、宜章、臨武、汝城等縣同會籌建會館。為平石清代較的會館之一,其建築結構為: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有臺、天井。大堂設神位,供奉德侯(關公)。後廳神位供奉福、祿、壽以及無量祖師神(財神)位。大堂兩側有廂房四間,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用,該會館是平石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每逢節日,各縣商人同鄉會便宴請賓客或請戲班唱戲。宜章、臨武縣商人供奉昭德侯,郴州、永興、湘潭等地商人供奉福、祿、壽、財神以及無量祖師。其建造時間約為康熙年間。清末民初,楚南會館歷任會長為:曹昭漢、資偉烈、資世盛、鄧裕悛等。 豫章會館:位於中街,王十萬鹽倉左側即戲院左側(原共和街50號,已拆),與楚南會館同期建造。規模較小,系江西同鄉會籌資興建的,大廳內有許真仙神位。供江西商人議事、留宿。民國初年,會長有南昌人熊柏泉等。 福建會館:位於永和祥碼頭下首河邊,即鎮江祠附近,已毀,失考。 昌源堂會館:已毀,失考。 廣同會館:位於中街(官街)附近,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為廣東15縣同鄉會籌資興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門樓後為天井,戲臺。建築宏偉,面積僅次於楚南會館,大廳兩側有廂房四間,供粵地商賈遊人歇息和議事。牆內仍存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裴氏置業碑記》等石刻多件,1982年因失火焚燬。樑繼幫、樑浩生、周貴朝等。 這些會館,在平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比如:平石當地商人的昌源會館與楚南會館曾經發生過一次矛盾糾紛,主要是解決攤清末民初,廣同會館歷任會長派款項不公平事宜,曾一度把事情鬧到樂昌縣衙,請求縣衙解決。 平石的會館前身為商幫組織,後為會館,爾後又發展成打業公所和商會。平石商會於滴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會改組,成立廳業公會,當時有會員6人,會址遷於平石中街三界廟。平石蘭地人的會館及商會負責人為何品生、黃永盛、黃興泰、黃海清李龍安、賴澤環、羅柏孔、歐漢南、何澤仁、何幫偉、何澤洪、秀福生、段裕後等。當時的會館及商會設會長1人,理事若干人,財務、會計、伙伕各1人。1947年,坪石同業公會發展到9個。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四、平石的水上運輸概況 粵鹽北運使平石成了集散地,1935年之前北上運輸主要靠水路。平石貨運南下至樂昌主要經瀧水(武江段),瀧水為匝急流,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礁石多、灘多險,稱為九瀧十八。據道光年間許章《白茅瀧》詩句述:“萬人維舟飭櫓,銜尾漸進如昏;初篤綠岸涉澎(圖21 繁忙的運輸河道和碼頭),十步九顧長吁嗟。”對清代的瀧水航運,人多繁忙,航道艱險,已作描述。樂昌至韶關、廣州河道乃武江、北江。河面寬,水深、水勢緩慢。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運輸船隻其結構特點不同,樂昌往南販運(包括廣州北運),水運多采用“材艇”。平石至樂昌,只能用特製的瀧船。如果從平石往返於湘南河道,由於河道窄淺,只能用二駁船、小駁船和豬頭船。 平石水域的運輸勞工,除湘南民工外,大部分是平石附近。二星坪、小水坑、車田壩、塘口、蓮塘等村的朱姓、羅姓、鍾姓、何姓農民,他們以撐船水運為生,有時兼放木筏。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五、平石村的沿河碼頭 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平石,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隻有六、七百艘。而且要事先到管航運的濟川堂掛號、領牌、抽稅才有停泊位置。因此平石的碼頭成為該地的重要口岸,從蕭家灣船廠至下街拱橋城門,設有碼頭20多處。三官堂(上街頭城門口)以上至蕭家灣,主要為船廠的專用碼頭,有:李家碼頭、朱家碼頭、何家船廠碼頭,劉家船廠碼頭。 三官堂城門以下,有:將軍廟碼頭、土地樓碼頭、劉家碼頭(福德祠碼頭)、劉家大碼頭(楚南會館碼頭)、鎮江祠碼頭。從鎮江祠以下至又新書店,相距約200米其間有:王家碼頭和王家大碼頭(區間的一段街道,有店鋪上百家,皆為王家所有)。又新書店以下有永和祥碼頭(永和祥號於清末因失火焚燬,爾後建成互利社,從事旅業生意)。互利社以下至何家祠(仁壽堂)河邊,有:祿官碼頭(豬灣腳碼頭)、三界廟碼頭、大碼頭(何家碼頭)、接龍橋碼頭;位於廣同會館河邊左下60米,有回龍廟碼頭c這裡為鹹魚巷(回龍廟集市)與官街(中街尾段)、下街的十字路口,可通回龍廟碼頭,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系平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回龍廟以下是下街,其碼頭分別有:泥鰍碼頭、新街碼頭、高碼頭和下街碼頭(又叫拱橋碼頭)。將軍廟碼頭。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從這個碼去廣州進在此轉移。六、平石的水陸運輸系統及其管理 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當時商人已成立各種幫會保護各自的利益。濟川堂便是光緒年間(1875—1905年)平石商人的地方幫會組織,管理平石至樂昌之間的水上航運,凡過往船隻販運、轉返,必須到濟川堂抽稅,抽稅後發牌,以避免途中再抽索。1 906年之後改為水警。濟川堂為民間組織,仍帶黑社會性質,受官方保護,與官方有聯繫。雖然如此,瀧水段的管埠、羅家渡、三層灘、嘉昌水一帶,瀧船仍然受到湘南胡鳳璋土匪搶劫,有一次鬍匪退入大坪楊家,十九路軍派一個連追捕,炮轟了楊家寨炮樓。 平石的運輸,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同樣受到匪害。東南方從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受到匪首黎洪搶劫;西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受到粟源土匪王鐵古、王煥古一夥的搶劫;(王匪曾綁架胡宗南的祕書範廷英老婆,勒索4000光洋)東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亦受到慄源土匪搶劫;西南方過梯子嶺,受到管埠村:土匪廖清一夥的搶劫。為此,商人、腳伕必須組織起來,在平石商會的帶動下成立了民眾過駁行、新新轉運館,凡從事轉運、販運的商人必須到館內抽稅,不抽稅者受到干涉。經過組織的腳伕、商販,結隊過古道,人多勢眾,避免匪害,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七、應運而起的其他行業 隨著商業、運輸業的繁華,平石村周圍也發生了變化,凡是古道旁的村莊,諸如平遠圍、小塘、三橋等,每隔五華里便有飯鋪、夥店,平石村下街拱橋以下發展到幾十家中償店,專供腳伕留宿、煮飯、收費便宜。 有了水路就必然有商路,有了商路就必然有“戲路”。隨著戲班、賭館、妓院夜生活的興起,平石街小商販便投其所好,夜間經營夜宵行業,如雞粥、雲吞、湯圓、糯米飯等小食。有賭館、攤館(平民賭館)十多家,名氣較大的有大利公司,世盛、萬利賭場。煙館也有四、五家,分佈於中街和下街。平石街有8家妓館,受花捐局管理,屬合法經營。妓院中有堂班、窯班之分,位於上街中的前街和后街,較有名氣的堂班為楊姓開的玉福堂、雙貴堂和劉姓開的蘭香室清茶館,綽號:玉蘭花。這些是接待社會上有錢有勢的人的。窯班是接待做行江生意(即水運、陸運的經紀人)和部分市井遊民。人們稱為窯子”。此外沿河有花艇20多艘,那些水上妓女被稱為“漁蛋妹”。據民國二十年的《樂昌縣誌》記載:“附城之南門街、高坪賭館,小溪街外籍娼寮;河面花艇,夕不暇給,庸愚無識,安得不傾家,故受害以附城為甚,平石次之。”賭錢、嫖娼在平石的活動,僅次於樂城。 抗戰時期,廣州中山大學從雲南遷至平石,現代科學之文明文化開放,同時佔用上街大部分宅院用作校舍,娼妓行業明顯減少,只有少量的暗娼存在。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八、粵漢鐵路通車使平石變遷 1935年,粵漢鐵路株韶段(株州至韶關)通車,鐵路的貨運遠遠超過江河水路與陸路的貨運。南北貨物由廣州直到武昌,湘屬之郴、衡、長、嶽各地,再不用到平石利用船工、腳伕之販運轉運了。從此,結束了“萬擔鹽籮過古道”的歷史,民船無貨可運,腳伕無貨可挑,失業者達萬餘人。平石之商情至此一落千丈,店鋪紛紛倒閉。居民商戶亦先後搬遷,一向人滿為患之平石,這時就到處找人看管店鋪。門面稍好的,每月租金也只有3元或1元幾角。生意非常難做,平石開始陷入沉寂衰落境況。 l937年至1940年,抗日戰爭波及全國,這個時期平卻成了廣東沿海之後方。不少商家鉅子,攜資帶貨湧來平石,平石在戰亂中又得以復甦與短暫繁華。從廣州北上而來的廣東省銀行(分行設在平石下街)、學校、旅館、以及行政事業機構蜂擁而至,平石成了“小廣州”,人口增至二、三萬人。爾後中山大學幾千名學生從雲南遷來,安置在湖南慄源堡、平石以及羅家渡、管埠一帶。嶺南大學農學院、培正、培道中學等接踵而來,平石突然成為華南新興之文化區域。加之洋貨流通,使平石街一躍而人時尚。隨著戰事的發展,從長沙、韶關疏散而來的人口,日以劇增,再次促進了平石商貿的興盛,茶樓、酒店、旅館,席無虛設,多為學生顧客。由於知識分子的需求和疏散的原因,1 944年,平石的書店增至十餘家。有:匯文供應社、文化服務社、大學圖書供應社、群力書店、群星書店、文明書店、學生書屋、國光書局、又新書社、博文書店、廣華書局、進明書社。以及三星坪村沈世傑開的萬昌書店。書店多於銀行、米鋪,這是平石有史以來書店最多的一個時期,這與中山大學的遷移也密切關聯。接著又有幾家印刷社遷來平石,戰時之平石,成為華南經濟文化薈萃的重要區域。 長衡之戰,平石又成了後方,不少難民湧人平石,,湘粵兩省在平石設立聯合辦事處。1941年12月之後,連坪公路通車,燒木炭式(發動機)的汽車往返於連坪公路。由於韶關一家電影院疏散遷來平石,平石才有了發電機,平石的部分店鋪開始有了電燈。1944年6月,機關、學校繼續遷來,時下有建國日報大光報、工商報從韶關遷至平石,平石可以看到當天報紙,瞭解時事新聞,知道前方戰況。 抗戰勝利後,原疏散於平石的機關、學校,逐步返回原處,平石街的外來人口逐日遞減,商市頻臨危機,除平石墟日外,基本上處於蕭條沉寂狀態,平石的商貿及販運已無法恢復至1 935年之前的盛況,粵鹽北運在平石的販運史也由此而結束。
廣東北大門~消失的坪石記憶(四)老坪石老街


一張褪色的照片,好像帶給我一點點懷念。

巷尾老爺爺賣的熱湯麵,味道瀰漫過舊舊的後院,流浪貓睡熟在搖晃鞦韆,夕陽照了一遍他咪著眼。

那張同桌寄的明信片,安靜的躺在課桌的裡面。

快要過完的春天,還有雕刻著圖案的門簾。

窄窄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煙。

剛剛下完了小雨的季節,爸媽又一起走過的老街。

記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長又很短暫的歲月。

現在已經回不去,早已流逝的光陰,手裡的那一張漸漸模糊不清的車票,成了回憶的信號。

忘不掉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想不起當年模樣,看也看不到去也去不了的地方。

也許那老街的腔調是屬於我的憂傷,嘴角那點微笑越來越勉強。

忘不掉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放不下熟悉片段,回頭望一眼已經很多年的時間。

透過手指間看著天,我又回到那老街,靠在你們身邊漸行漸遠。

快要過完的春天,還有雕刻著圖案的門簾。

窄窄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煙。

剛剛下完了小雨的季節,爸媽又一起走過的老街。

記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長又很短暫的歲月。

現在已經回不去,早已流逝的光陰,手裡的那一張漸漸模糊不清的車票,成了回憶的信號。

忘不掉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想不起當年模樣,看也看不到去也去不了的地方。

也許那老街的腔調是屬於我的憂傷,嘴角那點微笑越來越勉強。

忘不掉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放不下熟悉片段,回頭望一眼已經很多年的時間。

透過手指間看著天,我又回到那老街,靠在你們身邊漸行漸遠。


最後,讓李榮浩的老街帶我們結束今天的回憶,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我們不忘老街讓它永留心中。老街曾真實記錄了很多代人的辛苦奮鬥的歷史,是無論新老坪石紮紮實實的根。歷史積澱不僅是文化知識,更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財富。而對老街的情結,是對家鄉的一種熱愛與鄉情。我親愛的坪石,願你未來壯哉粵北,恢復粵北明珠的名氣;願你未來覺醒,重新繁榮富強;願你未來發展,秀美山河聞名天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